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珍,熊 阳
农村小学在农村社会发展中承担着提升人口文化素养,创造、传播乡村文化,推动农村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责任。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人口流向城市的速度逐年加快,农村小学生源数量锐减,小规模学校也随之增加,教师包班、包校的现象比较普遍,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特殊的文化环境,农村小学教师流向城市的愿望比较强烈,严重阻碍了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削弱了农村小学在各项事业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因此,农村小学急切呼唤全科教师的到来,即具备深厚的教育情怀、广博的知识体系、多学科教学的能力和强烈的农村教育研究意识的教师。其中深厚的教育情怀是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与农村社会互动的基本遵循,是坚守农村教育、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精神内核。
教育情怀是指“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产生的专业心境和一种特殊的情感依附”。[1-2]主要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对教育岗位的忠诚和对教育职业的信念。教育事业肩负着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兴衰。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情怀和教育能力同等重要,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才能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与普通教育工作者相比,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身处物质与精神相对匮乏的农村,他们除了要关注教育发展,还要适应农村生活,熟悉农村社会文化,熟知农村学生特点。因此,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教育情怀不仅仅是普通意义的教育情怀,还应具有鲜明的“乡土属性”,即主动关注并融入农村社会生活,认同农村教育事业价值,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小学教育的工作方法,愿意将一生奉献于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这是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对教育工作的不懈追求和深厚情感,主要体现在对农村教育事业的理解与认同、对农村教学岗位的忠诚和对农村教育职业的坚定信念。
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德、智、情、意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儿童除了学习基础的知识以外,还要养成良好的德性、情感和意志品质,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德才兼备优秀人才的基础。在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振兴的今天,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如何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助力农村儿童全面发展,其中教育情怀的作用不可小觑。因为深厚的教育情怀可以促进教师共情能力的提升,强化在教育中的责任与担当,激发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从农村儿童成长需要出发,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探索适合农村儿童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彰显乡村教育特色与魅力,实现自我与农村儿童、农村教育的协同发展。
教育为立国之本,做好小学阶段少年儿童的教育工作,才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当前农村小学教师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教学水平不高、队伍不稳等现象,面对以上种种困难国家作出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重要决策,则是希望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加认同农村教育价值,全面推进乡村教育发展。当前,有千千万万的小学教师奋战在农村基层教学岗位,如全国模范教师支月英,她扎根大山深处40 余年,守望着最初的承诺,不断探索适合乡村教学点的教学方法,为农村孩子改变命运提供了求学的机会,也给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带来新的希望,她用实际行动印证了农村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情怀。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愿意扎根农村,改善农村教育面貌,推动农村教育改革,教育情怀是重要的精神力量。目前,不少农村地区经济还不够发达,教育资源投入相对较少,面对农村教育工作条件差,教学任务重,工资薪酬不理想等问题,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怎样才能长期坚守在农村,服务于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只有像陶行知先生一样怀揣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深入农村教育一线,体验农村教育疾苦,探索农村教育需求,无怨无悔地将“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3],才能持续扎根农村教育工作中,将改变农村教育现状作为自己的使命与追求。
如前所述,教育情怀在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自我发展和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课题组在前期的调研与访谈中发现,当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教育情怀并不容乐观,这一现状不仅影响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稳定,更阻碍了农村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教育情怀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作为毕业要求写入《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体系来看,学科基础课中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小学教育学,教师教育课程中的教育政策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中外小学教育史等课程承担着培育教育情怀的重要使命,但尚未出现有关教育情怀的专门课程。从课程的课时比例来看,日常教育较为重视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如何渗透教育情怀、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尚未有具体要求,教育情怀的培育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小学全科教师在职前学习中对农村教育事业、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基本价值缺乏深刻的理解。从教育实践来看,部分院校不重视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见习、实习、研习组织不力,缺乏实践过程指导,甚至为了节省开支随意压缩实践活动时间。还有些院校虽然比较重视教育实践活动,但实践区域主要局限于城市小学,很少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小学一线开展教育实践,学生体验、感悟农村教育活动的机会不多,缺乏对农村教育的认知,难以产生深厚的情感。从评价内容与方式来看,在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较为重视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课的评价,其流程也比较规范,而由于教育情怀的难量化性,很多教师在制定考核标准时避开了该项内容,导致教育情怀的培育难以落地生根。
