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满堂问”的教学实践
——以“圆的周长”课堂教学为例

2022-11-21 16:32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罗城镇中心小学张义
家长 2022年24期
关键词:满堂周长本课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罗城镇中心小学 张义

新课改背景下创新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成为常态,教师都在不断地创新和实践中落实新课程理念。如“满堂问”虽然符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要求,但问得多、问得浅、问得死也成为问题情境搭建的突出问题。因此,有必要结合实际案例,针对相关问题分析优化数学教学实效的有效策略。本文以苏教版五年级“圆的周长”这一课的教学现象为例,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合适的教育方式,为教师的教研工作奠定实践基础。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满堂问”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问得多”

教师注重适时启发,对每个学习环节中都安插问题,并以教师主导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如从课堂开始的情境创设,教师就从学生体验、观察和感受这方面进行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他们有什么不同?显然,这些问题对五年级小学生而言,是多余的。但教师为了实现巩固旧知的目的,实时提醒学生对图形特征的区分和掌握。但一节课的课时有限,如果都这样按照教师的提问进行,势必会耽误宝贵的学习时间,对最后圆的周长推导公式的探究,显然时间并不充足。所以,将过多的时间和机会留在了探究阶段,造成这些问题对学生的实质性帮助并不大。

(二)“问得死”

本节课中教师的主导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此情境中思维一直受教师问题的牵制,并不能有效实现自主思考。比如,本课中长方形的周长代表什么?应该怎样计算?这些问题存在一定强制性,问题的启发性并没有得到体现。同时,在本课中教师的提问成为重点,而学生的提问却没有突出。设问的初衷是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思维,创造合作讨论问题的情境。但学生提问意识和探究意识并没有得到激励,提问的价值也不能得到体现。

(三)“问得浅”

教师在提问中有时没有突出问题的意义,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同时教师的提问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造成问题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符。课堂问题虽多,但多表现为形式化等的现象。“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吗?”师生对此类问题的态度,往往是课堂总结和反思的形式化提问,学生在此环节回答的内容并没有突出课堂学习意义,况且只有少部分学生提出反馈,这就造成了问得浅的现象。

二、课堂有效提问的原则

(一)秉持启发性原则,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促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就应秉持启发性原则来提问,一定要保障问题的探索性。也就是说应以问题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思索与探究的空间,以此达到引发学生求探索欲望的目的,从而促使学生锻炼思维。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学生普遍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良好的想象能力。启发性的问题有利于开动学生脑筋,帮助学生大胆并积极地思考问题,让学生擦出思维的火花,激发智慧的灵感,兴趣盎然地主动学习与探究数学知识。

(二)秉持因材施教原则,突出学生个体差异性

因材施教这一原则源于两千年前,是由孔子提出的。基于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持尊重的态度,善于运用课堂提问的方式针对性地提问,因材施教,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个体差异性,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实现不同程度的发展,那么,教师就应结合学生个体差异量身打造问题并量才提问。在日常教学环节中,教师应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而针对学习能力与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为其布置一般难度的问题,然后向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提问较为容易与简单的问题。结合学生个体差异性提问,有利于帮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可以实现不同的成长与进步,此种因材施教的提问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自信心,不仅达到了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与效果,而且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秉持及时评价原则,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

在日常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教师不及时评价学生的现象,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并没有直接给予评价,而是直接进入教学下一环节,这让学生坐立难安,心理悬着一块石头,一直在思考自己回答的到底是对还是错。学生回答得好不好,恐怕只有教师一人清楚。为此,为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培养学习自信心,教师应秉持及时评价的原则,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第一时间给予评价,而且要以鼓励性为主。对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与肯定,可以适度放大表扬。而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应以鼓励性为主,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与探究知识,帮助学生逐步探究正确答案。

三、解决“满堂问”的有效教学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创新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为满足新课标要求与践行素质教育,教师都在不断地创新与实践。比如,“满堂问”虽然符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要求,但问得多、问得浅、问得死并不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效果,适度、巧妙与合理的提问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若以“满堂问”方式提问,将无法保障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为此,应为学生设置有效的课堂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与努力。

(一)把握提问导向,生成“精确”问题,解决“问得多”

在“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氛围活跃了,学生的求知积极性被带动了,但实则问题相对应的答案和学习质量却并不能实现理想水平。而“问得多”无疑是影响课堂效率的关键。多而不精的问题充斥在课堂中,课堂看似热闹非凡,实则教与学的价值都没有体现出来。鉴于此,应有针对性地提升课堂提问的精度。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圈定大致的设问方向。比如,在“圆的周长”这一课中,一般在教学中会以这样的问题导入:“这是什么图形?围着这两种图形的花坛跑一圈,长方形长还是圆形长?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图案?哪位同学可以举例如何在生活中比较长短?”学生回答:“我们学校的操场是长方形的,我家小区的花园广场是圆形的,教室的窗户是长方形的,教室的门是长方形的,老师的眼镜片是圆形的。”

针对上述问题,可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缩小课堂提问的范围。提问的主题应紧密围绕“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这个方向进行,其他问题是为课堂主题做铺垫的。导入性问题应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应选择将与主题紧扣的问题放在课堂的中间环节,突出教学重难点,并且学生形成求知欲后,这时的学习状态也是最好的。对主题问题的设计应注重精而不多,过多的问题,或强调意义,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思路受到干扰,造成学习质量下降的问题。所以,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重难点,设定提问的主线,确保问题的精确度,在有限课时内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突出学生主体,创建“交互”问题,杜绝“问得死”

