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淑玥
(天津职业大学艺术工程学院)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学生骨干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部分,有效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抓手,更是是职业院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艺术类学生骨干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可以学习,善良、有爱心、单纯,把这些良好的品质好好培养,让艺术类学生骨干可以变得更优秀,真正实现“强国有我”的理想抱负。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艺术类学生的数量与过去相比有较高增长。艺术类学生普遍具有特立独行的个性、桀骜不驯的气质,这使得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较有难度的一部分。当下,国内高校对于艺术类学生骨干培养的目标缺乏针对性,设定的培养目标大多都是一致的,但是由于艺术类学生其专业的特性,以及其从初高中起就开始了独特的教养方式,使得艺术类学生成为高校群体中的特殊群体。艺术类学生大多具有鲜明的个性,以自我为中心,处理事情特立独行,不拘小节,这些鲜明的特点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1]。因此,高校需要改善艺术类学生骨干的培养途径。
为了让研究更具科学性,设计了一份名为“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骨干素养调查问卷”,并经过试调查和不断修改,最终于2020年9月进行实施,研究样本为天津Z高职院校,向在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干部和非艺术类学生干部发放问卷1200份。向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干部发放600份,回收480份,回收率80%,其中男生240份,占比50%;女生240份,占比50%。向艺术类学生干部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40份,回收率90%,其中男生360份,占比66.7%;女生180份,占比33.3%。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艺术类学生干部与非艺术类学生干部在问题思考、执行能力、沟通协调、大局意识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
艺术类学生在初高中时大多数都是寄宿生,定期会外出写生,高考前会参加封闭式集训,由于该类学生比较早接触社会,较非艺术类学生成熟较早,价值取向也是多元化的[1]。与非艺术生相比,他们的社会关系相对复杂。除此之外,艺术类学生骨干还存在以下问题:
艺术生在早期学习绘画阶段就会有意识地培养发散性思维,因此他们的思维逻辑较跳跃,而且大多数艺术生都会参加很多赛事和艺术类招考,经常在外参加比赛和艺考,使艺术类学生养成了独立自主的个性,导致他们做事喜欢独来独往,合作意识不强,集体荣誉感薄弱。加之艺术类创作本身就无完全统一的“好坏”之分,艺术类学生自我意识相对较强,不太会恰当处理合作关系。新时代是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足不出户可以尽知天下事,“宅”成了很多青年学生的休闲方式,艺术类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在艺术创作时也喜欢一个人沉浸式创作,因此集体意识比普通专业学生更为淡薄。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各种外来文化的思潮和理论不断涌入,艺术类学生较早接受艺术专业技能的培训,在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上,重视自我意识的开发,对文化课程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热情,因此文化知识掌握较差,政治素养不坚实,缺乏大局观[2]。相对本科院校艺术类学生,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文化课分数较低,对于文化课程的学习缺乏内驱力,文化课程教学过程中课堂纪律性较差。艺术类学生追求时尚的打扮,往往把特立独行作为自己的特点,艺术类学生骨干身上也会存在此类问题。艺术类学生由于从小学习艺术专业课程,自主安排的时间比较多,课程安排上区别于常规课程的实践安排,因此时间观念差,纪律意识淡薄。
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渴望自由,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大多数是有关艺术创造的艺术知识,对于其他知识,比如文化课程知识、政治理论章程的学习较少,因此对于非艺术类的活动不愿参加。艺术类学生干部作为艺术生中的佼佼者,有时会在利益的驱逐下加入学生活动组织,因此在工作中会表现出自我主义,对于自身发展无关的就不会去主动参加,缺乏学生干部应有的奉献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艺术类学生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相对较少,一般只会为了增加素质教育分数而去做一些志愿服务。
