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2022-11-21 12:57
煤炭高等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青年教师教研

汪 超

当前,“党和国家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高等教育、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1]。我国高等院校的青年教师数量超过高校教师总量的一半,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干力量。然而这些“象牙塔”中的青年教师正承受着诸多压力与困难,影响着教研能力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助推高校青年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助力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国家与高校对青年教师的期望

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化特征、高“教学—科研—实践”能力的青年教师队伍,是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考核指标。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后,教育部随即发布了《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召开了全国教育人才工作会议[2]。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规划,优化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被提上了各地和高等院校的议事日程。为了更深入挖掘高校青年教师教研潜质,2018年8月27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三大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建设的指导意见》(〔2018〕5 号),其中特别提出要“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健康发展,加大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的稳定支持力度,鼓励中、青年学术骨干与国际学术热点及国家战略前沿接轨,承担或参与重大科研任务”[3]。2021年1月,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六部门共同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围绕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领域与重点环节,提出了一系列支持高校教师发展的措施。为了让该文件落地,进一步创建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综合能力的有效机制,2021年1月27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专门强调,“培养青年教师是新时期建设高素质专业创新型教师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一举措对于建设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体系具有关键影响”[4]。

为有效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创造有利于青年教师进步与发展的大环境,部分高校在引进校外优质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整合校内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共享教育与科研资源。如南京大学启动了“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和“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招募年轻教师,所有教授和副教授职位均向国内外年轻人才开放。武汉大学推行“70 后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学术团队建设计划”和“青年教师自主岗位创新计划”,在青年教师职业起步阶段为其供给必要的资金与支持。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也相继实施系列人才培养计划,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广阔的晋升渠道[2]。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研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快速大众化带来的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使高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青年教师日益占据高校教师团队的半壁江山。然而,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

1.教学任务相对繁重

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年增长,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明显趋势。甚至有的工作量大的青年教师每周要上20~24 课时,每年需完成300~400 课时的基本教学任务[5]。其中,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需要同时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除了课程教学工作之外,青年教师还需要面对其他的工作任务,如毕业论文指导、参加班主任活动等。刚进入高校不久的青年教师往往工作态度认真,对自己要求也相对严格,为了保证每节课的教学质量,尤其是“新课”的教学质量,他们会隐性付出多倍劳动认真备课。但是在工作量繁重的情况下,他们往往很难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2.科学研究压力过大

高校青年教师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还需进行科学研究。一些院校存在实验室及教研设备配备不完善的情况,也不完全具备足以让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严格条件和学术环境,无形中增加了青年教师的职业心理压力。对于一些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来说,他们往往面临申请科研项目困难、科研经费不足等问题。此外,我国高校教师职称的晋升对论文发表有着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必须在“核心期刊”等高水平的期刊上刊文。然而“核心期刊”数量有限,版面更是紧缺,通常存在“僧多粥少”的问题[6],必然导致大量青年教师难以及时刊文,进而影响晋升。这样一来,“非升即走”的制度及其他考核等问题就会更加困扰着青年教师群体。

3.职称评定存在困难

高级职称作为衡量教师学术水平的外在表征,和工资级别相挂钩,也是青年教师申请项目、获得学术头衔的重要保证。目前职称的评定既取决于名额分配的多少以及竞争对手的数量、质量,也受“论资排辈”以及其他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科研水平是高校综合实力的体现,可以帮助高校吸引优质生源、提高高校知名度、获得各类基金资助,因此许多高校把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点及职称评定的刚性条件。而沉重的教学压力导致青年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可以投入至科研工作,继而影响成果产出。同时由于职称数量有限,高校青年教师要想争夺有限的名额,必须不断申请更多更高层次的课题,发表更高层次的文章。在这种情况下,青年教师群体只能选择牺牲或者缩减休息时间,加班撰写学术论文,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尤其是冲击国家级项目等。

4.经济收入有待提高

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项目组调研数据显示,我国85.9%的高校教师年收入低于15 万元,其中有47.7%不到10 万元,近25%的青年教师收不抵出[7]。青年教师的低薪水平往往会损害这一群体的自尊心、职业满意度,他们除了生活费和房租,还要承担还贷、买房、结婚生育、赡养父母等生活压力。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就四五线城市而言,不断上涨的房价与年轻教师的收入形成强烈反差。迫于生计,青年教师群体不得不利用本就不宽裕的休闲时间进行兼职以缓解巨大的经济压力,而这必定或多或少会妨碍青年教师的正常工作及生活。久而久之,青年教师群体的心理及生理健康会受到极大影响。