按照胡永新教授的观点,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对教学岗位的忠诚主要表现为实质性忠诚与形式性忠诚[4],前者表现为主观上自觉忠诚于教学岗位的愿望,并伴有积极的教学行为,后者是受客观因素影响而做出的无奈选择。若要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忠诚于教学岗位首先需要相应的社会支持体系,即为教师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和发展支持。近年来,为改善农村教育环境,让农村小学教师安心从教、舒心从教,国家和地方政府均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依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方面,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多处在教育教学设施简陋、离城较远的山区,交通不便、水电、网络难以保证、住宿条件不理想、生活质量不高;虽然逐步实施了优化工资结构、提高了下乡补贴等措施,但与普通教师相比,下乡补贴幅度不够明显,没有凸显小学全科教师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总体收入难以满足安家立业之需。在发展空间和职称(务)晋升方面,农村小学特别是一些教学点,师生人数少,教师工作头绪多,每天忙于备课、上课和学校的日常运行,教研力量薄弱、能力不足,教研成果积累不多,影响力较小,在职称(务)晋升方面即使国家和地方有一些政策倾斜,也只能覆盖部分教师。在个人职业情感体验方面,农村中青年外出务工人口较多,居家者多为老人和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长一般由祖父母全权代管,隔代管教常常导致家校沟通不畅,甚至是无效沟通,教师有劲没地使、有话没人说,在农村教育工作中难以找到应有的价值感和归属感,即使在教学岗位上暂时做到了形式上的忠诚,但也难以上升到实质性忠诚的高度。
职业理想是个体根据社会要求和自身条件确立的职业目标,包括职业选择、职业决策和职业成就预期,是教育情怀生成的持久性动力。[5]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成长也要经历这一过程,在高考结束决定报考小学教育专业时,其大致决定了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从现有情况来看,他们选择小学教育专业,特别是公费师范专业多是因为亲朋好友的建议,并非在完全了解农村教师工作基础上依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做出的理性选择。在师范毕业之际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他们看到了到农村小学就业竞争压力小的利好,于是做出了去农村任教的职业决策,他们入职之初便带着短期的功利性目的,即以在农村小学工作作为积累教育资历的一种途径,当积累足够的教学经验并遇到合适契机,他们会做出新的职业决策——调离农村教育岗位。然而,也有部分小学全科教师发自内心地喜欢农村教育事业,入职以后也常怀一种美好的期许,并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定职业成就预期,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丰富教学经验,提升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改善农村教育质量。而要做一名有情怀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在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同时,还要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做好乡村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但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他们一直游离于农村社会,对农村发展历史和特征不了解、不熟悉,难以找到适宜的教学方式方法,凸显农村教育特色,彻底改善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因此,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在整个职业成长过程中,对农村教育工作的目标认知不明,重要性和崇高性理解不深,导致其自我职业成就预期偏低,职业理想不高,成效不够显著,坚守农村教育的信念不强。
教育情怀是教师“超越世俗的专业力量”[6],是一种较为高尚的思想境界与价值追求,教育情怀的养成不仅需要外部环境的引导,同样需要自我的内在生发。在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要全方位、全过程强化教育情怀的培育,因此,培养院校要从课程体系、实习实践、评价机制等方面强化教育情怀的渗透与落实,政府、社会要完善制度、创设良好的舆论导向,满足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更要主动地加强职业理想的自我反思与重构,从而养成提升教育情怀的自觉。
首先,调整课程体系,强化对农村教育的理解。一是根据需求合理增加教育情怀的专门课程,此类课程可以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和专题讲座来实现。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组织校内外专家、任课教师和小学教育师范生深入当地农村开展调研,搜集农村、农村教育以及农村教师的基本资料,形成调研报告,经过专家科学论证后,作为乡土文化课程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定期邀请长期在农村从教的师德标兵、教学标兵、优秀校友等开展专题讲座或报告会,分享体会与感悟,增强农村教师与小学教育师范生的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农村,理解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二是调整课程比重,以教育情怀培育为目的,适当增加教育学类课程,通过学习夯实小学教育师范生的理论基础,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推动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是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如豫章师范学院将百年校史写入校园,并以碑刻形式呈现,如1927—1937年“乡铎”期间,学校“倡导伍农觉民、改造乡村,领师范教育学做结合风气之先”,学生在漫步校园时随时可以了解学校支持乡村教育的历史,在无形中汲取了关注农村教育的力量。
其次,夯实农村教育实践,丰富农村教育的具身体验。一是加强农村小学实践基地建设,改变过去单一在城市小学见习、实习的状况,与农村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带领小学教育师范生到农村小学开展实践活动,具身体验真实的农村教育情境,感知农村教师角色。二是推进农村支教项目与管理,当前支教项目多以音体美学科为主,小学教育师范生很少参与其中,教育厅应根据地方农村小学教育现状适当增加小学教育师范生支教项目,为其提供参与农村教育的机会、品味农村教育的意义,并做好支教过程的监督与管理,鼓励小学教育师范生留在农村、奉献农村。三是重视实践反思,指导小学教育师范生通过撰写见习心得、教学日志等反思自身在教学技能、教学行为、教育情感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强化教育责任与信念教育。
