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养正中心小学 蔡玫瑰
当今教育,“重智轻体”的现象制约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社会、学校、家庭注重的是学科知识教育,缺乏劳动能力的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差。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立场,从学生的自身成长需要出发,使其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提高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技能、享受劳动喜悦,把教育目的内化为学生自身品质的课程。学校应该以此为依托,充分发挥优势、挖掘资源,有的放矢地把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落到实处。
明确的劳动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关键,它们必须是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是生存必需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经过生活锻炼和学习教育可以形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其形式除了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四种外,还有每周的班队活动、参观研学、项目设计等等,这里既有劳动教育的优质资源,又有劳动教育的最佳途径。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的编写都是从学生真实生活世界中选取的具有一定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课程内容,其中就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比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推荐主题中的社会服务活动1—2年级活动主题“生活自理我能行”,培养学生自理能力,一是清洁个人生活用品:会洗自己的袜子、红领巾,会刷鞋,清洗水杯、脸盆等;二是学习用品分类整理:按学习需要准备学习用品,归类收纳学习用品,及时整理书包;三是清洁居室卫生:用完的物品放回原处,扫地,垃圾分类入箱,整理床铺,衣服分类摆放等。从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做起,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这些与新劳动教育目标相吻合。“争当集体劳动小能手”,强调学生参与集体服务劳动,做好值日生,美化校园,做好校园绿植工作,当教师、家长的小助手等。这些班级、校园服务活动能让学生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集体)的事争着做的劳动习惯和优良品质,是树立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最好养料。3—6年级活动主题“社区公益服务我参与”,开展走进社区争当小小志愿者活动,或参与社区卫生大扫除,或进行小广告清理活动。这些社区公益劳动更是劳动育人的载体,热爱劳动、不怕脏不怕累、劳动最光荣等美好的劳动观润物细无声地植入学生心田,服务社会的劳动种子在学生心中悄悄萌芽。
另外,课程中“设计与制作”的各个主题活动都是手脑并用的劳动教育资源,学生运用各种工具融入自己的创意进行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都将得到锻炼。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有的放矢地选取主题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等为目标,依托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引导孩子躬身力行、淬炼操作、放飞思维,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提高劳动素养。
地域文化蕴涵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乡土乡情特有的传统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们是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最好教育资源,也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充分挖掘它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可以把它的实践功能转化为劳动教育能源。例如可以结合我国传统节日,在端午节开展“包粽子”活动,春节开展“贴春联”“学做元宵(汤圆)”活动等;在美食特色教育资源方面,可以开发“学做土笋冻”“学做安海润饼菜”“闽南面线糊DIY”“制作桔红糕”等课例。这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劳动技能的同时感受劳动的乐趣。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安海朱祠、五里桥等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开发主题活动。“我是家乡小导游”“走进五里桥”等研学教育实践活动课例的开发,让学生在参观学习中感受劳动者的智慧和工匠精神,使他们在实践互动中唤醒埋藏心底的自豪感。
社会即学校,它是生活的大课堂。让学生去关注时事、看世界,在经历中去发现、反思其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开展劳动教育更应该重视与社会教育资源衔接,挖掘适宜的社会资源,依托综合实践主题教育活动,拓展到校外生活,开阔学习视野,了解更多的劳动形式,达到教育最佳化。例如,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开发“垃圾分类 你我同行”的劳动教育案例。在暑假疫情防控期间,借助泉州市中小学生“生活技能家务劳动”网络展示活动平台,开发“我是宅家抗疫小标兵”“寻找战‘疫’中最美的背影”“挑战自制口罩”“劳动最光荣手脚并用育美德”等劳动实践教育案例。
劳动教育的落实离不开实践活动,教师应该拥有一双慧眼,盘活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有机融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让劳动教育资源像活水一样源源不断。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注入了生机。如何让劳动教育借其东风,走进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活里呢?这就需要学校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统筹课内外时间,盘活校内外资源,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落实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让其活跃于课堂内外,从而实现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开展,达到教育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样的,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就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设劳动校本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途径之一。