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军
为推进“双减”工作走深走实,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张家港实小”)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儿童定制学习”行动成果的推广及应用策略,把“全面发展”“面向全体”落实到每一个鲜活个体,着力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努力让每一个学生过正常而积极的童年生活。
张家港实小优化学校学习的整体设置,聚焦国家课程的个性化学习,并进一步优化校本课程,打造基于兴趣和需求的选择性学习、个体预约学习等学习样态。
一是因材施教,助力学生“打好共同基础”。在国家课程的个性化学习方面,学校针对具体学情,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开展学科拓展学习,对特定学生群体进行差异化指导,在学业评价反馈后,进行个别化辅导。
二是聚焦“26·30”工程,促进减负增效。“26·30”指的是一、二年级每周26 个标准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30 课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保持“量体裁衣”的意识,遵循“自主预学—自主学习—因需共学—反思提升—差异拓展”的流程,把学习过程更多地交给学生。
三是优化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推动选择性学习,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发体现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特征的校本课程;推动个体预约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课程,由导师团队支持并帮助学生开展学习,从而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求。
一是构建“1+N”范式。“1”表示在课后服务的第一时段(下午3:30—4:30),各年级同步进行“个别化学习”指导。同一天、同一年级的指导教师覆盖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学生可以跨班级选择“学科导师”,以便更好地完成作业。“N”表示在课后服务的第二时段(下午4:30—5:30),学校基于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开发选择性学习课程,学生跨班级、跨年级参与学习。五个校区共设置“‘张家港精神’在这里”特色课程、STEM 课程、“童心农场”课程、学科拓展课程等200 多个选择性学习课程。同时,学校为学生进行个体预约学习提供机会与平台,支持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二是完善“访问儿童”制度。“访问儿童”,即教师以多样化访问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会诊”,发现儿童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明确儿童的发展需求。学期初,“金三角”导师团(教师、家长、社会专家等)组织学生参与问卷调查,通过具象化的问题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班主任指导学生制作并分享新学期“梦想卡”;任课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个别访问(家长与学生)等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等;全体任课教师以班级为单位,通过“教育会诊”,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需求,尽可能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金三角”导师团成员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个人目标,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书。
三是优化选择性学习、个体预约学习的实施流程。第一,优化“儿童定制学习循环圈”,遵循“访问儿童—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书—完善‘定制学习’框架—实施计划—指导学生分享成果—多元评价”的流程。第二,引导学生进行个体预约学习,指导学生自主预约导师,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时间、学习方式,支持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学习成果分享等。第三,采用静态展示与动态展示相结合的成果分享方式,如展示“21 天美丽行动”中的“‘个体预约学习’契约”、活动照片、活动感悟、评价记载、下一周期的学习计划等。同时,根据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项目,以“海报”形式静态或“专场演出”形式动态展示个体预约学习的成果。
其一,确定三重推进要素。首先,教师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问、课堂观察等形式“访问儿童”,结合家长反馈、学生自我评价,研究每个学生的特点,尽可能把握其“最近发展区”,增强学习的适切性。其次,导师参与学科内、学科间、学科与生活的多重对话,提升课程品质;引导学生与课程内容对话,与教师、家长、专业人士、学习伙伴对话,与自己对话。最后,导师指导学生在分享学习成果、相互激励的过程中“成就”自己。
其二,建成多维支持平台。学校打造由学习场馆、家庭及社区等构成的多维度学习空间,包括真实学习空间、云端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和广阔的成果分享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三,创新教师研修方式。学校以“做中学”沙龙、“点灯人”读书社、“研之道”论坛等研修方式,提升教师实践智慧。专家、学者、教师等多元定制主体,为“教师群体”(课题组、项目组、工作室、学科教研组等)或“教师个体”定制适切的研修课程,设计学习活动,助力教师成长,为“双减”政策下的儿童定制学习提供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