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复修真”:道学生命智慧的《周易》思想底蕴

2022-11-20 13:08詹石窗
关键词:道学周易道家

詹石窗

(四川大学 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64)

引言:道学本为道家立

自《宋史》将程颐、程颢、朱熹等人列入《道学传》之后,“道学”似乎成为儒家的专利。现代许多学者借鉴西学研究方法撰写“中国哲学史”教科书也几乎承袭《宋史》的学派归类。然而,如果我们放开视野,检索道家的文献就会发现,自老子《道德经》开始,道家就一直在探索“道”的大学问,形成了以“大道”为宗的思想学说。老子虽然没有提出“道学”概念,但实际上已经建构了“道学”的理论框架。老子之后,关尹子、列子、庄子等道门巨擘,持续问学论道,为后世道家建立系统的道学理论奠定了厚实基础。两汉之际的《太平经》第一次使用了“道学”名称,该书《贤不肖自知法》谓:“夫人愚,学而成贤;贤学不止成圣,圣学不止成道,道学不止成仙,仙学不止成真,真学不止成神,皆积学不止所致也。”(1)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725页。《太平经》将“道学”作为人生学习的一个环节,体现了积极的生命态度。北周武帝编纂道书《无上秘要》,沿着《太平经》的思想路向递进,以“道学”统摄戒规法门,指导生命修持,“道学”具有了更为广泛和丰富的内涵。

事实上,儒家学派也早有人指出“道学”乃出自道家学派的传统,例如毛奇龄说:“惟道家者流,自《鬻子》《老子》而下,凡书七十八部,合三百二十五卷。虽传布在世,而官不立学,不能群萃州处,朝夕肄业,以成其学事。只私相授受,以阴行其教,谓之‘道学’。道学者,虽曰‘以道为学’,实道家之学也。”(2)毛奇龄:《西河集》卷一百二十二《辨圣学非道学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在毛奇龄看来,“道学”本来就是道家之学。这种看法得到了惠栋、钱大昕等人的赞同,他们都承认“道学”本来是道家术语,认为《宋史》以《道学传》来介绍儒家人物是不妥的,《明史》也不应该设《道学传》。

不论情况如何,道家学派传承“道学”乃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鉴于此,本文用“道学”这个概念囊括以黄帝、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之学,其思想理论既包括先秦黄老之学,也涵盖汉代以来制度道教修身养性的生命道学。道家传承的道学具有广博的内容,而其关键所在则是生命修养的理论与方法,落实到根本点上就是“观复修真”。长期以来,道家人物将老子《道德经》与《周易》思想体系相融合以“观复修真”。因此,要揭示道学“观复修真”的生命智慧,需由《周易》尤其是《复》卦(3)本文卦象符号的使用,依据黄寿祺之传授,《周易》八个三画的“经卦”不加书名号,而六画的“别卦”则加书名号,以示区别。的思想旨趣解读入手,深入发掘。

一、诗蕴:冬至闭关候来复

《复》卦系《周易》第二十四卦。2017年,我读《周易》有感而写七言绝句一首,名为《一阳来复》。诗云:

雷在地中当闭关,一阳居下五阴攀。
不通商旅符时运,聚气牟机转大寰。

诗后附记说:“《复》卦之象,下震上坤,震为雷,坤为地,故谓雷在地中。本卦由冬至时商旅不行入手,进而申发闭藏修身之意义。道家借之以暗示修炼内丹当聚气于肚脐下一寸三分,气聚不散,方可强身健体。”这段附记,先是说明了《复》卦六爻符号的上下构成,继而阐发当时读卦的感受,重点放在如何应用《复》卦来指导身心修养。

何谓“闭关”?原指封闭关口,不与外界交往。在“爱如生”基本古籍库中,以“闭关”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得到8145条匹配的资料,这说明“闭关”于古代社会乃是一个关注度颇高的事项。古代的“闭关”,有涉及疾病感染的,有因外交关系恶化引起经济制裁的,有因战争爆发而采取措施的,情况可谓多种多样。

除了特殊情况之外,古人生活中尚有常规性的“闭关”,就是在每年的一个节候关节点到来时开始实施此一程序。《周易·复卦》之《象》曰:

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4)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周易注疏》之《周易兼义》上经随传卷第三,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本。

为什么要在“冬至”这一天“闭关”呢?汉代《白虎通义·冬至休兵》篇说:

