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娟
(山东省平度市白沙河街道张戈庄小学 山东 平度 266738)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故事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对如何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为教师所主要关心的话题。在分析了故事教学法的积极意义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故事教学法的多种应用方式,希望能够给各位同行带来帮助。
1.1 学生在课堂缺乏主动性。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方面的内容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一部分教师在组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时,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一味的讲解教材中的文本知识,没考虑学生能否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准确理解这些内容,这也使得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普遍低下。同时,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中,往往会对自己在课堂上主动性的关注有所缺乏,因而他们往往并没有应用活跃的思维,跟随着教师的教学进度,完成课堂学习,而是依照教师讲述的内容,对其进行不加理解地记忆。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明显地意识到,当教师出现口误等问题时,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能够发现这一问题,并且对其进行提出。由此可见,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有所缺乏。
1.2 学生和教师的沟通缺乏。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良性的沟通渠道,也成为了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小学阶段很多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内容的理解其实是不够到位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采用聆听的方式,对教师讲述的内容进行记忆,然而并没有从理解的角度上,对其进行深入思考,也没有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同教师的沟通,对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应当站在引导者的角度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在同教师的沟通中,寻找问题理解的角度,并且能够在道德与政治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于知识点的把握。但是从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更加偏向于教本宣科式讲解,并且从本质上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特殊性,以至于学生在课堂上吸收到的知识和教师希望达到的教学效果不相匹配。
1.3 教师的教学策略单一。在新时代背景下,现如今的小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在教学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如果坚持沿用之前老旧的教学方法,很有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教材的准确理解程度。同时,由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调整教学策略,而是应用单一的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因而学生并不能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以更为合适的方式增强对于教师讲述内容的把握。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定期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来及时调整个人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设计更加适合其年龄特点的课堂教学,多采用故事教学法,把道德与法治课堂打造得更加有趣新颖。借此,教师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于课时内容的把握,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帮助。
1.4 学生的学习思维固化。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仅会使用单一的角度,对知识点进行把握,因而学生的思维会出现固化的问题。同时,学生除了在课堂学习外,并没有应用课外时间,尝试以创新性的思维,对其进行思考,因而并不能够实现对于课时内容的充分把握。因而教师可以以故事讲述作为切入口,向学生讲述道德与法治的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故事的启发下,尝试以开拓性的思维,对其进行学习,并且能够在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取得一定的学习成效。借此,教师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对于学习内容内涵的把握,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帮助。
2.1 立足理论,延伸课堂。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比较重视说理,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材知识点教学的时候就会发现,教材中存在一部分复杂的知识点,如果教师要对这些内容进行细节剖析,反而会提高教学难度,影响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把握程度。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就可以积极利用故事教学法,让学生一边听教师讲故事,一边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借此,教师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也能够对学生的理解难度进行减轻,以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取得更为卓越的成效。同时,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当中,教师也会注意到教材上本身就是有一些故事案例的教师,可以将这些故事案例积极利用起来,加以延伸,为学生打造更加具有趣味性的故事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氛围之内。借此,教师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实现对于知识的把握,还能够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
例如:在教学“上学路上”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围绕着课堂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讲解,使得学生能够在聆听的过程中,加强对于课堂内容的把握,并且帮助学生大致了解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基于此,教师可以充分地应用课堂教学素材,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把握,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一定的帮助。同时,教师也可以对故事的形式进行应用,以辅助学生借助故事的形式,加强对于理论知识的把握,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帮助。如,本节课有一个主题是“路上的温暖”,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思考上学路上发生过的温情故事,针对这些内容的情感教学教材中给出了一个基础的案例。即“姥姥在雨天送外孙上学,一直把伞往一边倾斜,生怕外孙淋到雨”。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教材中给出的这个案例是比较简单的,因而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于课时内容的把握,也能够实现对于课时内容的理解。但是从培养人的角度来看,如果单纯教学教材中的这种简单案例,其实是很难整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为此教师也应当根据这一案例进行拓展延伸教学,在课堂上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上学路上发生过的温情故事,以增强学生对于课时学习内容的把握。
