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志鹏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强调:“党中央要求党的领导干部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胸怀‘国之大者’,对党忠诚、听党指挥、为党尽责”[1]28。在政治“三力”中,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最终落脚在政治执行力上,并通过执行效果来检验。因此,探究政治执行力的科学内涵与提升路径成为当前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著名学者夏书章曾指出:“就我国的公共政策过程而言,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策执行阶段似乎并不存在太多的严重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中央向地方的分权和放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策走样’等政策执行阻滞的不良情况在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屡有发生,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2]319诚如所言,政治执行力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逐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一些党员干部或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对党中央其他战略方针视而不见,或因贪污腐败而对党中央决策部署阳奉阴违、自行其是,导致了“执行不力”的政治问题。尽管中共中央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行了持续努力,但“党内也存在不少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存在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特别是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不力,有的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口是心非、擅自行事”[1]27。对党中央权威和决策的尊重不足和执行不力的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还严重损害了中国共产党与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为了解决党内存在的执行不力的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部署,将是否严格讲政治和是否坚决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作为衡量治党是否从严的重要标尺,旗帜鲜明地要求“全党必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1]27。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管党不力、治党不严的问题,习近平明确地指出:“有些地方和单位看起来党在管党治党,但没有管到位上,没有严到份上”[3]92—93。为此,在2020 年12 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正式提出了“政治执行力”的概念,并要求“我们党要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和人民事业长长久久推进下去,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4]。经过长期实践,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员干部的政治执行力得到显著提高。《决议》指出:“经过坚决斗争,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1]33。不断提高政治执行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保证。执行不力的问题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要确保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就必须要搞懂弄清政治执行力的深层逻辑和制约因素,进而找到增强政治执行力的实践路径。
目前社会对政治执行力的关注,大多集中在政治实践层面,即对政治执行力的现实意义的解读,尚缺乏政治执行力的概念界定和理论探析。从词源学的角度看,政治执行力是由“政治”和“执行力”复合而成,因此有必要从“政治”“执行力”及其结构方面进行解析。
政治建设范畴中的“政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泛指,而是特指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具有的政治特性,包括其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主张、政治制度、政治纪律等属性。历史唯物主义向来注重研究“政治”的本质内涵,把政治活动置于人类经济的、社会的关系中进行考察。马克思曾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5]523在他看来,政治关系是经济活动的集中体现,人类的经济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政治关系,“一切政治权力起先都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随着社会成员由于原始公社的瓦解而变为私人生产者,因而和社会公共职能的执行者更加疏远,这种权力不断得到加强”[6]190。换言之,政治一经产生便被要求执行社会经济职能,“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5]187。因此,“执行”是政治产生时便具备的属性和职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现代社会,政治的执行职能通常要借助政党作为执行主体。列宁曾指出:“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7]448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各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斗争,而政党则是“阶级斗争的工具”[8]373。作为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斗争工具,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因而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实执行其经济社会职能。