再次,优化评价体系,重视教育情怀的养成教育。要建立多方面、全方位的评价机制,由于教育情怀的难量化性,在评价内容方面要注重其灵活性和开放性,如在教育学类课程考试中增加主观题的比例,侧重考查学生教育观、教学观、儿童观等,专业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进行评判。在评价形式方面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开展“学期小实践”活动,如教案、备课、说课比赛等活动,检验学生理论学习成果,强化教育情怀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的养成。要与实践单位加强合作,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不仅考查其教学技能,还要考查教育情感、教学态度、教师素养等[7],通过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等多种途径与方法精准评价学生的教育情怀。
如前所述,对教学岗位的忠诚不仅需要相应的工资、福利等“保健因素”的维持,更需要与美好价值体验相关的“激励因素”的促进,一旦这些需要得到满足,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离农思想和离职倾向便会弱化,在农村从教的决心便会从被动的依从转变为主动的认同,进而产生积极的行动自觉。
首先,完善制度,强化物质保障,消除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不满意感。针对当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党和国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发展制度,督促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逐步改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工作现状。在工作环境方面,加强对农村小学特别是教学点教学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呼吁地方政府为教师提供周转性住房,缩小城乡之间教学资源的差距,改善教师生活水平;在薪资待遇方面,除了统一的下乡补贴,还要根据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教学任务给予相应的差异化补贴;在评优评先和职称(务)晋升方面,根据当地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数量单列计划,在评审标准上注重教学态度、育人实效等日常考核,弱化课题、论文类成果比重,让他们看到扎根农村教育的可期待性。
其次,体现价值,满足精神需求,让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体验到满足感。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定期组织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讨,引导教师有意识地将农村文化融入教学,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促进农村教育实现特色发展;二是浓厚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尊师重教一直以来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也应该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尊重与支持,当地教育部门应联合村委会建立家校联动机制,提升家长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知晓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艰辛与付出,给予老师更多的关心与鼓励。三是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农村建设,农村小学全科教师长期生活、工作在农村,他们是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政府要鼓励他们通过教育促进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取得进步,将小我融入社会发展,产生“被需要”的美好体验,使其更加忠诚于农村教育、忠诚于农村教学。
首先,强化职业理想的自我反思。职业理想的自我反思应贯穿教师成长的整个过程,它决定了职业选择的方向和高度。因此,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要学会正确认知自我,认识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现有的学习水平和专业能力以及与农村教育教学工作要求存在的差距;学会全面了解社会需求,了解农村教育的价值,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期许,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要承担的责任和面临的困难;学会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农村儿童发展为核心,以实现乡村教育振兴为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专业素质,树立为新农村教育奋斗的人生观;学会树立高尚的职业观,抛弃功利性的职业选择观,将教育事业上升到服务农村儿童个性发展、助推社会全面进步的高度。
其次,注重职业理想的自我建构。职业理想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提升,具有较强的实践生成性,是一种隐性的知识,而职业理想的自我建构则是将隐性的知识转变为显性的行为,促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做出理性的职业决策,即是走是留?是“在农而教”还是“为农而教”?因此,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业理想的自我构建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认识到教学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其中也体现了教师的德性,在教学设计中要从农村儿童的个性、发展需求出发,选择适合农村儿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包容,保持求知的好奇心,为农村儿童创设温馨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在师生交往中,做到心中有生,熟知学生家庭状况、生活习惯、教养方式等,根据学生的成长背景、个性特点选择不同的交往方式,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发展。
再次,引领职业理想的自觉提升。职业理想是从无到有再到优的过程,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业理想如果能够从自我建构上升到自觉提升,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情怀,并能树立“为农而教”的教育信念和成就预期。因此,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摒弃教师与教育的“我-它”,建立“我-你”关系,因为,“人无‘它’不可生存,仅靠‘它’则生存者不复为人”[8],即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要将教育当成终身的事业与追求,而非谋生的无奈选择,在教育过程中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高尚的德性,主动担起农村教育振兴之任,负起学生成长之责,用心体悟农村教育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