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好教师的成长之路

2022-11-21 06:52孙民云
中小学校长 2022年4期
关键词:林斯基苏霍姆好书

□孙民云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批评课堂教学:“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没有像在学校里、课堂上这么滥用和浪费时间的。”[1]为何存在如此严重的“滥用和浪费时间”现象?追根究底是教师低质量的教育教学造成的,是教师教育素养不足带来的恶果。

一、多读书应成为好教师的自觉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教师应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工作室里,放着一堆堆的笔记本,内中都是阅读摘录的材料和从报纸上剪下来的资料,涉及学校中的所有学科。对于学科本体性知识,他一直秉持这样一个观点——“学科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英国教育家怀特海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教师要能够“鸟瞰课程”,好的教学才有可能。这就要求教师学科专业上的高度要远远超越教科书。教师要能够分辨清楚所教学科中最复杂的问题,能够清楚那些处于科学思想前沿的问题,如教物理的教师,应当对基本粒子有所了解,懂得场论,能够设想出将来能源发展的前景。教师的教育素养就是这样逐步建立起来的。难以想象,离开广博的阅读,教师如何建立这样的素养。

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教育。什么样的教师称得上好教师?好教师是如何成长的?笔者喜欢从三个维度来定义好教师:“明师、德师、能师”,三者缺一不可。所谓“明师”,即明教育之道,明儿童成长之道,明自我之道——我是谁?我坚持或者钟爱什么?我想去哪里?换句话说,“明师”,就是那些能够真正深刻认识教育、认识儿童、认识自我的教师。可想而知,没有博观约取,没有持久深入的读书学习,“明师”之境殊难达到。所谓“能师”,是指专业功底扎实、教学水平高超、教学技艺精湛,且能够熟练应用教育技术与工具的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 年发布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样说:“教育学过去一度是一种艺术——教学艺术,现在已经成了一门科学,这门科学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的,而且是和心理学、人类学、控制论、语言学以及许多其他科学联系在一起的。然而,教师对于教育学的应用,在很多情况之下,仍然把它当作一种艺术,而不把它当作一门科学。”教育学既然是一门科学,而且是和多门科学联系在一起的,很难想象,没有持久的读书学习,教师如何能够深刻理解和把握。所谓“德师”,应该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热爱生命,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德”是关乎心灵的。人的生命状态最重要的是心灵的状态,而心灵的核心是什么?当然是思想。“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我们的心灵比作这“半亩方塘”,我们的思想就是这塘中的“水”,而读书无疑正是水的“源头”,正因为有了这个“源头”,才有了“清如许”的活水,才有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万千景象。“读书,读书,再读书”正是好教师成长的不二法门。

二、以校长为引领,开启教师读书之路

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先生曾在《教师花传书》中饱含忧虑地写道:“无论是西洋还是东方,自古以来,教师之所以承担不平凡的教育工作,是因为教师自身比任何人都更爱读书、更加好学,只有那些学者才允许执掌教坛。但现在这一根基已经崩溃,这可算是教育最大的危机了。”的确,读书对于教师而言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遗憾的是,学校中教师读书基本只是摆设。都说读书重要,但真正开展教师读书却不得其门而入,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半途而废,草草收场。依笔者个人经验,学校开启教师读书之路,校长带头读是关键,重点是要在“选好书、读好书,用好书”上下功夫。

校长读书,是拓宽视野、汲取教育经典的丰富营养、学习他人有益经验、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领导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对于学校而言,校长读书更重要的意义是,校长读书的姿态会成为学校学习文化建设的风向标,有着不可低估的引领力和影响力。只有爱读书的校长,才能带出爱读书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担任校长的帕夫雷什中学教师读书蔚然成风,正是得益于他的身体力行。他是一个真正的阅读者,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将阅读视为自己的信仰。作为文学教师,他却能够胜任中小学全学科的教学,正缘于他广泛自学了与所有学科相关的科学著作,除了文学、数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他还带着强烈的兴趣阅读了遗传学、自动学、电子学、天文学等方面的科学著作。有这样一个如饥似渴读书,并且极力倡导读书研究的校长,自然就有了一群爱读书的教师。

