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诗经》满译本中的叠词翻译策略*

2022-11-21 03:22石文蕴
民族翻译 2022年2期
关键词:满语汉文叠词

⊙ 石文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 100031)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诗三百》。其中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相传是由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的。《诗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等表现手法,文字生动,韵律优美。千百年来,因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语言以及深厚的情感表达得以世代流传。《诗经》中出现大量的叠词,据不完全统计,305篇诗歌中有186篇使用了叠词,运用了400余个不同的叠词,总量达到520个次。[1]《诗经》满译本中对这些叠词的翻译采用了多种丰富而灵活的方法,然而却少有相关研究,仅有门议炜的《武英殿刻本满译〈诗经〉的语言特点研究——以〈国风〉为例》一文中略有涉及。因此,笔者搜集了《诗经》中具有代表性的叠词进行分类归纳,并举例分析了其在《诗经》满译本中的对应,旨在探究《诗经》满译本中各种翻译方法的运用特点,以期更深入发掘满族语言文化特色,增进满汉文化交流。

一、《诗经》满文译本的版本刊刻背景

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汉文化。早在天聪年间,便有达海将汉文经典著作翻译成满文,据《清实录》记载:“其平日所译汉书有《刑部会典》《素书》《三略》《万宝全书》倶成帙。时方译《通鉴》《六韬》《孟子》《三国志》及《大乘经》,未竣而卒。”[2]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愈加迫切渴望接触和了解汉文化,以便巩固其统治地位,而翻译汉文典籍是了解和学习汉文化的一种途径。于是顺治朝至乾隆朝期间,大量的汉文典籍被翻译成满文,作为儒学经典的《诗经》亦在其列。

《诗经》最早被翻译成满文是在顺治时期,由于此时满汉文化交流较少,译者对《诗经》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该译本中的语言质朴,存在大量直接音译词语。该译本有顺治十一年(1654年)的内府刻本,共二十卷,为满文本,内有宋代朱熹集注。此版本为线装,四周双边,半页有8行,小字双行[3]。此译本还有顺治十一年听松楼刻本、顺治年间抄本等版本存世[4]。乾隆时期,随着满汉文化交流的加深,汉文化被逐步深入了解。乾隆帝认为距前次翻译《诗经》时隔已久,且注疏中存有“训诂”“穿凿”之弊端,于是着令在顺治十一年译定版本的基础上,并参照《御制清文鉴》中的“新定国语”,再次满译《诗经》。此次翻译历时八年,最终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完成,为武英殿刻本。武英殿刻本《诗经》(以下简称《诗经》满译本),全书共八卷,满汉文合璧,每半页满汉文各有七行。乾隆帝在该刻本的御制翻译诗经序中,写明了翻译目的:“若夫译以国书,文依本文,义依本义,不待钩章棘句,领胜标齐,而紬绎循环,俾读者无不饫心切里。更举夫文之所未宣、义之所难显,皆得于抑扬抗间,嘿传其有尽无穷之情状,然后知此编之所禆于诗教”[5]12-13。翻译完成后,乾隆帝将这部《诗经》满译本恩赏给各地大臣,从大臣的谢恩折中也可见这部武英殿刻本《诗经》的特点:“睿藻精详,瑶编美备。就国书以明诗教,阐发靡遗;参新语以协原文,折衷尽善。统括乎天道,人为之备索,解于语言文字之余。既共贯而同条,洵珠联而璧合。”①乾隆朝《诗经》满译本因其更加规范的版式、规整的字体及准确生动的译文内容得以流传于世,并对清中后期满汉文化交流影响深远。

