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钱塘区学正中学(310018)邱素贞
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劳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中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应在各学段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在这些重要思想的引领下,劳动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相应的劳动教育课程应运而生。然而,当前一些学校的劳动教育存在一定的误区,如劳动课程脱离实际、学生缺乏劳动实践体验、劳动课流于形式等。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劳动,让其拥有真实的劳动体验,才能在劳动课中做到知行合一,从而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劳动课程建设指向不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值指向不明,没有树立劳动教育“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观;二是目标指向偏离,没有抓住初中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课程目标模糊,缺乏针对性。劳动课程内容形式单一则表现在劳动课程内容较为贫乏,教育形式单调,课程资源整合不足。此外,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理论、劳动教育方法、社会劳动分工、劳动合作等方面缺乏统筹思维。
部分初中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存在重技能、轻育人,重说教、轻体验的误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传授劳动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劳动教育的实践性。部分劳动课程缺乏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拓展延伸的有效平台,劳动课程实施和劳动教育实践严重脱节。
部分初中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其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不足、现有劳动课程实操性不强等问题。同时,部分学校出于对劳动教学质量、劳动教育师资配备、劳动安全隐患、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态度和劳动实践基地等因素的考虑,导致劳动课程流于形式。往往是开设了劳动课程,但没有实质性的劳动项目供学生参与实践,学生只是在课上观摩。这种缺乏实践体验的劳动课使劳动教育成为停留在课程表上的“教育”。
针对当前部分初中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存在的误区,笔者基于劳动教育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与感悟,提出以下对策。
课程是教育的基本形式。作为实践性突出的劳动教育,其课程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劳动方法的指导,更要确保学生有参与劳动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劳动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自身的劳动品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劳动,才能养成真正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如果脱离了劳动实践,劳动课程的育人价值就无法达成。因此,创建贴近生活的劳动课程是实现劳动教育价值的必然选择。
要想创建贴近生活的劳动课程,应当着眼于劳动课程的内容、形式、实施途径与方式。除了正式的劳技课外,学校还可以创设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载体,开展相关主题实践活动。
1.校内实践活动日常化
为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学校可以将一些劳动强度较低、参与度较高的劳动任务和劳动实践活动日常化。例如,我校组建了以学生会为核心的“青柠联盟”,让学生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另外,还成立了“值周生联盟”,让学生协助值周教师进行学校常规管理。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将劳动实践落实到学生的校园学习和生活中。
2.建立校外劳动基地
学校可以结合区域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劳动实践场所。例如,近年来,我校在邻近的两个社区建立了党建先锋活动基地,学校党支部、学生会和少先队定期组织师生到社区开展各项公益帮扶活动。又如,我校和当地监狱农场合作,共建占地600 多亩的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到基地进行劳动学习和实践体验。这些举措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还密切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增强了学校与社会育人的合力,使得社会实践和劳动课程相融合的育人模式在校外得以延伸,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得以彰显。
从小参与劳动,体验劳动,从而学会劳动,是一个孩子形成健全人格重要前提。因此,学校应当遵循劳动教育的客观规律,让学生真正劳动起来。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认可劳动、主动劳动的意识和习惯。当前,部分教师和家长重学习成绩,轻劳动教育,导致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淡化。针对这一现状,近年来,我校组织师生参观学习企业现代化生产过程,感受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还邀请企业家、青年创业能手和有丰富经验的菜农、瓜农、花工等劳动者到校,讲述创业道路、传授劳动知识,让学生感受劳动方式的变迁和劳动价值所在,促使学生明白幸福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让学生切实参与劳动,体验劳动的快乐
