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善侃|东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51
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2021年11月闭幕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最重要的成果。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然而,如何总结党的历史经验,能不能以正确的党史观看待我党历史,关系重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波澜壮阔,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需要研究的问题多。只有树立大历史观,才能达到“总结历史、把握规律、坚定信心、走向未来”的要求,把党走过的历程总结好,把党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结好,把党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总结好。大历史观是树立正确党史观的方法论基础。
大历史观是一种以长远、宽广、整体和纵深的战略性视野考察历史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树立大历史观,首先应树立战略性的历史大视野。其基本特征就是总揽和驾驭全局性。具体说来,一是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高瞻”即站在全局的高度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全面观察和处理问题,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远瞩”即立足当前、放眼未来、运筹帷幄,善于从事物的过去、现在预见发展趋势。二是统筹兼顾的战略智慧。“统筹兼顾”即坚持宽广的整体性思维,善于顶层设计、整体思考,切忌“顾此失彼,挂一漏万”。
在谈到用大历史观研究党史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历史视野中,“要有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五百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一百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1]11-12这就是说,要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放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和“五百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的大历史视野中加以考察,同时要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年的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史”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加以考察。这是有深刻的历史依据的。其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无疑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奋斗史的一部分,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二,党史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本来就是一体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可分为两大历史阶段: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1949);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阶段(1949—)。党史的第二阶段,即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阶段就是一部新中国史,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历史。新中国史可分为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所指出的:“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1]3改革开放史是新中国后半时期的历史即“改革开放后”时期的历史。从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与改革开放史的基本脉络可以看出,党史是核心,党史涵盖了新中国史与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史涵盖了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史与改革开放史是中共党史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化,改革开放史则是新中国史后半时期历史的具体化。
《决议》阐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成就深远意义的方法论基础即是大历史观确立的大历史视野。
《决议》在全面回顾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重大成就的基础上,以更为宏阔的视角,从人民、民族、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中国共产党五个方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即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
这五个方面的概括,阐述了党对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对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进步事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所作的历史性贡献,“既立足中华大地,又放眼人类未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世界社会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贯通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2]88-89。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上,尤其是辛亥革命以后的近代史上,各种政治主张纷纷登场、反复较量;各种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多达300多个,但对山河破碎、积贫积弱的中国谁也无能为力,对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作威作福谁都束手无策,中国人民始终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使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当今,14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小康,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终于变为现实。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不断进取,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而且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一是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多少年来,欧美一些人总认为西方文化优于、高于非西方文化,或者认为人类的历史围绕西方文化展开,或者认为西方文化特征、价值或理想带有某种普遍性,从而代表非西方未来发展方向,人类要实现现代化,只能仿效西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有力突破了“西方中心论”,证明了这种论调的片面性。实践证明,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是唯一的。中国道路成功“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3]9,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东方榜样,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推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曾记否,就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而当时的我国,也发生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严重政治风波。一时间,马克思主义似乎“不灵”了,社会主义似乎“失败”了。国际上出现了对历史的误判,一些人叫嚣“社会主义试验的兴起及其失败”、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的终结”之类的论调。美国经济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出版了《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一书。书中写道:“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与‘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因此构成‘历史的终结’。”[4]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彻底摧毁了所谓“历史终结论”,并雄辩地说明,科学社会主义并未失败。相反,“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5]。
习近平总书记作过这样的假设:“如果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也在那场多米诺骨牌式的变化中倒塌了,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失败了,那社会主义实践就可能又要长期在黑暗中徘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也必然会被打断。”[3]12
