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仙都中心小学 林巧凤
“解决问题”是锻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核心载体,也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内容,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开展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在传授数学教材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方法,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在小学数学解题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讲究技巧、方法,用小学生感兴趣、能够接受的形式设定教学活动,从中总结技巧、规律,促使学生更好、全面地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是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展开探析,希望提供一定的启示、参考。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无法提高解题教学质量、效率。首先,教师习惯于用题海战术、数学理论知识灌输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导致小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中,根本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生的好动性、好奇心非常强烈,这种被动学习模式,很容易让学生对参与数学知识探究存在抗拒、抵触心理,无法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其次,在当前小学解决问题教学活动中,解题过程较为传统化、程式化,学生通常都是按照教师的步骤解决问题,缺乏自己独特的观点、想法,无法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数学问题信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最后,在解决问题教学活动中,缺乏情境创设,教师习惯于直接展示解题过程、解题思路,学生缺乏自主探索的空间、机会,无法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数学学科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要转变思路、优化教学过程,围绕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多元化设定解决问题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自主融入数学知识探索中,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学习习惯。
1.借助已知信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活动中,要想提高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质量、效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探寻数学解题规律、技巧,最大限度提高数学教学成效。在数学解题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先让小学生读懂已有信息,之后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数学教材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大,教师可以围绕生活素材,图文并茂提出数学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解题兴趣,在此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学会提炼有用的信息。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解题步骤、解题思路的引导,让学生读懂数学信息、梳理数学信息。比如,在学习“用加减法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结合数学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具备挑战性、趣味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熟悉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间的关联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信息,学生会发现:“教材的图片之中,一共包含了9 只小鹿,之后走了3 只”,接着会不由自主地提出问题:“那么最后剩了几只小鹿呢?”这样既能够让学生运用“加减法”数学知识,还能够激发学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读题习惯、解题习惯,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共同打造高效化、理想化的数学课堂。小学生的认知素养、理解能力有待提升,所以教师只有设定数学问题情境,才能够让学生理解性提出数学问题,从中来获得更多的启发、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科素养。比如,在讲解“学习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数学知识期间,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买苹果、吃苹果”的问题情境:“小红的妈妈一共买了13 个苹果,回家之后被小红吃掉几个,最后只剩下7 个苹果,通过这些条件,你能想到哪些问题?”学生立刻提出:“小红到底吃掉了几个苹果呢?”,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生活化、趣味化问题情境,让学生感知到探索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必要性,促使学生成长、完善、提升,取得最佳的数学教学成效。
1.利用数形结合分析数学问题
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活动中,要想锻炼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解决能力,教师要利用数形结合分析数学问题,从中总结解题技巧、解题思路。因为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强,所以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征设定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运算中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形探究解题思路、技巧。在《九章算术》中提出:“需要适时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如简单线段图、条形图、简单符号,探究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直观化,把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关联起来。”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让学生利用形解决问题。比如,在小学二年级教学活动中,在讲解“两位数减两位数”数学知识期间,教师可以用色条图的形式呈现数学问题,帮助学生详细、全面理解数学问题,探索已知信息、未知信息、数学问题的关联性,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涂画”解决问题,感知到解决数学问题的快乐,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2.渗透数学思想,促使问题解答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渗透数学思想,促使学生问题解答,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不仅需要解答方法、解题技巧的辅助,还需要数学思想的渗透、引导,才能够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解答数学问题。比如,“数学建模”思想属于解决数学问题中的核心思想,能够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素养。在讲解“统计图表”相关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关联起来,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展开调研,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充满着大量的数据。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医院、工厂中展开实地考察,并且收集大量统计数据,把这些数据运用到数学模型之中,用图表的形式生动化、直观化展示出来,并且鼓励学生利用数学建模思想解决问题,让学生从中总结规律、技巧、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效率、正确性。同时,教师在渗透数学思想期间,一定要围绕学生的数学学习进度设定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从中总结解题规律、技巧,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