2.2 引导学生开展故事续写练习。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故事续写练习作为教学方式之一,以帮助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帮助。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借助该种教学方式推进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对续写的难度进行把控,以帮助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故事续写策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以跟上教学进度。借此,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使得学生能够在故事续写的过程中,加强对于课时内容的把握。由于每一位学生在进行故事续写的过程中,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因而他们也能够对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形成独到的理解。借此,教师能够丰富每一位学生的认知,以增强每一位是的知识学习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围绕上述讲述的这个故事进行续写:看完这个故事,相信很多同学只看到了外婆对外孙的疼爱,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把伞全都拿给外孙打,这个行为对于姥姥来说是多么大的牺牲呢?很多小学阶段的小朋友,没有想过人再上了年纪以后,身上的各个关节一受凉就会开始发酸发疼,尤其是到了姥姥这个年纪的时候,如果经常淋雨,或者某次淋雨非常严重,就有可能导致风湿性关节炎,对于老人家来说,给身体造成的损失是很大的。教材中的这个姥姥虽然看起来挺健康的,但是大家仔细想一想,如果每一次送外孙的时候都要淋一次雨,日子久了,会不会生病呢?教师可以一边说里,一边为学生构建简单的故事情景,让学生积极思考故事背后有可能隐含的现实真相,从而更加深刻理解上学路上的温情故事有多么珍贵,教师在讲解完这些故事内容之后也可以站在说理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恩长辈。然后,在完成了对于故事续写的铺垫后,教师可以予以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借助这一段时间,开展续写任务。因此,借助这一段时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对续写的内容进行呈现。借此,教师可以借助该种教学,增强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使得学生能够以更为多维的角度,看待所学的内容,这对于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开展延伸性的教学,有利于让学生深度理解教材中的部分知识,丰富生活经验,下一次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再来送学生上学的时候,学生自己就会萌生出反哺的想法,叮嘱老人不需要只顾着照顾孙子孙女,也要照顾好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掌握了教材中的内容,跟随升华了个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全面地提高思想水平。借此,教师也能够使得学生以更为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家庭生活当中,使得学生能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取得更为丰硕的成绩。
3.1 以生活实例推进课堂教学。小学阶段教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于教师来说最大的挑战无外乎让学生去理解教材中比较具有难度的法制知识。对于现代小学生来说,法制看似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很远,因而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并不能够对其进行把握,也不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成效。但是也正因如此,教师更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辅助下,增强对于知识的把握,帮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点形成更为深刻地理解。同时,为了能够对学生的理解难度进行降低,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教学形式进行推进,使得学生能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比如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积极采用故事教学法,让学生紧紧抓住日常生活,用生活化的案例来做文章。借此,教师能够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得学生能够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取得一定的成绩,因而能够帮助学生对其形成更为深刻的认知,帮助学生增强抵御课堂内容的把握。
例如:在教学“远离烟酒毒品”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由于现阶段很多家庭的家教比较严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能够接触到这些东西,虽然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好的现象,但是这也意味着学生一旦开始接触烟酒,可能都还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就染上了烟瘾和酒瘾。这也要求教师需要在小学阶段通过讲述一些故事,加强学生的警惕性。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生活实例出发,向学生介绍“毒品危害健康”等方面的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聆听的过程中,牢牢地把握这些内容,并且为后续的学习任务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毒品危害”的感受,借此予以学生一定的机会,使得他们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为了能够对学生的印象进行加深,教师可以讲述一些有关“戒毒过程”的实例,使得学生能够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戒毒过程的艰辛,并且能够对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引导,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帮助。
