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 新探索 新实践加强高校思政教育中心理育人的有效策略研究

2022-11-21 12:00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心理健康

滕 丽

“十三五”规划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大会上指出,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而言,要以“四个服务”为发展方向,重视心理育人。在充分凸显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重要性的同时,还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指明了方向,在高校范围内,对其心理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因受社会环境、生存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心理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部分学生会出现抗压能力弱、漠视生命、自我期望理想化、恋爱观偏激、网络成瘾等。在新时代环境之下,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要求高校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依托思政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现“育心”与“育德”的协同发展,培养出符合时代及社会需求的新青年。

一、心理育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实效原则

大学生心理情绪发展不仅受其自身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外界客观环境的影响,如社会思潮、就业形势、学业压力等。这就需要高校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遵循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也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心理角度入手,对思政教育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深层次挖掘,提供以思政教育为支撑的心理育人供给体系,并借助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确保所开展的育心工作处于科学合理的状态。学生在心理、思想、情绪等方面出现变化时,可以科学有效地梳理与解决,达到提高育心实效性的目的。

(二)全面分析原则

从整体上来说,大学生是一个整体群体,在认知、心理等方面会存在普遍问题。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家庭环境、自我认知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这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其心理发展趋势有所不同,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因此,在思政教育当中,开展心理育人工作时,则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有所把握。在分析心理类型、个性特点的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适宜有效的心理教育方法,强化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帮助大学生解决其成长阶段的心理困惑,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升,确保心理育人的预设目标可以高效达成和顺利落实。

(三)双向互动原则

教师是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开展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以思政教育为框架,渗透心理教育时,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的职责使命,包括专职教育、辅导员、普通教职工等,考虑各种因素综合制订科学的心理育人方案,所选择的教育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在日常教育管理活动中有效融入。以教育管理活动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其心理育人的导向作用,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如此,还需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掌握自我调控情绪的方法,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满足感和成就感,促使心理育人朝着双边互动的方向健康发展。

(四)发展预防原则

心理育人强调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的同时,还需要从心理层面入手,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借助两者的深层次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一方面,学校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心理、思想、情绪、观点等方面的问题,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确保所提供的心理支持具备积极正向的鲜明特征,让学生的心理素质朝着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心理育人要体现预见性,于日常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渗透危机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及时干预学生的心理困惑,有效控制危机的发生。

二、加强高校思政教育中心理育人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心理育人目标

在三全育人理念贯彻的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独立板块,而是要以巧妙方式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因此,若想以思政教育为框架,落实心理育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心理教育目标加以重新精准定位。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方向。因此,对于高校而言,要对思政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加以深入挖掘,在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培育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同时,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借助心理元素的优化使用,提升思政教育效果,落实“心理育人”任务。

第二,以正心修身为终极目标。心理育人以心理为出发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好学生心理辅导与健康引导工作。故此,作为高校教师,需要将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等融入其中,妥善处理好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端正学生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正心修身。

第三,落实育心任务,以此为直接目标。近年来,几乎每个高校都会开设这门课程,即“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上,会有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技巧方法。在这些方法的应用之下,如果学生感觉自己有心理问题或者情绪困惑等情况时,则可以应用其中的道理处理,化负向心理为正向心理。无论是对于高校,还是对于学生,都可以很好地落实育心目标。但是值得说明的是,从心理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也是思政教育的内容之一。如果前者仅强调心理辅导,则难以获得理想的“育人”效果。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可以以“育心”为导向,作为直接性问题,对于大学生已经或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做到及时分析解决,帮助处理的同时,在指导学生掌握心理情绪问题疏导方法的基础上,促使其朝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二)加快课程思政建设

作为高校,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实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始终立足于心理育人视角之下,明确心理育人的内涵及价值,紧跟时代发展形势,依托思政教育,将新的观点、方法、理论等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当中。高效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优化平衡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内容框架,使得心理育人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在此前提下,相应的教育水平得到提升,从而实现跨越式和创新式发展。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辅导、指导学生掌握情绪排解方法、培育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一种教育手段,在高校这一特性的教育场所及领域内,心理健康教育具备明显的教育功能。作为大学生,要敢于正视自己。对于已经或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要予以重视。做到分析成因,以此为依据,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有效解决,攻克心理障碍,缓解负向情绪,使得心理情感中的积极因素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因此,高校在落实心理辅导基础性原则的同时,可将自我反思、实践情境、事实协商等多种方式融入其中,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朝着主流意识形态方向靠拢。