概言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让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和贡献,不仅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3]9
《决议》全面、深刻、系统阐述了党对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对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进步事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所作的历史性贡献,实际上是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和党的自身建设史阐述和概括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体现了长远、宽广、整体和纵深视野,即体现了大历史观。
大历史观以战略眼光考察历史,旨在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并从中提炼出能展现深层规律与长远趋势的历史逻辑进程。
我们知道,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法则是矛盾分析法则,而运用于事物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分析法即是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结合的矛盾分析法。大历史观即指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并从中提炼出能展现深层规律与长远趋势的历史逻辑进程的方法,也就是要求运用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矛盾分析法去考察党史。
所谓历史的方法,是指通过研究对象产生和发展的自然行程而揭示历史规律的思维方法。虽然历史的方法要求按照历史发展的自然行程来研究事物发展进程,但其实质不在于单纯地描述具体历史事件,盲目地追随一些历史细节和偶然因素,而是要把握所考察领域的基本历史线索,看它在历史上产生、发展的根据是什么,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今后发展趋势如何。为此,历史的方法必然离不开逻辑的方法。所谓逻辑的方法,就是撇开对象自然行程中的偶然因素,从纯粹、概括的状态上研究和揭示对象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逻辑的方法作为理论认识的方法,不拘泥于对象的自然行程和具体细节,而是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揭示对象的内在必然性。逻辑的方法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典型性,即从最能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入手展现事物的规律性。二是抽象概括性,即透过历史进程中那些纷繁复杂的偶然因素,以理论形式概括出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深层规律性。显然,只有把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相结合,以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为基础,才能弄清楚具体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和作用,才能对纷繁的历史进程有较透彻的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议》的说明中指出:“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2]79-80显然,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所说的,就是要用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结合的矛盾分析法去考察党的百年历史。
《决议》延续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百年党史的历史分期,深入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
《决议》用四个“伟大飞跃”概括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2]8,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2]14。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2]2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62。
这四个“伟大飞跃”,是既遵循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自然行程的演进,又运用逻辑的方法,撇开了许多历史的细节与偶然因素,从本质上以纯粹逻辑的形式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规律作最为概括的逻辑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这四个“伟大飞跃”紧紧抓住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即“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
《决议》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2]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2]9。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2]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2]23。《决议》对每一个历史时期伟大历史成就的叙述都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线,环环紧扣、主题鲜明。
诚然,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并不是对历史上发生的曲折和失误忽略不计,而是以历史必然规律为基础,“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2]79-80。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3]13可以说,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不断在指导思想和行动上有错必纠,不断自我革命、自我完善的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对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纠正、对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纠正;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有对“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从理论到实践的彻底否定;在改革开放时期,有对党内腐败现象的“铁面无私”“零容忍”“老虎苍蝇一起打”。当今,在党中央领导下,反腐败已经形成了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战略态势;已经形成了利剑高悬、震慑常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常态;已经形成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
事实证明,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只有坚持自我革命精神,强化承认并改正错误的勇气,敢于刀刃向内,才能在不断革除自身的病症中实现自我超越,才能长期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坚持自我革命的精神、具备自我革命的能力与可行性,既是我们党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决议》对我党百年征程中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和所出现过的失误丝毫没有回避,而是本着“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的精神,既“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又“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以达到“更好正本清源”[2]79-80的目的。《决议》对百年党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作出了正确的、科学的评价。这正体现了正确党史观的真谛。
如上所述,大历史观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任何特定的方法,按哲学与逻辑的理解,即指从实践上和理论上把握现实,达到某种目的的具体手段、方式、途径的总和。方法的实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一方面,方法具有主观性。它是人为了达到认识、改造对象这一目的,而在思维和实践中所采用的步骤和手段。离开了主体,离开了人的思维活动,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方法。另一方面,方法不仅是主观方面的工具,不仅是人们主观的思维活动;用黑格尔的话说,方法还“是在科学认识中运动着的内容的本性”[7]4,“是内容本身的内在灵魂”。[7]5这就是说,方法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它受着客观规律的制约,是客观规律的体现。正确的方法必然基于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
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先生在《知识论》一书中提出“以经验之所得还治经验”[8]的命题。以后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把这一思想扩充为“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9]35。就是说,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运用自然规律作为接受方式,即以自然过程之‘理’还治自然过程之身”[10]。在这一过程中,“科学理论便成了工具或方法”。[10]“‘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的原理便由理论转化为方法、转化为德性”[9]37。