总而言之,“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9]305,政治因处理经济社会关系而产生与发展,它不但规定了政治执行力的性质,而且还决定了政治执行力的内容和实现方式,天然地蕴含了“执行”之意。从“政治”角度出发,“政治执行力”可以理解为无产阶级政党在执行和落实经济、政治等社会职能方面的执行力,或者说是经济、政治等社会职能被无产阶级政党执行和落实的情况。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执行是指实施政策、法律、计划、命令、判决中规定的事项。力,则是衡量效能、能力和力量的度量标尺。较早对“执行力”进行系统研究和学理阐释的是美国学者拉里和拉姆,他们在合著的《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一书中对执行力概念进行了衍生解释,即“从最基本的意义来说,执行是一种暴露现实并根据现实采取行动的系统化方式”[10]19。拉里和拉姆的研究引起了各国学者的研究热潮,如美国学者保罗和大卫就在《执行力》中继续探讨企业中的执行力问题:“执行力是一整套行为和技术体系,它能够使公司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11]22执行力作为描述目标完成的效果和能力的重要概念,后来被广泛运用于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行政法学等领域。中国政府首次明确提出执行力概念可以追溯到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要求“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12]50。在此之后,历次《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了增强执行力、落实决策部署的问题,这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已被纳入了国家治理的范畴。在政府层面提出了执行力概念后,这一概念在中国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广泛研究。2019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顺利召开,会议要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这标志着国家治理体系的运行力以及共产党员对国家治理体系的执行力也成为了衡量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202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了“政治执行力”这一概念,要求讲政治必须提高政治执行力,政治执行力的提法才正式固定了下来。
尽管执行力在不同领域释义不同,但将目标转化为现实的基础含义没有发生变化。纵观执行力涵义的演变历程可知,执行力至少包含两层意思:其一,相关组织及个人执行和落实上级指示的能力。其二,相关组织及个人在执行和落实相关任务和职能时所展现的效果。因此,从执行力角度出发,“政治执行力”可以理解为相关组织及个人执行和落实政治任务和政治职能的能力和效果。当表达“能力”涵义时,政治执行力强调的是执行主体使预设目标转换为实际效能的力量和效力。当表达“效果”涵义时,政治执行力强调的是执行客体被落实的程度。因此,执行力是一个包含主客体互动关系的执行体系,它与政治重执行、抓落实的要求不谋而合。政治执行力的提出,不仅深化了执行力的研究,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活动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主体与客体之间必须通过一定的介体发生相互作用。政治执行力作为衡量无产阶级政党改造世界的实践尺度,必然存在着“主体—介体—客体”的基本结构,这是认识政治执行力本质内涵的基本依据,也是区分政治执行力与其他相似概念的参考坐标。
从主体角度看,执行主体包含了三个层次:其一,宏观上指中国共产党这个整体,强调作为执政党在执行社会职能方面的能力与要求。其二,中观上指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党组织,强调作为政治枢纽在领悟、判断、落实和调整各项政治决策方面的能力与要求。其三,微观上指中共党员,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干部,强调作为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发挥主体能动性与主体责任方面的能力与要求。当然,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整体执行力由各级党组织及其党员干部的政治执行力水平来决定。
从客体角度看,制度、政策、法规等要素构成了政治执行力的客体。其一,制度“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13]3,是国家意志的集中表达。要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将政治目标制度化,要求全党强化制度意识,严格执行制度,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其二,政策是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或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政策的执行水平,直接关系到群众对政党的评价,从而影响到政党的执政地位。其三,法律法规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行必备的行为规范,法律法规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政治执行也必须以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在政治执行力系统中,除了制度、政策、法规,还有战略、策略等其他各类客体,它们的落实情况也会影响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执行力水平。
从介体角度看,决策力、组织力和调整力等方面构成了政治执行力的介体。其一,决策力是政治执行前期的介体,指的是从“国之大者”的全局角度判断和领悟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能力。其二,组织力是政治执行过程中的介体,指的是执行主体对党中央决策的服从与组织的能力。其三,调整力是政治执行后期的介体,指的是执行主体应对突发问题或修正自身错误的能力。决策力、组织力和调整力等方面既是政治执行力的介体,也是政治执行力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政治执行力主要指中国共产党以及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等主体在执行和落实党的制度、政策、法规,特别是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决策力、组织力和调整力等。政治执行力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执行力研究的拓展和深化,还是对中国政治实践的提炼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政治执行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执行关系盘根错节、错综复杂,但通过对政治执行力内涵与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政治执行力有一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为理解政治执行力提供了适当的切入视角。
