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的隐喻语篇分析框架建构

2022-11-20 13:08廖美珍
关键词:喻体微观本体

廖美珍

(黄冈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0)

隐喻使用实证研究是当今隐喻研究趋势(1)参见Raymond W.Gibbs,Jr.,ed.,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Mara Sophia Zanotto,Lynne Cameron,Marilda C.Cavalcanti,eds.,Confronting Metaphor in Use:An Applied Linguistic Approach,Amsterdam:Jonh Benjiamins Publishing House,2008.,隐喻语篇功能为焦点之一,特征是从孤立、零散、微观个体隐喻研究走向互相联系、依托语境、动态和宏观层面的语篇隐喻研究。代表性学者有Semino和Cameron,前者以文学、政治、科技、教育等话语为例探讨了篇章隐喻,并论述了语料库和隐喻话语研究的关系(2)Eleno Semino,Metaphor in Discours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后者运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专门研究了教育话语(课堂教学)隐喻(3)Lynne Cameron,Metaphor in Educational Discourse,London:Bloomsbury Publishing,2003.。更多学者则从语用、功能、认知等角度具体研究特定话语中的隐喻语篇使用策略及其模式(4)参见Lionel Wee,“Constructing the Source:Metaphor as a Discourse Strategy”,Discourse Studies,Vol.7,No.3,2005;Tay Dennis,“Revisiting Metaphor Types as Discourse Strategies:the Case of Psychotherapeutic Discourse”,Text & Talk,Vol.30,No.4,2010;Mei-zhen Liao:“Metaphor as A Textual Strategy In English”,Text,Vol.19,No.2,1999;廖美珍:《隐喻的语篇组织功能研究——标题与正文之间的组织关系》,《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廖美珍:《隐喻篇章分析层级框架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张玮、张德禄:《隐喻性特征与语篇连贯研究》,《外语学刊》2008年第1期。。基于语料库的隐喻使用实证研究成为大势。目前主要问题是:(1)缺乏系统揭示隐喻语篇建构和组织及其层次、格局和机制的研究;(2)没有专门针对语篇隐喻的操作性强的分析模式;(3)鲜见反映语篇隐喻作用的复杂性、互动性和涌现特征的研究。为了推动语篇隐喻的深入研究,作者在前期系列研究的基础之上,努力建构一个语篇隐喻分析框架。作为这个框架的基础,我们根据语篇系统思想,建构了一个语篇隐喻层级分析模式(5)廖美珍:《隐喻篇章分析层级框架建构》。,对隐喻做了语用分类,区分了隐喻作用的语篇层次(表层和深层,微观层面和宏观层,等等)。本文则致力于回答以下问题:(1)隐喻作为微观和宏观系统,在语篇建构和组织中的作用(互动)机制是什么样的?(2)这种机制如何作用于语篇主体的适应、追求并实现语篇目的过程?(3)这种机制如何影响语篇格局?虽然已有一些关于语篇隐喻模型的研究,但是并没有从理论上解释这些模型的成因。同前一篇框架建构文章一样,本文对隐喻采用宽泛定义,使用活隐喻,主要使用名词性隐喻(6)少量使用动词和形容词。,使用书面汉语语料,尽量使用篇幅相对完整﹑隐喻密集度相对较大的语篇语料,旨在揭示人们如何有意识地通过隐喻来建构和组织语篇和话语。就隐喻的机制而言,基本采用Lakoff和Johnson的“二域投射”说(7)George Lakoff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但认为这种投射也是互动,由互动投射产生涌现结构或特征,因而整合进了“互动说”和“多域投射”的要素。在理论基础方面,本文借鉴“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在本文的应用

复杂适应系统(8)有时简称为“复杂系统”。城市或者森林都可以看作复杂适应系统,城市的交通也可以视为复杂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简称CAS)是用于研究、解释和理解主体(agent)系统如何通过集体协作而形成涌现(emergent)的宏观层面特质的一种理论。这个理论一般认为是美国霍兰(John Holland)教授于1994年在专门致力这一理论研究的圣菲研究所(the Santa Fe Institute)成立十周年时正式提出的(9)参见J.H.Holland,Hidden Order:How Adaptation Build Complexity,New York:Basic Books,1995;J.H.Holland,Emergence:From Chaos to Order,Massachusetts: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House,1998.。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的提出对于人们认识、理解、控制、管理复杂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CAS理论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在微观方面,CAS理论的基本概念是具有适应能力的、主动的个体,简称主体(agent)。这种主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遵循一般刺激-反应模型。在宏观方面,由这样的主体组成的系统,在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表现出宏观系统中的分化、涌现(emergent)等种种复杂的演化过程。所谓“复杂”,表现在这些系统是动态的互动网络,网络之间的关系不是静态的个体聚合,整体行为无法由个体行为预测;“适应”则指的是个体和整体行为根据微观或者集体事件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自我组织,即能根据行为的效果修改自己的行为规则,以便更好地在客观环境中生存。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演化的动力本质上来源于系统内部,微观主体的相互作用生成宏观的复杂性现象,其研究思路着眼于系统内在要素的相互作用,所以采取“自下而上”的研究路线,不限于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更着重于揭示客观事物构成的原因及其演化的历程。与复杂适应系统思考问题的独特思路相对应,其研究问题的方法与传统方法也有不同之处,强调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相结合。复杂适应系统建模方法的核心是通过在局部细节模型与全局模型间的循环反馈和校正,来研究局部细节变化如何突现出整体的全局行为,其模型组成一般基于大量参数的适应性主体,主要手段和思路是正反馈和适应,认为环境是演化的,主体应主动从环境中学习(10)陈理飞、史安娜等:《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在管理领域的应用》,《科学管理研究》2007年第8期。。总体说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强调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互动性、适应性、涌现性、互动的非线性特征以及宏观性(整体性),而这些特征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都是当今学者们特别关注、重视的问题。