冬至所以休兵,不举事,闭关,商旅不行,何?此日阳气微弱,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静,不复行役,扶助微气,成万物也。(5)陈立疏证:《白虎通疏证》卷五,清光绪元年淮南书局刻本。

《白虎通义》这段话以“闭关”作为核心点展开论述。“休兵”与“不举事”可视为“闭关”的信号。接着说“闭关,商旅不行”,这是依据自然法的禁止行为。何以“闭关”?《白虎通义》讲的理由是“阳气微弱”,为什么是“微弱”呢?从卦象上看,《复》卦六爻,唯有初九一爻是阳爻,所以我写的读《复》卦诗谓之“一阳居下五阴攀”,显示了阴阳二气对比力量的悬殊。我接着所写的“不通商旅符时运”,也就是停止商旅,以符合冬至的节候时令。古时君主、王侯于此日闭关,有个政治管理的思路,这就是“承天理物”。“承天”即所谓“奉天承运”,按照四时运转的时令来生活和管理社会;“理物”就是治理天下各种事务。其实施的原则是“率天下静”,这里的“静”体现的是总体精神,即宁静而不躁动,而一个“率”字突出表现了君侯的表率作用。“不复行役”是具体措施,就是不干扰自然秩序,不施加工役,让大自然与社会都得到休养生息。

关于“冬至”为什么成为“闭关”的节候点,历来还有许多解释。其中,汉代经学家郑玄的注释比较受人关注,他说:

建戌之月,以阳气既尽;建亥之月,纯阴用事;至建子之月,阳气始生。隔此纯阴一卦,卦主六日七分。举其成数言之,而云七日来复。(6)郑玄注、王应麟撰集:《周易郑注》上经噬嗑传第三,清嘉庆二十四年萧山陈氏刊本。

照此说来,“闭关”是遵循“月建”历法体制的一种阴阳转换行动。所谓“建戌之月”即九月,“建亥之月”即十月。配上“十二消息卦”(也称作“十二辟卦”),可以看出阴阳转换的明显轨迹。

如表1所示,按照“十二消息卦”的阴阳进退规律,前六卦为阳长阴消,后六卦为阴长阳消。“建戌之月”,配的是《剥》卦,五阴一阳,所以说“阳气既尽”,也就是阳气即将消耗殆尽的意思。“建亥之月”,配的是《坤》卦,六爻皆阴,所以说“纯阴用事”。所谓“隔此纯阴一卦”,就是由《剥》卦的一阳在上到《复》卦的一阳在下,其中隔着《坤》卦,经过了六个阴长,至七而回复阳长,这就叫做“来复”,来者反复回来也。

(表1) 十二消息卦

二、回溯:七日来复见天心

疏解了“来复”的意涵之后,回过头看《复》卦卦辞,当有助于明白《易经》以“反复其道”引导人们见天地之心的思想旨归。其辞曰:

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7)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周易注疏》之《周易兼义》上经随传卷第三。

如何理解“出入无疾”?从卦象看,其中是蕴含玄机的。《易经》的三画经卦叠合为六画别卦,分为内卦和外卦。“出入”对应于“内外”,就阴阳之气消长而言,“出”指的是阳气外长,而“入”则指的是阴气内生。《复》卦之外卦是坤卦,属阴;内卦是震卦,属阳。阳气上长而阴气下降,如此交感,是为和顺,所以说“无疾”。

为什么说“朋来无咎”?这里的“朋”是指什么,是通常讲的“朋友”吗?可以说不是亦可以说是。所谓“不是”,因为《易经》卦象有特指,故而我们理解卦爻辞必须从卦象入手才能抓住根本。所谓“是”,因为卦象系“哲理代码学”,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的诸多邻里关系都可以看作朋友关系。

《易经》卦爻分阴阳。根据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则,可知“朋来”是就五阴而言的。此卦一阳初动成“复”,上有五阴相感通,既引为朋,其气顺畅,所以说“无咎”。对此,三国时期虞翻有个变通性的解释:

出震成乾,入巽成坤。坎为疾,十二消息不见坎象,故出入无疾。兑为朋,在内称来,五阴从初,初阳正息而成兑,故朋来无咎矣。(8)李鼎祚:《周易集解》卷第六,清嘉庆十年虞山张氏照旷阁刊本。