“问得死”主要是教师教学观念的问题,部分教师为了突出问题的引导性作用,加快教学进度,而将问题直接导入主题。对小学生思维认知而言,对问题的探究应该有一个过渡阶段,通过循序渐进的探究和学习,不但能增强知识掌握的牢靠度,也能培养学生正确地思考问题方法。本课中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问:“他们有什么不同?”学生答:“一个是四边形,一个圆形,都是平面图形。”教师:“还有哪些不同?”(教师打算借助本课内容复习已学的相关知识)学生答:“一个有四条边,一个有无数条边。”教师接着问:“那么,本课中长方形的周长是代表什么?应该怎么计算?圆形的周长代表什么?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跟着教师的脚步紧锣密鼓地进行讨论回答,但学生的个性思维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问题略显“死板”,缺乏灵活性,学生的思维也显得死板,因此,这样的问题不能挖掘学生的活性思维。

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课堂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要提问,也应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反馈,将教师的问题与学生的问题融合起来,形成一张大网,帮助学生理清问题脉络,从而巩固新知,获取知识技能。所以,对话式问答、互相提问和启发式提问是解决“问得死”的有效途径。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比较适合小学生的学习思维。

(三)关注重要节点,设计“综合”问题,解决“问得浅”

“问得浅”主要体现在对高认知水平问题的设计比例。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能洞察学生的思维发展需求,并择机升级问题深度,引导学生陷入深度思考。所以,循序渐进地提问,把握提问主线非常重要。在本课教学的最后,教师一般通过问题点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C=(a+b)×2 或者C=2a+2b)那么,哪一部分是圆的周长呢?你可以用哪些方法求得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通过这节课教学你们都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呢?”学生思考后回答:“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方形的面积=(长+宽)×2,我们可以用一根细绳将教师的眼镜片围绕一周,然后量一量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但是,本课中的教学问题缺乏深度,不能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学习。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对“圆的周长公式”进行自主探究。

教师应增加问题的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探究性特点,以此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思维发散性和逆向思维能力。如“通过已知长方形周长与圆周长计算公式,那么,同学们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推算出圆周长公式吗?分小组合作,看看哪个小组的想法更加独特?”通过依次递进的方式逐渐拓展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四)找准提问时机,以探问的方式提高学生注意力

当学生面临比较晦涩难懂知识点的时候,小学数学教师要适度调节教学进度,针对教学难点提出探问,以探问的方式提高学生注意力。例如,以“圆的周长”一课为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助电教设备为学生呈现一个教学情境:“视频中小猪佩琪家的圆桌子裂开了,猪爸爸正在想办法修补桌子,最终,猪爸爸想到,可以用铁皮固定开裂的圆桌子,下面请学生一同帮助猪爸爸算一算需要多长的铁皮才可以固定开裂的桌子呢?”基于此问题情境,学生很快想到,需要计算桌子的周长,也就是圆的周长,这样就可以计算出需要多长的铁皮。学生刚刚接触有关“圆的周长”数学知识,还无法很好地理解与运用此方面的知识,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找准提问时机,以探问的方式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教师须试探地提问:“我们将如何计算佩琪家桌子的周长呢?可以运用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吗?我们刚才学习的计算公式还记得吗?”以此帮助学生有机联系问题与课堂所学知识。最后,学生将顺利利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推算出所需铁皮的长度。总而言之,应找准提问时机,以探问的方式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与兴趣。

(五)搭建问题情境,锻炼学生思考能力

为有效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满堂问”现象并提高提问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应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以此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良好的问题导入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知识探究欲,从而逐步形成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与探究数学问题,学生将认真地自主预习与课后复习,从而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在主动思考环节中学生将逐步强化思考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比如,以“圆的周长”一课为例,在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几个问题:“你们知道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吗?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吗?”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剖析问题,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考能力的教学目的。良好课堂导入活动有利于锻炼学生自主整合知识与思考的能力,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六)巧妙提问,融会贯通新旧知识

数学知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各个知识点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而且新知识可以发展与延伸旧知识,新旧知识为学生搭建了系统的数学知识构架。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对新旧知识连接点提高重视度,巧妙提问,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善于将未知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比如,还是以“圆的周长”一课为例,教师说:“今天动物王国举办一年一次的运动会,非常热闹,让我们一同去看看吧。”学生:“好啊!好啊!”教师:“小猴子的竞赛跑道是圆形的,而小兔子的跑道是正方形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方法计算小猴子和小兔子跑了多远吗?”因学生已经学过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因此可以顺利计算小兔子跑了多远,而小猴子的跑道是圆形的,还未学习此方面的知识,学生将陷入沉思。这时候教师说:“既然我们已经计算出正方形的周长,那么,圆形周长正是我们本节课要了解的知识,下面让我们一同探究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帮助小猴子算出跑道的长度。”此种提问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旧知识,还会提高新知识的学习欲望,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新知识与旧知识。

综上所述,通过本课教学现象的分析,发现了“满堂问”教学问题对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可见,满堂问的现象与教师教学思维和教学观念有直接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努力提升备课水平、思维品质和专业能力,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构建更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

猜你喜欢
满堂周长本课
认识周长(部级优课)
《雅客满堂》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坚强的“满堂”
周长面积变变变
真假秘方
又见榆钱白
漫话“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