CAS虽然提出不久,但是由于其思想新颖且富有启发,已经在许多领域(尤其是经济和管理)得到了应用,推动着人们对于复杂系统的行为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比如,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物理学家,表彰他们“对我们理解复杂物理系统的开创性贡献”,认为从爱因斯坦和普朗克开始,一百多年来人类科学探究在一定意义上正是沿着复杂性视角确立的方向不断进步,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揭晓更加诠释了复杂系统科学的光明前景和时代意义。将这一理论应用于语言学领域的似乎并不多见,而应用于隐喻研究的目前只有Cameron教授(11)Lynne Cameron,Metaphor in Educational Discourse.。

借鉴复杂适应系统思想,本文的基本设定是:任何语篇或者话语活动都是复杂适应系统。换言之,语篇或者话语活动是众多成分(主体)或者系统(诸如词汇﹑句法﹑语义﹑语用、修辞﹑话语参与者等等)参与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成分和系统处在动态的互动中。这种互动既发生在主体之间,也发生在主体与环境之间,互动既有线性的,也有非线性的,语篇活动主体会根据情景作出变化,以便更好地实现主体目的。隐喻既在语篇(话语)复杂系统当中充当重要成分,即成为语篇(话语活动)主体之一,本身也构成复杂适应系统。任何语篇(话语活动)都包含非隐喻系统和隐喻系统,而作为复杂系统的隐喻又由微观系统和宏观系统组成。无论是在微观系统内还是在宏观系统内,隐喻系统在自身内部互动的同时,还与其他成分或者主体发生互动,在互动中不断地调整,以适应情境的变化,从而在实现本身目的的同时,帮助实现话语或者语篇的目的。这些动态互动和变化,以及适应过程,会产生或者导致“涌现结构”,从而形成特定的隐喻格局和语篇格局。本文的使命就是努力建构一个能够基本反映这些特征的隐喻语篇分析模式。

二、语篇系统、微观隐喻系统和宏观隐喻系统及其互动机制

在建构隐喻语篇分析框架之前,我们先阐述两组关键概念:隐喻语篇/非隐喻语篇;微观隐喻系统及互动机制/宏观隐喻系统及互动机制。

隐喻语篇和非隐喻语篇:有隐喻语篇,就有非隐喻语篇,这两种形态语篇或思维之间既是竞争关系,也是互动(协同)或者互补关系。这一区分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语篇分析维度,即隐喻语篇(思维)和非隐喻语篇(思维)在语篇建构和组织中是如何竞争、互补、协同或交织在一起的。本研究关注隐喻语篇,暂不考虑非隐喻语篇。

微观隐喻系统及互动机制和宏观隐喻系统及互动机制:“微观隐喻系统”和“宏观隐喻系统”构成隐喻语篇建构和组织分析的两个研究领域,两者之间既是整体和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即宏观系统由微观系统构成,也是互动和交叉关系。微观系统内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和宏观系统内的隐喻之间既有互动关系,也有竞争关系,厘清隐喻系统内部互动机制是关键。我们的前期框架阐述了两种系统的层次性和构成关系,本文着重说明系统的互动性、动态性以及涌现性(12)由于篇幅关系,本文重点在于框架建构以及框架应用操作解释。我们在接下来的一篇文章中会专门用一个完整而且具有较大代表性的语篇作为例子,深入且系统地探讨复杂系统的“复杂性”以及其他特征。,附带阐述复杂性和适应性。

(一)隐喻微观系统及互动机制

任何隐喻都是由本体和喻体组成的系统,本体和喻体本身各自也是由众多成分组成的系统(13)Max Black,Models and Metaphors:Studies in Language and Philosophy,Ithaca,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2.,因为无论本体还是喻体都代表一个域,而不仅仅是单个词语或者孤立个体,因此分别构成系统。本体和喻体之间的互动投射既体现在各个组成部分的互动上,也体现在这些成分构成的整体系统上。这种互动投射产生的涌现特征便是隐喻意义。但是,作为语篇分析者,我们关注的是这种互动产生的语篇效应(14)Robert-Alain de Beaugrande和Wolfgang Ulrich Dresser 教授认为,这种语篇效应(或者叫做语篇要素)有7个维度,包括cohesion(衔接)、coherence(照应)、intentionality(意图)、acceptability(可接受性)、informativity(信息性)、situationality(情景性)和 intertextuality(互文性)。但是我们认为,这些效应或者要素不是等级平行的,最核心和最关键的是前面三个维度,因此本文的“语篇建构和组织”主要指这三个层面和效应,因为这三点的研究最符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观点。另外,我们用“目的性”代替“意向性”。,而不是认知上的涌现意义特征,这是我们采用互动论的根本原因。微观系统的复杂性在于构成隐喻本体和喻体的成分都是复杂系统,其间的互动也是复杂的,如图1所示(15)系统要素以两种方式互动,要素之间的个体互动(双箭头表示)和要素作为整体的互动(由相对的单向括号箭头表示)。。