任何事情,只有真正参与,才会有切身的感受,才能体验到个中酸甜苦辣。劳动也是如此,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劳动实践,才能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情。
以我校的劳动教育实践为例。我校与校外农场合作建立劳动教育基地,在每周五下午组织两个班的学生和若干科任老师前往农场上劳动课,确保全校学生在每个学期都有机会走进农场参与劳动。学校根据农场所种植的作物的季节特点安排不同的劳动内容。例如,春天可带领学生学习葡萄种植的相关知识。学生走进葡萄大棚,农场的工作人员手里握着一根葡萄枝,指着上面弯弯的卷须说:“同学们,我们今天的任务是要把这种卷须掰掉,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掰掉卷须能让葡萄不再往上长,还能让它们获得更多营养,以后结出来的果实会更好吃。”一旁的科学老师适时补充:“如果葡萄的茎和叶过于茂盛,会消耗掉大量的营养物质,留在果实中的营养就会减少,从而影响葡萄品质。”“哦,明白了!”学生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夏天可带领学生学习如何保护果实。学生走进农场的任务是给青梨穿上“保护衣”,即给青梨套上袋子,以防止幼嫩的青梨遭害虫、霉菌的侵扰。在听了工作人员的讲解,又看了一遍演示后,学生迫不及待地拿上青梨的“保护衣”钻进梨园。进了梨园,学生认真、谨慎地给青梨套上袋子,在不把梨树枝干弄断的情况下把袋子口扎紧。这样的劳动教育实践时间虽短,但学生能从切实的劳动中受益。有生机的农场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他们探索新事物的兴趣,更让学生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从而真正爱上劳动。
让学生真正参与劳动是劳动教育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途径。让学生真正参与劳动有非常多的好处。教师要提高劳动教育的指向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首先,通过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自理能力。例如,我校开设“每天10 分钟幸福劳动时光”的活动,要求学生每天按时做好班级和个人内务。在每天傍晚托管结束后,校园里会准时响起劳动音乐,伴随着旋律,学生开始扫地、拖地、排桌椅等。这些劳动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提升他们的自理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其次,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学会合作,形成责任意识。例如,在班级劳动基地建设实践中要注重分工、提倡合作,这样不仅能引导学生热爱劳动,还能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树立起“班级事务,人人有责”的意识。最后,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例如,学校可开设“家长讲坛”,邀请老一辈人讲述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时代的艰辛,体会艰苦奋斗才能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引导学生珍惜新时代的幸福。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学素材适当调整惯常的授课方式,让课堂充满劳动教育的元素。例如,教师可重构思政教材,创设思政课劳动育人教学指导方案,形成“思政+劳育”的育人模式。把学科教学和劳动实践结合起来,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课程内涵,同时大大提升了课程的育人功能。又如,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合劳动实践,让学生亲历管理、创造、庆祝等活动,从中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知和热爱的情感,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纽带作用和综合育人价值。
以我校的劳动教育实践为例。每年11 月是我校一年一度的胡柚节,学生亲手栽种的胡柚成熟了。摘胡柚是学生最喜爱、最自豪的活动,因为校园里的每一个胡柚都凝聚着学生的汗水,不论是春天到胡柚园除草,还是夏天给胡柚树施肥、浇水等,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胡柚采摘完成后,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自制胡柚产品——蜂蜜柚子茶和柚子糖等。随后在校内将自制的胡柚产品进行义卖,并将义卖所得捐赠给我校的结对学校,用来帮助边远地区的困难学生。胡柚节对于我校全体师生而言,不仅是一次劳动体验、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次文化浸润和品格提升的过程。胡柚节的各项劳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让学生明白了学习与生活就像胡柚一样,只有历经成长的艰辛,才能收获甜美的果实。
此外,劳动教育不只是授课教师的责任,家长也要参与进来。例如,我校举行的“劳动基地亲子认领”“胡柚节上一家人”等活动,都会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有了家长的陪伴,劳动教育的氛围更温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更高,学到的东西也更多,劳动体验也更加深刻。
当前,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得到学校和社会的普遍认同。但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误区,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劳动教育要产生切实的效果,关键是要让每一个学段的学生都真正劳动起来,在实际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提高他们的劳动素养,进而实现劳动育人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