5.青年教师缺乏关注

高校青年教师因其职业的特殊性,不像农民工、下岗工人等职业群体较多受到社会的关注。这是因为对于社会而言,高校教师身份具有较高的社会声望。但是,社会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认识往往是从一个统一的整体出发,少有人群会特别关注高校青年教师,对青年教师的理解和帮助自然会减少。另外,虽然近年来我国的高校不断扩大教育经费投入,对青年教师再教育的投入(培训)也在逐渐加大,但同校园建设、重点科研项目经费等其他投资相比,差距依然显著[8]。当前,我国高校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仍不完善,不同地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存在较大差异。普通一线青年教师即使愿意参加短期培训或外出学习、深造,但往往因缺乏学校政策支持而难以实现或停留在“资金不足、条件不允许”的状态。

三、国外青年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的经验参考

考察国外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深入吸收国外高等教育大国的优秀经验,将有助于优化与创新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研能力提高的路径。

1.加强评估考核,推动教研能力完善提升

英国、美国和日本是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大国,始终将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置于关键战略地位,并十分重视青年教师对于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影响。英国、美国等国家的高等院校都建立了较为科学合理、规范清晰及系统化的评价体系,对青年教师的教研工作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了解每一位青年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以达到完善青年教师的后续培育工作目的。例如,英国诸多大学主要从科研项目、科研评价及学术活动三方面提高青年教师教研能力[9];日本通过定位、总结及档案袋等多种评估途径对青年教师的教育活动实行全过程评估[10],通过审视观察每位高校青年教师的优缺点,有针对性根据其在教研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开展培训,并结合其未来发展方向制定个性化职业规划。

2.构建培训网络,实现教师群体优势互补

英美等发达国家以法律与制度形式强化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完善高校青年教师再教育机制,逐步建设国家、校园、地区在内的立体多层次培训网。美国研究型高校普遍采用导师制,由专业领域内资深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职业导师,建立二者间平等、合作的良好关系以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11]。英国在国家层面建立了“高校教师发展与培训联合会”,各地区和高等院校相应建立了“培训联合会”和“培训委员会”,借助专业机构构建高校青年教师培训的有效形式。为形成科研评价机制、营造积极的科研机制环境、提升青年教师的学术能力和水平,英国于2013年推出“卓越科研框架”文件(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指出“不仅要关注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也要注重科研过程的锻炼”[12]。

3.制定专业标准,明确青年教师发展定位

高校青年教师的角色定位,应当同其享有的社会地位及公众期望相对等。为帮助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制定职业规划,明晰青年教师队伍角色定位,欧美国家不断完善和强化青年教师专业化水平建设,确保青年教师培训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为青年教师未来发展指引方向。美国国家青年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在2000年发布《国家教学标准》,针对不同类别青年教师划分不同教学标准,进一步明确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定位,建立师生联合参与的学习型组织,得到了美国社会的广泛认可。此外,根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1989年颁布的《青年教师应该做什么和可以做什么》,美国制订了青年教师从业标准,并提供了五项核心建议,给予青年教师专业化指导以助推其职业发展。

4.政府加强关注,全面推动科研能力提升

助推青年教师群体尽快步入职业生涯正轨、逐步实现职业目标已经上升为各国教育领域及各大高等院校的重要议题,其中,澳大利亚表现尤为出色,这与其政府的高度重视密切相关。澳大利亚政府为适应性应对国内局势,于2009年发布新版《国家青年教师专业标准》,进一步规定青年教师所需的专业能力,为国内高等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向导。澳大利亚各大高校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群体科研能力的培训,并将更多青年教师群体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有价值的成果;对于不同层次的青年教师,除了借助学术报告会、学术研讨会、专业培训班等途径,还专门设立高校青年教师发展中心等机构,向青年教师提供全面帮助与指导。美国高校对青年教师群体的学术能力要求也较高,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有内容全面、条目明确的研究政策手册。

5.健全保障机制,有效实现科研活动的可持续性

经费是保证青年教师科研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基本标准的薪金待遇是对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基本尊重,也是维护青年教师群体生命的关键。基于对国外大学科研经费结构的考察可知,其经费组成呈现多元化特征。澳大利亚高校试图利用政府补贴、企业合作及专项科研经费,解决青年教师入职初期申请外部资金困难的问题,支持年轻教师发表科研成果。英国政府部门以提高科研技能和学术能力为重点,开展科研方法培训,启动“教学研究项目”鼓励英国大学青年教师开展项目研究,支持科研人员攻读博士学位,建设专业队伍。截至2012年,英国共资助近20 个科研项目、70 个科研团队和700 余名研究人员,此项目也成为英国教育界最具影响力的资助项目[13],极大地推动了青年教师科研素养与科研能力的提升。