《决议》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条历史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2]89这十条党的经验是我们党在历经艰辛、饱经风雨的长期摸索中积累下来的,既有成功经验又有失败教训,凝结着全党的艰辛与鲜血,饱含智慧、充满勇毅,标志着我们党对经历过的百年征程的高度自觉认识。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以这个“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以更好地开创未来、勇毅前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要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见未来、把握历史主动的重要思想武器,更好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3]6这是大历史观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根据大历史观,要把对“十个坚持”的理解与《决议》概括的“十个明确”和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13个领域的重大成就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必须”结合起来,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历史意义等结合起来,作为引领新时代新征程的思想武器,一体学习理解、一体贯彻落实。
《决议》运用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结合的方法对历史进行了深刻总结,深入揭示了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揭示了掌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体现了锚定既定奋斗目标、意气风发走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
其一,《决议》深刻总结了我们党百年来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为国家和民族不断建立伟大历史功绩的伟大历史进程。以此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领悟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鲜明特征和政治优势,以增强全党团结统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新的征程上,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坚持和发扬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鲜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把我们党团结凝聚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团结一致向前进。
其二,《决议》深刻总结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百年历程。以此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党同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更好地为人民谋幸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怀有博大深厚的人民情怀,永葆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激情和献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底色,也是我们党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更紧密地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总结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来自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
其三,《决议》深刻总结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提出百年征程中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三次重要理论创新,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新的概括和阐述,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26科学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确定了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在新的征程上,要“坚持理论创新”,牢固“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2]26。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要能科学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必须坚持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不断发展的中国之“的”,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其四,《决议》深刻总结了我们党百年来加强自身建设、推进自我革命的百年历程。以此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是否勇于推动自我革命,是否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否敢于正视问题、克服缺点,是否勇于刮骨疗毒、去腐生肌,是能否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失误之后拨乱反正,成为永远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秘籍所在。据电视专题片《零容忍》披露,十八大以来,截至2021年10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调查407.8万件、437.9万人,其中中管干部484人,共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99.8万人。反腐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事实证明,坚持自我革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同志以后给出的如何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律的第二个重要答案。在新的征程上,“赶考”远未结束,全党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自我革命”,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确保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要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重要遵循,作为判断重大政治是非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洞察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趋势,通过对历史经验的遵循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从而更加清醒、更加坚定地“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办好当前的事情。同时不断提高全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坚持敢于斗争”,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72。
《决议》出色运用大历史观考察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以正确党史观科学考察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典范。《决议》作为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作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我们从中不仅能够读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而且能够读出我们党重视和善于运用历史规律的高度政治自觉和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善于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
大历史观作为一种以长远、宽广、整体和纵深的战略性视野考察历史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正确党史观的方法论基础。这是因为,其一,只有大历史观,才能提供一种战略性的历史大视野。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都不是孤立发生的,只有以宽广的历史视野去考察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才能看清其真谛。其二,只有大历史观,才能帮助我们抓住历史演进的主线和体现历史本质的逻辑进程。具体的历史是复杂的,期间充满了曲折的枝枝节节、充满了各种偶然因素,必须撇开历史自然行程中的各种偶然因素,不拘泥于历史的自然行程和具体细节,才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从纯粹、概括的状态上研究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从而揭示历史的内在必然性。其三,只有大历史观,才能预测历史的未来。对历史的总结,不是为总结而总结,而是要达到“总结历史、把握规律、坚定信心、走向未来的要求”[2]78。为此,对历史的总结必须深刻,必须触及历史的本质规律。旨在揭示历史本质与规律的大历史观正具有这种方法论功能。一言以蔽之,大历史观是考察历史,确立包括正确党史观在内的正确历史观的锐利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