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一唯
二十世纪阿根廷作曲家阿尔伯特·吉纳斯特拉Alberto Ginastera(1916-1983)的作品在拉丁美洲音乐史上拥有崇高地位,被认为是阿根廷最重要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本文研究的对象《阿根廷舞曲》是吉纳斯特拉第一创作阶段的代表作品——钢琴组曲《阿根廷舞曲》。该作品由《老牧羊人之舞》《可爱的少女之舞》和《热情的牧羊人之舞》三首阿根廷风格的舞曲组成。这三首阿根廷舞曲是为他的三位不同的朋友所创作,皆为简练精致的作品。
《阿根廷舞曲》作为吉纳斯特拉在“客观民族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作曲家将节奏、调性、和弦的音乐要素中加入阿根廷民族特色,使全曲及其富有表现力,充分揭示了艺术感染力的丰富内涵。展示了作曲家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能力,在古典音乐曲式的架构上,融入南美民族音乐舞蹈元素并以其音乐与节奏为语言从而展现作曲家的创作内涵。
《老牧羊人之舞》(Danza del Viejo boyero)作为第一支舞曲,6/8拍,一首生动活泼并且充满律动十足的舞蹈,为阿根廷作曲家的Pedro Saenz而作。这首乐曲的曲式结构为连续并行式,第一部分为1-41小节,第二部分为41-62小节,第三部分为63-82小节。这首乐曲的速度为活跃的快板,结构简单,在单一的主题材料基础上展开发展成三个乐段的规模。从调式的特点来看,全曲已双调性写成,即低声部建立在bD大调并且全曲低声部主体由五声音阶构成;而高声部建立在C大调上,由四度音程叠置二度音的持续平行进行构成,在音响效果上充满不协和感,模仿打击乐效果承担节奏律动功能。两个声部都是用级进的手法来进行,以低声部的五声音阶为陪衬高声部音块与休止交替下产生的律动,虽然音乐旋律性不强但是节奏上充满紧张感,整首乐曲趣味十足。
这种调性并置的手法或是同时使用黑白键,是现代作曲家喜欢使用的创作手法,不仅可以淡化调性还可以模仿打击乐的效果加强节奏感。但是这种方式会由于不协和感强而造成声音效果比较嘈杂。而在老牧羊人之舞中,作曲家运用主调音乐的作曲手法,在低声部使用分解和弦作为织体,从而产生旋律横向线条感,与右手大量音块造成的不协和音程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纵向的敲击感与横向线条感的对比下,低声部旋律线条感减弱音响效果中强烈的不协和感,还能够突出低声部旋律中的阿根廷民族音乐特性,使得音乐进行流畅且富有个性。低声部的伴奏织体虽具有旋律感但旋律内容并不丰富,只是用一个简单的分解和弦作为背景,这样又使得高声部的和弦与休止停顿所营造的张力更为明显,增强了音乐的渲染力。到了41小节第一次再现部分开始,再次发生调性变化,以渐慢渐弱的和弦作为过渡,平稳自然的进行连接且在效果上大大降低了音响的紧张度,为62小节以回原速度a Tempo出发的第二次再现做好准备。在这两次的再现过程中,音乐的音区逐步扩展,在渐慢与休止的交替过渡后最终结束在在意味深长的低音之上。
《可爱的少女之舞》Danza de la moza donsa),调式调性统一在a小调上的6/8拍舞曲,比较阿根廷舞曲中的另外两首速度相对舒缓,情绪也不同其他部分从活泼转而柔温且有富有表现力,是一首十分优美煽情的舞曲,这首舞曲是作曲家为钢琴家Emila.S.Stahlberg而作。这部作品的结构也为再现单三部曲式,其中第一部分为1-23小节,第二部分为24-61小节,第三部分为62-81小节。