(图1) 微观系统互动投射关系

微观隐喻系统语篇建构和组织机制问题是框架建构的出发点,核心是本体和喻体之间投射互动,有两个问题需要研究,一是互动投射的语篇隐显性,即本体和喻体是隐形(不出场)互动投射,还是显性(出场)互动投射;另一个是这种投射互动作为一种适应过程带来的语篇铺展效应。换言之,互动投射过程中本体域和喻体域如何展开?其范围和程度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涌现模式?

(二)隐喻宏观系统及互动机制

任何语篇都是复杂系统,鉴于思维和行动已经隐喻化,这个复杂系统必然包含众多隐喻。隐喻和隐喻之间处于动态互动中。宏观系统的复杂性体现在众多隐喻之间的交叉互动,以及不同隐喻间的不同本体和不同喻体之间的错综复杂的交叉互动关系。这些互动产生的涌现特征便是语篇的建构和组织方式(模式或者格局),如图2所示。

(图2) 隐喻宏观系统互动关系

宏观隐喻系统语篇建构和组织机制关系涉及两个问题:一是隐喻及其互动在建构语篇的过程中如何变化?有无规律?如有,是什么规律?具体地说,语篇是由单一隐喻建构和组织的还是由多重隐喻建构和组织的?如果是多重隐喻,那么这些隐喻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平行的还是有层级的?二是隐喻的语篇密集度问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是微观隐喻系统内的互动,还是宏观隐喻系统内的互动,其本质是适应,互动过程是适应过程,更准确地说,是为了追求并实现个体或者整体目的的适应过程,而涌现语篇特征是这种适应过程和追求和实现目的过程的自然结果。另外,微观系统内的互动和宏观系统内的互动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分是,微观系统内的投射互动如果是本体和喻体均显现和在场的话则体现为线性特征,而宏观系统内的互动则主要是非线性的。这两点构成本研究及其框架与传统的隐喻互动论以及语用学上的互动分析模式(16)Jenny Thomas,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London:Routledge,1995.根本区别。

三、隐喻语篇分析模式

模式说明: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隐喻语篇分析分为微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两大部分。微观系统分析聚焦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投射互动。投射互动分析的第一步是本体和喻体语篇隐显或者出场关系,换言之,这种投射互动是隐性还是显性以及隐显方式。本体和喻体的隐、显互动在语篇发展、适应,抑或在追求和实现本身和语篇目的的过程中留下轨迹,称为“涌现特征”,即本文所谓语篇建构和组织模式。宏观隐喻系统的分析聚焦于构成宏观系统的各微观隐喻系统之间的互动——竞争、互补或者协作。这种互动也会在语篇适应和追求并实现本体自身和语篇整体目的发展中留下痕迹,即“涌现特征”,也即隐喻语篇建构和组织模式。无论是隐喻微观系统之内的互动,还是宏观系统之内(也即微观系统之间)的互动,都是动态的;这种互动既是动态的适应过程——包括语篇系统和隐喻系统内的适应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也是动态的追求和实现目的的过程(17)参见廖美珍:《目的原则与交际模式研究》,《外语学刊》2009年第4期;廖美珍:《目的原则与交际模式研究(续)》,《外语学刊》2009年第6期。,互动中的变化体现的是为追求和实现目的而采取的适应步骤或者策略。微观系统中多姿多彩的动态投射互动关系及语篇变化,以及宏观系统中纷纭繁复的微观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发展变化,是系统复杂性的典型体现。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隐喻语篇分析框架

借鉴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且根据以上论述,我们提出下面隐喻语篇分析模式,并以此回答本文前面提出的问题。

宏观隐喻系统内微观隐喻系统之间的互动还会产生两个研究问题:隐喻密集度问题和隐喻系统互动的层级关系问题(18)系统和互动的层级关系也是复杂适应系统的核心观点和内容之一。。隐喻密集度构成语篇体裁或者文体分析维度,隐喻层级关系既属于话语和语篇分析范畴,也构成更为抽象的思维规律和哲学分析维度(19)这个模式中的横向双箭头表示互动关系;向下的箭头表示因果关系或者顺序关系。。鉴于层级关系我们已经在上一个模式中已经具体介绍过,本文略为涉及。

四、框架应用和操作

为了帮助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个分析框架,我们下面用语料具体说明框架的原理、分析方式和操作程序。由于篇幅有限,我们有选择性地突出系统的互动性和涌现性,附带说明适应性、复杂性和层次性(20)更为系统和深入的聚焦复杂性以及整体性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将在另外一篇文章中利用一个较长的整体语篇语料展现。。

