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阅读新理念 践行阅读新形态
——河南省信阳市胜利路学校多文本阅读教学实践探索

2022-11-21 06:52赵婷婷
中小学校长 2022年4期
关键词:议题文本阅读教学

□闵 琳 刘 娜 赵婷婷

多文本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教学模式,遵循从教材学习延伸至课外阅读,再走向整本书阅读的教育思维,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自主高质量地阅读。近年来,河南省信阳市胜利路学校在获批省级多文本教研项目的基础上,组织研究专班,引进多文本阅读教材,开展一系列教学实践,如专题讲座、理论培训、研讨交流等。教师在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撰写研究性文章、案例,进行反思总结,使多文本教学的实效性更加凸显。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学校逐渐摸索出多文本阅读教学的点滴思路,推出一批优秀教学案例,总结凝练了一些宝贵经验做法,以期促进阅读教学新发展。

一、多文本阅读教学引入小学课堂的必要性

多文本阅读概念的演进是逐渐加深的认识过程。赵镜中教授在对台湾地区阅读教学改革实践进行总结时提出了“群文”一词。[1]2010 年,蒋军晶的一堂《创世神话》群文阅读教学实践课,引起许多研究者对群文阅读教学的关注。在于泽源等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后,对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形态有了更加成熟的认识,即“依照学生培养要求,确定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相关文本,教师引导学生共同阅读,一起研讨交流,集体建构共识,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2]

有关“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提法最早见于河南中小学的教学实践研究,是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只重视教材中课文阅读教学等问题。在信息集中、知识结构零散的环境里,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导致人们的阅读力、应对多变多元世界的思考力、主动和世界交往的表达力均有所下降。2021 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创新人格,培养学生的开放、灵活、自信、专注、合作等良好品质和独立思考能力。阅读对这些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尽早培养良好阅读思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多文本阅读教学的出现,既是一种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又是一种阅读教学实践的新形态。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讲究“深挖洞”,有时导致教师大多时间在唱“独角戏”。“单篇阅读教学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从内容上看,只有单一、明确的主题,甚至被参考书规定了文本理解,难以提供多样的综合信息,从而抹杀了阅读本来应该具有的多元理解的本性。”[3]这也导致了传统阅读教学将时间浪费在知会、运用这些低阶思维能力方面。多文本阅读教学旨在帮助学生缩短对单一文本“悟”的过程,尽快达成“会阅读”的目标,从多个角度分析文本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提出,旨在围绕某个议题让学生阅读多个文本,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的目的,是在阅读课堂中建构新型、多元、多向、发散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不是由教师牵着走,而是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学习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被激发,且能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再逐渐转化为一种学习能力。这不仅对语文学科,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着正迁移的作用。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说,也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有效开展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措施

对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探索关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关乎学生阅读思维习惯的培养。要取得良好的多文本阅读教学成效,既需要硬性条件的支撑,又需要学校、教师高度重视,规范课程体系的设置。

(一)保障经费支持,优化阅读环境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都离不开物质条件的保障。多文本阅读教学的实施不仅需要一定的人员、物资配置,这离不开经费的支持,而且需要优良的阅读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多文本阅读的教学效果。学校从2013 年建校伊始,就高度重视对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培养,投入专项资金,优化、亮化育人环境,营建了班级阅读环境、办公室阅读环境、楼梯(道)阅读环境、图书阅览室环境等。自2017 年以来,学校改扩建图书阅览室100 余平方米,增加藏书5 万余册,为多文本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同时,学校设立专项基金数万元,用于多文本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的实施,涵盖教师培训、实验材料征订、设备配置与对外交流等多方面。

(二)纳入课程设置,构建“悦读”体系

课程作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新课程观倡导教师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参与者和建构者。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多文本阅读课程的开发与设置,促进多文本阅读教学的规范实施。此外,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了多文本阅读教学的载体,营造了良好氛围,有助于构建“悦读”体系,推动多文本阅读教学的进一步发展。郑板桥先生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自2018 年9 月起,学校陆续构建了多文本阅读课程体系,实施了“六个一工程”,即每个学段均要做到:每学年开发一种多文本阅读特色课程,每学期开展一个关于多文本阅读教学的课题研究,每学期上一节单元整合课,每月上一次示范引领课和开展一次有深度的专题探讨课,每周上一节青年教师过关课。同时,学校在每年的读书日开展读书活动,课题组成员及每个阶段的教师代表分享读书体会,推荐阅读书目。在多文本阅读理论与实践双重推动下,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得以不断更新,相继编写出校本教材《童谣伴成长》《大语文 小世界》。信阳市胜利路学校被命名为“中小学多文本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实验学校”。

(三)提升教师素养,积极实践探索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学生成长进步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自身素养的高低关乎教学实效的好坏。从这一点来看,开展多文本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广阔的阅读视野、丰富的知识储备,教师之间需要加强交流与研讨,探索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为多文本阅读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我们深知多文本教学思维与单篇教学思维不同,初步思考如何选择文本、如何确定议题、如何架构课堂,进而深入思索多文本“多”了什么?多后的价值?多后会出现什么问题?这些都在考验着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教学能力、阅读素养。因此,多次组织教师参加线上线下的理论培训,使教师对多文本阅读教学有更深入的认识。让教师忙碌的身影变成学生探讨的身影。避免课堂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避免阅读技术上的肢解,避免出现课堂成为“教师作秀”的现象,远离“假、大、空”,使课堂走向更理性化、更专业化,返璞归真,使学生一课一得。学校经过多年在思想引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的创新发展,多文本阅读教学已在全校118个教学班全面展开。

