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野下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研究

2022-11-21 12:57李瑞军郭泓江
煤炭高等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

王 清,李瑞军,郭泓江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贲·彖》:“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素养是人格修养、道德品质、文化知识、诚信责任、法律和公民意识诸方面的整合体[1]。当前,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还普遍存在“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过弱的人文精神”等薄弱环节。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需要,同时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促进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越渴求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有什么样的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和前途。人文素养以道德修养为首,提倡修己成人、修己安人、修己善群。理工科大学生的数量占据整个大学生群体的至少半壁江山,与人文类大学生相比,受学科教育特征的影响,其人文素养状况更应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其道德修养,有助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理工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发展有其特点和规律,要让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观念在其心灵生根发芽,离不开日常生活学习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滋养。例如,高校可以引导理工科大学生在“育人先育德”的氛围中成长,在提升求知境界中成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大学生仅凭在学校里学到的“扎实”的专门技术知识就能够行遍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1949年,美国教育调查委员会提出了著名的“路易斯报告”。该报告指出,如果缺少人文教育,“技术专家将不再能够胜任其所在领域的领导工作”[2]。这启示我们理工科大学生必须同时兼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才能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理工科大学既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更要认真上好人文素质类课程,既要善于从书本中汲取人文理论知识又要从实践中增长对于社会的感悟、认知能力。除了才干与能力之外,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还必须具备坚毅的品质。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荆棘坎坷。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的奋斗精神、勇猛的开拓精神能够帮助大学生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攻坚克难。因此,理工科大学生要努力提升人文素质,认真体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咬定青山不放松”“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的坚毅品质,勇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达观向上的良好品格。

2.有助于促进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加强并提升理工科人文素养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坚定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信心。建设“世界一流”要求我们一定要具有世界眼光,一定要融入世界优秀文化体系中,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文化以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本不缺少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然而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文明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在高等教育领域,我国在模仿、借鉴西方大学办学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然而,高等教育体系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是需要文化自信做支撑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是找到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自信不仅仅体现在科研成果与学科建设水平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因此,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能坚定我国高等教育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其次,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人文素养教育具有历史学性质和鲜明的意识形态价值。我国的高等教育要“扎根中国大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4]。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时不照搬照抄西方世界一流大学标准,而是从中国国情和实际需要出发,把“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统一起来,走符合中国实际的世界一流大学道路。而“中国特色”,对于大学生而言,则是内化的人文素养。再次,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创新动力。创新并非凭空出现的,而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性化的思想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创新的源泉,所有的大师最终都是“哲学家”。理工科大学生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活跃高校文化创新活力,以文化“思想之灵魂”领航高校“发展之巨轮”,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3.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5]“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6]首先,人文素养及其教育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突破口,也是“压舱石”。航船有了压舱石,吃水深,航行才会稳。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人。高校要将“仁爱、诚信、正义、和合”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大学生,唤起理工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次,人文素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人文素养具有多元维度,体现着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具备与时俱进和兼容并蓄的特征。理工科大学生在重视专业学习时,要积极主动地将人文素养提升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己的“德行”标准,进而烧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把火。再次,人文素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驱力。理工科大学生要通过人文素养的提升,从“睡眼惺忪中振奋起来”,唤醒求知欲望,激发理论自觉,从而体现着高等教育的多样性生态。就当下而言,高校要通过“微文化”媒介,将人文素养的“星星之火”融入理工科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并使之产生核裂变般的巨大能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

4.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业。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夯实国家发展的人才基础。“教育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光荣而艰巨,既面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又要增强综合国力、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国民人文素养的整体水平是中华文化影响力、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它要求我们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输出的人才一定是全面发展的人,一定是文理相融通的人,尤其是对于大学教育阶段而言。这就要求我们的理工科大学生要实现文理融合发展,要求我们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教育要蕴含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理念、内容、方法以及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另外,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优化教育供给结构、补足大学生发展短板、满足人民对教育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提升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困境

