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伤心”理论研究述评

2022-11-21 12:24孙永康宋研博李明远孙田烨崔馨月潘媛媛王新志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心气心神情志

姜 爽,孙永康,宋研博,李明远,孙田烨,崔馨月,潘媛媛,王新志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素问·举痛论》言:“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意为适度的喜志能使气机调达,助心行血并养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忧伤肺,喜胜忧”,即欢喜愉悦的情感体验可改善患者抑郁悲伤的精神状态。现代学者普遍将“喜”视为一种良性情绪表现,而忽略其作为致病因素的负面作用。“喜伤心”指过度喜乐,机体难以调节,伤及本脏心,导致一系列神志失常的证候表现[1]。目前,中医学界主要集中于对单一情志如“怒”“恐”的实验研究,对情志病“喜伤心”的认识以中医理论阐述为主[2]。笔者从“心气虚则悲,适度喜志能胜悲”及“心气实则笑不休,喜乐过度亦伤心”两方面探讨“喜”与心的理论联系,并对“喜伤心”的病因病机及现代作用机制、与之相关的疾病展开论述,以供中医临床借鉴与探讨,促进中医“喜伤心”理论完善与发展。

1 喜与心的中医理论研究

1.1 心气虚则悲,适度喜志能胜悲 《素问·宣明五气》曰:“精气并于心则喜。”“喜”是机体在外界应激的作用下,由心之精气表现于外的一种良性情绪应答,其产生的基础在于心之精、气、血充足,心之阴阳协调[3]101。心之精气不足,喜不及,则产生悲忧欲哭的神志改变[4],即《灵枢·本神》所言:“心气虚则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后世医家治疗情志病的情志相胜疗法多由此发展而来[5]。“喜”性质属阳,可宣畅气机[6]。现代生理学也表明,适度喜笑在调节机体呼吸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内分泌代谢等方面发挥着良性调节作用,可促进肺扩张,增强消化器官活力,加快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等[7]。目前,“喜胜忧”多用于缓解抑郁症患者的消极情绪,在调节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抑郁状态方面作用显著[5]。名医张子和、汪机、朱丹溪等都曾以“喜胜忧”来治疗情志不畅的疑难症[7-8]。现代学者朱光海等[9]发现,“以喜胜忧”能达到调气以治神的目的,可缓解癌症患者的悲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景丽俊等[10]采用“以喜胜悲”法可有效降低老年患者负面情绪的不良影响。阳少辉[11]研究发现,欢喜愉悦的情感体验可减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消极影响。有学者[12]提出喜法有调节心神、改善不良情绪的作用,凡以抑郁、低沉等心理障碍为主的病证均可选用此法,故心气虚所致悲伤亦可通过喜法来调节。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有心脑血管基础病伴悲忧情绪的患者,要慎用喜法,以防血管过度收缩,心肌缺血加重或血栓脱落等[7]。

1.2 心气实则笑不休,喜乐过度亦伤心 《灵枢·本神》提出“心气实则笑不休”,意为心气实则心志有余,表现为精神亢奋而笑不休。喜产生于心,又作用于心,喜笑不休则损及心神。“喜伤心”指过度喜乐,机体难以调节,伤及本脏心,导致一系列神志失常的病证[1]。喻昌言《寓意草》中记载有过喜而逝的案例。“喜”可调节癌症患者抑郁情绪,有利于患者心理健康。然过喜则适得其反,如颜梦宇等[13]发现,“喜伤心”日久成火克伐肺金,并致“心阳暴脱”,可加速卵巢癌的进展。

《灵枢·本神》曰:“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意为过喜致心气涣散或心神惮散。轻者主要为心气虚,症见气虚无力、精神不集中等;重者心神异常症状明显,见狂乱,或见大汗淋漓、气微脉欲绝等“暴喜伤阳”的表现[3]217。陈无择提出“虽七诊自殊,无逾于气”,阐明了气机运行失常为情志致病的共同病机,喜作为五志之一,致病同样遵循伤气进而伤脏的规律[14-15]。杨巧芳等[16]研究发现,喜之所以伤心,根本在于人体正气不足,难以抵御外界刺激,此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理。赵微[17]认为应将“喜则气缓”中的“喜”理解为一种过分克制情绪表达的负面情绪,将病理性“喜”导致的情志病病机概括为气血紊乱。李芷悦等[18]认为过喜“伤心、伤神、伤气血”,日久可致狂证,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见“大喜坠阳”等危象。冯珂等[19]认为,心以阳气为用,过喜致心气涣散不收,即“暴喜伤阳”。刘洋等[20]认为,“喜伤心”重在损伤心肺阳气,以气缓不收为主要病机。综上所述,“喜伤心”的病因病机以“正气亏虚、气血阴阳紊乱”为主。