(一)微观系统分析

语篇分析者可以选择做微观系统或者宏观系统研究,也可以两者都做。如果选择前者,首先分析系统内本体和喻体之间语篇投射互动关系。

1.隐显关系。隐喻微观系统内的投射互动和互动关系在语篇的表征为本体和喻体的“隐显性”,也即出场关系。本体或者喻体“隐”还是“显”,“出场”还是不“出场”,是主体的选择和策略,是主体适应的体现,也是追求和实现主体目的的体现。这种隐显或者出场与否关系一般有以下四种基本表现方式,但在语篇发展过程中会呈现纷纭复杂的格局。

(a)双显形态(1-1):本体、喻体同时显现

(b)单显形态(0-1):本体隐藏,喻体显现

(c)单显形态(1-0):本体显现,喻体隐藏

(d)单显形态(1-?):喻体显现,本体不定

(1)双显形态(1-1)。所谓双显,即本体和喻体同时显现,系统对称、平衡,这是微观系统原型形态,标准形态或无标记形态。双显形态很多,复杂程度不等,这里列举几种常态。一是小句内(通常以联系词)以主谓形式并列,如例1;二是以小句形式并列,如例2;三是以分句并列,如例3(本体和喻体分别由三个小句组成);四是跨句群并列组合,如例4(喻体由3个句子组成,本体由2个分句组成)。双显形态表达方式及其复杂性可以构成隐喻语篇分析的一个独特领域。

例1(21)鲁珊、张显辉:《做好事是“存款”,做错事是“负债”》,《武汉晚报》2004年12月10日,第10版。做好事(本体)是“存款”(喻体),做错事(本体)是“负债”(喻体)

例2(22)马万勇:《落叶总要归根》,《武汉晚报》2004年12月7日,第2版。自从1998年前往前卫寰岛效力,江晖已经在甲A打拼了六个年头,如今,江晖最希望落叶归根(喻体),为家乡球队贡献力量(本体)。

例3(23)钟锺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49页。汪处厚对他的事十分关心,这是他唯一的安慰。他知道老汪要做文学院长,所以礼贤下士。这种抱行政野心的人最靠不住(1),捧他上了台(2),自己未必有多大好处(3)(本体);仿佛洋车夫辛辛苦苦把坐车人拉到了饭店(1),依然拖着空车子吃西风(2),别想跟他进去吃(3)(喻体)。可是自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居然有被他收罗的资格,足见未可妄自菲薄。

例4(24)钟锺书:《围城》,第261页。西洋赶驴子的人,每逢驴子不肯走,鞭子没有用,就把一串胡萝卜挂在驴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1)。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再一步继续向前,嘴愈要咬,脚愈会赶,不知不觉中又走了一站(2)。那时候它是否吃得到这串萝卜,得看驴夫的高兴(3)(喻体)。一切机关里,上司驾驭下属,全用这种技巧(1);譬如高松年就允许鸿渐到下学年升他为教授(2)(本体)。自从辛楣一走,鸿渐对于升级这胡萝卜,眼睛也看饱了,嘴忽然不馋了,想暑假以后另找出路。

语篇分析关心的是第2、3和4这三种情况,因为第1种属于主谓句法关系,不在语篇分析范围之内。第2种并列关系构成语篇分析的小句间衔接关系,本体和喻体分别由一个小句表示,是形式最简单的也是最对称的语篇形式。第3例比第2例复杂,本体和喻体分别由三个小句体现,两者之间用分号隔开。第4例形式最复杂,属于语篇分析的跨句衔接和连贯关系,由于说明的是一种事态,喻体本身由三个句子和十二个小句构成,而本体则由两个分句和四个小句组成。隐喻系统复杂性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隐喻微观系统构成成分的繁复的出场关系和形式。

(2)单显形态(0-1):本体隐藏,喻体显现。本体隐匿、喻体显现属于有标记形态,多半是以暗喻、讽喻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语篇,多体现于诗歌一类的文学作品中,如苏轼的《定风波·三月七日》。

例5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脍炙人口的词形式上描绘作者野外游历遭遇风雨及迎来夕阳斜照的经历和感受,但实际写其仕途经历及态度。隐喻本体是作者的人生仕途经历(语篇隐匿),喻体是他的野外游历风雨遭遇(语篇显现)。

(3)单显形态(1-0):本体显现,喻体隐藏。所谓隐喻,一般说来,喻体应当出场,否则不能构成隐喻。本文所说喻体不出场的情况一般表现为下面这样的例子。

例6

专家验收确认 晴川桥恢复“健康”(25)邹汉青:《专家确认验收 晴川桥恢复“健康”》,《武汉晚报》2004年12月10日,第5版。

昨从武汉市城投集团公司获悉,大修后的晴川桥(江汉三桥)日前通过专家组织验收,正式移交武汉市路桥收费中心管理。晴川桥于2001年4月1日正式通车。因部分设施老化损伤,先后有2根系杆纲索断裂,并于去年12月3日起封闭检修。今年7月1日全面恢复交通。