1.高校多年来存在重理轻文倾向

中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多年来存在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并由其引发了种种弊端。高等教育重理轻文的传统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来阐述: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那时国家百废待兴,重工业极端落后,迫切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因而全面学习了苏联的办学模式。1950年,苏联人阿尔辛杰夫“掌舵”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确定了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基本方针。这导致高校过度偏重科学教育,人文社会科学又因其“资产阶级性质”遭到严重削弱。1953年,社会学学科彻底取消。1956年,理工科专业由102 个扩大到194 个,文科则由19 个减到15 个[7]。随后,国家遵循行业归口原则设置专业,扶持工程学科和工科院校发展,很多高校取消了文科专业,出现了大量单科性的理工类院校。二是改革开放时期。经过“拨乱反正”,高校的办学秩序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仍然延续了苏联模式。1980年,我国大学生中文科学生比重仅为8.9%[8]。20世纪80年代末,在“没有文科办不成大学”的理念影响下,我国的高校兴起了多学科和综合化发展潮流,很多理工科高校为了建设综合性大学,越来越重视文科专业。然而,重理轻文的趋势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当时的师资情况看,理科的师资占全国大学师资总数的80%,文科的师资占全国大学师资总数的20%[9]。三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时期。“211 工程”“985 工程”“双一流”等项目开启、引导了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当前,在“没有文科办不成世界一流大学”理念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理工科高校开始重视文科建设,开始重视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出现了理工科大学办出优秀文科的案例。但总体而言,理工科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尚停留在表层,缺少对人文精神的终极追求,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仍没有大的改观。

2.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负面影响

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可以说是高等教育得以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根基之一[10]。它对高等教育世俗化、多元化、民主化的进程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它也使高等教育遇到的严峻挑战——“圈钱”[11]。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加快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追求功利、淡于修养、实用优先成为普遍的价值评判标准。一是高校教育理念功利化。当前,高校“职业教育主义”盛行,培养的大学生重视“专业技能”而缺乏“人文素养”。由于每个就业单位都希望从高校得到“尽可能现成的产品”,高校在功利主义教育思想诱导下大量开设与市场密切相关的课程,将专业课程异化为“高级培训”,而几乎没有“更高层次”的学习。这些课程尽管暂时缓解了就业压力,却只教会了学生工作技能。二是学生读书学习功利化。理工科大学生及其家庭普遍把高等教育视为“智力投资的过程”,当作提升社会和经济地位的“跳板”,重视文凭的“含金量”。他们不再关注课程本身,而是关注能否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以及能否在未来依靠资格证书偿还教育成本。三是教师科学研究功利化。在功利主义的引导下,部分高校教师对与市场效益密切相关的、注重“实用性”的、有“利”有“名”的学术研究趋之若鹜。“科研实验室里塞满了功利主义的科研”,忽略了学术研究自身的价值。理工科研究生与导师的师生关系几乎异化为雇主与雇员的雇佣关系。人文社会科学等有助于增强人文素养的基础研究由于收益回报周期长、不确定性大,科研投入远远低于理工科。

3.高校失衡的学科结构

当前,世界一流高校在学科设置上具有门类齐全且文、理、工相互渗透的特点。反观我国高校,在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下,出现了学科单一、专业划分过细、人才知识结构单薄等问题,导致学科结构失衡。其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学科设置动机不纯。部分理工科高校设置人文社会学科时缺乏科学的规划与论证,更多“为政治”“为市场”“为创建综合性大学”盲目设置,严重违背了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教育的本质规律,形成了“和尚庙里培养道士”的混乱局面。二是课程结构不合理。理工科高校普遍存在课程体系设置无法适应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除开设思政课等公共课外,很少涉及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且其课程时数一般不超过总课时数的10%。三是课程质量不高。在理工科高校普遍存在以思政课程代替人文课程的现象,仅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少量必修课,其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以选修课为主,且数量有限。加之人文教育观念创新不够,应试教育、灌输说教的教育方法让这部分课程失去应有吸引力,被学生戏称为“水课”。

4.高校教师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12]。高校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其处事原则、治学精神、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会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学生。然而当前理工科教师由于知识结构单一,不能很好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一是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价值受到抑制。在“学者即良师”理念引导下,理工科高校教师过度关注本体性知识,将成为学科专家作为自身职业发展目标,忽略了本源的教师身份。理工科教师在授课时侧重传授专业知识,忽视甚至轻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高校在选拔青年教师时一般以其专业素养和学术成果为依据,忽略了教育学科背景和人文素养的水平。很多教师尽管专业知识渊博,却缺乏合理、科学、立体的知识结构,片面注重逻辑思维,缺少形象思维、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对学习理论和育人规律知之甚少,无法“辨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二是人文素质教育获得机制缺失。高校教师在知识建构方面存在主体性缺失的问题。例如,他们一般会在利益驱使或制度要求下参与教育培训,但是这类培训通常以提升科学知识和科研能力为主,很少涉及人文素质方面的内容。由于高校教师的知识建构缺乏自主性,其人文素养水平长期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导致一部分教师“有术无学”,更遑论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了。

