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课堂: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探索

2022-11-21 12:57
煤炭高等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攻坚

赵 畅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1]“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中教学内容和开课形式都极具特殊性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教学改革创新增强课程活力尤为重要。开设特色课堂,引领“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教学改革创新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途径。特色课堂是指突破传统的授课模式,根据课程特点,挖掘课程建设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多方助力共同打造的新型课堂。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通过打造特色课堂引领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能够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活力,有效实现学生从“要我听”到“我要听、我要讲”的转变,促进“培养学生坚定信仰”这个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特色课堂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1.抓住了“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的特征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2]可见,“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必须抓住“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理论武装、释疑解惑、教育引导。特色课堂的打造紧紧抓住“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突出特征,以理论武装为抓手,通过生动鲜活的素材释疑解惑,通过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形成了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高速通道。

2.找到了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获得感的有效载体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3]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按照《意见》要求,“形势与政策”课要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开课不断线,每学期不少于8 学时。相对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更新快、时效性强,但是开课方式相对分散、每学期学时极为有限且授课学生基数极大。这种特殊的开课方式在教学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一是教学互动差,二是课程在学生心目中重要性不够,极大地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特色课堂的打造恰好可以解决这种困境。上好特色课堂,必须要根据教学内容在全校范围内发动学生搜集教学素材,必须要遴选最生动的素材融入教学,还需要邀请学生走进特色课堂、现身说法等。通过这种方式打造的特色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尊重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中真正走进了课堂,为实现从单纯“听”到真正“信”的重大转变创造了条件。

二、特色课堂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遵循的原则

1.时效性原则

按照《意见》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程要“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因此,特色课堂的打造必须坚持时效性原则,突出教学内容的及时性。比如,在2020年春季,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形势与政策”课程必须要向学生及时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精神,解疑释惑,因此打造“疫情防控”特色课堂就极为迫切。再例如,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4],而抓住这个时机,紧密结合脱贫攻坚主题的特色课堂,弘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讲好脱贫攻坚的生动故事,就成为“形势与政策”亟需完成的目标任务。因此,时效性原则是打造特色课堂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也是增强教学吸引力的重要举措。

2.主体性原则

遵循主体性原则是指在特色课堂的打造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特色课堂的主要特色就是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在特色课堂的打造中,除了教学主题由教师确定之外,相关教学素材的搜集及呈现形式,以及参与课堂教学的具体形式,都由学生自主选择,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特色课堂的积极性和创作热情,提升学生对教学主题的自主思考和深入理解能力,逐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因此,主体性原则是特色课堂的核心,是特色课堂最鲜明的特色。

3.协同性原则

遵循协同性原则是指在特色课堂的打造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整合各方教学力量,协同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疫情防控”特色课堂中可以邀请抗疫一线医护工作者参与课堂教学,“脱贫攻坚”特色课堂中可以邀请驻村第一书记参与课堂教学,等等。这种多方力量协同配合打造的特色课堂,通过生动鲜活的教学素材、多元立体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呈现教学主题,收到传统课堂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

三、特色课堂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组织实施

特色课堂的打造要紧密结合每学期《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设计教学内容,根据院校实际和能够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精心设计,整合多种力量组织实施。下面举例阐述特色课堂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具体组织和实施。

