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燕琴
(横峰县第一小学,江西 上饶 334300)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素养是每个学生都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小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知识的起始阶段,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阶段,对学生今后数学思维、数学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将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教学工作中的突出位置。
当前,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还是习惯性地向学生讲解数学原理、基础知识及计算方法,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数学基础知识,就学会了计算,可以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实际上,学生只会计算教师讲过的题目,题型稍微一变化或者难一些,学生就不会了,等着教师给出解决方法,缺少主动思考意识和知识迁移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许多创新,如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开展学习等,但教师留给学生学习和讨论的时间还是较少,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机会也较少。有些教师会按照事先的教学设计直接提出问题,等到有学生回答就直接讲出答案,学生看似参与了讨论,实际上却是教师代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导致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学习的深度不够,大多数时间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数学知识的奥秘,以此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有效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动”起来,这比“教师讲、学生听”的效果好得多,会让学生对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动手操作等都是可以让学生“动”起来的有效教学方法。
动手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一些能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手脑协调性。例如,教师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时,要求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有几个面、几个棱、几个顶点,不同面和棱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知识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首先会拿着事先制作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观察,然后将结果告诉学生。其实很多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而是死记硬背教师总结的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教师应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并将其拼接制作成相应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绘制、拼接,不但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还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面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1.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脑子里总有许多“为什么”,但这并不代表学生会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和提问。例如,教师在进行“因数与倍数”的教学时,首先提出了“8的因数有哪些”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2和4。然后,教师继续追问:“你是怎么找到的呢?除了2和4,还有其他的因数吗?”这时,学生才会发现自己寻找因数的方法是习惯性地使用乘法口诀。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清晰地思考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热爱思考的习惯。
2.通过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很多问题往往存在不同的解答方法,学生可能会与同学就自己的计算方法和思路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提升思考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完“运算定律”的教学内容后,为了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及加减法的运算法则等知识点,出了两道题目,并要求学生不通过计算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成立:(1)123-68+32=132-(68+32);(2)12×97+3=12×100。对于第(1)题,有些学生认为正确,有些学生认为错误。学生通过计算后发现等号两边的结果并不相等,于是,向教师提出疑问:“不是有加法结合律吗?为什么不能把后面的结合起来呢?”针对上述疑问,教师指出:“加法有结合律,但减法没有,加法和减法不能随便结合,需要按照顺序从左向右进行逐一计算。”对于第(2)题,学生通过计算和讨论再次明确了应当使用“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通过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将所学内容从单个知识点扩展至多个知识点,这不仅有利于养成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
1.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如果让学生天天学习数学知识、做数学题,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觉得书本上的知识在生活中没有用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寻找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小数除法”的教学时,可以以生活实际为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计算原理:甲同学过生日,另外四个同学想请甲同学到饭店吃饭,一共花了89元,小学生钱不多,因此他们决定采用“AA制”,请问每个学生应该付多少钱呢?学生十分熟悉这个问题的情境,因此会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如果每个人付22元的话,22×4=88元,还有1元钱4个人怎么分呢?1元等于10角,这样每人2角,还有2角,再将角化成分,2角等于20分,这样,每人再出5分钱就可以了。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展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小数除法的计算原理和计算方法。
2.关注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学生。每个人都希望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可,这一点在小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体,在数学课堂中,所有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认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评价不是简单的“你答对了”“你真棒”就可以了,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差异及回答问题的具体内容给出鲜明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如教师在进行“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时,有一个学生突然举手提问:“减法也有交换律吗?”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节课无关就不进行回答,而是要表扬这个学生:“你的思维很活跃,提出的问题也很有价值,现在咱们一起研究一下吧。”教师的表扬使所有学生都意识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加主动地思考,不断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各种丰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意识地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勤于思考,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为全面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