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中心小学 韦小露
课程改革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小学数学教材不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独有资源。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积极开发和利用有价值的高质量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实际学习情况,整合多种数学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随着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体验式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进入了新的轨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发和实践体验式课程的过程中,试图摆脱传统教材的束缚,进行创新的课程设计,但目前仍有许多体验式教学理论和实例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体验式课程的推广和发展。许多数学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例如,只注重教材,教师认为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全部;只注重教学参考用书,教案和流程经常是照搬照抄。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更好地利用课程资源为小学生服务,已成为一线教师的重要课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新的教学方法逐渐出现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在数学方面,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小学是一个奠定基础的阶段,学生只有学好小学数学,才有利于其以后的数学学习。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都难以学好数学,那么以后的学习会更加困难。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致力于开发体验式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体验学生的数学视野,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魅力,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技能,促进小学生数学技能的发展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最基本素材,也是国家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体系有很强的系统性和严密性。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到灵活、合理、科学地使用教材,注重数学教材结构和内容等方面的研究,然后根据不同的内容和课型,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各种各样的有效活动,调动学生的专注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2、5、3 的倍数特征”的教学中,当学生掌握了“2、5、3 的倍数特征”后,教师可以开发“9 的倍数特征”和“不是9 的倍数特征”的体验式课程,使学生对数学规律有更深的理解,即不是9 的倍数的数也有规律可循,根据这个规律,学生可以快速计算出一个商除以9,如34 除以9,那么余数是7,7 是商的小数部分的循环节。这样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延伸,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除此之外,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你知道吗”、思考题、“动手做”等,也都是学生开展体验课程的优秀素材。但是有些素材很容易被教师忽略,那就是练习题。有些练习题进行精心设计,可以开发成学生体验式的课程。例如,从计算啤酒瓶中,圆柱体部分的容积。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巧算啤酒瓶的容积呢?众所周知,啤酒瓶的下面是一个圆柱,瓶颈部分是不规则的几何体。如果只给你一把直尺,你能想办法测量出啤酒瓶的容积吗?
测量瓶身的圆柱部分的容积并不难,只要量出玻璃瓶的底面直径和圆柱部分的高就可以了。问题是怎样算出瓶颈部分的容积。找一个这样的空玻璃瓶,量出玻璃内的底面直径。再按下面的步骤操作:①在空瓶里装大半瓶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并算出水的体积。②塞上瓶盖,把玻璃瓶倒过来,量出空余部分的高,并算出容积。整个过程,用转化的策略,将不规则的部分转化成了规则的圆柱体,进而求出整个啤酒瓶的容积。一道题开发成一节体验课程,既有趣味性,又提高了学生研究数学的积极性,增加学生体验生活中数学的机会,提高研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有一种特殊的逻辑。如果学生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更复杂的思维过程,就相当于解决了整个问题的一半。数学课程明确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有条理地思考,并为结论的合理性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更容易使学生理解到数学问题中的逻辑,更加灵活地使用数学语言,提升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选择与他们生活紧密相连的数学内容,实现数学的“生活化”,同时,更好地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实用价值。每个学生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生活中拥有许多可开发的课程资源。由于年龄、生活范围和认知水平的限制,生活资源的开发对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生活资源包括:购物资源、装修资源、水电费资源、储蓄资源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选择与他们生活紧密相连的数学内容,实现数学的“生活化”,同时,更好地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实用价值。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粉刷教室”的体验活动。由于教学活动涉及实地测量和调查,因此教学活动应采取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整个体验实践活动以“教室粉刷”为出发点,从明确分工、收集资料、分析数据、提出方案四个层次进行安排。学生可以通过调查、观察、网上信息检索等方式收集信息。根据提供的资料,计算出粉刷教室的面积、粉刷人工成本、材料消耗等。根据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确定涂料的种类,计算涂料成本。最后,在学生分析、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文字或表格形式粉刷教室的方案。
获取动态生成资源是小学数学的目标之一,在师生互动中,将基础数学资源与生成性课堂资源相结合,实现大数学教学资源观。小学数学教师应遵循新课改理念,促进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乘法简便计算”的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计算25×32,经过思考,收集到以下几种方法:①把32 合理分成 2 乘 16,按乘法规律计算:25×32=25×2×16=50×16=800;② 32 可以合理地分成 4 乘 8,然后按乘法定律计算:25×32=25×4×8=100×8=800;③ 32 可以合理地分解为2+30,然后用乘法分配律计算:25×32=25×(2+30)=25×2+25×30=50+750=800;④ 32 也可以合理地分成 2 乘 2 乘 8 再计算:25×32=25×2×2×8=50×2×8=100×8=800。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算法,教师要及时肯定和表扬。这个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各种简便的算法,使数学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