1.脱贫攻坚特色课堂

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其要求之一就是要“生动讲好我国脱贫攻坚故事,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鉴于此,我们紧抓党史学习教育契机,立足我国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精心设计了脱贫攻坚特色课堂——《“感悟百年党史,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同上一堂“形势与政策”课》。经过精心打磨,本次特色课堂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强化集体备课,夯实课程建设基础。开课前,组织开展多元立体的“感悟百年使命,弘扬脱贫攻坚精神”集体备课会,共同探讨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有效路径。在集体备课会上,通过专家的理论导读,深析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刻内涵;通过驻村第一书记分享自身参与扶贫工作的实践体会,挖掘思政课鲜活素材,抓实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通过教学督导对教学设计的点评,精心谋划教学环节;通过全体任课教师的理论研讨,阐释“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集体备课会内容丰富、形式多元,呈现出立体化特征,有效提升了教师备课、授课水平,为专题教学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模块化思政课堂。任课教师认真总结集体备课成果,将专题教学设计为理论阐释、亲历扶贫、成长见证、接续奋斗四个模块,以模块化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第一模块由授课教师进行理论阐释,为同学们深刻阐释我国脱贫攻坚的理论成果,讲清楚“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第二模块由驻村书记分享脱贫攻坚案例,倾情讲述参加扶贫工作的初心和使命担当。第三模块是成长见证,4 名同学讲述自己家乡脱贫攻坚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第四模块是接续奋斗,授课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刻内涵,号召同学们在实践中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以实际行动接续奋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模块化教学把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按照多元目标进行系统综合,使专题教学内容更加立体,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增加了思政课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第三,紧抓关键环节,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们积极挖掘学生自身的主体能动性,抓住党史学习教育的有利契机,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大学生讲脱贫攻坚的故事”主题征文活动,在征文大赛中遴选出4 名学生走上“形势与政策”课讲台参与授课。在同上一堂“脱贫攻坚精神”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上,4 名学生分别讲述了自身亲历的脱贫攻坚的故事,分享家乡的巨大变化。学生们朴实的话语、鲜活的事例、真情的流露感染了整个思政课堂,引发师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彰显。

第四,重情感共鸣,提升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本次特色课堂通过新颖的教学设计,鲜活的教学内容,第一书记和身边同学的现身说法,极大增强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课程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这堂生动的“形势与政策”课让自己深受触动,获益匪浅。有同学说:“三位第一书记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脱贫攻坚的场景,拉近了我们与脱贫工作的距离,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更关注家乡的变化,身边的变化,对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这使我更加坚定理想,积极进取,争取有朝一日也能参与其中。”还有的同学说:“我很喜欢这种教学形式,以前认为脱贫攻坚战离自己很遥远,不懂得怎样脱贫,扶贫。通过这堂课才知道脱贫扶贫就在我们的身边,贴近我们的生活。在将来,自己也要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战“疫”中国特色课堂

2020年春季,面对全国上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新形势,为了让学生及时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大力弘扬抗疫一线医护人员临危不惧、勇于担当精神,扎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好疫情防控鲜活素材,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形势,并使他们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开展疫情防控专题教学势在必行。特别是作为一所中医药类院校,开展战“疫”中国特色课堂具有现实背景:广大中医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一线,涌现出一大批模范先进人物,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独特优势,等等。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用好中医药战疫的鲜活素材,对于广大中医药学子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立志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意义重大。为此,按照学校党委的统一安排,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工作部等部门通力合作、精心策划,为全校师生在云端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形势与政策”课——“战‘疫’中国课堂”。

第一,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实力雄厚。在教学团队的构成上,一是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积极邀请党政领导干部上讲台讲“形势与政策”课的相关要求,本次在线授课邀请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等主要领导进行视频连线授课;二是马克思主义学院7 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三是学校驰援武汉、襄阳医疗队的部分医疗队员通过视频连线在课上分享了他们的战“疫”经历。这样,通过整合专兼职的师资力量,组成了强大的教学团队。

第二,以中国战“疫”为材,教学内容生动鲜活。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这堂“形势与政策”课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思想,以中国战“疫”为材,以真人故事为例,用身边医护人员参与驰援武汉、襄阳的感人故事为生动案例,深入挖掘抗疫斗争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本次特色课堂共设计了“战疫中国,有中国制度”“战疫中国,有家国情怀”“战疫中国,有中医药的力量”“战“疫”中国,有青年的担当”四个篇章。通过鲜活的事例,引导广大师生深刻认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深刻认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优势;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刻认识肩负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深刻认识进一步传承弘扬好团结奋进、迎难而上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坚定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增强了他们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行动自觉。