首先可以结合家乡本土特点,依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编写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养劳”;紧接着建立“养劳”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表,具体包括“课程设置要求”“课程课时安排”和“年段劳动内容”。课程设置根据低、中、高年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及身体能力水平进行安排。低年段一周课内1课时,课外3课时;中、高年段一周课内2课时,课外5课时(学生课外劳动由家长配合辅导监督)。整个活动过程通过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与活动体验中落实劳动教育目标。
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设让劳动教育成为常态化学习活动,学生的劳动素养羽翼也在实践体验中不断丰满。
劳动素养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讲究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构建劳动教育模式”的课题研究推进了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活动的眼睛,合理可行的教学活动设计让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比如,开展“我是居家环保小达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为落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居环保观念”这一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课前“调查活动发现问题—制订活动方案—考察探究(探究家居环境存在的问题、产生原因、危害、解决方法等)—开展环保活动”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教学让学生养成节约能源、变废为宝的好习惯,让学生能够热爱生活,保持美化家居环境,能帮助家人做家务,能够巧用废品废物制作小玩意,让家居生活更有情趣等。这样,把学生最为熟悉的家庭生活转变为综合实践活动、转变为常态化的劳动教育,学生在其乐融融的劳动行为中发展劳动素养。
职业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大活动方式,它能让学生在丰富的劳动体验职业化实践岗位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树立人生志向。职业化实践岗位的设置,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细化班级学生自主管理岗位的一大特色,也是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的一大亮点。具体操作如下:期初,开展“班级管理有我”主题班队活动,根据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具体事务设立所需的岗位。学生根据岗位人数自由组合小组,在教师引导下制定职业体验服务计划,开展实践活动,进行总结交流等。服务周期实行任期制,同样列入评价量化表和综合素质评价中。这一职业化岗位设置,一方面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掌握一定的职业化劳动技能,获得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劳动最光荣的认同感。下面列举三个岗位加以说明。
1.图书管理员
在图书管理方面,“图书管理员”可以向学校图书管理员学习,分别担任图书信息录入员、借还书目管理员、征集好书推荐员。他们各司其职,为班级建立书香浓厚的阅读氛围。
2.小小信息技术员
“班班多媒体”这一技术网络的设施,既开阔了教育教学视野,也给教育教学带来活力。每周班级的两位“小小信息技术员”在信息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引导下学有所获,并光荣上岗。早上,他们利用多媒体带领同学或经典诵读或美文共赏或每周一歌。他们协助教师做好课前课件输入、希沃白板试卷讲解调节,以及诸多的班务工作项目录入等。“小小信息技术员”成为教师最得力的小助手。
3.小小农夫
学校“开心农场”根据规划,各班分得一小块“责任田”。为了让每位同学得到劳动体验,教师可依据种植农时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批,采用岗位轮值制,每组学生根据各自需求再进行岗位设置。他们通过教师指导或网络查询进行农作物的播种、培育与收获,并做种植记录。一期播种收获后,其中出色的农夫可以继续带领下一组同学进行下一轮的种植、培育与收获。这样的岗位劳动体验,学生乐此不疲,他们既在劳作中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又学到许多农时、农务知识,更进一步体会了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不易。
通过班级精细化管理和职业化实践岗位的持续性体验,学生在参与中体会了普通岗位的平凡与责任。这些岗位已成为塑造学生学习、工作责任感,强化其服务意识和参与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据学科特点,以发展性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同活动方式、不同活动阶段的过程性表现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教学时可借鉴其模式构建不同学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教育评价量化表》,每个活动主题根据不同活动阶段设置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要素和评价方式。评价目标包含劳动能力、劳动价值观、劳动思维、劳动习惯和品质等方面的培养;评价标准和评价要素结合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课堂表现,记录的劳动教育活动情况,收集整理的相关制品、作品、活动方案等进行评价;评价方式采用自主评价为主,教师、同伴、家长、服务对象等他评方式为辅。另外,为每位学生设置一本《个人综合劳动素养成长档案册》,记录学生的综合表现。常态化的评价实施促进了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提高,实现其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总之,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开展,最终是为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教师应当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让劳动教育真正发挥劳动育人功能,让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获得积极有意义的价值体验,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