虞翻的这段解释,出现了“震”、“巽”、“坎”和“兑”四卦。此“震”即《复》卦的下卦,“出震”是说“十二消息卦”的首卦《复》卦,其阳气从震卦开始,逐步生长,经过六个阶段而成就了纯阳的《乾》卦;阴气从《姤》卦开始,《姤》卦的下卦是巽卦,一阴始生,逐步生长,经过六个阶段而成就了纯阴的《坤》卦。至此,虞翻实际上只解释了两个字,这就是“出入”,但他因为是从“十二消息卦”的整体来把握《复》卦之卦辞,所以就有诸多卦象的比照陈述。至于“无疾”,虞翻的解释也与众不同,他不是从一般的医学病理角度讲,而是从卦象比拟上说的。坎卦的本象是水,深水中往往有暗礁,坎卦中间一条阳爻就代表暗礁,有暗礁就有危险,所以《说卦》称“坎为险”,引申开来,疾病也归属于坎卦的象征系统。可是,在“十二消息卦”里,却见不到《坎》卦,所以说“无疾”。由“无疾”进展到“朋友”,这又是指什么呢?虞翻认为,朋友属兑卦。查“十二消息卦”,知三画的兑卦系六画的《夬》卦之上卦,兑卦之下是三画之乾卦,站在内卦看外卦,居于外卦的兑卦自外而入内,所以说“朋来”。从《复》卦开始,一阳初生,而后一路阳长,直到《夬》卦,由一阳增长至五阳,一路无所阻挡,故而谓之“无咎”。

按照“十二消息卦”的顺序,由《复》卦至《坤》卦,本应该是经过十二个时段才“来复”的,为什么《易经》偏偏讲“七”呢?原来,“七”是针对阴爻之“六”而言的。这种回归的意义何在呢?用《复》卦的《彖》辞的话来讲,就在于“见天地之心”。

如何领悟“天地之心”呢?我们需结合《彖》辞的整体论述予以考察。《彖》曰:

“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9)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周易注疏》之《周易兼义》上经随传卷第三。

这段《彖》辞,有引号的部分是《复》卦辞本有的。其他部分是《彖》辞作者的解释。所谓“刚反”,表示阳刚之气返回,也就是“一阳来复”。所谓“动而以顺行”,这是对“阳刚之气”品性功能的陈述。在阴阳特质上,阳为刚,阴为柔;在行止问题上,阳主动,阴主静,两相配合,而成天地之造化。在“十二消息卦”里,一阳来复之后,直到乾卦,皆为阳增阴减,所以说“顺行”。接下来,《彖》辞对《复》卦卦辞“出入无疾”等四句话作了概括总结。谓之“天行”,这是“顺行”的进一步展开。如果说“顺行”仅仅是就“阳刚”方面说的,那么“天行”就包括了“阴柔”。阴虽为柔,却在一定时节能胜刚,从“乾卦”纯阳之后,开始阳减而阴增,直到“坤卦”纯阴。由此可知,所谓“天行”就是阴阳的交互进退,此消彼长或彼消此长,这是一种规律。在《周易》之《彖》辞作者看来,这种规律是不可抗拒的。经过了一个大循环,阳刚之气又回来了,这就是生生不息。《彖》辞在对《复》卦卦辞作了综合诠释之后,发出感叹:“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这样看来,所谓“天地之心”就是生生不息之心。按照《易经》的象数思维,天生地成,所以“天地之心”也就是生成之心,或者叫做“生养之心”。

在《易经》解释学以及相关的古文献中,“天地之心”往往被略称为“天地心”,或“天心”。朱熹曾经在辨说《诗序》时以周文王为例说明如何得“天心”,他指出:

文王之德上当天心,下为天下所归往,三分天下而有其二,则已受命而作周矣。(10)卜商撰、朱熹辨说:《诗序》卷下,明崇祯虞山毛氏汲古阁刻清初江印《津逮秘书》本。

周文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道德典型,向来颇受推崇。朱熹说文王的品德在上与天心相符合,在下成为天下人归往的轴心,当时殷商王朝三分之二已经归其所有,实际上已经获得“天命”,使其可以创立周朝了。

朱熹所指的“天心”是什么?就是《周易》之《复》卦的“天地之心”,它以“一阳来复”的卦象为表征。在朱熹看来,能够为天下人所拥戴,就是得人心。为什么能够得人心?就在于周文王顺天理而行。朱熹接着说:

天之所以为天者,理而已矣。理之所在,众人之心而已矣。众人之心,是非向背,若出于一而无一毫私意杂于其间,则是理之自然,而天之所以为天者,不外是矣。今天下之心,既以文王为归矣,则天命将安往哉?(11)卜商撰、朱熹辨说:《诗序》卷下。

照此说来,天之所以是天,就是因为它符合了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大道理。表现于人间社会,“理”在什么地方?人心向背就是“理”。人心向背有一个基本准则,治天下者顺应民心,就是遵循天理,不可以有丝毫的个人私念掺杂其间,如果是为了一己私利,就会在管理上出偏差。“理”是一种自然,天下人既然归顺周文王,那就说明周文王的政治方略是顺应了自然之理,这就是天命。大势所趋,天命怎么可能往别的地方跑呢?朱熹肯定周文王得民心,是顺天理,也就是《彖》辞讲的“动而以顺行”,复以见“天行”,其意大矣哉!

三、赓续:观复修真合大道

明白了《周易》之《复》卦的思想旨趣之后,我们就可以比较顺当地理解道家如何赓续《复》卦精神以建构“观复修真”理论的趋向了。

把“观复”与“修真”连接起来,构成一个词组,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两者为并列关系,“观复”与“修真”是两种彼此独立的动作或现象;二是两者为前后相随的动作环节或现象,所谓前后相随,意味着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基础,而后者则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或结果。

关于“观复”,早见于《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12)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5页。

在这四句话里,老子使用了三个动词:致、守、观。所谓“致”就是“达到”,即实现真空无象、寂然不动的状态,这讲的是先要清理内心的繁杂信息,使之归于空无。所谓“守”就是培育一种定力,持之以恒,笃定不变。所谓“观”,有外观和内观。其外观者,即观天地阴阳之气的往来回复,明了天地之心;其内观者,即观自我阴阳之气的周行回转。老子以“天人合一”的立场持论修真法度,天地大人体,人体小天地。天地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迁,且以“冬至”时节作为人事“闭关”的关节点;人体气运也有“冬至”时节,固有对应的“闭关”静修关键。就内而言,所谓“观复”,就是取“活子时”,以“观”为“导”,汇聚五脏之气归于气海。其操作法度,遵循《周易》之《复》卦的阴阳进退理路。唐代道家学者陆希声在《道德真经传》中解释什么是“复”的时候说:

其用无方,故万物并作。其体湛然,以观其复。雷在地中者,天地之复也。(13)陆希声:《道德真经传》卷一,《道藏》第12册,北京/上海/天津: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20页。

照陆希声的说法,“大道”妙用是没有界限的,它以天德生养万物,所以大千世界多彩多姿。道体清纯明澈,周行不殆,修真者即以观想大道的循环往复为旨要。雷气蕴藏于大地之中,这就是天地交复之所在。在陆希声心目中,老子《道德经》的“观复说”与《周易》之《复》卦的理趣是吻合的。老子所谓“观复”,既要观天地之心——大道,也观自我之心——以道为本的良心。

“观复”之“复”,是从《周易》之《复》卦来的,其主要意涵就是“七日来复”、“反复其道”。必须指出的是,“反复”不等于“重复”。所谓“反复”虽然回到了同一个点上,但所携带的信息是不一样的,主体的质与量都可能发生变化。按照《易经》与《道德经》等古代经典文献的说法,“观复”说到底就是“观道”,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观察天地宇宙事物的运行规律。

老子不仅提出了“观复”的修道路向,而且阐述了修真的生命理想目标。《道德经》第五十四章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15)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43页。后世道学传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修真”学说。南宋金丹派南宗编纂的《修真十书》即道学修真学说的汇聚。

关于这个问题,日本学者白川静有个奇妙的解释,他说:

真为颠倒的死者之形,上部为化,是已经风化了的东西,其下的県(县)为倒吊着的人首,是头发下垂的死者的头。颠倒的颠就表示临时凭吊这种路旁的横死者亦即道殣之真的字。(18)白川静:《汉字》第1卷,朱家骏等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6页。