2 “喜伤心”的现代实验研究

现代医学中并没有“情志”这一说法,有学者将西医学“心理应激理论”引入中医情志病的研究中[21]。此理论指出,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为心理因素造成各类心身疾病的中介机制之一[22]。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医情志学说亦将机体对情志变化做出的心理应激过程视为一种神经-内分泌反应[23]。现代研究[24]表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为五脏相关联的基础。此外,情志病的发生与心主神明功能失常密切相关。通过对“心主神明”的科学内涵进行探析,发现“心主神明”的实质体现在心脏通过血液循环,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协调下,以心神为中介,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与整合[25]。情志病发生的机制在于体内外因素导致心的生理功能异常,气机紊乱,信息传达失常,致五脏功能失调,即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紊乱[24,26]。李冬等[27]建立高血脂大鼠模型,通过改善大鼠居住环境,播放轻音乐等使其处于情志“喜”的干预下,实验结果显示,情志“喜”对大鼠的新陈代谢有一定影响,影响大鼠的生长发育。

笔者认为,“喜伤心”机制可能为三方面。其一,“喜”通过影响心脏泵血功能致脑失所养[28];其二,“喜”通过影响心脏分泌的心钠肽、脑钠肽、肾素-血管紧张素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并作用于大脑[29],进一步致神志异常改变[30];其三,“喜”通过影响机体新陈代谢,干预心脑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喜证的产生。

3 “喜伤心”相关病证研究

喜证指过度喜乐致神志异常,以笑不休,神气涣散,精神不集中,甚则语无伦次,举止失常,肢体疲软,脉缓等为主要表现[18]。喜属火而归于心[31],喜证与心火旺盛密切相关,其病机当分虚实,病性多属实证或本虚标实之证。李芷悦等[18]认为,实为心火、肝火及痰火,虚为心肝阴虚,疾病后期致心的气血阴阳俱虚等。喜证包含多个病证,如癫证、狂证、不寐、郁证[30]以及喜笑不休、心悸[1]、胸痹[15]。其进一步指出,失眠、狂乱等主要与“喜伤心神”有关,心悸怔忡、不寐等主要与“暴喜伤阳”有关。冯珂等[19]对“暴喜伤阳”进行解读,指出过喜可致心气、心阳涣散,影响心主血脉功能而出现心悸、胸闷、胸痹、心痛等一系列表现,影响心藏神的功能,又致不寐、健忘,甚者精神错乱、或笑或悲或多疑或惊恐等一系列表现。

3.1 胸痹、心悸 中医学认为,心之精血化生心气,心气又分心阴心阳,二者相互协调,以助血脉运行,其中又以心阳的推动促进、温煦等作用为主。“过喜伤阳”导致心阳涣散不收,心主血脉功能失常,血行失畅又加重胸阳痹阻,气血运行不利导致胸痹、心痛[32]114。即《类证制裁·胸痹》云:“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心阳受损,失于温煦,心失温养又可发为心悸,胸阳不振,宗气运转不利,又伴见胸闷、气短等症[32]110-113。西医学认为,情绪波动过大时,易对心脏产生不利影响。大笑时可过度兴奋交感神经,过量分泌肾上腺素,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跳加快,使心肌梗死进一步加重[7]。在治疗上,李芷悦等[18]采用补益收敛法,方选建极汤(由人参、琥珀、朱砂、丹参、黄芪、五味子、酸枣仁、白芍、天冬、当归、柏子仁等组成)加减以补气温阳固摄,使神凝气聚,促进血液运行正常。又“喜伤心神”,薛丕良等[33]认为《伤寒杂病论》记载的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在治疗心阳虚、心神不能潜敛之心悸时效果佳,重用龙骨、牡蛎以潜神安心,以桂枝、甘草温通心阳。