在高声部旋律方面,在伴奏织体的推进下与旋律交替进行调式变更是这首乐曲的特点。不同于其他调式转换一般出现在乐句的结束的作品,这首乐曲中调式变化常常出现在乐句中间。例如引子部分始于a小调,出现两小节的固定音型伴奏织体,当旋律进入两小节后加入bG,由属和弦直接进入A大调,随后并开始在大小调中自由变换;到13小节,加入bB、bE进入bB大调,并开始在三个调式中游移。乐曲的色彩通过这种调式转换融合的方式呈现出渐变的趋势,以增加变化音的方式来增强音不协和的音响效果制造出来的纠结矛盾来深化乐曲的感情思想。第40小节乐曲开始旋律声部由之前的音程加厚为四五度和弦,在音响效果上更加饱满,伴随低声部加厚的双音伴奏织体,将全曲推向高潮。
低声部伴奏织体从头至尾保持着一种单一的节奏型并结合固定的低音音型反复出现。这种节奏来源自一种盛行于阿根廷西北部山区的舞蹈“赞巴”(samba),作曲家通过低声部伴奏和声的变化来体现在固定节奏模式上不稳定的调式色彩。
《热情的牧羊人之舞》(Danza del gaucho matrero)是一首6/8拍的结构为三部曲式的舞曲,是作曲家为阿根廷钢琴家拉科Atonio De Raco而作,是《阿根廷舞曲》中粗犷狂野令人振奋的终曲。这首乐曲最大的特点是加入阿根廷舞蹈元素,对于“马兰博”(malambo)节奏组合的运用,以及在乐曲58小节开始加入的阿根廷乡村舞曲“加托”(gato)音乐片段。加托Gato最大的特点就是快速的切分并且与马兰博malambo节奏相结合,使得整首作品的色彩更为热情洋溢,更加突出了南美音乐的民族性特征。
第1-104小节为第一部分,这首《热情的牧羊人之舞》由无穷动式的节奏开始,高声部快速的旋律跑动中隐藏着伴音下行的旋律音,而低声部伴奏将五度音程规律地与旋律相对应,这种手法几乎贯穿整首乐曲。从105小节开始进入第二部分,高声部旋律由连续平行进行的大三和弦组成,低声部连续的五度音程和大三度分解和弦作为织体交替进行,音乐中大量的高叠和弦例如13和弦和11和弦的使用,突破了功能和声的概念,旋律性大大降低,在音响效果上加强了乐曲的地域性特征使得南美民族的音乐文化特点更为突出。这首舞曲的速度相当快,从总体的结构框架上来看,作曲家对于三首舞曲的安排与古典奏鸣曲相似,同为快-慢-快的。
对《阿根廷舞曲》的具体演奏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包括基本的练习方法,强弱力度处理,乐句划分,节奏规律地方面。
从三首曲目的标题可以看出,这部作品描述了阿根廷人民生活中的三个片段。
第一首《老牧羊人之舞》采用马兰博malambo的节奏型,基本节奏由两组三连音构成,4小节为一句。这首速度相当快,被标记为活泼的快板,低声部全篇以五声分解作为伴奏织体出现,高声部由二度三度叠置的音块在重音拍上常规出现,这种模仿打击乐的效果,在演奏中需要手腕手臂保持放松,声音应该保持短促且有弹性,铿锵有力但是音量不大。而从第11开始,作曲家开始通过对马兰博基本节奏模式的变形,加入休止使得旋律音重音出现在第2、5拍上,通过节奏型的变化改变重音位置使得在听觉效果上出现弱起的效果来增强音乐进行,律动感十足,在演奏中应该保持三拍子的律动,低声部织体依然按部就班的演奏的同时高声部依然保证短促有弹性的音程进行,这种错位的节拍点也更加切合了主题老牧羊人的舞蹈,灵动但不过分跳跃,跟生动的描述出了老牧羊人的形象。