按照白川静的说法,“真”本来是尸体的象形。这个说法并非凭空设想,没有根据。通过查阅历史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先民确有将死亡称作“归真”的说法。唐代杨炯的《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云:“厚德无辅,清仁不亲。百年夭枉,一旦归真。”(19)杨炯:《盈川集》卷七,《四部丛刊》景明本。这里是讲,有深厚的品德,却没有得到辅助;两袖清风,以仁为怀,却不任人唯亲;一生承受了许多冤屈,突然在一个早上就离世而去了。再看宋代苏轼的《宝月大师塔铭》:“苏东坡之兄,自少洁齐,老而弥刚,领袖万僧,名闻四方。寿八十四,腊六十五,莹然摩尼,归真于土。”(20)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八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意思是,苏东坡的兄长(对宝月大师的尊称),从少年时代开始就清洁心地、斋戒自律,越老越能够坚持,成为众僧人的领袖,名声传播四方,享年八十四岁,入佛门作为僧人凡六十五载,一生追随佛法,信念坚定,肉身灭度,回归真土。杨炯与苏东坡都是在为死者树碑立传的时候使用“归真”这个词汇的,可见“真”的确有死亡的意义。

道家学派却将本来象征死亡的“真”赋予了新义,表示对生死问题的大彻大悟,于是“真”就超越了生死,具有“永恒”的精神内蕴,庄子把这种超越生死的高人称作“真人”,《庄子·大宗师》说:

由《大宗师》这段叙说可以知道,庄子心目中所谓“真人”的最大特征就是了然生死。原初用以表征死亡的“真”,在庄子笔下得到了意义的转换与升华。既然“真人”是超越生死的,那就代表了永恒。后世所谓“修真”,正是以庄子的真人之说为基础而发展起来。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说:

修真之士,志在玄元,而甘寂寞。一日炁满功盈,五炁朝元,三花聚顶,血凝炁聚,万神朝真,并在上宫。(22)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卷五,《道藏》第4册,第440页。

《西山群仙会真记》是一部以讲修炼为主的道学典籍,该书讲的“真”既不是上古时期作为死者“尸体”的象形,也不是专说如何忘记生死的境界,而是展示以“永恒”——即长生不死为追求的目标。从基本点上看,追求“永恒”,就是“借假修真”。所谓“假”就是假体。道学认为,人的肉身只是假体,要能够“延年益寿,与道合真”,就必须经过耐心的修持,直至脱胎换骨、超凡入圣,这就叫做“因死求生”,肉身虽然死亡了,但性灵却从凡胎肉身超脱出来,实现生命真境界的永恒。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有方法论的指导,这种方法论的根本指向就是以《周易》之《复》卦为大要的“观复”论。

按照道家的看法,《周易》讲的“天地之心”就是自然之道。其行动与自然之道相和合,就是养性修真。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四章首先提出了“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的思路;此后,庄子等道家传人沿着老子观天道以修真的思想路向,不断拓展其修真之学。

“天地之心”即正心,既通过八卦的爻象得到表征,也通过“斗象”彰显出来。《庄子·大宗师》叙说“道有情有信”的一段话即暗藏着“天地之心”的认知,其中说:

伏牺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23)庄周撰、郭象注:《南华真经》卷三。

《庄子》所谓“伏牺氏”也就是“伏羲氏”,其中的“羲”乃是同音假借。这两句话的关键是“之”这个字,根据上下文可知,这里的“之”就是“道”。庄子以为,伏羲氏是得道的先皇,他之所以能够画八卦,是因为得“道”。因为得“道”,所以身心与元气之母相合为一,这个“一”就是《周易》之《复》卦所讲的“天地之心”。

至于“维斗”,就是北斗。唐代道士成玄英疏解说:

维斗,北斗也。为众星纲维,故谓之维斗。忒,差也;古,始也。得于至道,故历于终始,维持“天地心”,无差忒。(24)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卷三,《古逸丛书》覆宋本。

在巨大的太空网络之中,群星灿烂,北斗居中,被众星所环绕。正如伏羲氏一样,维斗也是得道者,所以能够永续维持“天地之心”。这样看来,北斗就代表了《复》卦所言的“天地之心”。古代指南针,以北斗确定方位坐标,表明道家修真特别强调明了方向以正位。

四、感通:天心明澈入圣境

汉代以来的道学承袭先秦道家以《周易》为法象的修真理论,在其许多经典中也屡屡言说“观复”而见天地心。其中,《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是最具代表性的。

