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对话:探索“以美育人”的新样态

2022-11-21 06:52傅颂九
中小学校长 2022年4期
关键词:美育办学理念

□傅颂九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根基,承载着学校办学的历史和未来。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面旗帜,它能引领师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优秀的学校文化能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师生的心灵受到滋养;优秀的学校文化更是一块肥沃的土壤,它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幸福发展。

浙江省杭州市娃哈哈小学创建于1964 年,濒临西湖,又名中国美术学院附属小学,是浙江省首批艺术特色学校、首批艺术教育实验学校。学校的艺术教育享誉海内外,艺术人才辈出,是杭州市一所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实验性、示范性窗口学校。近年来,学校通过与校史、课程、环境对话,自觉传承近六十年办学历史传统,积极探索美好教育背景下“五育”融合的实践范式,培育了浓厚的学校文化,开创出“以美育人”的新样态,助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一、与校史对话,美育理念引领学校发展

学校文化是全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并遵循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是衡量一所学校是否形成品牌的最核心的标志,饱含着厚重的历史内涵,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1]而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办学宗旨和教育价值最集中的体现,它是学校的行动纲领,引领着学校发展。

(一)挖掘历史积淀,凝练学校办学理念

一个学校是否拥有优秀的学校文化,关键看它是否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下来的,并为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有的表现为学校精神,有的表现为校训、校风、教风等。[2]实践证明,许多学校正是因为关注学校办学理念的凝练和践行,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例如,南开中学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凝练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办学理念,不但对学校品牌的建构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也由此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名教师和名学生。办学理念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统领作用,需要系统思考、精心设计。学校通过主动走访老校长、老教师,充分挖掘学校的历史积淀,凝练出“博雅尚美、以美育人”的办学理念。

“博雅尚美、以美育人”的办学理念是对学校文化的高度浓缩,既是对多年办学历史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对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积极回应与实践。在新时代,杭州市娃哈哈小学秉承“以美育人”的理念,从艺术教育到审美教育再到“五育”融合,从小切口的美育课程探索到全方位的课程美育实施,在省内外形成了具有重要影响和标杆示范作用的美育新体系,成为杭州美好教育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重视文化表达,“一训三风”深入人心

学校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表征,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历史内涵和育人特征,传递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是全体师生教育教学的行动指南,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学校十分重视“一训三风”的表达,以便更好地规范师生的教育行为。学校根据“博雅尚美、以美育人”的办学理念,凝练出“崇德尚艺、博学雅行”的校训。崇德即尊崇美德,提高个人道德品性;尚艺即提高个人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崇德尚艺旨在德艺双馨,培养学生成为品行高尚和气质优雅的人。博学即广泛、广博地学习;雅行即行为雅正、彬彬有礼,博学雅行旨在倡导师生知行合一。基于此,学校还形成了“厚德致学、达能通艺”的校风,“自由自律、立德立人”的教风以及“博学博爱、雅心雅行”的学风。“一训三风”与办学理念高度关联,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学校结合办学特色与优势资源,重点关注校训的表达,把它作为全校师生的行为准则,旨在让全体师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完善制度文化,发挥约束激励作用

学校制度是学校文化的具体化,体现了学校管理的价值导向,除了规范约束师生的行为外,还起到引导和激励师生的作用。长期规范的制度管理,可以使师生习惯成自然,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产生正能量,促进学校文化的形成。学校师生员工的行为直接体现学校文化,如果我们把学生比作学校教育的“产品”,那么,学生身上的基于学校理念的言行举止便是学校的“商标”,是学校文化最形象的注解。[3]当然,学校的制度文化不仅体现在学生管理上,还体现在学校制度的方方面面,如教师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校的决策制度、奖惩制度等。所有这些都体现着学校文化的特性,都传递着学校文化的信息。优良的制度可以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学校从早期实施艺术教育到实施审美教育再到面向“五育”融合,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与此同时,学校不断优化人文环境,树立“以人为本、以美育人”的管理理念,重视制度管理的人文意蕴,增强文化管理意识,激发师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内驱力,逐步把规章制度的有形约束转化为师生的无形自律,形成科学、合理、有序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与课程对话,审美教育助力学生成长

课程是学校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也是学生成长的跑道。因此,在培育学校文化的行动中,我们把关键点落在课程上。注重学科融入、主题拓展和活动体验,让美的文化因子深深地烙进学生血脉和骨髓之中,塑造健全人格,助力美好成长。

(一)注重课程育人,提升审美素养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它重视人对美的感知和表达。在实施审美教育时,学校重视课堂学习的审美感知与体验,开设了戏剧、摄影、小歌手、小提琴、长笛、琵琶、二胡、绘画等30 多门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学生在充分的艺术体验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在积极拓展艺术课程的同时,学校更将美的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融入每个教师的心中,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我们重视课程的美育渗透,挖掘常态课的内在美感,体现各类课程的美育元素。各门学科呈现出的“比例、节奏、韵律、图案、光泽”等无不包含着美育元素。学校积极创建“融·美”课堂,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充分享受美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使其在美的熏陶中提升审美素养。

