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2022-11-21 10:29
智库时代 2022年34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协同课程思政

黄 璇

(豫章师范学院)

新时代,高校要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当前,这一协同育人之举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诸如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资源难以充分挖掘并真正融入课堂教学,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师的沟通机制有待畅通,专业教师的政治素养仍有待提升等。因此,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探索全面、高效的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

一、有力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保障体系

“课程思政”不等同于辅导员、班主任或者思政课教师对学生开展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切实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效,就必须完善“课程思政”保障体系,优化“课程思政”建设环境。高校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阵地,应当统筹规划、协同推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相关工作有效开展。建设过程中,学校党委要做好顶层设计、高位推动,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正确方向;教务部门要制定建设方案、统筹协调资源,督促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相关职能部门要研究具体工作细则,确保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审、师资培育等方面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激励机制;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要将“课程思政”建设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切实将思政教育渗透教育教学各个环节。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全校上下形成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一盘棋,才能充分调动和激发“课程思政”的热情,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

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在持续改进中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升,完备的学科体系、科学的教材体系、严格的教学体系、有效的评价体系,使其成为培育青年大学生政治素养、理想信念、品德能力的关键课程。在新时代,为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根本任务,高校在切实有效抓好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同向同行,有效构建协同育人的教育新格局。具体可以从课内课外两方面着手。

课内方面,为保证“课程思政”教育实效,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水平,就需要在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如何“融入”上下大功夫,在各类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丰富的思政元素。一是内容融入要保证思想正确性。课堂教学应契合时代要求,彰显主流价值,确保教学内容与主流价值观念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各类专业课程普遍蕴含的德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现我国发展历程、主要成就,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理念;鼓励学生开拓勤奋、励志成才的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等等。二是内容融入要符合学科育人特点、专业实际要求。专业课程不仅在内容设置上种类多样、各具特色,同时不同专业的学生在道德素质、思想观念上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就要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结合专业特点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例如,理工类专业普遍具有较为严谨的数字逻辑和思维结构,对科学研究的准确性和精确度要求很高。通过长期潜移默化地学习,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较其他专业学生普遍也显得更为理性和客观。结合这一专业和学生群体特点,如若单纯将思想政治理论机械植入课堂教学,学生是无法接受和深入理解的。倘若教师能够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假定为讲授“论点”,并以丰厚的知识底蕴作为“论据”,像解答某一公式一样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相信一定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与理工类专业相区别,文科类专业相对更为感性。这类课程主要是基于一定的学科理论,并且注重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相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地挖掘与学科理论相关的典型人物和榜样故事,启发学生像榜样人物学习,提升自身品德素质。三是内容融入应当灵活多样。“课程思政”要切忌采取固定时间、固定形式的生搬硬套,思政教育元素应当像盐溶到汤里一样,让学生在品“汤”的同时体味“盐”的滋味。授课过程中,专业课教师要善于将理论融入故事、以道路赢得认同、用故事明晰道理,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共鸣。

课外方面,为保证“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还要切实做好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之间的联动,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协同配合,从而将社会大课堂和学校小课堂紧密衔接。譬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之际,我校就积极组织学生剪纸,向祖国告白。中国剪纸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们的手工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通过剪、刻、镂等艺术手法,并在创作过程中融入党史故事、中国梦、伟人事迹、改革开放、红色记忆等内容,促进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家国情怀。同样,疫情发生后,我校以开展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现实的生动“教材”,鼓励各院系结合专业实际为学生上好这堂鲜活感人的“抗疫大课”。其中,音乐舞蹈系推出以“艺”战“疫”系列专题“以声传情”;文化与旅游学院鼓励师生自创抗疫诗歌和书法作品;外国语学院自觉将疫情防控素材转化为外语教学材料,在锻炼提升学生第二语言交往能力的同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等。这些方式都有效地加强了专业教育,同时也有力地提升了青年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