1.厘清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拓展学生的数学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厘清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正确率。数学新课程改革模式下,在课标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数量关系,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数学实践检验可以发现,数量关系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解题策略、解题思路,由此,教师一定要在解题数学教学中,重点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有技巧、方法地解答数学问题。在以往的数学解题教学之中,学生通常都是凭借经验解决数学问题,缺乏全面的数学思考,无法形成良好的数学解题习惯,由此,教师在课堂中要重视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按步骤、规则解答问题。比如,“求得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数学知识这是学生认知加法、减法的拓展内容,对小学生来讲,在理解该知识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困惑,因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探析、分析问题,厘清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比如,在数学教材中“怎样解答12-7”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摆一摆、算一算的方式解答问题,改变以往的竖式计算的形式。学生通过摆一摆、算一算,能够获得多种解题方案,这样既能够拓展学生的数学解题思路,还能够营造温馨、和谐的数学教育氛围,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综合素质。
2.深入研读数学题目的条件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数学问题的条件,从中找到解题的切入点、突破口,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效率、质量。比如,在讲解“小数乘法”数学知识期间,教师可以设定如下数学问题:“一头母猪的体重为0.21 吨,一头母牛的体重为母猪的4.6 倍,那么一头母猪比一头母牛轻多少吨?”在解决这道数学问题的时候,学生无法理解问题的设问方式,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数学问题中研析条件,探寻其中蕴涵的解题切入点,了解关键因素是“一头母猪”“一头母牛”,通过学生的设想、列式,最终列出“牛的体重=猪的体重×4.6”的算式,那么母牛的体重是0.966 吨,最终得出答案0.966-0.21=0.756 吨。教师让学生深入研读数学问题中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巩固、复习数学知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1.在动手操作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数学问题,运用多种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从中总结规律、技巧,改变以往题海战术的形式,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提高数学解题问题数学活动有效性。比如,在讲解“测量”数学知识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一些生活中的物体,鼓励学生自主准备测量工作,量一量“教室一周的长度”,在此过程中,既能够促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还能够让学生围绕实际生活素材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用卷尺测量,有的学生用直尺测量,还有的学生用线环绕教室之后再去测量线的长度,通过学生之间的动手操作和集思广益,让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分享、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2.在课本知识研读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课本知识研读中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数学课本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主材料,教师要改变以往数学知识灌输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用心、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思想、价值,掌握多元化的数学解题策略、技巧。比如,在讲解“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索课本中的案例,因为课本中的数学问题具备较强的探索性、启发性、代表性。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拆分”的形式求得面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也能够通过“增补”的形式计算图形面积,掌握多种解题方法。同时,教师要改进日常数学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题兴趣,比如,在讲解“圆柱的表面积”数学知识期间,因为学生之前学习的都是长方体、正方体数学知识,对圆柱表面积计算较为陌生,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准备圆柱体,不要直接讲解圆柱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方法,而是要让学生通过研读课本知识、自主探究,掌握圆柱体表面积计算技巧、方法,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解题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促使学生的综合化成长、发展。数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生,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实践中,才能够深化对所学数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由此,在解决数学问题期间,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素材探索数学问题,比如,在讲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相关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素材、事物来举例子,实现数学教育和生活教育的深度整合,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如下视频:小明在操场中开展跑步训练,小明跑了一圈,这一圈在操场上可以称之为什么?在操场中间是绿色的草坪,让学生去思考这需要铺多大的面积?以上视频片段内容都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帮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数学教材知识,让学生利用生活情境、素材回答教师的问题,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为数学课堂注入更多新的活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学习习惯,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要想让学生深度剖析、解决数学问题,教师一定要围绕实际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从中真正收获数学知识形成规律、技巧。
综上所示,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以往主导式、习题练习式的数学教育模式,重视开展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期间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规律、数学解题规律,拥有清晰的解题思路,取得理想化的数学教学成果。同时,在解题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展现小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学生从中真正构建知识结构、锻炼学科思维、发展学科素养,促使小学生的综合化成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