新闻记者在这里通过“恢复健康”把晴川桥比作人(生命体),但是在整个新闻里喻体(人或者生命体)并没有出现,只有本体(晴川桥)被述说。语篇显现的是喻体域(人或者生命体)的一个特征(健康与否),它提醒我们没有显现的喻体是人(或者生命体)。

(图4) 开放单显关系

(4)单显形态(1-?):喻体显现,本体开放。这一形态最特殊:喻体显现,而且确定,但本体可能有多个,甚至是开放的。这样,本体可能在场,可能不在场,或者无法确定是否在场。因此,这种形态也具有强烈的适应性和目的性。这种情况多半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诗歌中。我们这里用小说《围城》的“围城”这个隐喻为例。

一般认为“围城”喻指婚姻,特别是小说中有一段人物对话,通过引用英国哲人之言以及法国和民谚明示了这一点。但是随着小说情节发展和人物遭遇的复杂化以及主题升华,围城似乎就不只是婚姻的专属喻体,还有可能是大学或者任何其他那种既吸引人进去又让人急着逃离的矛盾处境。本体的开放性给主体和语篇的适应性提供了空间,从而升华了小说的主题。这是隐喻动态适应的典型体现,而其中喻体的微观变化会改变整体的语篇格局(也即涌现特征)。

2.投射互动与语篇铺展方式。隐喻本体和喻体互动投射的隐、显选择和表现,作用于主体的语篇适应以及主体追求和实现本身和语篇整体目的过程,从而影响语篇格局,留下轨迹,或者涌现特征,其中包括隐显变化﹑方式和范围。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篇建构和组织方式。这种方式纷纭复杂,我们以其中三种最典型的对称、放射和跛脚三种模式为例加以说明。

(a)对称建构式:本体系统和喻体系统平行对称展开;(b)跛脚建构式:本体系统或喻体系统一方展开,另一方按兵不动;(c)放射建构式:发散式,本体有众多喻体,像太阳发出光芒一样。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我们(以及他人)以往也探讨过这些特征,但都是静态描写,在现有框架和理论视角下,这些涌现特征或者语篇格局都是隐喻系统互动、适应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追求和实现自身和语篇目的过程,因此我们突出或聚焦于互动和适应过程,而不仅仅是形式本身(26)图示中的箭头符号表示动态的过程。。

(1)对称建构式。对称式是本体和喻体双显模式的语篇延展,例如《围城》中关于方鸿渐等前往三闾大学途中像沙丁鱼一样挤在一辆破旧的交通车里的情形描写。

例7(27)钟锺书:《围城》,第146页。结果,买到票子的那一堆人全上了车,真料不到小车厢会像有弹性,容得下这许多人。这车厢仿佛沙丁鱼罐,里面的人紧紧的挤得身体都扁了。可是沙丁鱼的骨头,深藏在自己身里,这些乘客的肘骨膝骨都向旁人的身体里硬嵌。罐装的沙丁鱼条条挺直,这些乘客都蜷曲波折,腰跟腿弯成几何学上有名目的角度。

(图5) 平行对称格局

对称式是标准模式﹑理想模式和原型模式,其他模式属于变体。这种方式对语篇组织的贡献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适应性和目的性上,对称形式的选择旨在从表层上揭示隐喻系统的复杂性和对称性,同时适应认知和审美的需求。这种对称建构的语篇效果是语篇组织性的主要表征——衔接和照应——的突出和彰显。

(2)放射建构式。放射建构式意味着有一个核心,语篇围绕核心展开建构和组织,像太阳散发光芒,比如下文。放射建构式多半以本体为核心,以喻体为散发点(28)廖美珍:《我们赖以建构和组织语篇的隐喻——隐喻语篇一致性和跳跃性》,《外语学刊》2014年第1期。,例如:

(图6) 喻体方式变化

例8(29)贺茵主编:《哲理小品》,珠海:珠海出版社,2001年,第160页。小时候,亲情是父母温暖的怀抱;少年的时候,亲情是一封封饱含思乡情怀的家书;成年的时候,亲情是一份深长的牵挂;老年的时候,亲情又是一种心灵的归宿。亲情到底是什么?亲情是一种永远减不掉的思念,永远抽不去的牵挂,永远替代不了的关爱,永远忘不了的根。

喻体系统的变化和发展生动地体现了隐喻系统的动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亲情表现的形式不断变化)、主体的适应性和目的追求过程,以及开放性。

(3)跛脚建构式。所谓“跛脚建构”,即喻体和本体语篇展开不对称,一边展开,一边按兵不动。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喻体不展开而不对称,一是本体不展开而不对称。

喻体不展开

例9(30)人民日报采访组:《共克时艰听越歌》,《浙江日报》2009年5月7日,第1版。

给企业送去“融资金钥匙”

政府和银行积极创新,解决企业融资难。担保品种扩大了:企业手中的股权、专利权可以质押贷款了,中小企业存量资本迅速被激活,短短9个月,240亿元流向企业。义乌小商品市场摊位含金量高,摊位使用权可以用来抵押贷款。为引导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政府加大了给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埋单”的力度,政府贷款风险补偿资金两年内形成1.3亿元的规模。杭州创办了全国首个“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的小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首期5000万元,发放到了20家小企业的手中。义乌拨款1亿元用于帮助企业解决资金临时困难。