三、加强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共同协作

“课程思政”提倡每一门课都是思政课,因此要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汇聚跨学科的全员育人优质师资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课程思政”视域下,这就要着重处理好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关系,促进二者基于共同的育人目标互助合作。其中,思政教师可以为专业教师提供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同样专业教师也可以反过来为思政教师提供专业支持,最终通过有效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四个路径予以实现。一是树立协作育人理念。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目标和前提,全员育人的共识则是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和落实。只有共同认清协同育人的本质,进而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才能使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的教育实践达到良好效果,“课程思政”也才能取得真正成效。二是构建协同育人平台。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专业背景各不相同,对彼此的专业了解相对较少,故在育人过程中应当彼此协作,共同促进。通过创建“课程思政”团队的方式,可以打造共同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便于开展交流合作,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三是创设协作育人活动。构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机制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课程中要创设连贯的协同育人活动,使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例如,一种方式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培训,在这一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能够帮助专业课教师提升思政素养、丰富思政知识。同样专业课教师也可以帮助思政课教师解答专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上的相关困惑,有利于思政课教师能够进一步因材施教,强化教学效果。另一种方式还可以建立竞赛同盟。近年来高校的竞赛活动,尤其是文科类竞赛不仅仅要考量学生的专业技能,作品的内涵、寓意包括解说也是得分的重要一环。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专业教师给予专业技能的指导,思政教师则在思想方向、文体寓意、表达展现上凸显指导优势,两者的有利结合不仅能够促进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同时还能够加强协作水平,提升协作效果。四是注重协同育人评价。要促进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实效,还要鼓励引导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开展相互听课、评课,这不仅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课堂情况和心理特点,实现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等等,同时还能够有效挖掘和丰富完善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效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四、优化“课程思政”效果评价监督机制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是高校培育人才的重要目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为有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效,还需要合理优化“课程思政”效果评价监督机制。一是推进教师培训。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实现铸魂育人使命的主体。为保证“课程思政”效果,高校可以通过岗前培训、晋升培训、交流培训等方式加强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育,明确“立德树人”不单只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及学工干部的工作职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的工作要求。教书与育人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促进的整体。在专业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不仅不会妨碍专业课程的教育任务,反之会使专业课程的学习变得更有温度、深度和高度,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二是完善激励措施。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与高校是否开展了有效的激励举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缺乏激励措施,教师就难以有效激发自身潜能,工作也就容易丧失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物质奖励、精神奖励、职业奖励等各种方式,高校可以激发教师的创造活力,提升“课程思政”的建设实效。例如,可以开展“课程思政”系列教学活动,并进行活动表彰推广;鼓励“课程思政”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参与相关教学或科研评奖,并将其作为绩效评定和职称晋升的有力依据;申请相关课题时,单设“课程思政”研究栏目,推进“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等。三是合理评估监督。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政素养,并在教学育人过程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这样才能有助于引导学生健康成材。实践过程中,高校应当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教育评价监督机制,引导并督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课程思政”育人理念。评价标准方面,高校应当加强对教师教学行为及学生德育的思政教育内容检查,并将其作为教学评价的关键因素。评价主体方面,由于“课程思政”的建设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因此评价主体应当实现多元化。考核评定“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评价主体应当涵盖学校分管教学领导、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监督人员等,便于从不同的角度来做出更为客观合理的评价。评价方法方面,“课程思政”效果良好的重要指标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过硬,因此在评价方式上,可以尝试更多采用开放性评价方法。例如在学生成绩评定时,不仅要考量学生的专业水平,同时在日常表现方面,可以结合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进行考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只有紧紧抓住课程建设的“主战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教师队伍的“主力军”,让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才能真正承担好育人的神圣职责,从而进一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

【相关链接】

豫章师范学院,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是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江西省和南昌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学校前身是1908年成立的省立女子师范学堂和1914年成立的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47年院名为省立南昌师范学校。1973年院名为南昌师范学校。2004年升格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7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升格为豫章师范学院。

据2021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红角洲和湾里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馆藏纸质适用图书85.33万册,电子图书120余万册;设有14个教学单位,21个本科专业,26个专科专业;共有专任教师590人,全日制在校生12193余人。

据2019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701人,专任教师590人,教授31人,副教授152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327人(其中博士17人),双师型教师195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2名,江西省级骨干教师17名;省级教学团队4个。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协同课程思政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