3.2 创设生活情境,推进课堂教学。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生活情境,对课堂的氛围进行创设,使得学生能够在熟悉的氛围中,加强对于教师所述内容的理解。因此,为了能够达成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一些合适的素材,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进行引导,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这对于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有着重要的帮助。同时,为了能够使得生活情境更为贴合生活,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视频材料、图片素材等内容进行呈现,使得学生能够在观看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于课堂所学内容的把握,这对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教师可在课堂上给学生构建一个简单的故事情景:“同学们,大街上如果有人给你们糖吃,你们要不要呀?”。教师问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会凭借敏锐的直觉判断出这个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接下来教师可以加大问题难度,提问学生“但如果是一个和爸爸妈妈关系非常好的叔叔给你糖吃,这个时候你要不要吃呢?”。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教师会发现学生大多陷入思考状态,这是因为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并没有对于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因而需要经历一些思索。同时,出现这个情况就代表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激发出来了,此时教师就可以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生活化案例“小红家昨天来了客人,结果客人拿出一瓶果酒,说这个酒的度数很低,小朋友也可以喝,吃饭的时候客人也一直在劝小红喝一杯,小红实在是没有忍住诱惑把这一杯酒喝下去了。没想到这酒的味道是真的好,小红喝了一杯又一杯,甚至家里酒喝完了以后还要求妈妈去超市给她买。”。在课堂上讲解一个和日常生活紧密贴合的案例,让学生把自己带入到故事角色之中,思考其中的潜在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完成了对于故事的讲述后,教师可以予以学生一定的自主思考时间,使得学生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把握故事所要传达的内容,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故事的精神内核,这对于加强学生对于故事的把握有一定的意义。讲完这个故事之后,教师也可以将这些故事中的困境一一拆解开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生活情境,并且教给学生应当如何处理这种情况,避免沾染烟酒,提高个人警惕,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树立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借此,学生能够在丰富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到一些规避问题的方法,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的过程中,灵活地应用这些办法,对问题进行解决。因此,教师能够显著提高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效率。
4.1 以视频推进故事教学法。随着我国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开始大范围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时候,教师也需要注意,虽然道德与法治的有关知识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但是通过合理利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对教材中部分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针对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进行有效探索。比如说在使用故事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日常的兴趣爱好来设置课堂中的媒体插入点。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喜欢刷短视频,教师可以依托课堂教材给学生提前寻找一些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短视频,上课的时候讲到这部分知识,教师就利用多媒体一把这些短视频播放出来,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思考,用视频中的故事来回扣教材中的基本教学内容,有利于整体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深度。
例如:在教学《我们在公共场所》这一单元的时候,有一节内容是让学生思考“排队秩序”的内容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排队规则以及遵守排队秩序相关要点的时候,会发现由于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多有缺失。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学习排队相关内容的时候,表现出了较大的排斥性,对知识理解深度不够,同时也不愿意树立基础的排队思维。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短视频,一边播放一边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的人,事物分别有什么样的关系?故事中的这些人在排队的时候所作所为是否正确?同时,教师也可以予以学生充足的问题思考时间,使得学生能够借助这段时间,加强学生对于故事的把握。然后,教师可以予以学生一定的表达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完成视频观看后,对自己的想法进行阐述,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
4.2 以故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观看视频,学生会发现视频中的主人公在排队的时候遇到了两个年龄较大的老爷爷,主人公原本想要给两个老爷爷让位置,但是老爷爷一上来就很没有礼貌的插队了,这个时候主人公不知道应不应该批评老爷爷。教师播放到这里,可以先暂停视频,引导学生对视频中的场景进行思考判断,如果是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应当如何处理?老爷爷在视频中的做法是否符合公共秩序?经过初步思考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几名学生起来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可以给学生留出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思考讨论,供学生进行想法的阐述,以此丰富每一位学生对于视频资料的认知。
当讨论结束,学生也分享完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播放视频,带领学生将整个短视频看完,并且在短视频故事之中汲取一些道德精神。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在短视频末尾插入一些自己的独白思考,让学生在看完视频之后,可以有更加深入的个人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短视频打破了原有的课堂壁垒,利用互联网上的海量资源,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构建多样的生活情景,这些情景可以适合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也可以是和学生日常生活相处较远的;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超现实的。通过在课堂上引入短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中的故事来感悟教材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借此,教师能够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形式,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享受知识学习的过程,这对于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小学道德素质和法治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师的首要课题。对于教师来说使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开展工作会更加有效率,有利于简化课堂文本内容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更加直观,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效果,从而更加认真地学习这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