四、高校青年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的实现路径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14]。教育大计以教师为主力,师资建设则以青年为基础。高校青年教师处于大学生教育的最前沿,一方面他们是“中国新青年”,另一方面他们更承担着培育新青年的职责。

1.提升职业道德与组织认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21世纪的新工匠,应是具备一流人品的人,他们懂得感恩,会关心他人,亦能为他人着想[15]。高校青年教师是现代工匠精神的传承及实践者,其团队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和方向。我们必须同时从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强化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以工匠精神丰富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进而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其组织认同,并引导青年教师恪尽职守,精益求精。二是高校要加强引导青年教师对理论知识和文化底蕴的学习,力求做到一丝不苟,能够全神贯注于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程序、每一个步骤。第三,高校要贯彻执行教学督导制度和机制,完善师德、师容、师风评估指标体系,强化对青年教师的规范化与体系化管理,进一步强调爱与奉献精神的培养,同时将“工匠精神”融于高校青年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中。

2.优化高校管理与校园文化,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说过:“个体生存、成长所需的信仰、观念、智力和认知倾向的发展无法借助信念、情感与知识的传递直接获得,它只能通过环境作为中介发挥作用。”[16]环境对特定的人类特定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打造青年教师“工匠精神”,提升其教研能力,需不断优化高校环境。一是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去行政化”,进一步规范人事管理制度,明确教学岗位与行政岗位的职责和内容,引导青年教师将教学和科研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二是推动高校精神与物质并重的两个文明建设,构建真诚、平等、开放、包容的对话机制,不仅要注重青年教师的世界观转变,更要满足青年教师的基本物质需求,创造积极和谐健康的情感环境,使每一位青年教师都能感受到关怀和重视。三是塑造尊重人才、推崇劳动的高校文化氛围。工匠精神依赖于工作实践,与劳动密不可分。优秀的工匠精神只有在尊重和热爱劳动的环境中才能得以培育。

3.加强工匠精神培育机制建设,助推青年教师优质发展

高校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青年教师的发展与培养中,可有效契合新时代高校供给侧改革,构建青年教师工匠精神培育机制,提升青年教师教研能力与专业水平。首先,高校青年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要多管齐下,除了在组织和教师方面下功夫外,还要形成良好的制度体系,规范和引导青年教师成长为“工匠”,落实新的教师上岗宣誓制度、助教制度以及激励制度。二是要加强对校内教学、校企合作教学等环节的培训与督导,促进青年教师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文化意涵,并促使其将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去。三是构建高校青年教师“工匠精神”评估指标体系,完善高校青年教师发展规划的考评、激励体制和机制,提高高校青年教师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4.强化青年教师教育培训力度,提升教学科研能力

高质量的教师培训活动有助于提升青年教师工作能力、缓解职业压力,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应根据不同阶段青年教师发展特点,不断优化青年教师培训机制。一是在“知识激增”的时代背景下,有关高校与第三方培训机构要不断顺应科学技术与知识经济环境的变化,更新针对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教材与课程内容,使其知识体系与专业技能可以满足时代所需。二是要结合青年教师实际需求与工作性质,灵活设计培训形式与运行机制,使青年教师能够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与综合素质。三是高校青年教师应强化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与丰富,不断提升教育与科研能力,以适应高等教育的新变化与新需求。高校管理者应积极关注青年教师的现实需求与发展动态,为其更好地发展提供终身学习的条件与平台。

5.构筑青年教师共同成长团队,开拓科研学术视野

团队合作是新时期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是团队成员为了一件具体的工作而协作,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高校青年教师的进步与发展不可能脱离团队合作而实现。为促进高校青年教师进步发展,一是相关高校可开展校际合作,聘请资深专家或者骨干教师参与到对青年教师群体的引导帮扶中去,创新“新老”教师合作方式,拓宽合作内容,推进青年教师群体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成熟。二是高校引导青年教师加强团队协同参与项目活动,引导其在项目设计、申报、协调、执行过程中快速成长,形成教学和科研有计划、有节奏、有重点的运行状态,成员在干中学、学中干。三是高校引导青年教师加强团队合作,加强自我发展,设计专业阅读、项目设计、课题研究等任务,鼓励青年教师在自学、自研过程中实现进步与创新。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青年教师教研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赴考”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