3.2 癫狂 心藏神,喜乐过度导致心神、心气涣散,出现一系列神志异常表现,如癫狂。《灵枢·癫狂》有“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得之有所大喜”的记载。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曰:“心热甚则多喜而为癫,肝实则多怒而为狂。”肝体阴而用阳,肝实则气郁化火。刘完素旨在点明癫狂与火热邪气密切相关,而不是单纯以多喜、多怒判别癫狂。实际上,大部分具有多喜、多怒精神症状者为狂证,仅少部分为癫证[18,34]。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癫狂》曰:“癫属阴,狂属阳,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综上可知,癫狂与痰密切相关,痰又分为痰浊与痰火。治疗上,刘河间、张子和等金元时期医家善用“吐法”治疗痰热壅盛所致的喜证。其中刘河间主以“泻火涌吐”,张子和以烧盐探吐热痰治疗笑不休。明代王肯堂遵“在上者因而越之”之理,提出用“瓜蒂散、来甦膏”治疗“喜证”相关疾病。虞抟《医学正传》指出狂证责之于痰火实盛,宜以下法,癫证多责之心血不足,治宜安神养血,兼顾降痰火[32]156-157。延至现代,李芷悦等[18]认为喜证发生的病理基础在于心火旺盛,并根据病理产物与疾病转归的不同,在治疗上既重视“吐法”以涤痰醒神,又归纳总结出情志相胜法、清热泻火法、滋阴降火法、补益收敛法等治法以辨证论治。杨涛等[30]针对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兼心悸易惊、身体困乏等心脾两虚型癫证患者,治以养心汤以益气养心安神,重者则治以癫狂梦醒汤以祛邪除痰[32]160。王新志[35]指出,痰浊随气机运行无处不到,上蒙神明,痰蒙心窍,发为笑不休,笑后时悲,可采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若痰郁化热加天竺黄。

3.3 不寐 人之寤寐,有赖于机体阴平阳秘、气血调和、心神得安、心血得静的状态。不寐之名出自《难经·四十六难》,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喜志过极,心火炽盛,心神被扰不得静可见不寐[32]124-125,喜又可伤气血,致气血两虚[18],心神不得润养而见不寐。杨涛等[30]指出,若心神被扰,出现心胆气虚型不寐,症见不寐多梦,易于惊醒,治以安神定志丸(由人参、白茯苓、白茯神、远志、白术、石菖蒲、酸枣仁、麦门冬、牛黄、朱砂组成)加减,取其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之效,若气血两虚症状明显,则选用归脾汤(由木香、甘草、人参、白术、茯神、茯苓、黄芪、当归、龙眼肉、远志、酸枣仁组成)加减以补养心脾气血[32]126。绍金阶[36]曾治疗1例过喜致心火内动、神不守舍的失眠症,方用磁石、龙齿、茯苓、生地黄、百合、甘草、栀子、远志、酸枣仁、丹参、苦参配伍以养阴清热、宁神定志,疗效显著。

3.4 郁证 郁证病机主要为气机郁滞,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有异物梗阻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其虚证证候与心联系最为密切,如心神失养[32]293-295。“喜则气缓”既可导致郁证发生,又可缓解郁证症状,关键在于喜之程度的把握。《灵枢·本神》言:“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吴医汇讲》[37]记载:“则以闭塞者而和缓之,岂不得谓之胜乎?然亦更有显明者,凡人有所忧愁,每多胸膈不舒,适逢欢快之事,即可情怀开旷,此尤性情之常,宁独火可胜金而已哉。”杜渐等[5]认为,“喜则气缓”体现在喜志对气机运行的强度与速度可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避免气机郁结进一步加重,在郁证早期或郁证轻症方面效果显著。“喜则气缓”又体现在过喜致心气弛缓,心气、心神惮散[3]217,见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治以甘麦大枣汤以起甘缓养心安神之效[30]。此外,心系疾病患者极易出现气郁化火的病机变化[38],若日久心火偏旺、心阴不足者,可加用朱砂安神丸以清火安神[32]295。

4 结语

当今过快的社会节奏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处于高应激状态,随之而来的精神压力以及精神心理疾病逐年增长。现代医学多注重于怒、思、忧、恐的干预与护理,缺乏“喜”与心在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2]。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情志致病机制较为复杂[39],且七情多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故复制单一情志“喜”相关动物模型,开展实验研究存在一定困难及限制;二是“喜”既能“治病”亦能“致病”,但大多数人习惯性地将“喜”视为一种正性情绪,对情志喜的致病性及严重性认识不足,甚至选择避而不谈。

结合上述内容,“喜伤心”机制应该与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失调有关。但由于对“喜伤心”的认识不足以及开展的相关动物实验较少,该理论尚难以应用于临床。今后应当以促进中医现代化为前提,承古拓新,在中医情志学说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相关实验研究,尝试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多角度、多层次探讨“喜伤心”的发生机制。

猜你喜欢
心气心神情志
基于“线粒体动力学”机制探讨糖尿病心肌病“壮火食气”的科学内涵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实施穴位贴敷+情志护理的效果探析
辨证论治五行理念下中医情志疗法对宫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
庄子德论的内在理路
暖“心气”,聚“人气”,接“地气”
小朋友绘画作品展
心气不够要慢养生
“心气”不够要懂慢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