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凤 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化引领经济发展,大数据表面上是海量数据,结构复杂,实质是多元业务的集合和表现形式,谁能利用好数据谁就会在数字经济中引领行业发展,这就是数据的力量。对审计而言,利用好大数据不仅可以实现审计全覆盖,推动审计高质量发展,还可以有效防止舞弊,从而推动国家提高治理能力。
大数据审计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是顺应数字经济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时代下,审计对象的业务语言更多地表现为数据形式,审计证据的采集都来自数据平台,传统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思维已显得苍白无力,而且往往效率低下,效果低下,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潮流,大数据审计破茧而出,它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是顺应数字经济的必然趋势。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落实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部署,用创新变革拥抱新时代,敢于挑战、敢于创新,完善审计监督制度和审计工作发展,压实全面深化改革赋予审计的新时代使命:在治理体系方面,审计要通过对体制机制中存在的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予以揭示,并提出改进建议,发挥审计在制度方面的建设性作用;在治理能力方面,审计要将掌握的大量信息服务到党和国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去,发挥决策服务咨询功能,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反向赋能。
大数据审计,可以利用海量数据,对复杂业务进行关系分析,从被动式审计转向主动式审计,在大数据审计下抽样即是整体,用技术手段清理抽样审计法下的盲区,从而改变了传统审计用抽样推定整体的模式。因此,大数据审计使用“科技”的手段实现了“强审”的目标,是落实党中央对审计工作“应审尽审”的部署要求,是“科技强审”理念的落地、开花、结果,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必然途径。
一方面,正因大数据审计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必然手段,扩大了审计范围,审计广度的提高有利于降低抽样审计风险。另一方面,通过数据分析而得到的审计线索,提高了审计疑点筛选的精确度。从这两方面而言,大数据审计必将提高审计的整体效能,推动审计高质量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廉政建设更是提供了保障。
在当今多元化的商业模式,纷杂交错的业务环境中,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抽样审计,不仅使得审计心有余而力不足,纵有千头万绪,却无从下手,让有限的审计资源显得疲惫不堪,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本领恐慌”,将审计发展前景带到消极灰暗的深渊中。
信息时代推动审计为适应新的审计环境,迫使审计积极探索,提高自身信息化技能水平,创新审计技术方法,走技术审计之路,以适应“科技强审”的新审计环境。
审计与审计风险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审计就有审计风险。传统审计是先有想法再有审计,随机性、主观性势必将增加审计误差。若审计方向偏离即使付出更多的努力、配置更多的资源,审计风险却并未消除,还可能进一步扩大。相比大数据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得到的是质的飞跃,审计疑点的识别度和精准度是传统抽样审计无法比拟的,仅从这一层面而言,审计风险必远远低于抽样审计。
大数据审计可以简化简单的合规性审计工作,释放审计劳动力,从而可以把有限的审计资金用到更加深层次的风险领域,发挥更大的审计效能,推动审计全覆盖,推动审计高质量发展。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数据化出效率、数据化出资源,因此审计要积极有为的用创新实践大数据审计,用数据转化为审计力量,使得出拳快、准、狠,用“科技强审”,实现审计全覆盖,推动审计高质量发展,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为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实现发挥审计应有的积极作用,这就是新时代为审计创造的天时地利,靠审计人的转变创造人和,集天时地利人和实现数字化审计。实现大数据审计的路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业审融合,训练大数据审计思维,掌握数据分析工具,不断进行实践并积累经验。”
审计主体即是实施审计行为的审计机构及其审计人员。审计主体贯穿着审计信息产生过程的始终,对审计信息质量起着决定作用,是制约审计信息质量的第一因素,因此要实现大数据审计乃至推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一步是配备具有大数据思维和数字技能的人才和团队。
第一,改革审计组织框架,形成审计数据分析团队和现场审计团队两个分支,为现场审计赋能增效。正因大数据富有力量,做好数据分析,就是做好审前准备,审前准备越充分,靶心才瞄得准,出拳有力,因此大数据环境下,审计需要改变原有主要精力集中在现场的工作模式,注重审前数据分析团队的能力建设,将审计组织框架派生出数据分析和现场审计两个分支,赋能现场审计。
第二,打破传统型倾向于财务专业的审计人员结构,引进信息技能人才扩充审计力量,创新审计人员结构,形成大数据审计必备之能力。大数据审计不仅需要扎实的审计专业知识,同样需要数学知识、编程语言、逻辑思维能力、业务理解、协调沟通等复合能力,这些知识结构的分布直接影响着审计团队能力。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技能已分阶分层,参差不齐,部分能力已显得捉襟见肘,关键原因是人员结构单一,因此,审计要打破传统的倾向于财务专业的审计人员结构分布,根据复合能力要求调整人员结构,才能提升团队胜任力。
