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春芬 | 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如何把高中历史课堂打造成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成为摆在一线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历史学科的厚重首先体现在浩如烟海的史事,现阶段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原则主要有:既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又考虑到与初中、大学相关专业的衔接,能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注意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在这些基础上,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因此最终呈现给高中师生的是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和三本选择性必修课程,形成“通史加专题”的课程结构体系。
尽管《中外历史纲要》对史事进行了精选,但内容依然庞杂、时间跨度大。而相较于初中历史,高中历史教学面临课时少、任务重的挑战,因此,立足核心和主要线索,搭建落实家国情怀的平台就显得尤为必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本课程共有24个专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对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叙述,展示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国古代史为例,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用可信的史料,围绕以下几个核心和主要线索进行教学设计,落实家国情怀的培养。一是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二是探讨对古代“中国”的认同,三是探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三个核心和线索可分散于中国古代史的不同单元,结合不同时期的史事和相关史料构建平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历史课堂有高度。
家国情怀是一种抽象的情感,如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地呈现,把直观的表达内化成自我的涵养?这就要求历史教师立足学生,创设情境,厚培落实家国情怀的土壤,引领学生回归历史语境,将家国情怀内化为对生活、对家乡、对国家的热爱,让高中历史课堂更有深度。
历史语境主义是当代西方学术界研究政治思想史的一个新范式,它认为人类并不存在所谓“永恒不变的思想主题”,主张为了理解不同思想家的思想,必须要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寻找答案。将历史语境借用到历史课堂教学,即教师应该给学生铺陈某个史事的全貌,引领学生在历史全貌中感悟历史,将家国情怀植根于心灵,内化为魂,方能外显为行。
在历史长河中,许多史事和人物只有置于历史全貌中才更能彰显其人文价值和意义。讲解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内容时,这一时期有许多仁人志士为国奉献,例如钱学森,相比于赞美的语言,不如将其回国的经历和当时的历史全貌展现给学生:钱学森曾在二战中参与美国“曼哈顿工程”,在美国是屈指可数的杰出人才;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两极格局影响下中美关系紧张;1950年至1954年,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盛行;中美科研条件和待遇差异巨大……在这样的历史全貌中感悟钱学森的回国选择,更能凸显其个人魅力、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又如在讲解改革开放内容时,除了梳理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就,教师还可以设计历史情境展现改革进程中的困难。改革开放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到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使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土地流转,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每一次的转变必然会遇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阻力。引领学生将党和国家在每个改革关键时期的选择和决策置于整个历史进程中去感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必会根植于学生心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关于家国情怀素养的课程目标内容,其价值导向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认同,包括乡土情结、民族团结、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情感归属等价值导向;二是文化传承,包括理解认同、温情敬意、传承创新等价值导向;三是国际视野,包括理解尊重、文明互鉴、合作共赢等价值导向;四是责任担当,包括价值判断、公民意识、历史使命等价值导向。既然关于家国情怀素养的课程目标内容的价值导向涉及多方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就不能仅局限于知识的灌输,而要立足当下,引领学生从多维视野关注当下的世界,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使家国情怀素养的落实更有效度。
例如在讲解《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时,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商鞅变法为切入点,从时代突变、秦国求变、商鞅壮志三个角度展示了商鞅变法的历史必然性,引导学生理解天下、国家、个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开发利用社会资源。校外的社会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既包括物质资源,如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也包括人力资源,如社会各方面的人员。每个地方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文化和历史,许多历史又能在生活中找到痕迹,落实家国情怀可以有机地把乡土历史融入历史课堂,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利用乡土历史激发学生热爱亲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国家的情怀,让高中历史课堂更有温度。
笔者曾从教过的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其前身是国立三中,抗战时期迁至贵州铜仁。在设计抗日战争的内容时,笔者收集了大量抗战时期与国立三中和铜仁有关的史料和图片,依据教学内容有机精选,合理地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土地与那段岁月的命运相连,感受到这方土地上的前辈曾经在那段岁月的奉献和战斗,引导学生感悟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为自己的家乡和国家做贡献,或者说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历史的创造和发展。通过乡土历史的融入,联通了书本和现实,激发学生对家乡由衷的自豪感,使家国情怀的落实更具温情。
总而言之,落实家国情怀素养是“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落实家国情怀素养也是历史课堂必须坚守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