为切实提升教研团队的专业素养,学校以提升教师文化素养为抓手,提出争做专家型教师、“作家型”教师的目标要求。课题组教师开设专题讲座“多读才是硬道理”,提出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教师放慢课堂脚步,让学生有更广阔、更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师以课程内容为基本遵循,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开展教学实践探索。比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中,不局限于对原文内容的讲授,而是先向学生讲述周恩来的成长经历,介绍时代背景,使学生对文章呈现的周恩来的决心与意志有更深入的认识。除此之外,通过拓展古今中外著名爱国人物的故事,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古诗词、文章,不仅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勤奋好学的热情,树立远大坚定的理想。多文本阅读教学开展以来,学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对阅读的认识更加深刻。

三、多文本阅读教学取得的成效

学校自2017 年开展多文本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工作以来,教师们根据自身教学实践,积极撰写研究性文章、案例、总结、论文,取得了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例如,课题研究“小学中年级多文本读写结合策略研究”已顺利结题,其论文《浅谈小学中年级段读写结合策略》获得省中小学教师优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学校校本教材《小学高年级课内拓展阅读》已汇编成册。

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们在相关理论指导下不断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升自己实施多文本阅读教学的素养,为推动多文本阅读教学奠定基础。例如,低年级教师在期末汇报课《有趣的连锁调》上选择文章时,贴近一、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将一系列“短句子”整合起来作为文本引入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篇”的桎梏,得到省教研室领导的认可与好评。中年级教师在示范引领课《观日出日落,品自然之美》上确定议题时,针对以往多文本阅读教学中议题整合不够集中的弊端,把三年级整本教材中所有关于日出日落描写的古诗、现代文整合在一起,践行“理出一条线,带出一大串”的教学策略。高年级的《读古典名著 品百味人生》因教学效果良好被作为浉河区示范课,并在其专题研讨会上,提出将教材学习与课外阅读,以及综合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语文学习体系的构想。

多文本阅读教学的开展,在推动语文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也为课堂注入了更加新鲜的活力。处于此种环境下的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对课堂的专注度大大提高,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因此变得较为容易。例如,教师在对《狼来了》一课进行教学时,把寓言、童话、纪实动物故事等文章中讲述狼的内容放在一起,学生不再是单一地感受该篇课文中狼的形象,而是通过比较多种环境下对狼的描述、不同体裁文章中对狼的刻画的异同,进一步体会所学文章表达的巧妙之处。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体验等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增强,学生与同伴交流时也大大拓宽了视野,思维火花的迸发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由此,教师与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推进了多文本阅读教学的实施。

四、多文本阅读教学课的相关探索

多文本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议题的选择。根据议题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文本组合。当议题越明确时,议题选择就会越具方向性,效果就会越明显。信阳市胜利路学校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文本体裁”作议题

把相同或相似体裁的文章遴选整合起来,让学生在相似阅读中寻找规律,提升素养。例如,将几篇行文风格相似的说明文放在一起,任务单上标明学习任务,学生就会自我发问、重读、辨析……学生会在很多信息中努力辨别信息的真假,并做出自己的判断。

(二)“表达方式”作议题

每一篇文本都蕴含着一定的表达方式,如何让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发现其中共性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以表达方式作议题开展多文本阅读也是一项重要目标。例如,把一些相似的童话放在一起,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很多童话都是反复结构的:主人公遇到三次困难,发生三次变化,交换三次物品。厉害的读者就是通过这样连续读一类文章,从而发现写作的技巧、发现故事的“密码”、发现文学的秘密。

(三)“人文主题”作议题

多文本阅读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更要从中感悟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把阅读与学生的思考结合起来设置议题,也是更高阶的目标要求。例如,把关于怎样读书的文章放在一起《窃读记》《古人谈读书》,我们就会通过这组文章,进一步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有什么好处、我们都要读什么书、怎样读书等问题。就是在这样的多文本阅读中思考各种问题,从而让学生爱上读书、学会读书。还尝试把“作家”作为议题,集结有代表性的文本,了解其写作风格。把“体裁”作为议题,了解同一题材的特点等,让学生通过求同或者取异进行分析判断,提高阅读能力。

通过多年的实践应用和推广,学校也深刻认识到多文本阅读是对传统单一教材内容阅读的延伸,重在围绕教学目标设置议题、精选文本、组织阅读、开展讨论、求同存异,让学生在多文本比较阅读中习得阅读策略,增强阅读理解力。在议题设置时注重开放性原则,找准学生的思维碰撞点,以期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在操作时要牢牢把握一点——直指症结所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枝梢末节的问题或旁逸斜出的问题要一带而过,甚至忽略,这样才能紧扣议题达成教学目标。

温如敏先生有言:“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4]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应用,对课程质量和学生高阶思维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养成终身阅读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多文本阅读教学不是对传统阅读的否定,而是在此基础上的有效补充。在当前及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开展多文本阅读教学是广大教师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这需要教师有不懈探索的精神,有积极实践的主动性,有时常反思的自觉性,运用多种方法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学校将在以后的多文本阅读教学中理性思考,不断实践、不断总结,让阅读教学从语文知识走向言语智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也做幸福的教育人。

猜你喜欢
议题文本阅读教学
脑科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举隅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谈小学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