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艳丽 杨士来 陈小莉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应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1]。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如何实现高素质的培养是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高职护理教育是培养具有良好护理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的活动[2]。可见高职护理教育是既强调理论又重视实践的教育活动,同时需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因此将课程思政融于高职护理教育,不仅需要在理论学习中融入专业思想,还应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践行专业精神。众多课程思政研究的开展,使人们意识到课程思政对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课程思政的融入形式却存在着注重显性化、轻实质、功利化的现状[3]。因此探索出一条既在理论课堂实现专业思想理念融合,又在实践课堂体验专业思政要素内涵的可行路径,对于高职护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工匠精神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价值导向和精神追求[4]。然而目前的高职教育更多注重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忽略了培养其职业素养。随着护理学科成为一级学科,本科及研究生学历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相比之下高职护生的就业受到了极大冲击,并且由于高职护生一方面对自身定位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从事护理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因此尽管医院存在较大的护理人力资源缺口,但仍导致部分高职护生出现就业困难的情况。此外,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导致高职护生会出现就业后再失业的情况。另外,诸多研究报道显示,临床护士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不高,存在消极情绪,离职意愿强烈[5]。因此一方面供给侧无法满足临床护理岗位的需要,另一方面护理人力资源不稳定,最终导致工匠精神的缺乏。有学者[6]指出长期保持对工作行为和情感的认同能够保证护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因此,在高职护理专业课教育过程中融入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态度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外科护理学是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外科疾病患者在住院全过程中的基本护理理论、护理技能,要求学生能够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帮助患者实现身体、心理、社会层面上的健康[7]。因此,在外科护理学的理论、实践课堂上培养学生具有爱心、诚心、责任心和同理心,树立良好的职业态度,能够保证其在繁重的外科护理工作中防止差错发生,同时应对复杂多变的外科疾病,并给患者提供充分的护理措施。
人文关怀科学是由美国护理学专家吉恩·华生提出。该理论的中心主旨是帮助个体达到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尊重、自我康复和自我照护的目标,实现的途径是借助护理的手段促进个体达到身体、心理和精神的和谐境界,而实现的中心环节即是护理[8]。在高职外科护理学课程学习中,帮助学生识别患者的身体、心理和精神等各方面的问题,运用人文关怀科学,借助护理手段,最终实现人文关怀核心理念与外科护理学专业知识的同向同行、高度融合统一,这将是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根据2019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最新发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护理类),其中对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应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9]。由此可见,这对新时代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受到普遍关注的是工匠精神的培养。临床护理工作的本质是一门照护的科学,是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运用共情感受患者的需要,实现与患者的同步关系,帮助解决患者的问题,使患者实现自我成长和健康。其中实现与患者同步关系的前提就是护士应具有人文关怀这一工匠精神[10]。外科疾病具有时间紧、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因此临床外科护理工作十分繁重。加之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提出,需要通过循证的方法解决患者存在的问题,帮助患者加快康复,缩短住院时间,这对外科护士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11]。外科护理学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阐述和研究运用基础医学理论、外科学基础理论、护理学相关理论对外科患者开展整体护理的临床护理学科。因此,在高职护理专业外科护理学的课程学习中灌输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人文关怀理念是塑造护理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
人文关怀科学认为人文关怀是护理实践的核心、本质。针对临床外科护理的工作情景,在外科护理的工作环节中应挖掘核心素养,并根据每个工作情景中工作环节所对应的关怀性照护要素,设计不同的人文关怀培养路径和目标。因此本次改革选取创伤、感染、肿瘤、畸形四个类型的疾病设计工作情景。
2.2.1 创伤