第二首《可爱的少女之舞》速度较为舒缓,作曲家标记了用弹性速度演奏(tempo rubato),在演奏中,低声部有规律地舞蹈元素森巴“samba”的节奏型贯穿全曲,用弹性的速度演奏,可以使左手在手腕的逆时针旋转的惯性带演奏,这样可以将伴奏织体想象成为在夜色下偏偏起舞的少女的裙摆,轻盈摇曳;在低声部伴奏织体的衬托下,可以使得高声部弦的更加立体。营造出更为神秘迷人的魅力。高声部为旋律声部,4小节为一句,乐句以弱起出现,所在演奏切记在小节第一拍刻意拖长,要根据乐句把握语气。
第三首《热情的牧羊人之舞》,这首速度相当之快,作者标记为疯狂的节奏且充满活力的。在这首作品中音乐的旋律在突出的节奏中被强烈弱化,作曲家将马兰博节奏变形组合成新的节奏模式,演奏时应该抓住律动和重音,可以通过贯穿全曲的6/8拍的节奏,以及抓住切分中的重音来把持律动感,形成规律,不要被谱面上的节奏休止所迷惑将原有的律动打乱。
作曲家在《阿根廷舞曲》这首作品中,对于旋律中力度方面的安排也十分精彩。
第一首《老牧羊人之舞》在旋律方面,在低声部稳定的伴奏织体的衬托下,高声部可以用突出高音旋律线条的方式来跟随音高的变化做出强弱起伏,并且通过休止符的位置做出语气变化,这样既能突出音乐进行的方向并且增加趣味性又可以有效避免在音响效果中的不协和进行过于嘈杂;在力度方面,可分为7个层次(从piu pp到ff),而每一个声音层次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不仅在弹奏时手上精细的控制,还可以合理了利用弱音踏板,制造出音色的差别从而上升到音响空间差异。
第二首《可爱的少女之舞》在旋律方面,是三首舞曲中旋律性最强的一首,在具有表现力低声部森巴舞曲的伴奏支撑下,高声部旋律声部极富歌唱性。全篇可以通过在低声部伴奏和声进行的变化踩泛音踏板并且每两小节换一次保证音乐的连贯性,高音旋律声部由pp弱起开始,单音旋律通过放松的手臂手腕和通过固定手指传递力量的方式制造出空灵悠长神秘孤独的音色,营造出可爱少女的形象。到中段旋律发展从四五度音程到和弦音响效果厚度变化,情绪明显变得变为激动,而且跟随乐句的进展和音区的变化渐强至ff,在演奏上,虽然情绪激动,但仍然要保持手腕手臂的放松,运用小臂大臂推动渐强,在音响效果上,充分使得钢琴的泛音效果发挥出来。再现部可通过使用弱音踏板来达到不同的音响层次,通过不同的力度音响效果的变化描绘出少女曼妙的舞姿以及最终渐行渐远的景象。
第三首《热情的牧羊人之舞》在旋律方面,通过突出的节奏律动这首乐曲的旋律感大大降低,旋律隐含在节奏律动中。在中段Gato出现的部分旋律可以通过着重加强右手和弦的高音来体现。充分把握其中的节奏感是体现旋律的主要方式。在力度方面,作曲家并未标记太多力度记号,可以通过节奏律动划分乐句并在乐句的规律分出不同力度层次,展现热情洋溢的牧羊人的舞姿。在这首曲目中踏板不需要过度使用,在节拍重音或者切分片段为加强音响上效果强音长音效果可以踩泛音踏板但不能过分依赖仅靠踏板来达到强音效果。
吉纳斯特拉深受南美文化影响,《阿根廷舞曲》是以南美人民的实际生活与舞蹈素材,并将古典音乐结构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的一部优秀的钢琴作品。这首乐曲完美结合了现代作曲技法理念与古典音乐的框架和逻辑性,并且融入阿根廷民族音乐风格,这也是吉纳斯特拉早期客观主义时期作品的主要象征。
作曲家利用律动和歌唱性两个不同的方面展现了动静两种不同的舞蹈形态,展现了音乐的多样性展现了活泼动感、温柔细腻、华丽绚烂三个不同的形象,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在演奏过程中不仅要把握好节奏感,还要用出不同力度的层次以及利用自由的速度来展现出摇曳优美的阿根廷民族的舞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