在《太平经》一书中,可见论及“天地心”者凡二十余处,出现“天心”者近两百处,大多为劝善之言,如卷四十七《服人以道不以威诀第六十四》称:“欲得天地心者,乃行道与徳也。”再如卷九十一《拘校三古文法第一百三十二》谓:“合于人心者,即合于天地心矣。”(25)王明编:《太平经合校》,第144、354页。

其中,与《周易》的《复》卦相关的是《师策文》:

吾字十一明为止,丙午丁巳为祖始。四口治事万物理,子巾用角治其右。潜龙勿用坎为纪。人得见之寿长久。居天地间活而已。治百万人仙可待。善治病者勿欺给。乐莫乐乎长安市。使人寿若西王母,比若四时周反始。九十字策传方士。(26)王明编:《太平经合校》,第62页。标点符号略有更动。

这首《师策文》,以七言口诀形式写成,多有文字离合之隐语,例如“十一”,既可分亦可合。分而言之,“十”指的是其书与天真诚信感通相应,十十不误;“一”指的是“道生一”,亦合于“一阳来复”之“一”,故当守一。合而言之,“十”与“一”连起来,就是方士的“士”。再如“子巾用角治其右”,暗示“诵”字,谓诵读此《师策文》不停止,一旦而正,上得天心,欢然常喜。其字里行间的秘义,需要仔细揣摩,方可领悟。《太平经》卷三十九至卷四十的《解师策书诀》比较详细地诠释了其奥义。表面看来,从《师策文》的行文似乎看不到《复》卦的踪影,但若深入发掘,即可显露其所暗藏的《复》卦旨趣。关键的行文是第一句与第三句。

关于第一句,《解师策书诀》是这样破译的:

明为止者,赤也;言赤气得此,当复更盛,王大明也。止者,万物之足也。万物始萌,直布根以本。足,生也;行此道,其法乃更本元气,得天地心,第一最善,故称上皇之道也。丙午丁巳为祖始,丙午丁巳,火也,赤也。丙午者,纯阳也;丁巳者,纯阴也。阴阳主和,凡事言阴阳,气当复,和合天下而兴之也。(27)王明编:《太平经合校》,第64页。标点符号略有更动。

基于“守一”修炼法门,《太平经》将“明为止”三个字解释为“赤”。因为“明”代表亮丽,即一阳初起,“赤”暗示阳气发端,由此隐隐约约可以感受到“一阳来复”的意涵。紧接着,经谓“当复更盛”,暗示阳气逐步增进,依照“十二消息卦”的顺序发展,至《乾》卦而大盛,乾为天,帝王与之对应,所以说“王大明也”。所谓“王”即“旺”的意思,谓阳气大旺,因此能“明”。就“守一”之法来说,其“观复”的程序,当由“止”字入手,这个“止”即要使意念贯注于一处,也暗示了万物生长的起点,因为“止”与脚趾头的“趾”同音通假,所以经谓“万物之足也”。这个“足”字,既用以指代人体以外万物生长的起点,也用以表示人体立地之本。由此看来,《太平经》所讲的“守一”并非虚拟,而是有具体所指的,这就是足下。结合《庄子》所言“真人之息以踵”(28)庄周撰、郭象注:《南华真经》卷三。,“守一”即意守脚底的涌泉穴。之所以要意守此处,是因为这里代表了“一阳来复”的起点,守住它就是要“更本元气,得天地心”。其源盖本于《周易·复卦》之《彖》辞“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接下去,解释“丙午丁巳”,将之称为“火”。此火分阴阳,谓丙午为“纯阳”,当属《乾》卦;谓丁巳为“纯阴”,当属《坤》卦;乾坤和合,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所谓“气当复”,表示《坤》卦六爻,阴气消尽之后,一阳复兴。守一修行,就是要辅助自身阳气,而自我即是一天下,所以说“和合天下而兴之也”。

关于《师策文》的第三句“潜龙勿用坎为纪”,《太平经》的解释直接将之与“一阳来复”的“冬至”联系起来,其文曰:

潜龙者,天气还复初九,甲子岁也,冬至之日也,天地正始,起于是也。龙者,乃东方少阳木之精神也,故天道因木而出,以兴火行。夫物将盛者,必当开通其门户也。真人到期,月满出此书,宜投之开明之地。开者,辟也,通也,达也。开其南更调畅阳气,消去其承负之戹会也。(29)王明编:《太平经合校》,第65-66页。