以下将对《诗经》叠词的满译特点进行归纳,并举例分析其在《诗经》满译本中的具体翻译策略。

二、《诗经》中叠词的满译特点

(一)《诗经》叠词的分类

叠词,又称叠字、重言、叠音词等,是汉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亦是一种常见的修辞现象。叠词的运用可以使诗歌的形式整齐划一,增加语言的韵律感,同时还可以使文字表达更为生动形象。按照结构划分,《诗经》中的叠词主要有AABB、ABAB、AABC、ABCC、ABAC、ACBC、AAB等多种形式。这些叠词形式,在《诗经》满译本中有以下对应形式:

AABB式:如,战战兢兢(xurgeme xurgeme geleme geleme)、济济跄跄(simengge simengge kumungge kumungge);ABAB式:如,悠哉悠哉(atanggi ni atanggi ni)、委蛇委蛇(urhuri haihari urhuri haihairi);AABC式:如,肃肃其羽(terei asha xeo xeo sembi ni)、燕燕于飞(cibin cibin deyeci);ABCC式:如,伐鼓渊渊(tungken tvci tvng tvng sembi)、桃之夭夭(toro moo niowari niowari);ABAC式:如,于沼于沚(omo de bita de)、勿翦勿伐(asihiyaci sacici ojorakv kai);ACBC式:如,绿兮衣兮(nioboro kai etuku kai)、泳之游之(funtumbi olombi);AAB式:如,诜诜兮(far far sembi)、薨薨兮(dur dur sembi);ABB式:如,鼓咽咽(tungken tung tung sembi kai)。

(二)《诗经》叠词的满译特点

在《诗经》的满译本中,同一个叠词在不同诗歌中出现,当其表达的意思相同时,译者一般会将其译成语义相同或相近的满语词,如果表达的意思不同,则会译成不同的词语。对于不同的叠词,译者一般会根据其不同的语义来选择不同的满语词语予以对应,不过当不同的叠词所表达的语义相近或相同时,在满译时也会对应为相同的满语词语。

1.同词同译

在《诗经》中,同首或不同首诗歌中会存在许多相同的叠词,对此,在其意思亦相同的情况下,译者多将这些汉语叠词翻译成相同的满语词语。

例1:

汉文:振振公子,于嗟麟兮。[5]47

汉文中下划线部分所对应满文译文的拉丁字母转写及语义标注②:

例1选自《麟之子》,同篇中的振振公姓(wesihun wesihun gung ni hala kai)、振振公族(wesihun wesihun gung ni uksun kai)与《殷其雷》文中振振君子(wesihun wesihun ambasa saisa),其中的“振振”均意指仁厚,译者均用wesihun来翻译。

2.同词近译

《诗经》中不同语句中出现的叠词,在意义相同的情况下,译者有时会译为意思相近的满语词语。如,《采薇》一诗中的四牡骙骙(duin akta dabdurxambi dabdurxambi)与《六月》中的四牡骙骙(duin akta janggalcame janggalcame)均描写四匹马的雄壮之貌,而两首诗在翻译时分别将“骙骙”翻译为词义相近的dabdurxambi(发急)与janggalcambi(马挣抖缰绳),均以阵前马匹跃跃欲试的状态来表示马匹的强壮。

3.同词异译

此外,对于《诗经》中相同的叠词,当其在不同语句中表达的意思不同时,译者会根据其语义进行翻译,以叠词“悠悠”为例。

例2:

汉文:驱马悠悠,言至于漕。[5]123

例2选自《载驰》,文中的“悠悠”一词被翻译为ekxeme ekxeme(急忙的)。“悠悠”一词在《诗经》中多次出现,据其不同语义,译者将其翻译成了不同的满语词语,如表达“昏暗”的悠悠苍天(buruhun buruhunniohon abka),表达“远”的悠悠南行(goromime goromimejulesi yabure niyalma),表达“怡然”的悠悠旆旌(ler ler semegirdan temgetun bi),表达“常常”的悠悠我思(bikemuni kemunigvnimbi)以及表达“念念不忘”的我心悠悠(mini mujilencik cik sembi)。

4.异词同译

通常情况下,《诗经》中不同的叠词在满文翻译中一般对应不同的满语词语,但有时会存在一种特殊情况,即翻译为相同的满语词语。

例3:

汉文:湛湛露斯,在彼杞棘。[5]368

例3选自《湛露》,文中“湛湛”一词形容露水多,而《野有蔓草》中的零露瀼瀼(wasika silenggi jalu jalu ni)中的“瀼瀼”亦有形容露水多之意,因此两词在译文中均被翻译为jalu jalu(满的)。对《诗经》中不同的汉语叠词被译作同样的满语词语,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该满语词语是多义词,可以表达多种语义;二是相较于满语,汉语的历史更加久远,使用也更加广泛,词语也更加丰富,同一语义可以使用多个词语来表达,因此在《诗经》中许多语义相同的叠词在汉语中是可以用多个词语来表达的,但翻译成满语时,这些词语却只能对应同一个满语词语。如ler(ler)seme有多种语义,包括形容人端庄、和蔼、举止沉稳的样子;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形容人的精神旺盛的样子,形容使人心神愉快的样子;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形容巨大的样子[6]等等。在《诗经》中就有多个汉语叠词被译成此词,不论语义相同与否。

例4:

汉文:菁菁者莪,在彼中阿。[5]370

例4选自《菁菁者莪》,文中“菁菁”一词形容茂盛状[7],与之类似的莫莫葛藟(ler ler sere hvxa siren)中的“莫莫”、厌厌其苗(jeku ler ler sembikai)中的“厌厌”、维叶泥泥(abdaha ler ler sere)中的“泥泥”、绿竹猗猗(niowanggiyan cuse moo ler ler sere gese)中的“猗猗”都有植物长势茂盛的意思,故满译时均以ler ler seme来表达,取其茂盛之意。而杨柳依依(burga fodoho ler ler sembi)中的“依依”表达树木轻柔披拂之意[7],《谷风》(ler ler sere banjibure edun de)中的“习习”则表达和舒之意[7],威仪棣棣(arbungga yongsu ler ler seme)中的“棣棣”表达了雍容闲雅之貌[7],君子陶陶(ambasa saisa ler ler seme)中的“陶陶”则表达出和乐之貌[7],虽然这些叠词所表达的意思不尽相同,但在满译本中均以ler ler seme来翻译。

由此可见,在将《诗经》叠词进行满文翻译时,译者并未仅仅简单依据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而是在先行尽量理解汉文叠词语义的前提下再进行翻译,在满译本中将汉文叠词的语义进行准确地表达,便于读者的阅读与理解,以使读者可以更好地体会原作的内涵与魅力。

三、《诗经》叠词在满译本中的翻译策略

1.逐词翻译法

在《诗经》满译本中,对于能够直接表达原文内容与意义的叠词,按照汉语字面意思采用了逐词翻译法。

例5:

汉文:黄鸟黄鸟,无集于榖,无啄我粟。[5]396

例5选自《小雅·黄鸟》,文中的“黄鸟”是指一种喜食粮食的黄雀,作者用对啄食粮食黄鸟的愤怒来指代对不能善待异乡人的当地人的怨恨。满译本中将其逐词翻译成suwayan gasha(黄色的鸟),同样以叠词形式来突出情感,借此表达对欺辱歧视的愤恨。

例6:

汉文:绿兮衣兮,绿衣黄里。[5]69

例6选自《绿衣》,作者在此句中借故妻所缝制的绿衣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文中的“绿”在朱熹的《诗经集注》中解释为苍、藤黄之间色[7],满语中为nioboro之意。对于“绿”与“衣”后面重复出现的语气叠词“兮”,满译本逐字翻译为满语语气词kai,既保留原文的韵律感,同时增强了译文的感染力。

此外,在逐词翻译法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为了尽量保持汉满两种语言的对应性,同时又可以突出汉语叠词的特色,译者采用了重复翻译的方式,即将本已可以表达意思的一个词语又进行了重复性翻译。