创伤是由于各种致伤因素导致机体出现组织完整性受损、功能障碍和局部及全身反应,进而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生理、心理问题。由于经历情感上的疼痛感觉,导致患者出现解离现象等症状[12]。因此本次改革根据人文关怀科学的关怀照护性要素设计创伤模块的培养目标,包括与创伤患者建立帮助-信任关系、促进并接受表达正性和负性的感受、根据患者需要提供矫正性的环境、帮助患者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在护理创伤患者的过程中培养对自我和他人的敏感性,并掌握向创伤患者灌输信念与希望的技能。
2.2.2 感染
感染常常继发于创伤之后,会导致患者出现局部的疼痛反应和全身的中毒症状,影响患者恢复。研究指出医院感染是重要的感染途径,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医务人员虽然意识到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并未真正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全部细节,存在意识松懈、学习不到位等问题[13]。此外,调查发现实习护生作为接触患者机会较多的人群,存在医院感染知识严重缺乏、感染预防措施执行不严格的情况[14]。因此,本次改革根据人文关怀科学的关怀照护性要素设计感染模块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学生形成人文利他主义的价值系统,从而为患者提供保护性的生理环境。
2.2.3 肿瘤
我国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逐年升高,尽管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时间,但仍需长期与肿瘤共存,同时治疗的不良反应给肿瘤患者造成了心理痛苦。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NCCN癌症临床指南》指出,及时识别和治疗癌症患者的心理痛苦能影响患者对疾病、症状和治疗的应对能力。同时,死亡是肿瘤患者的常见结局之一,然而儒家“重生避死”的观念根深蒂固,对死亡的忌讳、恐惧极大地影响患者对死亡的认知[15]。因此应根据肿瘤患者存在的心理痛苦和对死亡的错误认知,依据人文关怀科学的关怀照护性要素设计肿瘤模块的培养目标,即通过与肿瘤患者建立帮助-信任关系,向肿瘤患者灌输信念和希望,帮助其重建面对生活和死亡的勇气。
2.2.4 畸形
外科的常见畸形是由于损伤后导致部分机体出现功能缺陷的异常情况。由于机体出现功能缺陷,可能影响其外在形象,导致患者容易出现病耻感,即内心耻辱的体验,表现出被疏远、不被理解的错误认知[16]。纠正患者的病耻感,消除其错误的认知,是提高其疾病适应能力、改善生存质量的措施。因此本次改革依据人文关怀科学设计关于畸形模块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学生对自我和对他人的敏感性,同时向其灌输信念和希望,并帮助患者满足人性的需求。
2.3.1 情景模拟
创伤模块设置情景模拟,通过教师设计创伤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情景,在情境中增加设置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健康问题以及患者家属可能出现的反应情况,紧贴临床外科护理实践场景,让学生在经历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患者出现的心理变化的敏感性,能运用共情体会患者的情绪变化,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在分析患者出现的心理变化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关键因素,针对关键因素制订计划,帮助患者重拾信心和希望。
2.3.2 感染环境设置
为使学生树立标准预防观念,保护自身和患者的安全,同时更为真实、直观地体验医院环境,感染模块场景设置为外科手术实验室,布置场景为患有血液传染性疾病患者的手术过程,使用代血浆仿真液体,训练学生穿脱手术衣和手术配合,在穿脱手术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标准预防的依从性,同时训练学生执行手术室护士不同的岗位职责,直观体验对带有血液、体液等潜在传染性手术后器械、物品的终末消毒处理,培养学生预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形成人文利他主义的价值系统。
2.3.3 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包含两个目的,一是通过了解死亡、探讨死亡帮助学生正视生死,从而灌输生存信念,树立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的信念;二是通过讲述患者存在的死亡恐惧等心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可能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掌握帮助患者化解死亡恐惧等心理的技巧,达到消除死亡错误认知的目的。本次改革主要通过在肿瘤章节加入小组讨论,以肿瘤患者存在的死亡恐惧心理为切入点,让学生表达自身对死亡的理解和对待死亡的处理方式,同时请学生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去尝试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处理,最后由教师分析和讲授相关沟通技巧。
2.3.4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纠正错误认知而改变自身行为,达到机体和谐统一状态的方法。在畸形模块设置认知行为疗法的运用技巧实践项目中,同样采用情景模拟法,设置结直肠癌术后造口患者在出院前护士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的情景,在学生开展健康教育后,教师分析患者的表情,寻找还可能存在的病耻感。针对造口患者存在的病耻感,让学生尝试了解造口患者对于造口的理解和病耻感的产生原因,通过了解患者存在的问题,导入认知行为疗法,讲授认知行为疗法的作用、使用方法和使用技巧,并让学生尝试实践,培养学生在与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过程中对患者细节变化的敏感度,并能运用心理学相关技巧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同时帮助患者满足自身的需求。
综上所述,本研究运用人文关怀科学这一护理理论为外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改革提供指导方向,在高职外科护理学课程实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在挖掘外科护理工作核心要素的同时,辅以培养学生形成相应的理念,建构“大健康”观念,全方位提升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