张 霞
(福建省龙岩莲东小学 福建 龙岩 364000)
数学在多学科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尤其是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其对培养学生的理性、创新思维,提高逻辑辩证能力,促进全方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数学多以学生做作业为主,通过大量的练习达到理解理论知识并运用到解题和实际应用的教学目的。然而,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作业量大幅度减少,教师应该从作业的质量入手,做到减负不减效,提高作业的转化率。
1.1 回归教学初心。适当的作业训练能达到巩固基础、理解理论并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但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作业数量多且难度较高,学生负担较重,学习积极性不高,这确实也起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效果,但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属于是“揠苗助长”式被动教学。“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应该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结合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特点,真正从学生的思维立场出发,合理设计安排数学作业,达到减负不减效的成果。这体现了教学不仅是教授理论,更是为了学生身心发展和增强核心素养的初心和使命。
1.2 提升学科素养。在作业数量减少的现实下,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是真正关键。一本优质的数学作业,所注重的不但是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更是对数学思维能力的考查,所达到的效果并不止是温故,更是知新,为新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作好了铺垫。与以往机械、重复性地训练不同,在此种作业模式的训练下,学生能尽可能地发展思维的余地,对于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专业素质具有很大意义。而数学素质的提高不但对于数学的基础学习,而且对于其他专业的基础教学也同样具有很大的意义,最终共同作用,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1.3 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教学活动应该是基于学生当下的认知规律和发展特点开展的。小学阶段的孩子思维呈现主观性,思考问题片面,也不能深入思考,这一阶段反而是培养客观、发散性思维和养成深入思考习惯的黄金阶段。作业的设计要和生活化场景结合,把数学知识和具体生活场景结合,体现出数学这门学科的特色。学科之间也是相互贯通的,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也能和语文等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中可以多学科、跨学科安排,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提升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
2.1 作业高效化。“双减”政策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学生作业量,为学生减轻负担,大量机械性的题目练习能起到巩固学生基础的作用,但同时也会固化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退却,仅满足于低级的练习,而不向往更高级的知识,这不利于可持续性发展,尤其不利于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控制作业量,并且要挑选最具代表性,能考验学生综合运用的题目,类似于“第×页第×题”这类题型要尽量避免。
教师在筛选题目时,可以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自己先做一遍题目,亲身感受一下作业量和作业难度,在不断地调整后,从而形成最佳的作业配套模式。同时老师也可与学生沟通,熟悉学生感兴趣和觉得不易掌握的知识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小学阶段的孩子表达欲都很旺盛,在与成人交流的过程中也是社会性思维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还能促进师生间的友好关系,提高情商。同时,由于小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阶段特点,教师可以和家长联动配合,家长在家时如果有空,可以监督孩子做作业时的专注程度和具体时间,从而形成较准确的反馈结果。教师根据反馈和作业完成质量重新安排设计合理配套的作业,做到符合大多数学生的作业期望,也不会成为学习的负担。同时,对于反馈结果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当给予鼓励,可以适当地降低作业标准,从而达到“因材施教”,不落下一人的教学目的。例如,学习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后,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安排不同的作业,分成A、B、C三个不同层级。
A:(58+37)÷(64-9×5)= 478-145÷5×6+121=
122-36×4÷12+35= 120÷12×18-54=
B:2100-21×53+2255= (8645+40×40)÷5=
8080-1877+1881÷3= 950-28×6+666=
C:(488+344)÷(202-194)= (104+246)×(98÷7)=
605×(500-494)-1898= 2500+(360-160÷4)=
基础好的学生做A类,基础一般的学生做B类,基础较薄弱的同学做C类。通过不同层级、不同难度的题目练习,让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聊熟于心,使得基础好的同学加深印象,基础一般和基础较薄弱的学生都能跟上进度。当然,这一选择不同层次作业的过程肯定是交给学生自行选择,教师也不能透露A、B、C三层次的内在含义,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也不能给学生“贴标签”,认定好生、差生。教师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自尊心强,如果遭受打击很可能会给心理发展造成阻碍,从而影响学业进步和身心的全方位发展。教师在作业的安排中,要听取学生意见,多鼓励学生挑战难度较高的作业,但也不能完全超出自己的能力范畴,要适当地给予学生建议,要激励学生向着更高水准努力,也不能好高骛远。
2.2 作业生活化。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来自生活实际的学问。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有限,对于事物更多的停留在表象化的认知层面。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思维学科,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认知要求水平过高,也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教师在作业的设计过程中,可以把生活化场景运用到作业的布置安排中。