第三,坚持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新颖精当。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努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首先,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用中国战“疫”的生动实践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其次,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既讲授中国战疫体现的制度优势,又着重培养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再者,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既着力讲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又结合中医药院校的专业特色,增强学生传承中医药事业的自觉。

第四,学生反响热烈,教学效果入脑入心。在停课不停学期间,能够上这样一堂既有理论深度又生动鲜活的“形势与政策”课,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和强烈反响,很多学生在直播过程中热烈讨论,和主讲教师积极互动。他们有的说:“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积极响应国家和学校的号召,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学校英雄当成榜样,学习他们勇敢顽强的精神,在抗击疫情的战线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有的说:“直播课中,当我看到援鄂归来的我校医护人员和工作者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娓娓道来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巨大感动。”还有的说:“这次疫情让我见证了中医药的巨大魅力,使我增强了文化自信。”学生发自肺腑的心声充分证明了这堂“形势与政策”课的独特魅力——真正实现了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入脑入心。

四、特色课堂引领“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创新

特色课堂作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品牌项目,在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学生学习的获得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与此同时,特色课堂的打造要与日常教学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引领“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创新。

1.“课堂教学+线上必学+线上选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创新

按照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一般应涵盖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与政策的专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的专题、港澳台工作形势与政策的专题、国际形势与政策专题等四类专题。可见,“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不仅涉及范围广,而且教学内容更新快,加之每学期课堂教学学时短,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如何确保教学专题的广度和深度,成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原有的打造特色课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优学院、学习通等线上教学平台的丰富资源,探索建立了“课堂教学+线上必学+线上选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选择2 个专题在线下通过课堂教学完成,指定1~2 个专题由教师导学,学生在线上完成,余下的线上资源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愿选学。通过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一方面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和时效性,并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2.“一句话说时政:我看中国与世界”课堂互动模式创新

与其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固定于某个学期集中开课不同,“形势与政策”课程要贯穿全体学生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要求全覆盖、不断线。由于教师数量有限,这种开课模式直接后果就是每学期开课时间短,授课学生基数大,师生课堂互动差。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课程的获得感,是教学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加强在特色课堂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我们不断探索改革,总结经验,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色,初步形成了以“一句话说时政:我看中国与世界”为代表的课堂互动模式。具体做法是:教师于每次开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共青团中央等公众号以及学习强国平台等官方媒体,查阅一周内的热点新闻,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进行总结归纳并撰写体会感悟;课堂上通过学习通平台抢答或随机选人的方式,进行新闻播报与分享,每人发言时间1 分钟,教师进行集中点评;课堂上没发言的学生需把准备的内容发送到学习通课程讨论区,由同学之间进行互评。通过这种全员参与的互动模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学生逐步养成了关注国际国内时政热点的习惯,提升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3.注重形成性评价,推动全过程考核模式创新

科学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每门课程都必须解决的问题。鉴于“形势与政策”课开课方式的特殊性,我们在教学中逐步形成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过程考核模式。根据课程特点,安排形成性评价占比60%,终结性评价占比40%。其中形成性评价尤其注重考察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情况,将特色课堂的参与情况和学习通学习积分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终结性评价注重考核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情况,通过在线测试的方式完成。为了体现考核的客观性和连续性,任课教师每学期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并录入教务系统,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要进行补课、补考。此外,在考核中,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特色课堂教学,我们首创了参与特色课堂教学的学生免于期末测试的激励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这种考核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形成了有效激励。

4.专兼职结合,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知识融合程度高,不仅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外交等社会科学,还融合了前沿自然科学的新知识,对教师的能力素质、知识储备、学科背景具有极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师队的配备上,必须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校辅导员等教师队伍中择优遴选,从事“形势与政策”教学与科研工作。同时,积极邀请党政领导干部、各行各业的模范人物上讲台讲“形势与政策”课,形成一支政治素质强、知识背景广、家国情怀深的规范一体化的教师队伍,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以特色课堂引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不但有效提升了“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学习课程的获得感,而且在及时、准确、深入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使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坚定“四个自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攻坚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