例7:

汉文:兢兢业业,如霆如雷。[5]705-706

例7选自《大雅·云汉》,主要表达人们对旱情的畏惧。在朱熹的《诗经集注》中将叠词“兢兢”解释为恐也,“业业”解释为危也[7]。满译本翻译该词汇时本可以翻译成geleme olhome,但为了保留汉语叠词的形式和韵律感,重复使用这两个满语,将其翻译为geleme geleme olhome olhome。

例8:

汉文:泾以渭浊,湜湜其沚。[5]86

例8选自《谷风》,文中的叠词“湜湜”在朱熹所著的《诗经集注》中解释为清貌[7]。同样,该叠词本可以用bolgo(清静的)一词表达其意,但满译本将其重复翻译为bolgo bolgo。

例9:

汉文:淇水汤汤,渐车帷裳。[5]137

例9选自《氓》,文中的叠词“汤汤”在朱熹所著《诗经集注》中解释为水流盛大貌[7]。“淇水汤汤”在满语中用hvwai sere即可表达浩瀚之意,但为了突出叠词的修辞效果,满译本将其重复翻译为hvwai hvwai sere。

再有,《诗经》中的一些拟声词在逐词翻译时也被重复使用。

例10:

汉文:伐木丁丁,鸟鸣嘤嘤。[5]342

例10选自《伐木》,文中“丁丁”为拟声叠词,指砍伐树木的声音。“伐木丁丁”在满语中可以直接用tak tik sembi来表达,但满译本通过重复翻译为tak tik tak tik sembini,突出了叠词的韵律感。

例11:

汉文:之子之苗,选徒嚣嚣。[5]381

例11选自《车攻》,此句表达的是天子在夏季进行狩猎活动,清点随行人员时的声音喧哗。“嚣嚣”一词在朱熹的《诗经集注》中解释为喧哗貌[7],指嘈杂的人声。该叠词在满译本中与ja ji ja ji sembi(即形容众人的喧闹声)相对应,也采用了重复翻译。

《诗经》满译本中对叠词采用逐词翻译法,既直观保留了叠词的形式,又可直接表达原文语义,使读者可以对原作内容有充分地理解。尽管如此,译者在逐词翻译时,有时还对一些本已可以单独表达词义的词语进行重复相叠,这也体现在对一些拟声叠词的处理上,这样可在译文中突显叠词的特色,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原作中叠词的韵律美。

此外,由于汉满文化之间存有差异,有些叠词如果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信息缺失,势必会给满文读者造成不便。为解决这一问题,满译本中还灵活运用了替代、释义、省略、增添等多种翻译方法。

2.替代翻译法

替代法,即原文中有读者不易理解的词语或在译文中无法找到恰当的词语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选用相似词语进行替代,以最大限度还原原文的表达效果,缩小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使读者更真切地体会到原文中的含义。《诗经》中也有许多晦涩难译的叠词,满译本在翻译这些叠词时采用了替代法。用替代法翻译出来的词语也多为满语叠词,既起到了使译文更加通顺易懂的作用,也保留了原有的形式与韵律。

例12:

汉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5]40

例12选自《桃夭》,文中的叠词“夭夭”意为“少好之貌”。满译本中以niowari(嫩绿的)一词予以替代,用鲜嫩的颜色表现出桃树幼嫩长势好。满语叠词niowari niowari(嫩绿的嫩绿的)常用于棘心夭夭bula i arsun niowari niowari(枣树芽心嫩壮)等场合,表示植物幼嫩长势好。

例13:

汉文: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5]403

例13选自《斯干》,此段描述表达的是对诞下男孩的对待与祝愿。叠词“喤喤”本意为大声地哭,满译本中用lurgin lurgin(粗浊的)来替代,意指男孩的哭声。

例14:

汉文:閟宫有侐,实实枚枚。[5]811

例14选自《閟宫》首句。文中“实实”一词指坚固,该叠词被逐词翻译成了akdun(坚固的)。后面的叠词“枚枚”意为砻密,指宫殿的雕刻细密,满译本用saikan saikan(优美的)一词替代,体现出了宫殿建筑的华美。

例15:

汉文:雄雉于飞,泄泄其羽。[5]81

例15选自《雄雉》首句。文中的“泄泄”一词用来形容雄雉飞行缓慢,该叠词在满译本中以habtaxambi habtaxambi(抿翅飞)一词来被替代,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雄雉慢慢飞行的状态。

例16:

汉文:桃之夭夭,其叶蓁蓁。[5]41

例16选自《桃夭》。文中的叠词“蓁蓁”意为“叶之盛也”,满译本中以满语叠词jergi jergi(层层)来替代,形象地表现出叶子的茂盛之态。

例17:

汉文:兽之所同,麀鹿麌麌。[5]384

例17选自《吉日》。文中的叠词“麌麌”为众多之意,满译本中用feniyen feniyen(一群一群)来替代众多之意,使得译文更为生动形象。满语叠词feniyen feniyen(一群一群)一般用在出车彭彭jurandara sejen feniyen feniyen(众多车辆出动)、采蘩祁祁empi gururengge feniyen feniyen i yabumbi(采藜蒿者众多)等场合,表示众多之意。

从以上替代法的举例中不难看出:《诗经》中一些晦涩难以翻译的叠词,在满译时无法找到恰当的对应词语,因而译者斟酌选用了相似的词语替代,如叠词“泄泄”以habtaxambi habtaxambi(抿翅飞)替代、“麌麌”以feniyen feniyen(一群一群)替代。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原文的表达效果,而且使译文更为生动形象。

3.释义翻译法

释义法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加以补充解释,以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之义。《诗经》满译本中也运用了释义法,这种译法一般不需要按照叠词的形态重复翻译就可以将汉语叠词的意思更加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

例18:

汉文:子子孙孙,勿替引之。[5]495

例18出自《楚茨》的最后一句,全诗描绘了祭祀的场景。此句意为愿后世子孙不要荒废祭祀之例,要永远效法。满译本中用释义法将叠词“子子孙孙”解释为儿子的儿子,孙子的孙子,以此表现子孙后裔,世世代代之意。

例19:

汉文: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5]511-512

例19出自《裳裳者华》,是周王赞美诸侯的诗歌。朱熹将此句解释为“言其才全德备,以左之则无所不宜,以右之则无所不有”[7]卷五40。满译本中将“左之左之”“右之右之”释译为若说左边即在左边、若说右边即在右边,以此表达诸侯德才兼美。

例20:

汉文:潝潝訾訾,亦孔之哀。[5]435

例20出自《小旻》。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作者在诗中揭露了当时治国的弊病,表达对国事的忧虑。据朱熹的《诗经集注》中解释,叠词“潝潝”意为相合,“訾訾”意为相抵。满译本中将其解释为党同者相和,伐异者相诋毁,以此来突显当时政治局面的混乱。

例21:

汉文:南有嘉鱼,烝然汕汕。[5]361

例21出自《南有嘉鱼》。朱熹的《诗经集注》中将“汕”字解释为樔[7],即捕鱼所用的小网。满译本中则将叠词“汕汕”用同一词根的两个词语翻译,意为“用网网鱼”,在一定程度保留了重叠词的语音效果。

例22:

汉文:是烝是享,苾苾芬芬。[5]498

例22出自《信南山》。文中叠词“苾苾”意为浓香,“芬芬”意为香气浓郁。满译本中翻译时分别在两个形容词前又添加了“气味”和“味道”两个词,意指祭祀受享,气味芳香,使得文中之意更加明晰,令读者阅读时一目了然。

从以上释义法的举例中看到,译者在翻译时分别对“子子孙孙”“左之左之”“右之右之”等叠词进行了补充解释。这样可为读者解决由于文化差异而无法领悟原文隐含深意的问题,以更好地理解原文之意。