例如,小学生对于钱的概念还很模糊,在教学完《元、角、分》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份作业,让学生陪同家长一起去超市采购,付钱时用人民币,或者采用电子支付方式,购物后的发票带回家,学生对照发票,记录下买的东西和收付钱情况。在这种极具生活化的数学应用场景下,小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元、角、分的概念,也能养成合理的消费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另外,使用电子支付的学生也能对当下社会科技发展窥见一点“皮毛”,对于以后学生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能起到“敲门砖”作用。对于家庭条件有限的同学,教师不应给予要求。
在具体生活场景里面,时间是抽象的东西,小学生对于时间的了解也是模棱两可的,最大的了解一个就是时间在流逝、什么时候上课下课,而没有形成具体的认知架构。学习完《时、分、秒》后,教师可以带一个闹钟到课堂上教学。通过转动调节按钮,在指针不停地转动中询问学生,这一过程能加深时间意识,切实体会到时间是不断流逝的。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记录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比如,何时起床的、何时在吃饭、何时在写作业、何时在看电视等,通过记录表的形式记载下来。等到了学校之后,学生间可以互相交流,评价对方的时间安排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教师也应该参与其中,对于正常的作息要给予赞美,对于不正常的作息要给予一定的规劝,可以和家长通电话了解具体情况。这不仅是提高时间这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方法,更是增强学生时间意识,养成珍惜时间这一习惯的重要方法。
再比如,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回家后,记录家庭中形状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物件,分门别类汇成一张表格,第二天到学校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间进行交流,对于有疑义的情况,教师可以适当给予答复,要明确指出除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外的其他图形名称,以防再次混淆。此作业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于图形的概念,更增强了学生对于事物的观察能力。
2.3 作业游戏化。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的安排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游戏和作业结合起来,使作业游戏化,这也能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数学思考,达到加深理论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完《表内乘法》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成一圈进行报数游戏,在1—40间进行报数,报到3或3的倍数时说“过”,下一个学生报这个倍数的下一个数字,如果有学生报到3的倍数或报错下一个数字了,那么就请他要表演一个小节目,教师要注意控制时长,游戏时间不超过10分钟,做游戏只是为了加深理论知识的记忆,不能本末倒置。小学生都比较好胜,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也会努力去思考,避免出现报数错误。通过这个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思考能力,促进了班级的和谐运转和同学间良好交际关系的形成稳固,学生对于乘数会有更清晰的认知。
在教学完《比一比》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愿到讲台进行身高比赛,长得高的赢得比赛并和下一个“挑战”的学生比较。教师只负责比赛的过程,比赛的结果由学生说出。在这一比赛的过程中,小学生的胜负欲和好斗心会挑起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兴趣。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注意公平公正,防止孩子为了赢而垫脚之类的情况发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孩子对关于高的比较意识会有较清晰地了解。这一比赛的目的只是为了教导理论知识,教师应该明确指出学生的发育特点和发育时间,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也保障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可能性》这一章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当场演示事件的随机性。教师可以提前带一个箱子到教室来,当着学生的面放入九个白球、三个红球,让学生上讲台来,到箱子里抓球。如果抓到白球就换下一个学生,如果抓到红球就给一颗糖。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自实践、亲自摸球,他们能切实感受到偶然性这一概率现象,对于可能性也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或者教师也可以不摸球,改用抛硬币的方式,通过学生猜正反面达到让学生了解概率的作用。
2.4 作业研究化。现在对于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更加重视,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培养起学生的研究意识至关重要,教师应该以社会实际为基础,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引导学生做研究者,参与到一项数学问题的研究当中。
以《折线统计图》的教学要求为例,教师在作业设计方面,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回家查资料,不论是网络资料还是书面资料都可以,查询“我国大学生群体的数量变化,制成折线统计表,并从图表中得出至少三种以上结论”。在查询资料前,小学生会对大学生这一群体产生疑问——什么是大学生?他们在查询大学生是什么这一概念时,必定会接触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升学体系,这能提前为他们架构好升学体系,在他们心里先埋下一颗种子。同时,查询资料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文献检索能力的过程,如果查询的是网络资料,还能提高学生对于网络资源检索的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社会性能力发展,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有重要作用。另外,这份作业要结合学生具体背景进行灵活转变,对于无法通过书面或网络查询资料的学生,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组队,把他们和有能力的同学组成一个小团队。通过合作共同完成这份作业,这也能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往沟通能力。
