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和具体学情,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既符合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有助于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教材为主线,开发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资源引领下参与数学探索活动,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探索的科学方法,提升数学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1.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合理开发生活资源
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合理开发生活资源服务于数学教学,体现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联的生活化情境,可以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开辟新的学习路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多姿多彩、乐趣无穷。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就要认真收集生活化的情境素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数学探究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感受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如教学“循环小数”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但这7天是按照什么规律出现的?”引导学生感受现实生活,深刻体会一个星期是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重复出现,是循环不断的。然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类似的实例,如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搭建学生探索平台,为学习循环小数打好基础。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会“循环”与“无限”,再到他们自己举例理解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凸显数学课程资源与生活情境的密切联系,使课堂探索活动顺其自然地得以延伸与升华。
2.整合学科资源,实现知识迁移
新一轮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以及缺乏整合的现状。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本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整合与数学学科资源相关联的课程资源,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可以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渗透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理性思维要求较高,而有些学科(如语文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将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适时渗透于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感性认知与理性思维有机整合,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基本的训练形式,将其渗透于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如教学数学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前提下展开语言表达,学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数学活动,既能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也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3.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大胆质疑,利用学生的疑问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无论是教材的设计还是教师的教学设计,通常都是把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通过求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质疑,利用学生质疑的契机分组展开讨论:除了将圆转化为我们熟悉的长方形,还可以怎样转化呢?实践证明,教师如果善于营造生成空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课堂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学生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经历错误、磨炼意志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待学生的错误,并将之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为学生的探索活动搭建好平台,这将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关于小学数学课程资源,不仅包括以上几个方面,还包括师生的情感资源、家庭教育资源、媒体网络资源等,针对各种不同类别的资源素材,教师要认清它们对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适时、适度地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将课堂教学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如此,既能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又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