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儿童教育观论析*

2022-11-21 06:42盛玉莹
江苏教育 2022年63期
关键词:教育观林斯基苏霍姆

盛玉莹 张 聪

苏霍姆林斯基坚持以人道主义作为儿童教育思想的核心,时刻把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相信儿童作为教育信条。他对儿童赤诚的热爱,让每位教育工作者动容,也激励着广大教育工作者把自己的热情和爱心奉献给儿童。本文梳理和反思了苏霍姆林斯基儿童教育观的核心主张,期望为当代儿童教育研究提供借鉴。

一、苏霍姆林斯基儿童教育观的产生

苏霍姆林斯基儿童教育观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苏霍姆林斯基的儿童教育观有别于同时期苏联教育家所提倡的集体主义的儿童教育思想,他的儿童教育观看到了儿童本身,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充满了人道主义的色彩。

1.向往自由和平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民族传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霍姆林斯基曾投入战斗,并不幸在战争中负伤。这样的经历让苏霍姆林斯基深入思考人性,他把战争的原因归结为人性的冷漠和扭曲,想要用教育培养人良好的德行,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眼中,时代固然会日新月异,但“人”始终是教育的核心,教育培养人性的本质属性不会变。[1]苏霍姆林斯基引导儿童亲近自然,学会欣赏美、创造美,促进其情感的发展,培养其完善的人格,避免儿童成长为冷漠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虽然继承和发展了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思想,但是在儿童的集体教育中增加了个性化教育的色彩。他提倡关注儿童本身,维护儿童的权力,鼓励儿童创作,重视儿童能力的发展。在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期间,苏霍姆林斯基坚守本心,反对惩罚教育,主张对儿童的教化,强调用善意感化儿童。他反其道而行的儿童教育思想受到了当时苏联教育家的猛烈抨击,认为他是抽象人道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拥护者。[2]但是,无论是从当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践效果来看,还是从苏霍姆林斯基儿童教育思想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来看,苏霍姆林斯基的儿童教育观都符合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儿童教育思想的瑰宝,对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教育实践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出身于普通的农村家庭,他的家人从小就在他的心灵中植入了真善美的种子。他的爷爷把他领进书的王国,培养他爱读书的精神;他的外婆带领他在民间故事中感受童话的美妙;他的父亲则为他树立了切切实实的人生榜样。儿童时期的成长经历时刻影响着他后来的教育实践。

首先是对儿童赤诚的热爱之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相信孩子、爱孩子是教师最高的职业道德,没有热爱就无所谓教育。他始终关注每一位学生,即使是那些被认为是“差生”“困难学生”的孩子,他也从未放弃过他们,始终保持一颗赤诚的热爱之心。他说:“每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最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儿童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3]504他竭力从各方面去了解这些儿童,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成长为“真正的人”。

其次是对教育事业的奉献之情。苏霍姆林斯基17岁从教,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从教期间,他始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教育日记的方式来整理、反思自己每天遇到的教育问题,从经验中汲取成长的养料。他曾给3700名学生做过观察记录,了解每个孩子的成长状况,他说:“三千七百页笔记记录了我的全部教师生活,每一页我都献给一个人——我的学生。”[4]

最后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之勇。苏霍姆林斯基是个有思想、敢行动的人,他敢于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他全方位关注儿童成长,促进儿童去思考,引导每个儿童都能对成长问题中蕴藏的真理有深刻且正确的认识,使儿童成长为全面和谐、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成长经历和自身的人格特征使得他更能理解、尊重、热爱、相信儿童,正是因为懂得爱,理解爱,所以才能帮助儿童学会爱。这正是他充满人性光辉的儿童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源泉。

二、苏霍姆林斯基儿童教育观的核心主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种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5]13-14他在教育实践中全方位观察儿童,深刻了解儿童在感知觉、思维、洞察力等方面发展的特点,在关心儿童身心健康、保护自尊、尊重天性、训练技能、培养品质等方面形成了许多关于儿童教育的主张。

1.使儿童长在“健康乐园”[5]100

儿童的身心健康是经久不衰的话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苏霍姆林斯基就曾在多本著作中论述过自己对儿童健康的观点。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童年时期他理解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健康。研究儿童的内心世界,尤其是他们的思维,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6]12-18教育工作者最首要的工作是要关注儿童的健康,切莫把儿童的健康视为儿戏。儿童的学业表现、脑力活动乃至整个精神世界和健康水平有重要的关系,例如有些儿童存在缺乏食欲、缺少锻炼、情绪不稳定、视力衰退等健康问题,这些事情看似微小,却严重影响着儿童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儿童健康绝不仅仅指身体的康健,他把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看作是完整的统一体。苏霍姆林斯基注重对儿童的心灵涵养,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和养成,把大自然作为滋养儿童身心健康的源泉,希望儿童能成长为“真正的人”。经过在“快乐学校”的精心观察,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帮助儿童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征得家长的同意和支持后提出了许多教育举措,带领儿童在“健康乐园”中快乐成长。例如,改变儿童的作息制度,鼓励儿童多待在新鲜空气中,步行在田野、草场、树丛中,把活动性的游戏和童话相互结合,为儿童提供适合的、有营养的食物,利用集体生活带给儿童快乐等。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关心儿童的健康,就要引导儿童享受创作的欢乐,正是有创作的快乐,才使得儿童的健康身体和健康精神、全部体力和精神力量达到彻底的完美和谐。