(图7) 不对称式

在这个关于金融危机中浙江省政府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的报道中,政府给与企业融资的手段和办法被比作“金钥匙”(标题),但是正文中并没有拓展和延伸“钥匙”域,而是用本体的方式述说(虽然也有其他隐喻,但是都跟钥匙域无关),从而构成一种不对称形式。这是不对称的常态模式,主要原因是认知上喻体域更为大家所熟悉,所以只说本体,但是思维是按照喻体域。这一点体现主体的认知上的适应性。

本体不展开

(图8) 不对称式

例10(31)钱锺书:《围城》,第208页。辛楣说:“也许那时候我年纪轻,阅历浅,没看清人。不过我想这几年来高松年地位高了,一个人地位高了,会变得糊涂的。”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

钱钟书把人的缺点比作猴子尾巴,但之后光说喻体,以说明喻体的方式代替解释本体。认知上,这里的情形刚好相反:人的缺点跟地位的关系大家不一定都知道,所以要详述猴子尾巴的爬树变化。

(二)宏观系统分析

宏观系统分析以微观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中心,这种互动可以是竞争性的,也可以是协作或者互补的,涉及隐喻语篇变化、变化的层级关系和语篇密集度。本文主要探讨语篇变化,因为这种变化最能体现隐喻系统的动态性、适应性和目的追求和实现这些特征,附带说明隐喻密集度和层级关系。

1.隐喻语篇建构变化。宏观隐喻系统中各微观隐喻之间的互动带来的语篇变化基本上有三种形态:

(1)重复建构:分为整体性重复、局部性重复和同义性重复三种;(2)变换建构:分为“域内变换”和“域外变换”两种;(3)交错建构:重复与变换交叉进行。

这三种形态的语篇建构方式中,重复应该算是有标记的、非典型的,因为纯粹的重复不多;变化建构方式比重复建构更为典型,基本属于无标记形态;最典型的是交错建构。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突出其中一种方式,我们姑且忽略其中可能包含的其他方式。

(1)重复建构。隐喻的重复是语篇建构和组织的重要模式。重复选择本身就是隐喻互动(竞争)的结果,最能体现隐喻系统的策略性和目的追求性。重复模态包括整体重复、局部重复和同义重复三种。重复的位置对语篇格局和主题有重大影响。通常标题中的隐喻往往通过重复形成语篇主题思想(32)我们称之为“支配隐喻”(dominant metaphor)。。我们用一篇体育新闻报道说明。

例11(33)马万勇:《落叶总要归根》。

落叶总要归根

自从1998年前往前卫寰岛效力,江晖已经在甲A打拼了六个年头,如今,江晖最希望落叶归根,为家乡球队贡献力量。

……

29岁的江晖表示……回武汉效力是他多年的心愿,而且他绝不会过多地和俱乐部讨论收入问题。“落叶总要归根,为家乡足球再拼个三四年是我心愿。”

(图9) 重复模式图

标题确立隐喻表达式“落叶总要归根”后,便在后续语篇中关键部位开头和结尾重复,从而构成报道的语篇建构和组织典型模式和主题思想。

(2)变换建构。“变换建构”指使用不同隐喻,因此也是隐喻系统动态性和适应性以及主体的目的追求性的典型表现。隐喻涉及两个不同域,如果变换不脱离域的范围,为域内变化,否则为域外变化。域内变化主要形式为隐喻延伸,延伸可以多种次隐喻平行展开,也可以递延方式发展。域外变换有两种情况,一是新隐喻完全不同于原来隐喻,即构成隐喻的本体域和喻体域都变了;另外一种情况是,原始隐喻喻体或者本体域发生变化,另一个域保持不变,例如上面所列举的“亲情”语篇。下面分别说明域外和域内变换情况。

域外变换

a.本体和喻体均变

例12(34)钱锺书:《围城》,第45页。苏小姐才出来。她冷淡的笑容,像阴寒欲雪天的淡日,拉拉手,说“方先生好久不见,今天怎么会来?”鸿渐想去年分别时拉手,何等亲热;今天握她的手像捏着冷血的鱼翅。分别时还是好好的,为什么重见变得这样生分?这时候他的心理,仿佛临考抱佛脚的学生睡了一晚,发现自以为温熟的功课,还是生的,只好撒谎说,到上海不多几天,特来拜访。

隐喻变换涉及到三个不同的本体域和三个不同的喻体域(笑容——雪天冬日;手——冷血鱼翅;心理——临考抱佛脚,功课是生的),但是不影响它们对语篇建构和组织的连贯性的贡献,因为三个不同的隐喻说明的问题是一样的。变换过程是适应过程。

b.本体不变,喻体变换

例13(35)钱锺书:《围城》,第103页。把方鸿渐忘了算了。可是心里忘不了他,好比牙齿钳去了,齿腔空着作痛,更好比花盆里种的小树,要连根拔它,这花盆就得迸碎。

(图10) 隐喻变化

本体有两个不同喻体,而喻体域之间跨度很大:医疗(牙科)和园艺,但是由于说明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意思连贯。