4.省略翻译法

在翻译过程中,《诗经》中有些叠词在不影响整体意思表达的前提下会被省略掉。通常,省略不译的词多为语气叠词。

例23:

汉文:就其浅矣,泳之游之。[5]87

例23选自《谷风》。在满译本中只翻译了“浮水”和“涉水”两个动词,描绘出游泳的动作,将语气叠词“之”省略掉。

例24:

汉文:载驰载驱,归唁卫侯。[5]123

例24选自《载驰》。文中“载”为语气叠词,没有实际意义,满译本中将其省略。

除了这些例句外,《谷风》中的“有洸有溃”在满译本中译为jolhocome dushuteme,该满语词意为怒威挣跃、横冲直撞,其中语气叠词“有”也在翻译中予以省略掉。

由此可见,《诗经》满译本中,在不影响语义表达和产生误解的前提下,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语气叠词会被省略掉,从而使译文更加符合读者的语言习惯。

5.增添翻译法

《诗经》满译本在翻译中除使用了省略翻译的方法外,还采用增添翻译法,即通过添加一些汉文中没有的词语,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这种译法多用于翻译ABAB形式的叠词,当汉语语气词在翻译中被省略时,可能会影响词意的表达,也会破坏叠词原有的形式,这种时候可添加新词用以增强语义的表达和形式的美感。

例25:

汉文:式微式微,胡不归。[5]89

例25选自《式微》。文中的语气叠词“式”没有实际意义,在满译本中予以省略,但在wasika(衰落)后面加上了语气词ni,从而保留了叠词的原有形式。

例26:

汉文: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5]165

例26选自《扬之水》,全诗抒发了远戍士兵思乡的情感。满译本中对kidumbi(怀念)后面的语气叠词“哉”进行了省略,在其前面添加副词absi(何其),以此加深思念的程度。

例27:

汉文: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5]783

例27选自《敬之》的首句,该诗表达了周成王敬天的思想。满译本中将语气叠词“之”省略不译,但在ginggule(敬)前添加了saikan(好生),以表达周成王向臣民强调敬天的重要性。

从以上增添的举例中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时增添了词语,由此避免了因满汉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信息缺失,使读者可以获取到更多的原文信息,更加深入地理解文义,同时也增强了译文表达上的完整性和形式上的美感。

四、结语

笔者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发现《诗经》满译本对叠词的翻译不仅采用了逐词翻译、重复翻译等较为简单直接的翻译方法,而且根据实际的语义和具体语境还灵活运用了替代、释义、省略、增添等多种翻译方法,在准确表达语义的前提下,力求充分体现叠词的形式美和韵律感。运用这些翻译方法,不仅增强满译本的可读性,也提高了读者对汉文原作的理解,让他们如实感受到汉文化的内涵,从而能够更好地体会《诗经》的魅力。

从本文对《诗经》中叠词的满文翻译实例分析可以看出,《诗经》满译本以较高水准完成了对这个传世之作的翻译,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和参考意义。译者对作品的翻译既忠实于原文,又达到了文辞畅达,同时亦不拘泥原文并兼具文采,将《诗经》中的韵味较充分地展现出来。新的时代,对满语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更多地整理、研究和利用满文文献,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能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鉴于笔者的专业和能力所限,对《诗经》满译本中叠词的翻译方法等分析只处于“浅论”层面,希望有更多、更加深入的探究成果,以丰富完善这方面的分析研究。

注 释:

①引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档号04-01-12-0144-060.

②以下所有例子同上,均为汉文中下划线部分所对应满文译文的拉丁字母转写及语义标注。

猜你喜欢
满语汉文叠词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妙用叠词我来说
满语角
黑水城汉文文献补考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沈阳故宫门额考
浅谈如何提高南疆维吾尔族学生汉文写作能力
可爱的叠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