“潜龙勿用”,出自《周易·乾卦》初九爻辞。所谓“还复初九”,联系其下文“冬至之日”,可知《太平经》是把“守一”之修真法门与《周易》“十二消息卦”贯通起来考虑。初九一阳来复,“潜龙勿用”,所以要“闭关”持守不辍。然而,潜龙终究要现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冬去春来,东方少阳木起而用之,木兴而生火,旺于南方,修真者就可以开通门户,将修真法诀传播予有缘之人,这就叫做“开明”。唯有如此,方能消除“承负”之灾厄。

为什么说“坎为纪”呢?《太平经》接着解释:

坎为纪者,子称坎。甲,天也,纲也,阳也。坎者,子也,水也,阴也,纪也,故天与地常合其纲纪于玄。甲子初出,此可为有德上君治纲纪也,故言坎为纪也。乃谓上皇天书下,为德君出真经书,以绳断邪,以玄甲为微初也。凡物生者,皆以甲为首,子为本,故以上甲子序出之也。(30)王明编:《太平经合校》,第66页。标点符号略有更动。

这一段话,由《复》卦引导,进入到文王后天八卦方位,配上六十甲子的时间轮转,作者以天为纲,以地为纪,纲纪交错,是为天地和合。万物生生不息,皆有兆象,破甲而出,子乃分明。护子以生,物族繁衍之本,固本以存。从这种思路,我们可以看到,《太平经》的“守一明法”,不仅以《周易》之《复》卦为修炼的法象,而且贯通了老子《道德经》“观复”以归根的精神旨趣。

无独有偶,我们从同时代的《周易参同契》也能看到这种贯通。《周易参同契》说:

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萌。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31)袁仁林注:《古文周易参同契注》卷四,清光绪二十二年长沙刊本。

意思是,《易经》之学以见天心为大统,《复》卦代表一阳之气的萌发。长子继承了父亲的家业,因为母亲的养育而有了立足的根基。阴阳往来消长与黄钟、大吕相呼应,一气升降变化以北斗的指向为准则。《周易参同契》这三句是讲丹道修炼的,它把《周易》原理、黄老之学、炉火烧炼统合起来,号称“三道由一”。其中的“天心”即《周易》之《复》卦所谓“天地心”。

《周易参同契》以“长子继父”暗示《复》卦一阳爻乃是得自乾卦之本体。所以,朱熹解释说:

乾惟天符之进退循环,故《易》之大统,起自天心。天心者,退之终、进之始,乃天地生生不已之心。于此见端,其卦名复,为一阳始萌之象也。是卦也,五阴一阳,内震外坤,震为长子,继乾父之体,阳刚渐进,而因依坤母,以立兆基。由是而息者六、消者六,应乎黄钟、大吕之律。而升之六位,据斗枢之,自子而巳;降之六位,据斗枢之,自午而亥。盖易行周流,于一日之十二时、一年之十二月固然;而一月之十二节,亦然也。(32)袁仁林注:《古文周易参同契注》卷四。

照朱熹的说法,《乾》卦是天体阴阳进退循环的能量源泉,而其发端则在“十二消息卦”的《复》卦,它是阴阳转换的关节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复》卦就是“天心”。由《复》卦兆基,阳长经过了六个时节,这叫做“息者六”;此后,则阳消阴长,也经过六个时节,这叫做“消者六”。六阳与六阴,对应于音乐上的黄钟、大吕。就十二地支而言,由“子”到“巳”,是为阳升;由“午”至“亥”,是为阳降。一升一降,乃以北斗为中枢。“十二消息卦”既可以表征一日十二时、一年十二个月,当然也可以表征一月的十二候节。按照一个月三十天计算,分为十二时节,则每个时节为两日半。以此“进火、退符”,则一元之气即运转于人体十二经络(见图1)。这就是《周易参同契》基于《复》卦精神以论“消息应钟律”的奥义所在。

