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杰
(无锡市石塘湾中心小学,江苏 无锡 214000)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握好增与减的辩证关系。面对教材中出现的多篇长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运用减负增效策略,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快乐学习。
长文通常指的是容量大、篇幅长、思想情感较为深刻的文章。从客观角度来说,在人教版教材中,第二学段超过800字,第三学段超过1000字的现代文被称为长文。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中,就有不少大篇幅文章。从主观角度来说,那些由于文质兼美,具有较高文学价值而被教师“拉长了”教的文章也被称为长文。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写景文,其中有不少美词佳句,如“淙淙”“葱葱茏茏”“千万缕”“密密层层”等。学生对词语的陌生感也给理解文章加大了阻力,从而使文章被隐形扩容。
面对长篇幅、深思想的课文,许多教师都会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段逐层甚至是咬文嚼字地讲读,“眉毛鼻子一把抓”的教学模式无形中就拉长了课堂时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表面关注了很多语言知识点,但实则根本不能深入悟透文章要素,导致了“蜻蜓点水式”的学习结果,根本无法实实在在地消化知识。
识字量尚少、阅读速度较慢的三年级学生极易形成学习疲惫感,教学达不到最佳效果。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提出,年龄在7~12岁儿童的思维处于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结构发展中,应充分关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及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长文的教学设计必须注意到这一特点,过量、过深的讲解将会超出学生现有的理解能力,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长文产生惧怕、厌烦的情绪。
人教版语文教材对不同主题的课文进行了归类,从三年级课文开始每个单元的篇章页用简洁的语言点明语文要素,明确单元的教学目标(本单元的阅读和写作的教学重点)。这就是贯穿于整个单元教学中需要重视和落实的总目标。
以三年级上册为例,第三单元、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的长文较多。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感受童话中丰富的想象元素,这个单元的课文篇幅都很长。虽然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童话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体会人物形象,感受童话体裁文章的特点,进而为本单元的习作打下基础。第三和第四单元,从内容上说,都是以童话故事为主题,但对阅读训练的要求却在循序渐进地提高,从“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到“一边读一遍猜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从感受到猜想、预测,让学生从阅读课文的“旁观者”转变为阅读课文的“参与者”,这是提升阅读训练要求的能力的过程,也是由读到写的过程。第六单元以“祖国山河”为主题,包含四篇写景类的精读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这个单元主要的教学目标是抓住关键句子来思考和理解段落的内涵。这是对第二单元教学目标的升华,体现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学时应重点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来理解段意,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式。小学语文学习目标体系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它决定了不同年级、不同册次之间语文要素的密切关联。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明确“这个”语文要素与前后册次相关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又要环顾左右,把握好“这个”语文要素和本册其他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只有把握好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才能明确单元教学的定位,找到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适切点。长文的脉络比较隐秘,假如其教学目标为一个“理想目标地”,那课后习题则是通向教学目标的“最佳路径”,它本身即是优质资源,既表达了教材编著者的意图,明确了教学内容,又为教师提供了思考路径,是学生学习的“脚手架”。
比如,第三单元是童话主题单元,如何感受童话故事的丰富性呢?重点是要引导学生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主人公的形象特点,而每篇课文后的习题都是很好的抓手。《卖火柴的小女孩》提示我们关注:小女孩划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后她看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愿望?略读课文《那一定会很好》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思考:它从种子到木地板,这个变化背后是有怎样的经过?《在牛肚子里旅行》课文教学中,课后习题给了学习提示:在阅读中关注主人公对话的心情,体会青头与红头的友谊,画出旅行的路线。在了解了红头的遭遇后,笔者让学生仔细自由默读,品一品描写青头的句子,出示课后习题:哪些语句让你觉得它们是很要好的朋友呢?默读课文,在文章中找到三个地方的句子来谈谈。笔者引导学生边读边画出相关句子,圈出关键词,并完成学习单,谈谈自己的感受。在指导读后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紧扣重点词句深入体会语言背后所包含的情感。学生在朗读体验中畅谈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了品析词句和自主阅读的水平。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进行指明读、同桌读、男女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引导学生深入情境,学生体会到两只小蟋蟀的友谊之深,感受到童话主人公青头的机智勇敢及对朋友的关心。最后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说说感受。学生将对文章内涵的感悟表达出来,体会到了课文传扬的精神品质。教学目标就这样一层一层地递进,顺其自然地达成了,整个过程中规避了逐一、死板的分析,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教师要贴近学生,知其所思、知其所困,对学生及学情进行深入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要求及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年段特点,为他们量身打造学习长文的最佳模式。
以三年级学生为例,比较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课标要求三、四年级的学生能够粗略知晓文章大意,并可以与他人交流感受。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适当地提高学习要求,但不要过多追求高学段的写作手法剖析和对人物思想的深化理解。在语文学习能力上,三、四年级的学生较一、二年级时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升,课前已经可以通过查工具书、借助生活经验、询问他人等多种方式认识生字词,课上可以借助图表或者一些关键问题来理解文章内容。
因此,对于第二学段学生的长文学习,教师可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训练,指导学习默读、略读等阅读形式,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长文的效率。如笔者在教学第三单元略读课文《那一定会很好》时,先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用自己的方法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课堂上,笔者首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引导他们说一说“这粒种子先成了_____,又成了______,再成了_______。这是一个怎样的经过?”圈出它在不同时期变化成的物体。其次,找一找“那一定会很好”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对应的是什么愿望,用横线画出来。再读一读,从哪些地方看出主人公觉得“这样很好”呢?最后,让学生在阶梯式的板块递升中感悟主人公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四个板块可以归纳为寻历程—找愿望—品人物—悟心态。
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教师应当关注学生语言发展的需要,并把握好学生思维发展的梯度,以学定教,立足于学情,这样才能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