原生态(原址)保护模式就是对遗址原样保存,不进行大规模的改造,这是最符合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劣势在于相对浪费土地等资源,无法产生相关的经济效益。这种模式主要针对一些具有特殊价值的近现代矿冶文化遗产和大多数古代矿冶文化遗产。德国弗尔克林根钢铁厂、日本石见银山遗迹及其文化景观和中国绝大多数古代矿冶文化遗产就采取了这类模式。
思维即是实践中的思路、方法和策略,是一切行动的指南。良好的审计思维是大数据审计的底层逻辑和支撑框架,是“道”,而大数据分析技能则是“术”,两者的关系始终是以道驭术,因此要实现大数据审计,必须循序渐进的训练数字化思维,搭建大数据审计思维框架,用思维驱动审计实践:
第一,通过新知识构建大数据审计思维框架。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因此,大数据审计需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信息化技能等复合知识,善于思考,形成新的理论知识指导审计实践,有了新的理论知识审计思路就会清晰起来,审计才会有方向,将思考与大数据合力,才会彰显出大数据审计的力量与优势。
第二,通过培养时序观构建时间维度审计思维。在审计实践中,如果仅从时点看,通常都是账实相符,很难发现问题,这是因为时点割裂了业务的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割裂了不同业务间的交叉关联,割裂了区块链,使得审计检查完整性不够。但如果置入时间维度,观察时间轴上交易行为变化,才会发现较多隐性的异常情况,提升审计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解剖时间轴上表现出的不平滑因素,或许会发现投入产出的优化空间,提升审计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审计的增值功能。
第三,通过培养空间维度构建大数据审计思维。空间维度就是将看似本不相连的内网与外网中的人、信息、流程、系统搭建成蜘蛛网,寻找空间交集,进行观察与分析,由点及面形成数据关系网,挖掘管理看不见的角落和审计盲区。
第四,通过培养降维思维构建大数据审计思维。大数据格式不一,数量庞杂,再加上复杂的转换关系,往往夹杂着一些不精确、不对称的数据,此时,审计需要运用降维思维,将一个行为的多因素简化成一个较少因素去分析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把控总体和宏观层面问题,否则审计将身处庐山之中,难识真面目,影响审计效能。
在训练了大数据审计思维后,审计人员就要制造让思维活起来、动起来的载体。如果说大数据是生产资料,那么大数据审计技能就是生产力,是大数据审计的动能。大数据审计技能的关键在于如何借助一定的软件、工具、数据分析语言、网络,或是运用统计分析法等找出关系,编织成多维数据织网,再进行分析判断,寻找异常,获取线索。
第一,通过数据分析找出相关关系,提升审计发现问题和风险感知能力。大数据间存在大量的相关关系,利用这些相关关系可以折射出业务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进而转变成审计线索,所以说大数据富有力量,这种力量表现为审计的发现问题和分析感知能力。因此审计数据分析要突破因果关系,更多地倾向于用均值、中位数、方差等基本分析要素表现出的数据特征去发现相关关系,寻找蛛丝马迹。如金三系统就充分展现了大数据力量。
第二,通过分析找出不对称信息数据,转变分析角度,挖掘更多的审计线索。信息总是不对称的,辩证的看待一物两面性,信息技术的进步只是消除了一部分不对称,同时也制造了新的不对称,审计要善于转变视角,利用信息不对称去挖掘审计线索。
既然大数据是生产资料,数据分析技能是生产力,那么区块链就是链接生成资料和生成力形成的一种新兴生成关系,有了这种关系,就能共同获取,甚至改造生产资料,从而盘活存量数据,数据就能流动起来,为各方所用,提高生成力。
数据就是效率。对一个企业而言,若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有效利用不同业务板块的数据平台,笔者认为即等同于区块链数据共享,为内部审计提效、增效。
大数据审计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根据企业自身审计未来发展规划,尝试使用数据库审计系统实现数据库审计,使用数据库审计系统的意义在于:
第一,运用数据库审计系统定义的审计与安全规则,进行动态实时监控、报警,由此一些简单的合规性审计工作将消失,迎来的是全覆盖式自动化审计,解放了审计劳动力,转向更高层次的审计工作,审计将更具价值。
第二,运用数据库审计系统定义的审计与安全规则,进行实时动态监控、报警,是静态审计、事后审计转变为动态审计、事前审计、事中审计。
第三,大数据审计不可忽略的一个关键风险因子就是电子数据自身的安全问题。而利用数据库审计系统中形成的详尽的SQL 语句执行日志、数据库运维报表等,不仅可以回溯运维,还可以对所有数据库操作实施持续动态监控,判断操作风险,有效拦截高危操作,及时报警,为企业提供每个事物处理的“5W1H”的详细审计线索,实现动态建模,用动态建模技术分析和评估数据库活动和存在的风险,既保证数据开放的同时也保证了敏感数据不被泄露,让数据资源在受监督的基础上健康、有序、安全的流动起来。
第四,运用数据库审计系统,可以自动形成审计数据库、风险矩阵图、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量统计等数据。
可以利用数据库审计系统将数据通过审计语言形成审计数据库,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对数据库进行解析,利用审计数据库表现出的关键特征,构建数据分析模型、审计疑点模型,获得风险矩阵库,彰显了经验转化成智慧,是审计成果运用的进一步升华。
大数据审计是审计人员应对新技术环境而做出的跨学科变革,审计活动必将与数字经济相融合,推动审计向高层次发展。未来,“大数据+区块链”是将来审计工作模式,将颠覆传统的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具有技术与审计复合背景的人才将成为审计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审计人员必须积极投入到大数据审计的实践和创新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