政治性是政治执行力的首要特征。所谓政治性,指的是主体在执行客体时所展现的政治属性,即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及其党员干部在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时所要承担的政治使命、政治目标和政治追求。习近平曾指出:“任何政党都有政治属性,都有自己的政治使命、政治目标、政治追求。”[14]91政治属性是政党的根本属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和严明政治纪律,讲政治必须提高政治执行力。从政治的含义出发,政治性可以从阶级性和人民性两个角度来理解。首先,政党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15]127。提高政治执行力的直接目的,就在于维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核心,确保全党服从中央,这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其次,维护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统治本质上就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在当代中国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6]40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政治性与人民性统一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实践之中。
政治执行力还具有实效性的特征。政治执行力是政治与执行力组合而成的复合概念,“政治”表明了政治执行力的阶级属性、执行主体和执行内容,“执行力”则展现了主体执行客体的能力和效果,亦即政治执行力的实效性。因此,政治执行力的实效性可以从能力和效果两方面来理解。其一,主体运用介体作用客体的能力,即各级党组织及其党员干部执行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能力。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出台了一系列远景规划、发展纲要和规章条例,为提高政治执行力提供了蓝图和规范。习近平指出:“改革蓝图有了,现在的关键是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17],这实际上就是对党员的执行能力所提出的要求。其二,主体执行客体所展现的效果,即各级党组织及其党员干部执行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效果。政治执行力的实效性最终都要落实到现实层面的实践效果上来。所谓效果,就是指衡量客体执行情况与党中央预设情况的尺度,而中共中央设定的尺度则表现为:切实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因此,对党中央决策部署做到令行禁止是提高政治执行力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政治执行力是政治性与实效性的统一,政治性规定了政治执行力的本质属性,实效性展现了政治执行力的实际效果,实效性离不开政治性的本质规定,政治性离不开实效性的推动和保障,二者体现了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政治执行力具有权威性的特征。尊重权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尊崇的原则,恩格斯在《论权威》中便已强调:“联合活动就是组织起来,而没有权威能组织起来吗?”[18]335政治执行力的权威性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得出的经验和共识。巴黎公社运动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其经验教训时指出:“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19]375。中共百年历史也证明,是否拥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是立党兴党强党的关键。因此,提高政治执行力必须增强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其二,通过党的规章纪律所带来的约束性和强制性。政党的纲领、路线和决策,是政党的各级组织及其党员干部必须遵循的政治规范,对全党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并且这种约束力以某种强制力作为保障。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从政治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为提高政治执行力提供了坚实的体系保障,这意味着中共中央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管人管事,对不服从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腐败分子和“两面人”实行严厉的惩戒,从而确保党中央领导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总之,权威性特征为政治执行力提供了约束性原则与强制性措施。
政治执行力还具有自觉性特征。政治执行力的自觉性,指的是各级党组织及其党员干部在执行党中央决策时所表现的能动性和灵活性。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并不意味着党员丧失了主体能动性,恰恰相反的是提高政治执行力更需要广大党员对党中央权威的自觉尊重和自愿维护。政治执行力的自觉性可以从能动性和灵活性两个角度考察:其一,广大党员干部作为政治执行力的执行主体具有强大的能动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铸魂强基。经过长期努力,提高政治执行力已成为广大党员的广泛共识,党的各级组织及其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党的制度、法规和决策部署,确保了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其二,各级党组织及其党员干部在执行党中央决策时具有灵活性。各级党组织及其党员干部的执行背景、执行方式、执行能力和执行工具各有殊异,不存在统一的执行模板和范式,因而必须根据各地各部门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所谓对党中央决策的“完全执行”,指的是各级党组织及其党员干部对党中央决策总的原则的绝对忠诚和完全落实,而不是要求原封不动地、教条地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完全执行并不排斥执行方式的灵活多变,这体现了政治执行力在能动性与灵活性上的统一。
政治执行力是权威性与自觉性的统一,权威性体现了党中央对党员自上而下的要求与约束,自觉性反映了党员对党中央自下而上的认同和支持。权威性与自觉性的辩证统一,反映了政治执行力不是一种单向度的强迫,而是一种双向度的互动,是全党上下为了实现共同使命和目标而做的共同努力。