(二)加强主题整合,拓展审美视野

学校积极拓展美育课程的内容,根据审美要素的诸多特质,对不同学科进行美的嵌入,打破传统的学科分类,运用主题整合的方式,拓宽美育的路径与渠道。在全校推进“春·华”“夏·水”“秋·实”“冬·节”主题式项目化学习,每个季节包含一个主题。例如,“秋·实”围绕秋天的果实这一主题,分年级设计不同的审美体验课程:一年级是《我和南瓜有个约会》,二年级是《橡果王国奇遇记》,三年级是《籽儿粒粒“向日”开》,四年级是《金秋时节,“玉”见精彩》,五年级是《民以食为天,学以“稻”为本》,六年级是《趣迎亚运,“蔗”里最美》。这些根据果实特点设计的项目学习课程,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项目学习打破了固定的思维模式,推动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在各个学科中渗透美育知识,促进学生学会感知美、表达美、创造美,开拓了学生的审美视野。

(三)重视活动体验,增添审美情趣

除了常规的课堂学习外,学校还积极探索“行走式美育”。我们推倒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以课程资源跨界重组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活动体验,将美育理念有机融入学生的生活,探索开放、合作、发现式的审美教育方式。学校每天开设“玩·美”时光拓展性课程,开展了舞蹈、合唱、戏剧、民乐、西洋乐、书法、篆刻、绘画等一系列艺术活动,为校园生活增添了审美趣味。学校为学生举办“玩·美”艺术展,将学生的作品布置在校园内,营造富有美感的校园氛围。学校利用区位优势,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为学生举办专题展览,展出近600 幅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用学生独有的视角表达对美的理解与向往。

学校还打破时空界限,依托中国美院的优势资源,开展“和大师行走美育”特色项目活动。例如,跟随王冬龄大师参与“大字走天下”活动,在西湖边一起书写“喜”字;跟随花俊教授参加“杭州跨年展·醒墨”,与专家互动对话;跟随西泠印社的书法家一起写春联,在现场互送春联;与大师一起拍摄《翰墨传承》书法专题片等。这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的特色活动,就像流淌的美育符号,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田,促进他们审美素养的提升。

三、与环境对话,艺术校园润泽学生心灵

学校环境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有潜在的育人功能,它能规范人的言行,净化人的灵魂,对学生起熏染作用。一方面,我们对校园建筑色彩、环境布置、绿化布局进行优化搭配,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共处,营造富有艺术气息的校园环境,发挥“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我们还让学生积极参与环境建设,在与环境的对话中看见学生成长,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灵。

(一)优化校园标识,彰显校园艺术特色

校园标识是学校文化的物化体现,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校名的字体、校徽、校歌、校服、学校的标准色等,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向人们传递着学校文化的信息。校园标识负载着学校的历史与传统,学校应不断优化校园标识,重视将美育与德育完美契合,把校园设计成为温暖的家园、艺术的花园。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时,学校发动全体师生设计字体标识,用形象的、艺术的方式将其展现在醒目位置,既优化了物质环境形态,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更能让师生有效地记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设计校园标识时,学校还通过开展学生竞写、师生共写、名家书写等活动,将校训、办学理念等不同字体组成的书法作品布置在校园,有的还制成字碑石刻,陈列在显眼处,优化校园环境。学校的吉祥物“小博”“小雅”也是由学生亲自设计的,其寓意充分体现了学校“博雅尚美”的办学理念。校园标识的设计和实践,彰显了学校艺术教育特色,使学校文化走进学生心里,真正浸润学生的心灵。

(二)鼓励学生参与,共创共享艺术空间

一所学校的环境布置,就是一件完整立体的艺术作品,是学校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校文化的另一种物化体现。学校将环境建设与美育课程融为一体,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师生共同设计校园的环境布置,创建富有艺术气息的校园空间,在共创共享环境之美中进行审美教育。校园环境布置,充分体现美学原理,灵活运用“重复、层次、比例、调和、对比、简明、韵律”等美学原则,使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体现出美感,传递“以美育人”的理念,引发学生爱美、惜美的心理。学校先后开展“三牛纸板画”“春天的音符”“幻彩魔方”“动物狂欢节”“线条的律动”“我和秋天有个约会”等丰富新颖的创作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还举办了“云端画展”“口罩画展”“抗疫海报设计”等活动,让学生融入自身体验与理解,以推动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

学校创设的艺术校园空间,充分体现了“博雅”的美育文化,既朴素又现代,既静谧又灵动,既独特又开放。它蕴含着崇高的审美意象,具有丰富的教育意蕴,是学校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

(三)创建校内博物馆,让学生零距离感受艺术

学校环境建设要以学校的文化理念为依托。如果看到别的学校有漂亮的喷水池,别致的假山、荷花池,就依样画瓢,结果只会弄巧成拙,使自己的校园环境变得不伦不类。因此,学校环境建设不能生搬硬套,应有整体规划,既考虑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又要与学校的周边环境相协调。学校围绕“以美育人”的学校文化,规划和设计学校的色彩、布局、小品,引入并创建了校园微型博物馆,和周围环境相融合。

学校创建“翫·美时空”微型博物馆,让学生与文物零距离接触,身临其境感受艺术、欣赏艺术,与历史对话、与文物对话。“翫·美时空”的文物陈列与展出,开辟了美育第二课堂,让学生在这种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被熏陶、感染,寻文化之魂,探文化之根,成为文化自信的中华学子。而“香味图书馆”的创建,则唤醒了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热情。在“香味图书馆”沁人心脾的香气中,学生们一边读诗,一边了解植物的相关知识,恍若置身于大自然中,放飞想象,陶冶情操。

文化是学校生生不息的前行动力,是师生成长的不竭源泉。在文化立校、以文化人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凝练美育理念、实施美育课程、创建美育环境,探索“以美育人”的新样态,促进全体师生的幸福成长,有效助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美育办学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论公民美育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