另一方面,在心理育人视角下,服务学生应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心理教育的主要方向,借助心理教育竭尽全力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落实心理育人工作,实现育德与育心的协同发展。因此,高校不仅要以心理育人为导向,还可尝试应用其他理论,立足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注重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强化心理教育的建设功能。此外,教师还需要对健康人予以关注,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做好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工作,在心理教育的引导之下帮助其形成乐观精神。

(三)打造协同育人平台

在新时代环境之下,对于高校而言,以思政教育为依托,开展心理育人工作时,要重视育人平台的有效建设,高效整合心理育人资源,确保心理育人工作在高校内部得到有效落实,实现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深层次融合。

一方面,加强心理教育基地建设。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妥善处理好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间的关系,将两者看作统一整体。从心理教育视角入手,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在此基础上,高校要以心理育人为导向,加强教育基地建设,与社会机构、团体组织、政府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密切沟通,利用综合实践基地、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促使学生在实践参与中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有效落实心理育人工作。此外,在基地建设期间,不仅要配备常规设备,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配备相应的个性化设备,如心理沙盘、心理自助系统等,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行及时评估,并为学生提供宣泄情绪的合理化途径。

另一方面,构建心理教育网络平台。高校要把握住互联网时代发展契机,依托互联网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加强心理教育网络平台建设。从整体上来说,在对心理教育网站进行建设时,可以将其划分为五大板块,包括心育课堂、心理测评、心理辅导服务、心育资源共享、心理知识宣传报道,由专门教职工负责相应板块的规划管理工作。不仅如此,还需要加强校内网站与校外网络平台间的有效对接,如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使得高校心理教育网络平台的资源更加丰富多元。在内容设计方面,要凸显趣味性、时代性、形象性的鲜明特征,以视频、图片、动画等方式将心理教育内容呈现给学生,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传递社会正能量。

(四)拓展教育实施途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对现有的心理教育载体加以创新,逐步拓宽心理教育途径,借助心理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更好地落实心理育人任务,并贯穿于思政教育的始终,实现大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第一,巩固课堂教学主阵地。高校要将心理教育课程贯穿于各个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并赋予相应的学分。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了解当前学生现存的心理问题,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选修课程,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理解。同时,还需要注重技巧方法的指导,促使学生学会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此外,加强学科渗透,做好“有心人”。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变化,不仅包括情感,也包括心理方面,要做到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疏导,扫清学生心理情绪上的障碍。

第二,巧妙合理地应用新媒体平台。高校要抓住信息化时代发展形势,在教育模式选择上,要形成一体化机制。既要重视传统线下教学,也需要加强线上教学。同时,高校还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堂,向学生推送与恋爱观、人际交往、压力释放等方面有关的教育短片及视频漫画等,帮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所营造的氛围要更加轻松愉悦,以便获得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第三,心理育人贯穿学生成长各阶段。对此,高校要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成长特点、发展规律进行透彻分析,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方式,依托思政教育,对心理育人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便在学生的成长阶段落实心理育人。首先,文学欣赏具备自我意识较强的特点,但是欠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此时此刻,则需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指导学生掌握调节自我情绪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适应大学校园生活的能力。其次,大二和大三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能力,但是学业压力较大。因此,则需要以选修课的方式进行心理教育,借助拓展训练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及时解答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疑惑。最后,大四是学生实习和即将步入社会的关键阶段,面临就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这就需要高校引导学生正视现状,疏导其负面情绪,以健康积极、乐观从容的心理面对当下。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阶段领域内,学校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妥善处理好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之间的关系,以思政教育为框架,秉持科学实效、全面分析、双向互动、发展预防的基本原则,借助明确心理育人目标、加快课程思政建设、打造协同育人平台、拓展教育实施途径等策略的实施,达到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优化三全育人体系、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效果,实现育人与育心的协同发展,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有理想、能担当、心态平和、积极向上的新青年。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心理健康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