政治执行力具有整体性特征。所谓整体性,指的是与政府执行力、制度执行力、政策执行力等执行力相比,政治执行力的内涵与结构更为丰富和全面。政治执行力的整体性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其一,政治执行力总体结构的多样性。从比较的视角看,政府执行力强调的是执行主体,制度执行力和政策执行力强调的是执行客体,政治执行力则没有强调某一种主体或者客体,而是将政治视为一个有机系统,置于综合的社会关系中进行考察,因而囊括了政治关系中的所有主体、客体和介体。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全面的和系统的,因而政治执行力必须具有整体性特征,提高政治执行力必须增强党中央对包含政治主体、政治关系和政治策略在内的所有政治活动的领导力。其二,政治执行力微观结构的层次性。从执行主体的角度来看,政治执行力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及其党员干部。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党员分散在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之中,不受单一的组织载体限制,因而任何社会组织中的共产党员都有提高政治执行力的责任和义务。从执行客体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及其党员干部执行的客体是包括制度、政策在内的党中央各项决策,不受单一的政治内容限制,因而凡是属于政治活动的内容都是政治执行力的执行范畴。
政治执行力还具有指向性特征。政治执行力不仅与政府执行力等执行力在内涵和结构方面存在本质的区别,而且在规律与目的层面也体现出了明显的指向性特征。提高政治执行力要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建设的必然规律,也是履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职能的必然要求。其一,规律性指向引领着政治执行力的前进方向。组织是无产阶级政党战斗力的基础,而组织起来的关键在于统一全党的意志。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加强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永葆党的青春活力的合规律的运动。其二,目的性指向承载着“国之大者”的政治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远大的政治使命。习近平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20]。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正确的目标指向,做到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以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政治执行力以“国之大者”为目标指向,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提供了根本的着力点和方向指引。
政治执行力是整体性与指向性的统一,整体性反映了政治执行力丰富而完整的内涵结构,指向性体现了政治执行力崇高而远大的政治目标。整体性与指向性的结合,反映了政治执行力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现实政治实践。
提高政治执行力,不仅要剖析制约政治执行力提升的因素,还要通过构建完整的政治、能力和制度体系,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能力素养建设,形成提高政治执行力的基本制度规范。
中共十八大以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执行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制约政治执行力的因素仍然存在。从政治执行力的建构机理来看,执行主体的利益要素、能力要素和制度要素是影响政治执行力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
首先,利益博弈是制约政治执行力的根本原因。马克思曾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1]187。利益问题,是摆在每位党员面前的现实问题,为谁谋利益是关系到党员政治立场的重大命题。虽然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但由于党员干部来源的多元性,不同群体、不同部门、不同地方的党员主体所追求的利益往往“从自身条件和利益出发决定对政府公务执行的方式”[22]204,因此如果不能端正各级党组织及其党员干部的政治立场,使其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那就很容易导致各自为政、执行不力的政治问题。因此,涉及利益的立场问题是关系中国共产党阶级属性的根本性问题。如果党员的政治立场不坚定,那就可能会抛弃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的宗旨,造成对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不上心、不理解、不落实的问题。政治立场的摇摆还会造成政治意识的模糊,使党员干部丧失清醒的政治判断力和敏锐的政治领悟力,从而导致党员干部对党中央的决策缺乏充分理解,对所领导的地方、部门和所负的责任不能发挥守土尽责、冲锋在前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政治执行力,确保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将广大党员干部的利益诉求整合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上,才能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得到不断增强。
其次,能力不足是影响政治执行力的重要因素。所谓能力,指的是主体运用介体作用客体的水平。习近平多次强调:“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23]。具体来说,共产党员的执行能力可以分为“行动”前的判断力和领悟力,“行动”中的服从力和组织力,“行动”后的评估力和调整力。其一,政治判断力和政治领悟力是政治执行力的前提和先导。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党员干部受到市场经济和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将个人得失放在“国之大者”之前,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毫不关心,对党中央决策部署阳奉阴违,对人民群众毫无敬畏之心,导致了其难以分析、鉴别和执行党中央布置的重大政治问题。其二,政治服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政治执行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政治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部分党员干部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严重,长期疏离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导致其在执行中央政策过程中得不到人民群众的响应和支持,最终出现了执行不力的问题。其三,政策执行的评估效果及其调整力度也是影响政治执行力的重要因素。党员干部在执行政策时必须对执行效果进行预估,并及时做好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在与社会各界群众反复协商之后做好调整措施。没有做好效果评估、“打无准备之仗”和缺乏调整力,是部分党员干部执行不力的重要原因。
