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萍
(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22)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坚持理论创新。回顾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通过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创新,主要体现为三个基本维度的创新,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体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思想体系、方法体系、话语体系三个维度综合推进,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
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反复强调过,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1848 年,当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系统地向工人阶级呈现他们的理论时,马克思主义便成为工人革命和斗争的思想武器。马克思、恩格斯越是深入到工人斗争中去,与工人运动联系越紧密,他们的理论认知越是不断地提升、升华。他们也一再向世人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不是教条。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共产党宣言》撰写的7 篇序言中,多次阐述了这种观点。在1872 年的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党宣言》中的一些说法已经过时了,比如关于工人的革命措施等问题。马克思逝世后,一些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日益教条化。为了纠正这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恩格斯反复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681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提供给无产阶级的只是一般的原理和基本的方法,并不是具体的策略本身。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历史也深刻印证了,如果不顾客观实际,用教条主义的方式对待马克思主义,将会带来极大的危害。总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的运用需要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变化,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创新的新篇章。
回顾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在解决不同历史时期主要任务的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要求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认识给中国共产党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行动指引。毛泽东通过不断的调查研究,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当时的中国农民占大多数。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最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2]7。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2]13。之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引下,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创立了邓小平理论[2]15;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接力棒,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无产阶级政党建设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16;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进程中,综合分析了新的社会发展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形成了科学发展观[2]16。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18。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重大问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26。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一再表明,“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3]13。
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的概念、范畴、规律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理论系统。中国共产党实现的每一次理论飞跃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在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创立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他们聚焦这两大矛盾的解决,发展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创立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着眼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以及中国工业化道路理论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入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正是源于这一认识,这一阶段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中,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2]25-26,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1]284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应该具有不同的形式,也会有不同的理论内容。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不仅致力于“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改变世界”,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关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要性,恩格斯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提供的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691。列宁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的理论中,无疑地只是借用了宝贵的方法”[5]300。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影响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始终秉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系,创新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体系。
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既对接现实工作实际,又不断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体系。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方法体系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阐释中,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观点,进而在方法论层面提出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在运用矛盾分析法解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时,毛泽东又倡导运用调查研究法、统筹全局法、群众路线法等一系列工作方法。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员干部尤其要注重运用辩证思维、历史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来武装头脑、开展工作。这些思维方法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根本方法论的坚持和遵循,也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成就的借鉴和创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方法体系创新的贡献体现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习近平始终强调,要用矛盾辩证法观察和处理错综复杂的具体问题;要从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思维出发,加强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要创造性地运用发展思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看成是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必须“摸着石头过河”;要从质量互变规律出发,将“底线思维”升华为一种重要方法。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人建立的这一系列方法论原则、思维方法、工作方法构成了相对完整的方法体系。
创新马克思主义方法体系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论是辩证统一的。根本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的精要所在,遵循马克思主义根本方法论来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通过根本方法论构建起来的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根本方法论的遵循能为我们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确立一个正确的理论视角,有助于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系统。另一方面,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论来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体系,才能确保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真正实现守正创新。
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的外在表现形式,它通过工具性构架传达特定的思想价值理念,以实体性表征展现理论思维能力。一种理论最初能在多大程度上被人们接受,并让人们有内在驱动力来通过实践检验,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理论的话语构成和言说方式。中国共产党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其突出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打通学术话语系统和群众话语系统,打造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都特别重视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形式来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阐释。马克思主义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抽象的理论广泛传播到普通民众中去,让科学的理论真正为群众所掌握,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实践中,经常熟练地借用惯用语、谚语、成语等熟语来传播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开辟了一条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新道路。据统计,《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中共出现了两千多条熟语[6]。毛泽东巧用熟语来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与毛泽东的成长经历分不开。他成长于农村,长期投身工人和农民的革命工作,青年时期还受到湖湘文化的熏陶。邓小平也非常注重理论创新中政治话语与大众话语有机统一的话语表达。“三步走”战略是邓小平借用民间俗语对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生动表达。“改革开放”的提出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表达。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指出,建设一个国家不能把它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要重视广泛的国际交往,“用我们的话讲,叫对外开放”[7]260。习近平善于用群众的语言同群众说话,在他的系列讲话中,“习式”语言风格曾经一度引发热议。在“习式”语言中,从“打铁还需自身硬”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发扬钉钉子精神”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通俗易懂的群众式话语表达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让人民群众易于学习、掌握并运用中国共产党最新理论成果。
第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毛泽东擅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创新。他经常能在中华优秀典籍中找到马克思主义话语创新的生长点。《汉书·河间献王传》中用“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一语来评价河间献王。毛泽东借用这句话对辩证唯物主义做发展性阐释。他指出,“实事”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求”是指去探寻,“是”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下,“实事求是”就是要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来探寻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这样的话语创新兼融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智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中国古代哲学家论述的知行观为一般知识分子所熟悉,毛泽东就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传统知行观进行改造。他既批判了中国古代知行观中“知在行先”以及“知和行均出自于心”的唯心主义观点,又继承了中国古代知行观中“知和行互相依赖”等合理的思想认识。毛泽东最终将中国古代知行观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邓小平注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俗语、典故,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构建。据考证,今天我们熟悉的“小康”一词的典型意义在《礼记·礼运》中有详尽的体现,“小康”被界定为一种相对良好的政治状况。邓小平批判性地继承古语“小康”一词,用它来表达和界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想,之后“小康社会”就成了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而提出的战略构想。由此可见,在文化自信、学术自觉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是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应然要求。
第三,着力提升对外传播的国际影响力,形成融通中外的马克思主义对外话语体系。对外话语体系是中国向外部世界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以及用中国思维阐述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的总和[8]。在国际社会中,对外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它展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综合实力和国家形象。从我国展现的国家形象来看,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国际社会逐渐热议“中国模式”“中国现象”。在这个历史机遇期,如果能用融通中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向世界讲清楚中国实践、中国道路,就能顺势而为地宣传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论证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因此,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9]15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多语种形式向全球发行,已经成为全球民众了解中国的“金钥匙”。正如一些国外政要和学者所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全球发行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阅读此书后,许多国外的政要和学者对习近平大加赞赏。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亚洲研究中心主任Elizabeth C.Economy 认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向世界传播了习近平的思维方式,可以肯定,习近平是一位共产主义的信徒[10]。一些政要、学者则表达了对中国发展的期待。德国前任联邦总理格哈德·施罗德指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让西方国家更清楚地理解了“中国梦”。“中国梦”追求的是一个开放、稳定和富裕的中国,这也是符合世界利益的。这一对外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成功范例也证明了,形成融通中外的马克思主义对外话语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
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方法体系、话语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创新中坚持的三个维度。总体来看,实践基础上的思想体系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内核,方法体系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础,话语体系的构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外在表现形式。面对新的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创新、方法体系创新、话语体系创新的综合推进中继往开来,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开拓前进,让马克思主义在21 世纪散发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