汉代以后,随着养生实践的扩展,以“观复修真”为特色的炼养理论也逐步兴盛起来。在千余年的时间里,涌现了许多道学理论家,他们的著述或明或暗涉及“观复修真”的议题,如元代的饱学高士李道纯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位。李道纯在《中和集》卷一中,依《周易》之《复》卦的旨趣,论丹道之易象、常变、体用、动静、屈伸、消息、神机、智行、明时、正己、工夫、感应十二步功以及三易、解惑、释疑、圣功等学习要点。在该书卷二中,画有《火候图》,将一年十二个月与十二地支、“十二消息卦”相配合,又以一个月三十天按照“纳甲”的规律,错综其间,对应月体变化的晦朔弦望规律,展示“进火”与“退符”的过程,起点从“朔”(初一)开始,这一天对应的是“十二消息卦”的《复》卦。对此,李道纯在《中和集》卷三《问答语录》有解说:

《易》曰:寂然不动,中之体也,感而遂通,中之用也。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易》云:复,其见天地之心。且复卦一阳,生于五阴之下。阴者,静也。阳者,动也。静极生动。只这动处,便是玄关也。汝但于二六时中,举心动念处著工夫,玄关自然见也。见得玄关,药物火候、运用抽添,乃至脱胎神化,并不出此一窍。(33)李道纯:《中和集》卷三,《道藏》第4册,第498页。

这段论说,引《周易·系辞传》与老子《道德经》言,以申发论述“中和”之圣功。又举《复》卦言,引导生徒感悟“玄关”之妙处,其所谓“玄关”即《复》卦说的“天地之心”。要见此“天地之心”,不是靠刻意追求,而是在体验中自然而然地领悟。

由《周易》之《复》卦到“中和圣功”,李道纯并非仅仅停留于师徒之问答,他还撰写了许多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其中《水调歌头·赠张蒙庵》把《复》卦在内丹圣功中的修炼指导意义充分地展示出来了:

雷在地中复,山下出泉蒙。明斯二理,自然造化合玄同。密密至虚守静,便见无中妙有,九窍一齐通。直下承当去,个是主人公。

莫著无,莫著有,莫著空。疑团打彻,只今突出妙高峰。拨置纷纷外境,收拾灵灵底个,生化了无穷。毕竟作么道,日向岭东红。(34)李道纯:《中和集》卷六,《道藏》第4册,第519-520页。

这首词以《复》卦为叙说的开端,继而引出了《蒙》卦,描述“中和圣功”的体验感受与注意事项。作者为什么要先说《复》卦?因为中和的内丹圣功必须以“守一”闭关作为起点,唯有“一阳来复”时才能进火以培补阳气。为什么要接着讲《蒙》卦?因为《蒙》卦就是讲圣功的。《周易·蒙卦》谓:“蒙以养正,圣功也。”(35)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周易注疏》之《周易兼义》上经乾传第一。明白了“圣功”的原理及操作规程,就掌握了“观复修真”的要领。词的上阕叙说下手工夫,强调守静通窍的“观复”要旨。下阕叙说注意事项,强调“破执”的重要性。读这首词,不仅有助于把握《周易》之《复》卦的精神,也能够感受到“中和圣功”的修真奥妙。

结语:天人合一悟玄机

“观复修真”作为道家学派的秘学与绝学,不仅是生命涵养的一种实践技艺,而且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精神的贯彻。它肇端于老子《道德经》,经庄子等先秦道学大师的接续,至两汉时期的《太平经》、《周易参同契》等代表性的道学经籍得以充分应用。或许是担心“泄露天机”,从汉代以来的道学经典几乎都是以隐语、比喻的法度表达修真的火候操持,其实践技艺的规程是通过一系列的符号象征来暗示。这种符号象征的底蕴就是《周易》六十四卦之象数,而其修持要领则在《复》卦所建立的时空对应与转换模式,所谓“一阳来复”、“反复其道”以及“天心”说正是《道德经》“观复”法门的思想内核。从老子开始直到近代,道学所阐述的生命涵养理论处处蕴含着《周易》的象数义理“玄机”。揭开这种“玄机”,乃是把握道学大生命智慧的关键,而要寻其门以入其庭则需以《周易》之《复》卦为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方可启动道学养性修真的门锁。此乃不二法门,学者深思之,或可领悟道器关系的根由,有朝一日而势如破竹,步入《周易》与《道德经》融通的玄妙圣境。

附注:本文还受到四川大学“创新2035”先导计划(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研究计划·儒释道思想融合创新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资助。

猜你喜欢
道学周易道家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扎实地道学英语
甜甜的“蝴蝶茧”
漫画道家思想
宋人“道学”与“理学”名称考辨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周易》与《孙子兵法》
深山里的“古法榨油人”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