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是当前的国际形势复杂,更需要把握好新青年的培养方向。艺术类学生骨干受专业的影响,对于很多外来文化的认识程度相对浅显,政治意识不高,所以在对其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思想政治和品德的提高,进而感染身边的普通同学。充分利用好班会、年级会、专业会等机会进行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坚定鲜明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立场。举例来说,艺术设计类学生接触日本设计文化的内容较多,可以学习专业的设计基础与技能,但是对于一些日本的文化要有区别的选择接受,要有鉴别能力和判断力,并且告知学生在艺术创作时要展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比如,在一些国外的设计师设计的作品如果有“辱华”的含义,一定要有分辨的能力,而且要敢于发声,并且带动身边的同学一起发声,保护我们的民族尊严。这是艺术类学生骨干的职责所在。
首先,学生活动的成功举办有利于艺术类学生骨干自身主观幸福感的提升。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积极体验的核心。培养艺术类学生骨干有助于学生及时转换消极情感,发现生活的美好,以乐观的心态感受生活,追求生活的意义。其次,艺术类学生骨干能够更好地带动身边的同学,艺术类学生追求时尚的事物和他们认为很个性的人或物。培养好的艺术类学生干部可以在艺术类学生群体中传播积极的正能量。培养好艺术类学生骨干可以增强其心理韧性,增加积极心理因素,可以帮助其他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调节不良的情绪。再次,培养好艺术类学生骨干有利于发掘艺术类学生群体的自我潜能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带动身边同学在参加活动中积极响应,逐渐能够自觉树立积极的目标,同时激起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的欲望,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发进取,努力奋斗。
培养艺术类学生干部对于集体的意义:每个个体都是存在于集体之中的,如家庭、学校,甚至小到大学寝室,毕业后还会进入工作单位。培养好的艺术类学生干部有利于带动艺术类学生群体更好地融入大集体,并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团结协作,推动集体的发展,从而促进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体谅,促进集体的和谐与团结,形成良好的共同发展的集体氛围。
艺术类学生的发散思维强、做事较活跃,这对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骨干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艺术类学生的群体特点,根据学生骨干不同的能力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分层级、分类别进行培养,做到因材施教。说教类的传授方式在艺术类学生骨干培养中不太受用。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在高职院校中艺术类学生骨干培养更容易接受互动式、体验式的培养方式,培养效果会更明显,且艺术类学生骨干更易于接受理解培养的内容,这将更有利于高职院校艺术类高校学生骨干的个性化发展,从而培养出一支特色鲜明的学生骨干队伍。
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和综合能力会较弱一些,所以对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骨干的培养,既要重视实践技能也要重视理论知识,既要务实又要创新。可以通过素质拓展、志愿服务、专业竞赛、心理拓展等方式开展培训。让艺术类学生骨干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潜能,树立自信心,在培训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从而塑造出一支多样化发展的高职院院校艺术类学生骨干队伍。
传统的骨干培养往往只关注了“开始”,并没有做好后续的跟踪与宣传,这样会让学生骨干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即骨干培养就是老师走的形式,或者只是为了增加素质教育分数而参加的活动。所以针对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骨干的培养,一定要有长效机制作为支撑。骨干培养做到有目的、有记录、有跟踪、有反馈。所以,对于艺术类学生骨干培养更需要打破常规固化模式,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让艺术类学生骨干可以将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不再外化于行,而是内化于心。建立长效机制,推动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骨干培养持续化发展,从而打造出一支稳定型的学生骨干队伍。