读书,要“选好书”。读书虽然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每个人对书的需求和偏好都不同,但就学校而言,总有一些书值得所有教师都来读一读,这些书几乎可以打动所有教师心灵,可以对所有教师都有所帮助。如《特别女生萨哈拉》,就是这样一本适合新老教师阅读的书,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先生在为这本书写的中文序中说:“我们都愉快地读一读。我们就都愉快地看见了高处,我们可以往那儿去!”这是一本读着读着,就让人沉浸其中,让人看见了高处,甚至可以走向高处的书。这样的书有很多,学校推动教师阅读,初期尤其要用心选择这样具有普适性、阅读体验相对轻松愉悦、特别走心的书,这样的书既能够激发教师的阅读兴趣,也有助于教师树立阅读的信心。当然,所谓“好”是相对的,不同阅读基础、不同专业层次的教师阅读需求是不一样的,刚开始推动阅读的学校与教师阅读已成风气的学校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好”的本质是合适,是循序渐进,以需求和解决问题为导向,引领教师逐步走上专业阅读的道路。

读书,要“读好书”。一本书,浮光掠影是读,细嚼慢咽也是读,但效果可能完全不一样。虽然教师的文化基础都不差,但奇怪的是,未经指导和阅读训练,能够把一本书真正读好的教师远不如预期。如笔者曾指导一所小学的教师共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在交流讨论“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条建议时,就感觉很遗憾,这么重要的一个观念,并没有引起读者的足够重视,许多教师认为这个论断强调的只是如何对待后进生问题。事实上,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践和理论中,后进生、天才学生、中等生都一样重要,都需要慎重对待,都不能有所忽视。“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强调的是“人”,是具有无限多样性和可能性的发展中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点燃儿童心中“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目标,这个目标对所有学生都一样,但在实现的方式上却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这一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列举了帕夫雷什中学阿里辛柯和雷萨克老师的数学课,展现的正是差异化教学的观念和操作方法,认真体会,对教学应该会有很多有益启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可以说是这本书的“文眼”,其重要性无可替代。“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意味着生命个体的无限多样性和复杂性,意味着教育任务的艰巨和艰难,在讨论本书所有教育观念时,不能忘记这个论断。事实上,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阅读交流中,许多教师在讨论某个问题时,总是进入不了文本,谈着谈着就完全回到自己的经验中,使交流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超越不了讨论者的标高,失去了阅读本身的意义。既然是一次“阅读”的交流分享,回到文本,无论是寻找答案,还是质疑批判,和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由文本再反观自我和他人,从而形成新的认识,阅读才有其价值。“读好”需要专业的引领和带动,指导教师需要掌握必要的阅读乃至写作的策略和方法,让教师在阅读中能够真正走进文本,和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领略文本的魅力。只有“读好”了书,教师才能体验读书之乐,才能真正喜欢上阅读。

读书,要“用好书”。对教师而言,读书既是精神生长的需要,也是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为学生提供更有品质的教育的需要。因此,读书之用应该体现在教师从专业素养到心灵的全面提升上,体现在工作效能和工作实绩的全面提升上。正如北宋理学大师程颐说:“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还是此等人,就是未读《论语》。”“用好”就是要通过书来改善工作和生活,通过书实现自我的成长乃至蜕变。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显然,教师只有通过广泛的专业阅读,才能洞见教育,才能真正胜任教育工作,这也是书的最基本之用。但“用好书”不仅仅是实用性的“用好”,更重要的“用好”,是通过不断阅读、感悟、积淀、内化,让书籍丰富和提升自己,让书籍成为滋养心灵的养分,让自己获得精神上的生长和超越。“用好书”,书才能成为教师成长的阶梯,读书也才能成为教师内在的需要,让教师真正痴迷于读书。

带领教师走上读书之路,让学校涌现越来越多的好教师,这是校长治校最便捷、最可靠的路径。

猜你喜欢
林斯基苏霍姆好书
好书分享会
推荐一本好书
好书共享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给尊敬的中国教师们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二)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三)
O.B.苏霍姆林斯卡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