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亚梅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高中生处于“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他们面对众多发展任务时易产生情绪波动。高中生的人际交往常常顺境逆境相伴,这给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学习如何处理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是高中生的重要学习任务。本课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人际交往中的典型问题,探索问题解决方法,从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信心。
教师:老师想邀请大家玩个游戏“贴名牌”。
PPT 展示游戏规则:每个人在便条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写好后将便条贴到左胸口;游戏过程中不能弯曲双臂,看谁完成得最快、最好。
学生游戏。
教师:你胸前的“名牌”是怎么贴上去的?你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和发现?
学生1:同桌帮我贴上去的。我感觉有些神奇,明明挺简单的事,一个人却很难完成。
学生2:人际间的合作互助很重要。
教师: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单凭个人力量很难完成的事,如果得到同伴的帮忙,事情会顺利很多,这就是人际交往的部分意义和价值所在。除此之外,人际交往还有哪些意义和价值?
学生3:能提供心理支持,在我伤心、难过的时候,朋友会安慰我。
教师: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个人幸福感、学习动力、心理健康等有直接影响。每个人都渴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节课,我们来寻找人际交往的“魔法”。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贴名牌”,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良好人际交往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我们来开一场“人际故事分享会”。每组桌子上有若干张背面朝上的卡牌,这些卡牌具有神奇的“魔法”。请同学们用左手从中随机抽取一张,认真观察这张卡牌,你看到了什么?由此联想到哪些美好的人际交往经历?回忆这些经历,你发现了哪些积极的交往行为和良好的交往品质?
学生活动。
学生1:我抽到的是画着一片树林的卡牌,它让我想到了初中时的一次郊游。我在那次郊游中打开了内心。之后,我变得开朗了,也因此交到了很多朋友,感受到了人际交往带给我的快乐。积极的交往行为是我主动和同学交流。
学生2:我抽到的是一个人躺在病床上打点滴的卡牌。初中时,我们班有个同学生病了,我和她平时关系不错,她家离我家也很近。差不多3 个月的时间,我每天去她家帮她补课。我们因此变得更加亲近,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乐于助人的交往品质帮助我收获了这段友谊。
教师:这些神奇的卡牌带领我们重温了那些美好、快乐的交往经历。我从同学们的分享中感受到人际交往带来的温暖和力量,也听到一些促进人际交往的品质和做法。下面,让我们跟随“魔法牌”的指引,听听人际交往中不一样的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魔法牌”引导学生回忆美好的交往经历,感受人际交往带来的积极体验,发现自身良好的交往品质和交往行为。
教师:心理老师接待了4 位遇到人际烦恼的同学,他们各自选取了1 张卡牌(卡牌内容为:阿明蜷缩在角落;陈华远远望着一群人;小麦像一个小丑;苏锦背对同学,渐行渐远)代表遇到的人际难题。
PPT展示: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集体扮演心理老师的角色,在4位同学中选择1位,和他/她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共同讨论从他/她抽取的卡牌中,你们读出了他/她在人际交往中遇到了什么难题?并根据他/她的交往难题,从3 个角度进行反馈——共鸣感受(表达对他/她的理解)、经验智慧(给他/她提供成功解决问题的经验智慧)、支持肯定(给予他/她肯定、欣赏、祝福)。交流结束后,各组以角色扮演的形式(1人扮演心理老师,1 人扮演来访同学)展示讨论结果,角色间可进行多次对话,时间不超过3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派小组代表角色扮演。
教师:同学们的交流都很用心,我们从卡牌中读到的人际难题包括缺乏自信、自我封闭;被排挤、无法融入群体;不能敞开心扉、不敢表达真实的自我;与好朋友产生矛盾;与以前的朋友渐行渐远。我想采访一下来访同学,心理老师的哪些做法和建议对你有帮助?
学生1:心理老师的认真倾听让我觉得她特别关注我。我愿意尝试她提出的建议,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如减少对自己的不合理评价,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等。
学生2:我在心理老师的启发下看到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拥有的积极资源,也更有勇气再次尝试融入群体了。即使融入不了,我也不会过于自卑和自责。
学生3:心理老师帮忙分析了我不敢表达内心想法的深层原因,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人际交往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我觉得她教给我的真诚表达技巧很有用。
学生4:心理老师让我看到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教师:大家都找到了一些促进人际交往的“魔法”。
设计意图:通过解读卡牌,投射出人际交往难题,引导学生在探索解决难题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有所感悟,从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同学们,在施加了人际“魔法”后,4位同学选取的卡牌会有哪些变化?
小组1:阿明尝试抬起头,慢慢站起来,向外迈出了一步。
小组2:陈华不再只是站在远处观望,而是一步步走近那群同学。
小组3:小麦摘掉小丑的“面具”,露出了本来的样子。
小组4:我们组为苏锦的这张卡牌画了后续场景——卡牌中的两个人都回过了头。
教师:4 张卡牌里的人物都发生了积极的转变。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也是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我们找到了促进人际交往的“魔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能彼此相伴,共同成长!
设计意图:通过转化后的卡牌内容评估教学效果,利用再造和分享卡牌的过程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获得力量和希望,带着积极的情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本节课,笔者用卡牌“串联”整个教学过程。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卡牌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团体转换阶段,卡牌用来帮助学生暖身;团体工作阶段,卡牌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团体结束阶段,卡牌用来评估教学效果和增强学生信心。从课堂的实际效果来看,卡牌的使用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也促使了他们积极探索。通过对卡牌的分析和角色扮演,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充分思考和表达,切实提升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和信心。
本节课的不足:分享环节中采用的角色扮演虽然能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但是角色扮演耗费时间,也不易掌控,在班级人数多的情况下,难以让所有小组完成分享。因此,如何在分享环节恰到好处地使用角色扮演,笔者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实践。
《人际魔法牌》这节课的亮点在于授课教师有效地使用了表达性艺术辅导媒材——OH 卡牌。有几点值得借鉴,具体如下。
首先,在团体转换阶段,巧用“OH 卡牌”促进学生自我觉察,开启探索之旅。授课教师通过“OH卡牌”帮助学生迅速开启回忆的大门,重温人际交往带来的温暖,增强学生对人际交往的渴望和信心,为突破课堂难点做准备。其次,在团体工作阶段,巧用“OH卡牌”引导学生呈现难题,探索解决方法。授课教师选取的4 张“OH 卡牌”反映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难题。这些卡牌既有一定的“预设性”,又不限制学生的“自发性”“生成性”,充分体现了心理课堂的教学弹性。学生通过扮演卡牌中的人物和心理教师交流,这让他们更加放松和安心。同时,卡牌也提供了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最后,在团体结束阶段,巧绘“OH 卡牌”帮助学生转化思考,建立积极情感。授课教师仍以卡牌为依托,让学生在原有卡牌的基础上再造一张施加“魔法”后的卡牌,既评估了教学效果,又协助学生达到了认知上的转化。一节课下来,“OH 卡牌”似乎真的具有了“魔法”,不仅给予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启示,也“串联”了整个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