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泰一中旗山校区 赵令岁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学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应用题教学已经被作为初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更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其他算术解法相比,一元一次方程解法更加简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应用题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当深入研究数学应用题,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更好地进行应用题学习提供思路和参考。
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是教学的重要内容。相比其他教学内容,加强对应用题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对综合问题的分析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日后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教学设计,与其对应的教学模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仅打消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教学效率很难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进行巧妙设计,结合教学实际,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应用题教学的加强,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学科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要避免学生出现直接套用公式的情况,进而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度。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学生解题技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敏感度,降低其数学知识学习难度。
应用题教学不仅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很多应用题都和日常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也要通过结合生活实践,提高自身的解题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学会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一个解题过程,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思维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拓展,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审题是进行应用题解答的第一步,同时也是解应用题最为关键的一步。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得知,学生之所以对应用题解题能力较差,是因为其阅读理解能力差,不能够从现实问题中提取出有效的数学问题;且学生往往缺乏有效的审题习惯,无法充分理解题意。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看单位。在应用题给出的已知条件中,如果基本量间的单位不同,是无法直接进行计算的。可有些学生不注重量的单位,因此很容易出错。只有同一性质的单位之间才能建立起等量的关系,所以对于性质相同的不同单位之间要进行数值换算。
其次,看关键字。应用题中的一些词语都非常重要,关系到列方程的对错,所以学生在审题时对一些关键词一定要做好标识,以帮助自己快速找到等量关系,从而进行正确解题。如,行程问题中的“同向而行”“相向而行”“背道而行”,利润问题中的“进价”“标价”“售价”等等。
最后,画示意图。数学应用题和一般的数学题相比,条件多、文字长、信息量大,需要进行分析和整理,如分配问题、利润问题等。这时学生可以通过示意图、列表格等形式将相关的量直接清晰地表示出来,这样就避免了一些无关信息的干扰,对于关键信息的处理就会更加明确。
初中数学是学生所有学科中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对于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也具有很大的帮助,而应用题是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学好数学最重要的基础。一元一次方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解决问题,因此让学生把一元一次方程学懂、学透,能够为学生未来学习奠定基础。在应用题解答时,让学生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进行解题,是学生利用未知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尝试。对于初中生而言,一元一次方程较为陌生,学习难度较大。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从本质上来说,一元一次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对于“等式”并不陌生,因此教师在讲解此部分内容时,应当结合之前的知识,这样有利于降低学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难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例如,“佳佳和明明去果园摘苹果,佳佳平均每分钟可以摘15个,明明平均每分钟可以摘18个,在摘苹果结束之后,明明给了佳佳15个苹果,此时两人苹果的数量一样多。请问两人一共摘了多长时间?”在这道应用题中,“一样”是关键词,问题是“多长时间”。假设摘苹果的时间是x,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可以得出“18x-15=15x+15”,之后可求解出结果。此种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题目是最为基础的类型,因此学生一定要牢牢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对于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要让学生牢记心底:首先,要注意题目中“等于”“一样”等关键词,它们是构建等式关系的关键;其次,根据求解的问题设未知数,列出相应的等式;最后求解最终答案。
对于小学数学来说,题目难度相对较小,类型也较为单一,同时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在学习中很容易形成习惯性思维。而初中数学灵活性较强,习惯性思维不利于学生学习。在不同的题目类型中,一元一次方程有着不同的形式,即便是相同类型题目,表现方式也多种多样,对学生理解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中,应当让学生灵活掌握和利用知识,使得他们能够将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并能够利用等式关系列出方程,完成题目解答。
例如,“在某个工程中,甲工程队单独完成需要16天,甲、乙两个工程队共同完成需要6天,那么乙工程队单独完成需要多少天?”在初中数学中,此类题目是常见的应用题类型。在解决工程问题时,需要明确使用的公式是“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在解答此题时,将工程总量看作“单位1”,设乙工程队单独完成的天数为x,之后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列出相应的方程式,求解出x。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此类问题解题方法时,需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分析关键信息,明确问题解答思路。首先需要确定题目的类型,分析其中的变量,如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然后,根据题目中求解的变量,设出未知数,并结合题目信息列出方程;最后,求解出未知数的值,完成问题的解答。
初中数学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并且知识内容层次更深。想要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应当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和拓展,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在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解答中,更加需要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在实际的解题中,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解题方式有很多,如果审题不仔细或者对题目信息分析不彻底,学生是很难列出正确方程,并得出正确答案的。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当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加强学生拓展训练,使学生在面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时能够“轻而易举”地列出等式,求出答案。
例如,“甲、乙两人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乙的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两人之间的距离是14千米,有一只狗在两人中间来回跑,已知小狗的速度是每小时7千米,求解两人相遇时,小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在此题解答时,需要学生利用以往的思维方式解题。要求出小狗跑了多少千米,就需要知道小狗一共跑了多少趟,以及每趟跑了多少千米,而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很难直接得出正确答案。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开动脑筋,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在题目中,小狗来回跑的时间和甲乙两人相遇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这样的条件,可以找出其中的未知量,列出相应的方程,求解出最终答案。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合适的解题方式,完成数学问题的解答。
应用题的类型有很多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上进行概括、归类。如,对于实际应用题可以分为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工作效率问题、利率问题等等。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逐层分析问题,透过问题的表面看本质,进而达到面对复杂应用题也会轻松解决的目的。
例如,以下两个同样关于追击的题目。
例1:运动场的一圈是800米,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分钟500米,爸爸以每分钟250米的速度跑步前行,两个人同时向同一个方向出发,那么经过多久两人第一次相遇?
例2:从12点起,时钟的分针和时针第一次重合是什么时间?
解答例2时,如果从表盘分割或者指针夹角思考问题,是非常复杂的。但如果将其转化成两个人同时向前跑,那么这个问题和例1中的环形跑道追击问题就相同了。
上面的两个数学问题从本质上来说都属于追击问题,只需要将例2中的分针、时针和例1中的小明、爸爸进行对应即可,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快速找到解题思路。两个例题的主要区别是时针和分针的速度未知。其实,时针和分针的速度根据生活经验可以得出,属于隐含的已知条件。时针转动一圈是12个小时,速度是圈每小时;分针转动一圈需要1小时,速度是1圈每小时。如果将例1中的跑道“割开拉直”,可以归类为同类问题。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审题的好习惯。同时,在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应用题时,要注重学生知识之间的衔接,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的灵活变通能力;还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拓展训练,让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概括归类,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