再次,制度阙如是制约政治执行力更带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原因。邓小平曾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4]333。从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来看,民主和集中是贯穿政治制度建设全过程的一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从计划体制中解放出来,中共中央不断向地方和基层党组织放权,这激发了地方和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也容易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发生。好的执行需要好的制度,政治制度不完善不仅会导致党员在研究和执行中央决策时存在偏差,还会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监督而出现相互推诿或掣肘的问题,从而影响到了党的执行合力。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凝聚执行合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从民主集中制的内部逻辑看,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民主强调的是执行前的洞察、判断和决策,集中则强调的是民主基础上的统一执行,二者都是提高政治执行力的有力手段。民主与集中相结合,既能充分发挥党员积极性、使上下同心,又可以调动全党意志、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更有效率地执行政治任务。
首先,要构建统一的政治体系,整合不同部门的利益诉求。政治上的主动是最有利的主动,提高政治执行力必须确保各级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强化政治意识、增强政治担当。其一,要构建系统的教育培训体系、干部队伍体系、纪律监督体系等政治体系规范党员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行为。党员干部的政治立场受到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以制度化的思想建设和社会监督体系来引导党员干部主动、坚定地站稳政治立场。其二,要构建系统的无产阶级理论体系强化党员的政治意识。政治上的坚定也离不开理论上的清醒,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的四类“官”中,摆在第一位的就是“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25]。帮助党员干部强化政治意识需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立足人民立场,扎根中国大地。其三,要构建系统的政治品德培养体系强化党员政治担当。政治上的坚定需要时刻体现政治担当,习近平指出:“要强化改革责任担当,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26]要帮助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担当,就需要鼓励党员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承担责任,以只争朝夕的责任感使命感把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各项任务一项一项落实好。
其次,要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培育党员的能力素养。能力素养是执行的底气和根基,在当代中国,党员干部的能力素养很大程度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提升党的政治执行力,要把提升党员干部的能力素养贯穿始终。其一,要增强党员干部的调查研究能力。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强调:“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27]增强调查研究的能力,需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把矛盾和问题、优势和劣势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摸清搞透,以常态化调研机制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实下去。其二,要增强党员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是实践和创新的起点,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通过研究和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把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其三,要增强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制定的,政策实施的效果最终也要由人民群众来评价。要帮助党员干部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时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切实增强群众工作能力,创造一切条件让群众成为党的工作的参与者、受益者、监督者和评判者。
最后,要以制度建设激励党员的执行效能。提高政治执行力,不仅要求党员干部从主观上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增强自身的能力素养,还要在客观上构建提高政治执行力的制度体系,以制度建设推动政治执行力的提高。其一,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学习教育制度建设。通过健全党员学习教育制度,综合运用自我学习和组织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化,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全党,使党员干部自觉主动地站在党中央的立场上,以人民为中心,胸怀“国之大者”。其二,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行制度建设。目前,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出台的制度名目繁多,甚至有些制度之间还存在互相矛盾的地方。要打通制度壁垒,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28]144,使精细化、专业化分工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形成跨部门、地方、单位的合作机制,提高整个组织的政治执行力。其三,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监督制度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14]511提高政治执行力必须整合党内监督、权力机关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三层监督体系,形成贯穿决策、执行和调整反馈全过程的监督体系,确保党员干部在阳光下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