域内变换

a.平行展开。在下面散文中,爱情首先被比作色调。颜色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是什么颜色,都没有脱离色谱这个域的范围,喻体域之间是平行的(36)廖美珍:《我们赖以建构和组织语篇的隐喻——隐喻语篇一致性和跳跃性》。。

例14(37)贺茵主编:《哲理小品》,第57页。

爱情种种(胡茜青)

爱情有许多种色调。有一种爱情是红色的,鲜红的,热烈烈的红……有一种爱情是蓝色的,澄澈的透明的蓝,像蓝天那样可爱的蓝……还有一种爱情是粉红色的,滑柔的粉红,漂亮的粉红,娇嫩的粉红……还有一种爱情是紫色的,是一种忧郁的紫色,是叫人不愉快的紫色。以上四种色调的爱情,你喜欢哪一种?一定还有别的色调的爱情,譬喻说,橙色的,绿色的……你和他(或她)的爱情内容又是怎样的呢?

b.递延展开。隐喻按照时间和过程先后或者因果等逻辑关系展开叙述。我们以下面这首英文诗歌(38)英文原文:Green grape,and you refused me. Ripe grape,and you sent me packing. Must you deny me a bite of your raisin?为例:

例15

葡萄青青时,你拒绝我。 青涩葡萄

葡萄熟了时,你让我滚蛋。 成熟葡萄

难道成了葡萄干了都不让我尝一口? 葡萄干

诗人把爱恋对象比作葡萄。葡萄在生长过程中呈现三种不同形态,对应人生三个不同阶段:豆蔻年华是“葡萄青青”,花信年华是“葡萄熟了”,而半老徐娘、干瘦老妪则是“葡萄干”。隐喻按照时间阶段递延动态地适应性地展开(39)廖美珍:《英语比喻的语篇粘合作用》,《现代外语》1992年第2期。。

(3)交错建构。交错建构形态是重复和变化交织在一起,因此,它除了能够表现隐喻系统的互动性、动态性和适应性之外,还能体现系统和互动的复杂性。如下文。

例16(40)贺茵主编:《哲理小品》,第124页。

不要丢掉自己的小伞(王亚惠)

在岁月的风雨中踽踽独行时,我有一把脆弱的小伞,风雨飘摇中,为我遮风避雨。

一日,遇上了他,他高大的身躯像座山。我靠上去,顿时,头顶的一方,天幽蓝幽蓝。

我丢掉自己的小伞,专心去画那个以他为圆心的圆。用大海做底色,青春做笔,心血做墨,采摘来七彩阳光镶嵌出一道似梦似幻的风景。

有一天,这风景突然海市蜃楼般地消失了。凄风苦雨中我睁开久闭的双眼,没有了炫目的阳光,我才发现那曽经像山一样的身躯早已萎缩。我的心浸泡在风雨中渐渐凉透了,才想起那把被我丢弃的小伞。

迈出自己精心勾画的圆,捡起那把脆弱的小伞,我踽踽独行于岁月的风雨之中。

不再祈求雨住天晴,不再期盼搭车同行。只记住,再也不要丢掉自己的小伞。

语篇除了“(不要丢掉)小伞”这个主题(支配)隐喻不断重复(“有一把小伞”、“丢掉小伞”、“想起小伞”、“捡起小伞”和“再不丢掉小伞”)之外,还穿插有“风雨”(也以不同方式重复7次)、“高山”(重复2次)、“绘画”(重复2次)、“交通或旅行”等等隐喻,两者交错展开。交错的方式及复杂程度是又一个非常有意思并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2.密集度和系统层次性。隐喻密集度和系统层次性是隐喻系统复杂性研究的另外两个切入途径。限于篇幅,我们下面用一个例子简单介绍一下。

(1)密集度。隐喻的语篇密集度既是隐喻互动和适应过程的涌现结果和模式,也是隐喻系统复杂性的体现,密集度有局部性的,也有全局或者整体性的,Cameron等学者称前者为隐喻“爆发”(burst)或者“聚现”(cluster)(41)Lynne Cameron,Metaphor in Educational Discourse.。隐喻密集度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分析:一个是隐喻的type(类),一个是隐喻的token(符)。我们更多地关注类别,因为这是判断系统复杂性的重要标准和角度。密集度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来量化:一是计算隐喻占词符的比例(即一百个词符中隐喻的比例),二是以小句为单位计算,三是以句子作为单位来计算,四是以语段计算。我们以上面例16“不要丢掉自己的小伞”这个语篇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独立的、整体性语篇,字数为306,除题目之外,由6个语段组成,分为11个句子和31个小句。这个语篇是一个典型的复杂隐喻系统,其中有(不含重复)22个不同隐喻,而且均是活隐喻和新奇隐喻。