三、提升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

1.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习近平指出:“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13]高校要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痛点变成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使其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取得真正突破。一是改革教育理念。人文与理工不是“水与油”不相容的关系,也不是“水与火”相互敌对的关系,而是“水与乳”和谐共融的关系。高校要坚持文理融通培养综合人才的教育理念,使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互渗透、相互容纳、相互支持,最终要使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相得益彰。二是改革教育目标。高等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高校要通过对理工科大学生内心世界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助其提升内在素质和塑造外在形象,使其“成才”“成人”,实现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三是改革教育方式。高校可试行跨学科教育,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使教育方式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使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法改变为以启发、引导和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四是改革教育体制。当前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社会学科发展出现了“理工化”的现象,用管理理工学科的方法来生搬硬套地管理人文社会学科,既有悖于这些学科发展规律也极大制约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因此,高校要积极构建符合人文社会学科发展规律的教育管理体制。

2.推进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类课程建设

课堂教学是加强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以世界一流的人文素质教育为支撑,而世界一流的人文素质教育需要关注世界的文化,需要吸收全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因此,高校要对理工科大学生开设人文素质类课程。一是历史类课程。既要有中国历史课程和西方历史课程,既要着重讲授中国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小说等,也要让学生了解西方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黑格尔等。二是国家和民族课程。这主要包括美国、德国、印度等国别研究以及拉丁美洲研究、外国文化研究等。三是艺术鉴赏类课程。其主要有“书法艺术”“职业礼仪”“文学鉴赏”“音乐欣赏”“茶艺欣赏”“插花艺术”等。四是学术方法论课程。这要求高校要向理工科的学生传授相关学科的思想史、学术史、专业史等内容。同时,高校要让教师认真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人文素养元素,充分挖掘其所承载的人文价值。

3.提升理工科高校教师队伍人文修养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并且担负着指导学生“做人”的重任,在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教师要转变狭隘的教育观念。尤其是理工科教师,要自觉转变“文科一无是处,理工才是社会未来”的偏见,牢记“育人文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掘专业课程中蕴涵的科学精神和人文资源,将人文和科学精神贯穿于专业教育中。其次,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培训。高校要开设厚基础、宽口径、多样化且重点面向理工科青年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训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对辅导员、团干部、组织员等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和党务工作者的培训,实现“全员育人”;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教师考评体系和教学生涯规划中,促其提高学术水平与文化素质,以更好地承担提升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任务,着力打造一支具有深厚人文知识、充满人文情怀的教师队伍。三是加大人才交流力度。鉴于高校理工科教师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薄弱的现状,高校需要采取超常举措,“移大树,育良才”。例如,可聘请国内外知名的人文大师来校讲学、担任兼职教授等;也可借助高校自身的国际交流平台,鼓励教师开展出国访学和学术交流活动,使之了解国外高校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其教育状况。

4.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的资源绝大部分保存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因此高校可以通过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主要可采取以下举措:一是加强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当前高校在全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方面尚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高校要组织师资力量编写必要的导读教材,制定必读书目,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类课程等。二是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高校要鼓励理工科大学生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课堂要建立与第一课堂相适应的中华优秀文化课程活动体系。例如,可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充分挖掘传统节日、习俗文化、古代服饰等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等等。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对于理工科大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物质环境两个维度,营造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学生心灵,实现“耳濡目染,不学以能”的人文素质教育效果。

5.打造人文素质教育新媒体平台

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新媒体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产物。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工作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高校要注重将互联网和人文素质教育两者结合起来,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一是搭建多元人文素质教育网络平台。高校可借助自身学科优势构建“在线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人文素质教育云平台”“人文素质教育APP”“人文素质教育E 起学网站”等新媒体矩阵,把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贯穿于慕课、公开课和网上讲座之中,使之更加直观、生动、富有感染力,收到教育人、塑造人的功效。二是加大优质网络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供给。例如,高校可通过举办面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网络产品比赛,大力支持知名专家和优秀学者参与到人文素质网络创作中来,培育建设一批校级大学生网络文化示范工作室,推动大学生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创作和推广。同时,应当建立网络人文素质教育成果认证体系,引导教师积极创造生动活泼、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网络人文素质教育产品,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三是健全网络人文素养评价体系。新媒体应用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凸显了大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中心地位,然而由于缺少监督和管控,容易导致人文素质教育形式化。因此,高校要构建既合乎网络教育学习评价环境,又合乎学习人文性的精准评价体系。例如,可通过查看登录时间、学习内容多样性等检验学习态度,通过在线讨论、答疑、发言等检验学生交流能力,通过平时作业、期终考试检验学习效果等等。

猜你喜欢
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不理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彰显育人风采
理工科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研究
师范类院校理工科科研发展问题探析
有关理工科线性代数教学改革必要性的探讨
人文社科
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