信息资源进入数学课堂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光盘、幻灯片等,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也使数学知识趣味性和知识性大大提高,帮助小学生形成数学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意识。
例如,在“圆的面积”教学中,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多次分割,然后有序拼接,使他们对一个完整的圆有更直观的感知,最后拼接成的图形非常近似于一个长方形,然后我们会发现:长方形的长约等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约等于圆的半径,而圆的面积与转化后的长方形面积相等,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可以推测出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π×半径×半径=πr2。学生经历了观察和探索的过程,再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便得心应手,容易掌握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也体验了“化圆为方”的教学方法,为以后学习圆柱体的体积推导过程奠定了基础,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迁移,用在研究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过程中。
“综合与实践”课程是小学数学四大主要内容之一。这一课程将学生生活实际中的数学与数学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紧密联系到一起,它能将数学知识中的几何、代数、统计与概率等通过体验活动整合在一起,能有效地引领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使数学在他们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目前,“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大部分内容不会在试卷上呈现,因此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往往过于笼统。可以想象,这样的后果会抑制儿童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组织合作能力的发展。实施综合实践课,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况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在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实施“综合与实践”课程?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数学实践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这种课比较适合放手,在活动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分析、思考和总结。这种课程的基本模式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践交流—总结—运用经验。
比如,在一个数学活动课上,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以“趣味推理”为主题的思维训练体验活动:在课始,笔者要求学生“猜测”“上周老师去哪儿出差了?”让学生盲目地猜,会有很多答案,而且很难猜对,“如果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相关的线索,你们不就容易猜到了吗?”事实上,刚才的谈话包含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推理”。那么如何推理呢?推理的方法是什么?笔者创造了两种情境:一种是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判断学生加入了哪些兴趣小组(重点是学习“列表法”);二是根据信息找到6 架飞机模型的位置(重点学习“分类法”)。因为这两种情境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笔者没有对学生进行过多的指导,只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在交流中运用感知和推理的方法,如列表法、分类法,以及学生总结的排除法等。
第四个环节是体验运用。推理有什么用呢?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活动来讨论推理的作用,然后解决稍有变化的练习。例如,有四个笼子,狼、兔子和山羊都被锁在笼子里,请根据以下四个信息来判断狼、兔子和山羊被锁在几号笼子里?
A.4 号笼子是空的。
B.狼不在 1 号和 3 号笼子里。
C.兔子不在1 号和2 号笼子里。
D.山羊在2 号笼子里。
请推理后判断一下:
狼被锁在()号笼子里;兔子被锁在()号笼子里;山羊被锁在()号笼子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充足的研究动力。日常课堂上,学困生对课堂上的数学活动兴趣不高。如果教师精心设计,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的探究活动。
例如,“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这一课,以“寻宝”为主题,引导学生自主寻找宝藏的位置信息,激发学生对“寻宝”的兴趣,结合已有的确定位置的经验(低年段:前后左右上下;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中年段:数对)挑战未知,从而找到宝藏的位置。这时候的学生融入情境,从一开始的大致方向“东北方向”(一个面),通过生生互动与质疑,进一步确定需要加上角度(一条线),最终加上距离确定到准确的地点(一个点)。整个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学情境提供的故事线,在生生相互质疑与探讨下,得出了小学阶段确定位置更加准确的表达方式,教师只需要在方向与角度的表达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并在最终成功寻宝后,给予适当的评价。这节课学生几乎是全员参与,正是对“寻宝”的兴趣,学生基于这样的情感激发,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是充分且有效的。
如果说综合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实践就是一种探索精神,它是可以受益一生的学习品质。在讲授其他三个板块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要求学生通过手、口、脑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从而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践和体验,不仅要“全程”,而且要“全员”参与。例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活动过程是收集图形,观察特征,发现并画出对称轴,创建轴对称图形。活动前,教师应鼓励每一个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捕捉身边的轴对称图形,如拍照、画画、录像、收集等。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数学,应用数学,反思数学。
总之,小学数学体验活动课程仍是一门新课程,教师只有致力于注重体验的“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开发与运用,才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经验,体验“做数学”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