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400036)林建华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 年版)》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中职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诗词教学能带领学生感悟历代文人的家国责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作为中职课程中的公共基础课程,课时不如专业课多,从而易使部分学生轻视语文学习。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能获得成就感;而在语文课的学习中,部分学生较难获得成就感,这影响了他们学习语文的态度。此外,部分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知存在偏差,如认为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是应付考试,更有甚者认为学习语文没有什么实效和用处,不学语文也不影响自己的正常交流和就业,等等。这样的认知影响了中职语文教学的开展。
语文学习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和学科知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影响着其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当前,部分中职学生喜欢阅读的作品与学习无关,如一些汽修、机械、电子等专业的男学生对有刺激性的玄幻小说和侦探小说较感兴趣,一些学前教育、文化艺术等专业的女学生对校园青春网络小说较感兴趣。这些类别的作品大多娱乐性较强,知识性较弱,难以为学生理解诗词提供审美支持。
良好学习方法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部分中职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已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如在课堂上不主动思考、容易开小差、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钻研能力等。
一些教师基于中职语文课程目标,选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诗词教学,如反复朗读背诵等。这导致诗词的美感难以呈现,学生难以获得审美体验。中职语文诗词教学应结合具体学情和专业特色,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现中职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中职语文课程作为中职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目标是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获得提升,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为个人终身发展和助推社会发展做好准备。诗词作为我国的国粹,其“言志”“抒情”均承载着“文以载道”的使命,学生通过诗词学习,能够洞悉文人先贤的高山景行、民族气节和精神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唇齿相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一直深深刻在华夏子孙的骨髓中。历代文人墨客借诗词悲叹自己命运的同时,也在诗词中寄寓了自己的家国情怀;在抒发自己内心忧虑的同时,表达了对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忧虑与关怀。如《登高》一诗中,诗人杜甫尽诉自己在安史之乱后经历的离家万里、常年飘零、年华垂暮、孤独无友和百病缠身之苦,在滚滚长江和无边秋色的渲染下,由自己人生的艰难想到国家命运的艰难。又如《虞美人》中,李煜通过对故国的雕栏玉砌和宫廷朱颜的追忆,以及今夕境遇的对比,表达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正如孟子所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处于困境之中,仍不忘国家的命运,由忧己到忧国,正是个人胸怀、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的体现。
国难当前,一些文人先贤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舍身救国,留下了千古佳话。如《过零丁洋》中文天祥被俘后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志;《满江红》中岳飞立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国殇》中提及的“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阵亡将士……生逢乱世的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誓死报国。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教师要充分利用中职语文教材中浸润了家国情怀的诗词,培养中职学生的爱国情感。
知人论世是教学诗词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了解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能够理解诗词的精神内涵和诗人的家国情怀。例如,在教学杜甫的《登高》一诗时,教师大多会拓展安史之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等内容,以了解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登高》的创作背景,再通过诗的内容和诗人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理解诗人的家国情怀。这样注重补充背景知识的教学方式对有一定语文知识积累、有丰富诗词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的学生而言具有可操作性,但对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中职学生而言,却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例如,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爱动、爱唱、爱跳、爱演的特点,笔者采用了“课前故事会”的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了解与诗人和诗词相关的知识。此外,还可以开展“诗人×××的家与国”等主题的讲故事活动,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诗词单元,讲自己喜欢的诗人的故事。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在课外自主搜集诗人和诗词的背景资料,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为后续诗词中的家国情怀教学做好情感铺垫。
因声求气,以读悟情。朗诵是体会诗词情感的重要的方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播放范读音频的方式来指导学生朗诵诗词。但一些中职学生对诗词范读的体验感较低,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具体专业的学情,通过开展诗词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诗词的节奏、韵律、情感,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深入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音韵之美。
例如,笔者在汽修专业的语文教学中开展朗诵比赛,将朗诵比赛分为“诵读—挑战—点评”三个环节,将教材中的七首诗词分配给七个朗诵小组做朗诵准备。在朗诵时,学生可适当运用音频、视频等烘托气氛。为避免小组成员只专注于本组的朗诵任务,笔者还设置了挑战环节,要求每个小组在准备自己的诗词朗诵时,还要任选一个小组进行挑战,朗诵与该组相同的诗词,挑战后由其余小组进行点评打分。这样的课堂活动形式,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诠释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体验诗词中的美。具体比赛规则如下。
朗诵比赛主题:诵读经典诗词,厚植家国情怀
朗诵篇目:《登高》《过零丁洋》《国殇》《满江红》《木兰诗》《虞美人》《短歌行》
比赛规则:全班分为七个小组,各小组从朗诵篇目里抽取一篇作为参赛篇目,再另选一篇作为挑战篇目,对其他组发起挑战。一个小组朗诵完后,其他六个小组要对其进行点评、打分,朗诵得分加挑战得分为总分。
评分细则:
1.仪表形象(1分):
能结合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和时代背景,有恰当的道具,服饰大方自然,举止从容端装,精神饱满。
2.语言表达(2分):
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楚、准确(1分);
语气、语调、语音处理得当,节奏富于变化,契合诗词内容,能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1分)。
3.态势神情(1分):
姿态、动作、表情能准确、鲜明、自然、形象地表现出朗诵内容和思想感情。
4.朗诵效果(2分):
朗诵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1分);
结合朗诵内容配上音频和视频等,创设朗诵情境(1分)。
5.创意(2分):
配以其他形式的表演。
6.小组合作(2分):
组内各成员分工明确,在朗诵中体现小组特色。
在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中,鉴赏诗词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在教学完诗词内容后,教师可让学生尝试创作诗词,通过仿形、仿意和仿技巧,借鉴诗词的写作手法,在“走进文本—脱离文本—回归文本”的过程中,提升欣赏和表达能力,落实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这样既能让学生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又能让学生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诗词的美,让学生在学习诗词的同时,学会交流和表达情感,增强驾驭文字的能力,提到参与感和成就感。
在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可适当结合时事,让年代久远的诗词拥有时代的生命力,将诗词中的家国情怀融入当前时代中。例如,在教学《国殇》时,笔者以提问的方式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寻找身边的爱国将士”,结合当前抗疫的时代背景,展示相关的图片和新闻,让学生感受抗疫工作者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贡献和牺牲。身边的爱国将士在用行动书写着伟大的诗篇,时代的诗歌不止用文字去记载,更是用行动、汗水、血泪乃至生命去谱写。访古探今的教学方法能让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从文字中走出来,在现实的感召下让学生更清晰地认知到应如何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承家国情怀。
除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将家国情怀教育拓展到课外活动中。中职学生在专业特色的影响下有其自身的学习特点,教师可根据专业特色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家国情怀。如文化艺术专业可举办爱国主题画展,机械专业可举办爱国主题模具展等。通过举办专业成果展,让学生用行动践行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使命感。
教无定法,要想在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师应当结合中职学校具体专业的特色,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结合具体学情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课前准备理解家国情怀,通过课堂活动内化家国情怀,通过课后作业践行家国情怀,逐渐成长为有担当、有作为、有民族气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