2.爱护儿童的敏感心灵

儿童的心灵都是敏感而脆弱的,被尊重和尊重是儿童成长的关键要素,这对难教儿童、困难儿童来说尤其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保护儿童的敏感心灵就要尊重儿童,教育者不应是秉公办事的审判官,而是活生生的人,应该对儿童“设身处地”。[7]6尊重可以从教育者和儿童两个层面来进行阐述。

在教育者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者要相信儿童、尊重儿童,用心灵去塑造心灵。儿童的世界是一个不同于成人世界的特殊世界,教育者不应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儿童,也不能把成人的交往方式、言语习惯等生搬硬套在儿童身上。要想进入儿童内心的“城堡”就必须使自己成为儿童,去体验儿童的一切,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在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的时候,不应伤害他们心灵深处最敏感的地方——人的自尊感”,[7]7保护儿童的敏感心灵不仅指教育者要考虑对儿童的施教方式、惩罚措施等,而且还指要给予儿童恰到好处的关怀。

从儿童层面来讲,尊重强调的是自我尊重、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儿童关心外界他人对自身行为的反馈评价,评价的结果和儿童自尊心的维护、自尊感的建立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儿童自我尊重的情感是形成良好道德面貌的必要基础。当儿童得到他人肯定时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热忱,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其自尊感,还有利于彼此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吴盘生教授就曾提及,只有儿童真正被尊重的、苦衷被理解的、情感需要被关注的、体验到人文关怀的,才能被认为是实现了“真正的人”的教育。[8]

3.激发儿童天赋的“火花”[3]123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5]32。儿童拥有耗之不竭的精力和热情,对周围环境始终保持好奇心,他们富有童趣,看待事物的方式和成人完全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

尊重儿童内在天性的前提是要了解儿童,在开展教育活动之前,教师的首要职责是了解儿童的一切,包括他们的思维、情感、天资、兴趣、能力、倾向、爱好等。从不同角度看,儿童既是处于同一年龄阶段、具有共同的身心发展规律的群体,又是带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把握好他们的共性,又要善于因材施教,挖掘每个人特有的天资,引导儿童进行个人的创造性活动,实现真正的学习。

尊重儿童还要保护好儿童的天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处于较低阶段,想象是儿童思考和创造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就曾借助“童话室”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引导他们不断产生新的联想,锻炼其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其创作精神。儿童天赋的“火花”一经点燃,就会想要深入了解更多的知识,从而促使其思维活跃。这也告诉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必须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不要使过量的知识潮水般地涌向儿童,不要淹没儿童的求知欲和好学精神。[5]43

4.劳动发展儿童的技能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学者、作家、演员或者科学家,但每个人都应当成为自己行业内的佼佼者,这是实现个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9]儿童接受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儿童自身的发展,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可以发展自身的各项技能,如绘画技能、阅读技能、书写技能、语言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等。技能的掌握不仅有助于儿童的升学、就业,为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做准备,使他们在社会上能够更好地立足,还可以丰富、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他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训练儿童的技能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劳动是发展儿童的各项技能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始终认为,儿童技能的训练是创造性的活动,不能生搬硬套“死板”的程序或者公式,而是要把对儿童技能的训练和有趣味性的游戏相互结合。只有让儿童置身于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作的世界里,才会激发他们对技能训练的兴趣,他们才能在教育者的引导下使用恰当的学习方式掌握技能。儿童技能的学习并不是单方面的接受知识,同时也通过所习得的技能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观点和看法。苏霍姆林斯基鼓励儿童把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努力、汗水全部投入到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奠定基础,未来才能获得幸福生活,成长为精神意义上的人。

5.培养儿童做“大写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不仅仅要使儿童知道自己未来要从事什么职业,更要引导儿童思考自己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10]我们要培养的不只是有知识、有职业、会工作的庸碌之人,而是要培养有高尚的精神生活,有理想、有性格、关心集体、有美好心灵的大写的人。[11]儿童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和他的内在品质息息相关,他的道德观念影响着他行动的方向。我们盼望儿童能够有上进心、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关心他人的同情心和共理心,期望他们在接受教育后能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品性优良、精神富足、文明有礼的人。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儿童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传授给儿童知识和技能时,要采取儿童能够接受的、丰富多样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杜绝教条主义、强硬灌输。想要培养儿童的优良品质,就要触动儿童的心灵,在其精神上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从而把知识转化为他们内心的信念。儿童品质的发展和其美好心灵的形成是相生相息的,儿童内在品质的培养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教育者引导下,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以爱国主义品质培养为例,儿童对祖国的热爱源自对母亲的爱,只讲爱祖国的概念,对儿童来说过于空洞,他们体会不到其中的深意和内涵。从儿童对母亲的爱入手,引导儿童把了解、理解、体贴母亲的情感感受扩而广之,从爱母亲到爱家人、爱他人再到爱家乡、爱社会、爱国家。