在查询完资料后,学生需要把得到的数据制成折线表,亲手操作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对折线表的概念。得出结论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多种结论的得出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此类作业的练习下,学生真正成为了研究者、主导者,开放式的答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多样性思考提供了可能。
作业研究化还可以用在课前的预习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课本新知识的作业,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对新知识点进行大致了解。比如,在《线与角》这一章的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品呈现相交或垂直的状态。在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的观察都很细致,写了很多包括墙角、桌子、凳子等,还有其他天马行空的东西。学生对于熟悉的知识会有亲近感,也会投入更大的兴趣去学习。通过提前的学习,学生对于新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也有了相应的疑问,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提出疑问并得到当堂反馈,而这些对于促进师生间的共同进步都有极大推进作用。
2.5 作业非纸面化。一般的小学数学作业都是以书面作业为主,教师很少会布置非书面的作业,但这一作业的布置方式也有其弊端。比如,学生的审题出现问题导致的答案出错,而教师一般很少会在意解决审题上的问题,在“双减”背景下,精确审题也成为教师要关注的重点方向,作业的设计也可以安排适当的审题作业。
例如,“城市维修一条公路,已经完成了80km,剩下的比完成的4倍少10km,这条公路共有多长。”“甲、乙两人走路上班,甲走的路程比乙多1/3,乙用的时间比甲多1/4,求甲、乙两人的速度比。”布置这两份作业,让学生先审题,圈画出题目中类似多和少之类的关键字词和数据,保留圈画痕迹,能列出相应的等式更好。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审题意识会慢慢形成,从而能避免大多数的审题引发的答案错误。
小学生刚接触乘除时不一定能很好区分,遇到题目时很容易出现错误。例如,“小明买了3支钢笔,花了12块钱,请问一支钢笔多少钱?”刚接触这类题时,小学生很容易按照乘法计算,得出答案是36,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不仅要提醒学生注意审题,更要给他们重新说一遍数的大小问题和乘除法的概念。这也可以作为典型错误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但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情绪,如果学生出现失落烦躁情绪时,教师要适当的予以纾解,如果学生吊儿郎当、不以为意,教师要批判学生的态度。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口头作业,小学生正处于表达语言,扩充词汇积累、锻炼语言逻辑思维的阶段,口头作业也恰好迎合了小学生这一阶段的发展要求。尤其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双减”政策明确规定不得给一二年级的学生布置书面作业,口头作业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例如,学习完《十以内的加减法》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口头作业,让他们回去朗诵并记忆背诵,第二天在学校进行默写,达到巩固背诵成果的效果。
2.6 作业课堂化。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注重的是新知识的传授,课堂上的练习会比较少,而课堂练习的缺失恰恰是造成学生理论知识不牢固的重要原因。小学数学教材上设置的有很多题目,这些题目又都是最基础,最切合课本理论知识的题目,通过课堂上的当场练习,教师在走动的过程中就能发现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存在的问题,形成及时地反馈,在这节课的剩余时间里,教师就可以以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理论,提升知识转化率的教学目标,这远比大量的书面练习作业重要。
以《小数乘法》这一章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和小数点的注意事项后,可以当堂布置几道易错计算题。比如,计算“0.35×4、4.5×15、13.2×34、0.18×50”。教师在布置完当堂作业后,在教师走动的过程中就能发现很多学生会犯的错误,比如计算错误、小数点标错等,这些当堂反馈到教师那,对于后半节课的教学开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以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为典型,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比如,看题要仔细,“0.18×50”中50后面的零不能忘记抄下来。计算错误,教师应该演示一遍如何列式运算,可能学生对于列式运算就是不熟悉,教师要注意这一点,对于出现此类错误的学生给予特别关照,杜绝此种错误的再次发生。
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专注力,教师在小学数学作业的呈现时可以运用多媒体。例如,教师在教授《多面体的体积》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把多面体的形状呈现出来,通过转动多面体让学生对这个物体有基本了解,带着认知去学习如何求多面体的体积。
高质量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反映出学生在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更能切切实实地提升数学学习能力。作为课堂的延伸,作业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绝佳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教师在作业反馈的情况中,能发现教学结果和预期间存在的差距,从而查漏补缺,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策略。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也是对知识的举一反三应用。
全文所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该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发展为主,高效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创新作业设计模式,促进学生自发自觉地学习数学,提高理论了解、实践能力,做到真正的减负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