密集度计算如下。隐喻/字数比:每一百个字符有7.2个隐喻(22∶306=7.2%);隐喻/语段比:每一语段将近4个隐喻(20∶6=3.7);隐喻/句子比:平均每一个句子包含2个隐喻(22∶11=2);隐喻/小句比:每一小句包含0.71个隐喻(22∶31=0.71)。所以,这个语篇的隐喻“爆发”和“聚现”是整体性的、满溢性的,而不是局部的、点缀性的。隐喻的密集度是判断文体或语域的一个重要标准和标志。语篇整体密集度如此之大的文体一般是文学性的、创造性的。

(图11) 隐喻语篇层次

(2)系统层级。在语篇适应和目的追求过程中,也即语篇的建构和组织的过程中,隐喻系统里的组成隐喻就功能和作用而言绝对不是平行分布的,而是有层级之分的(这也是系统复杂性的标志之一)。我们有最高层隐喻,也即语篇支配隐喻或者主题隐喻:“小伞”,围绕它组成若干语篇主干隐喻链:①不要丢掉小伞,②想起那把小伞,③捡起小伞。除第二段外,它们贯穿全文始终,跨越标题和正文,以及正文的语段,形成宏观语篇层的组织关系,无论是在表层形式还是在思想内容方面都起着主导作用。接下来,我们有起着附属和支撑作用的隐喻,也即第二层隐喻,它们在句子层和小句层起着语篇组织作用。这层隐喻有两个平行系列:一是“靠山画圆”,另外一个是“风雨人生”。支撑第二层隐喻的隐喻则构成第三层隐喻,多半在小句层起作用。

相比较而言,风雨隐喻与主题隐喻“小伞”联系更密切,而“靠山”、“画圆”隐喻则起着反衬对比的作用。隐喻系统的层级分析是揭示隐喻系统复杂性的有效且必要的手段和程序。

五、结语

本文从问题出发,借鉴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将隐喻分为微观系统和宏观系统,建构了隐喻语篇分析框架,揭示并聚焦于微观系统本体和喻体之间投射互动和宏观系统组成隐喻内部之间互动﹑互动机制以及由互动产生的涌现语篇模式。我们用比较典型的语篇例子说明了隐喻宏观系统和微观系统的互动作为一种适应过程对语篇建构和组织的作用,以及形成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模式,揭示并突出了语篇的动态性、互动性、涌现特征以及隐喻建构语篇及其模式的独特性。由于篇幅限制,隐喻系统的复杂性和更加详细的适应性特征和更为复杂的互动以及互动层次关系我们将另文揭示并展现。毋庸讳言,有些语篇模式我们自己和其他学者发现过或者描写过,本文的创新或者不同之处在于把这些已经揭示的以及还有没有发现的涌现特征统摄在一个理论视角和框架之下,使这些涌现特征得到统一的也有说服力的解释和理论上的升华。在这一理论视角之下,这些涌现特征本身体现的都是动态的主体适应过程,也即追求并实现主体目的的过程。

建构这一框架的意义和价值有三重:第一,在学术研究上提供了一个新的语篇分析范式,一个不同的看待语篇的视角,有助于将隐喻语篇分析作为独立、自成体系的领域进行研究,从而丰富语篇分析的手段和途径。本文揭示的互动机制和模式是以往任何其他语篇(话语)模式没有或者不能做到的。第二,这个平台有助于系统地分析、比较和把握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以及操不同语言的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表达世界的思维方式。第三,在语言教学上,这个平台也为语篇写作和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手段。例如,可以启发学生如何通过利用微观和宏观隐喻系统、这些系统的互动投射、互动投射产生的语篇展开模式,以及隐喻系统语篇适应和追求并实现语篇目的过程中的策略,来建构和组织语篇,从而形成风格独特、文采彰显、效果突出、说服力强而且富有魅力的语篇。在语篇阅读理解和教学中,也可以从隐喻和隐喻系统的角度欣赏语篇、分析语篇,从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宗旨和意图。

这个框架还开拓了以后继续研究的方向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其中包括:(1)隐喻语篇和非隐喻语篇之间的(竞争或者协作)关系以及异同;(2)隐喻建构和组织语篇活动的功能与语篇类型的关系;(3)跨语言和跨文化之间的隐喻语篇对比和比较研究:哪些形态是普遍的或者共享的?哪些形态是具体文化和语言特有的?(4)在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以及介词性隐喻等等跟词类相关的隐喻中,哪种语篇建构和组织的作用最大?各自建构的方式和特征是什么?隐喻语篇建构和组织与句法关系如何?(5)哪些隐喻是我们赖以建构和组织语篇的?(6)本文的隐喻语篇建构和组织主要体现在语篇的衔接、照应和目的性三个最重要的语篇特征方面,对其他特征的影响和作用如何?最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是:在依据这个框架发现并描述了隐喻的语篇建构和组织特征之后,我们如何从认知等角度来解释这些模式?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必将大大丰富和深化我们对隐喻的理解,有助于深入探索并完善我们对人类思维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另外,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与隐喻语篇作用结合研究也是全新的、有待深入探索的、且前景光明的领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把语言(话语或者语篇)作为复杂系统的研究一定会如火如荼。

猜你喜欢
喻体微观本体
眼睛是“本体”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微观的山水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
微观中国
微观中国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