三、苏霍姆林斯基儿童教育观的现实观照

苏霍姆林斯基的儿童教育思想符合儿童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对解决当前儿童教育的问题、构建儿童教育发展理论有现实性的启发和意义。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念

把儿童放在何种地位上,是教育面对的重要议题。正确看待儿童的前提是了解儿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能把分数作为评判儿童的标准,人的个性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极复杂的合金。[12]儿童作为独立的且有丰富生活的生命群体,要了解他们是什么样的群体、什么样的个体、有什么样的特性、如何能使他们成长为自他两利的人等重要议题,才能使他们成长为“真正的人”。教育者只有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才能慢慢贴近他们的心灵。在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要使儿童体验到尊严感,体验到教师和自己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相互关心的。

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是儿童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正确看待儿童,并不仅仅只是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还是对家庭、社会等相关他者的要求。成人不仅要永葆“童心”,站在儿童的角度看世界,还要摒弃“取媚儿童”“小觑儿童”的偏见,以人道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引,遵循儿童的天性,在理解和关心的基础上引导儿童成长。

2.发挥自然的教育价值

儿童就如同一张白纸,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儿童就会获得怎么样的成长和发展。之前的独生子女政策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养育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父母对儿童的教育观念,造成对儿童的过度保护或过度纵容。家长的养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社会、学校和教师对待儿童的态度。例如教师会存在“不惹麻烦、不担责任”的想法,对儿童不良行为不加制止;学校因为害怕儿童在课外活动中发生事故,就减少甚至扼杀儿童和大自然接触的机会。这样的行为对儿童的成长毫无益处。

当前学校教育中知识学习的过程和儿童的精神生活相分离,人为地把儿童的意识和周围的世界相互隔绝开来,而儿童的智力发展是离不开环境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走近大自然,不仅能使儿童获得敏捷而又牢固的记忆力,促进其智育,而且能帮助儿童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体魄。“儿童记忆之所以敏捷和牢固,正是由于他们的记忆中注入了鲜明的形象、画面、概念和印象的清晰的溪流”。[5]136在周围环境和大自然中所获得的、对世界的鲜明形象成为儿童思想的源泉。当前提倡的研学旅行等活动,就是希望教育者能带领儿童走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通过读大自然的“无字书”,引导儿童学会向大自然求教,了解他们不曾懂得的现象和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并不要求刻意为儿童发展创造“人为”的自然条件,而是把儿童的日常生活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在一起,依托大自然的力量真正使儿童实现身心健康发展。[6]12-18

3.关注儿童的精神世界

儿童的精神世界区别于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但是儿童的精神世界在成长过程中却常常被忽略。家长和教育者在教养儿童时总是觉得儿童吃好、喝好、学好就可以了,很少关心儿童怎么想,很少重视儿童的意见。在日益内卷化的当今社会,面对家长的殷切期望,儿童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加,部分儿童的精神世界变得匮乏,甚至出现心理问题。有些儿童小小年纪就已经厌倦学习、厌烦生活,为了给压力寻找宣泄口,他们甚至出现逆反、抗争的行为,但家长、教师却不能理解儿童的想法,只是以成人的角度认为“一个孩子能有多大压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精神生活是实现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范畴,充实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儿童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要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满足儿童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精神需要,揭露其天赋并使之得到发展。[5]3儿童的精神世界是否健康关系到他在各个方面的表现,精神时刻处于紧绷状态会摧残儿童的心灵。教育者要具备感受儿童精神世界的能力,了解儿童的思想、情感状态,不过度消耗儿童的精力,要引导儿童通过观察周围世界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想儿童拥有健康的精神生活就得使儿童获得精神上的平衡,让他们置身安静的环境和稳定的人际关系中,保持平和的心态,体会生活的充实有趣,相信自己可以克服行动上的困难,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儿童怎样认识世界,就会在心中形成什么样的信念,而这决定着他们的整个精神生活。

4.构建良好的成长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周围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对学校教育来说,教育环境的构建一直是备受各方关注的话题,教育环境呈现出的元素特点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学校教育环境设计大多偏向物理环境的构造,整体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对儿童心灵浸染的“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虽然学校也在努力发展校园文化、班级文化,但不同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同,建设质量也参差不齐,甚至一些还只是停留在形式层面。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教育环境的营造,强调要把自然环境、物理环境和文化环境结合起来。他在“快乐学校”中设置幻想角、童话室、读书角、健康乐园、美丽角、思想室等一系列的场所,并引导儿童参与教育环境的搭建过程。他认为,儿童对世界的感知觉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被儿童感知到的以及被创造的形象、场景等都会带有个人的情感色彩。现代教育应该帮助儿童应对不同的环境,并与之和谐互动,促进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看到了儿童本身,尊重儿童的天性,在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选择上始终充满人道主义的思想,他教会儿童爱和被爱的能力,致力于把儿童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公民责任感的人和自我实现的人。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儿童教育观,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儿童教育体系的建设,把少年儿童培养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教育观林斯基苏霍姆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给尊敬的中国教师们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二)
特雷林斯基版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本事(三)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