学生骨干涵盖有专业骨干、班级骨干、学生会骨干、学习骨干,应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不同的学生骨干队伍有专属的管理机制[3]。例如,班级骨干。班级内部的骨干包括:班长、团支书、学委、生活委员、文体委员。每位班级骨干的本职工作都有不同,侧重点也不相同。根据每位班级骨干的工作侧重点设定管理机制,每项机制再设定量化考核的分数,每学期进行评比,考核通过的进行奖励。避免出现“任何事情找班长”情况的出现,让每名班委在自己分管领域可以各尽其职,提升自己的责任心。
高职院校三年制的教学设置普遍存在,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大一时班长团支书的配合程度最高,随着年级的增长对于班级材料或者其他统计数据的收集效果越来越低,不同年级就需要不同的学生骨干。大一活动较多要充分调动起班级宣传委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大二专业课学习加重,要充分调动起学习委员和组织委员的能动性;大三面临着实习,要靠党员、积极分子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和组织领导力。
建立三级管理机制,宿舍长—班级干部—年级长。宿舍是学生们在校所处时间最多的地方,宿舍长也是学生骨干的重要一员,宿舍长更是掌握了解学生真实情况的第一人;班级干部日常事务信息管理的压力相对较大,对于班级干部信息统计技能的传授很重要,定期对班级干部进行办公软件技能的培训,比如如何利用各类小程序进行班级同学数据的摸排与统计;年级长是师生信息上传下达的第一人,做好老师与同学之间的枢纽,既能站在老师的角度协助,又能深入到学生中了解情况。
三级网络管理机制可以再细分:生活、学习、心理三方面分别建立三级网络,层层预警,减少学生骨干的压力。相对其他专业类的学生骨干,艺术类学生骨干的抗压能力较弱,责任感相对较弱,压力过大很多时候会造成艺术类学生干部的“逆反”心理。
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骨干示范教育管理应该定期开展思想引导活动,创新相关活动方式,保质保量地做好学生骨干示范的培养工作。可以开展学生骨干示范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骨干示范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并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有效影响和带动其身边同学。
每学期末班级可以进行班级汇报,学生会各部门进行部门汇报,以PPT的形式展示一个学期所做活动取得的成果。从汇报的形式、内容,PPT的制作、汇报人的语言流畅程度等进行打分[4]。打分包括:老师得分、民主评议、同伴评议、自我评价四个部分。通过汇报的形式培养艺术类学生干部展现自己个性的同时锻炼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部门内部或者班级内部为单位进行内容汇总时,提高了艺术类学生之间的集体荣誉感,每位学生骨干轮流体验不同的分工让其学会换位思考。
班级成果汇报不拘泥于传统的汇报形式,各个班级可以灵活机动地掌握,可以用话剧、舞蹈、歌曲等形式,通过准备汇报的过程也是班级成员共同回忆一学期的时间中大家一起做过的事情,增进班级同学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期望效应又名“皮格马利翁效应”,指大家通过对某种情境的感知而逐渐形成的期望或预期,并产生适应期望或者预期的效应[5]。培养学生干部的真正艺术在于对学生的激励、鼓舞,而不仅仅是安排工作。想要使学生干部成为老师和学生之间良好的纽带,学生干部应与老师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基础,尤其对于艺术类学生干部更应如此。老师在培养艺术类学生干部初期应了解学生骨干的特点,建立符合不同学生骨干的“期望”,接纳艺术类学生骨干存在的不足,帮助其克服自身缺点,发挥其专业特性,扬长避短。
艺术类学生相对来说更单纯,对于一些日常工作布置时,往往解决不了就会直接问,如果都问老师,那么解答的效果不会很好,这种时候学生骨干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在艺术类学生骨干能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及时予以肯定,会加强艺术类学生骨干的自信心,提升其责任心,在以后开展工作中会主动帮助老师解答问题,以此来证明自己。
结合艺术类学生骨干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如何培养好新时代背景下艺术类学生骨干严重影响管理艺术类学生的效率,决定思政教育是否成功。艺术类学生具有自身的专业特色,如何正确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思考的事情,深入宿舍、深入课堂,深入学生群体,找到学生的特点,恰当时候及时奖励,最终做到学生认可老师、老师认可学生、学生认可自己的三方认可,多方位、全角度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骨干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与发展空间,通过日常的社团活动、专业学习,提高艺术类学生骨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值得学校从宏观层次设定课程和制度;如何能让“匠人精神”在艺术类学生骨干身上得到传承,值得任课老师、辅导员老师们深思。学生骨干的培养是需要细水长流,长时间关注,探究出一套专属于艺术类学生骨干培养的管理机制有助于提高艺术类学生管理水平,促进高职院校艺术类教育向更高的舞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