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雅婷
求学期间,一位心理健康教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课上提出的问题:“谁来谈谈你对‘助人自助’的理解?”使我开始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后来,我也成了一名心理健康教师,每次看到学生稚嫩的脸庞,我总是百感交集。因为我曾经和他们一样,所以特别希望能帮助他们成长。原来,我的“助人”之心早已萌芽。
轩轩(化名)是第一个主动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学生。在我看来,他是一个乖学生,上课时专注听讲,总是低头看书,参与活动时也表现得很害羞。记得在一次“心灵彩绘”活动中,轩轩画的是下雨打雷的场景,他在作品旁边工整地写下了2 行字:“希望过后,皆是失望”。轩轩向我诉说了他的苦恼,他非常在意周围人的评价,常常因为一些负面评价难过很久。我在和轩轩的交谈中了解了他的一些情况,他来自重组家庭,作为新家庭中的独生子,轩轩觉得很难和父母沟通,在家的大部分时间他都花在打游戏上。
第一次心理咨询时,我希望轩轩能意识到别人的负面评价并不代表自己不好。在我的引导下,轩轩开始反思并尝试审视自己的原生家庭,这让我很欣喜。但是,这种欣喜很快就消失了。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轩轩还是和从前一样小心翼翼地行事,外界的一点“风吹草动”仍然会导致他产生巨大的情绪反应。这也让我意识到我的“助人”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真正的“助人自助”是复杂而困难的。
为什么轩轩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不合理信念,却无法在行动中改变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查找资料。当我再次看到认知行为疗法代表人物梅肯鲍姆的观点:“行为的改变要经过一系列中介过程,包括内部言语、认知结构与行为的相互作用以及随之而来的结果”时,我意识到需要启发轩轩去适应改变,让他明白真正的改变需要依靠自己。我也有了新的感悟: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师,有一颗“助人”的心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懂得适时“放手”。
通过轩轩的班主任,我知道了他在班级里的行为表现依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在家里也是老样子。但是,我坦然地接受了这一事实,因为我明白他目前需要的是“自助”。有一天,轩轩再次来到心理咨询室,他说自己现在很生气,因为当他没能回答老师的提问时,有同学说他“白学了”。我认真地倾听,他也慢慢地平静下来,开始理性思考这件事。他表示自己没有做错,但别人说他“白学了”还是让他很生气。对于轩轩而言,类似的事情仍会给他造成困扰。其实,轩轩是可以觉察到不应该因为别人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但身处问题情境时,他依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轩轩内心的挣扎让我意识到心理咨询的过程往往是曲折的,需要漫长的等待。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轩轩反复因过度在意别人的评价而感到困扰时,我鼓励他探索未知的情境,体验新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得到了成长。我能感受到轩轩对我的信任,他更愿意向我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让我更加理解了“发自内心接纳来访者”的意义。
随着咨询的深入,我发现轩轩的表面问题是在意别人的看法,而深层问题则是他在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重要、对自己的评价很低。举例来说,有的学生很喜欢自拍,可轩轩却很讨厌,因为他认为自拍会让自己很尴尬。在日常生活中,他也确实很少自拍,并认为自己不好看。但实际上,轩轩长相斯文,成绩也很不错。即便如此,他也常常感到自卑。我希望轩轩能“跳出”他的固有思维模式,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
在接下来的咨询中,我让轩轩把自己的“自卑”画下来。他迟疑了好一会,花了很长时间才画完。我看了他的作品很久,疑惑地问他:“你的‘自卑’是空白吗?”轩轩回答:“我在角落里画了一个黑点,这就是我的‘自卑’,它会无限放大。”这时,我才发现这张纸的边缘处确实有一个黑点。咨询快要结束时,轩轩拿起那幅“画”又放下。我问他:“我发现你正在犹豫,你是不准备将它带走吗?”他轻松地回答:“我为什么要把‘自卑’带走?”我欣慰地笑了笑,原来他心中已经种下了“改变”的种子。
当我再想起轩轩时,我满怀期待,非常希望他在日常生活中能勇敢地面对问题,发现并接纳自己的闪光点,走向“自助”之路。这种期待与我之前对“结果”的期待不同,这一次我以“陪伴者”的心态,祝福他未知的成长之路。我也明白了,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健康教师不能抱有一种使命必达的心态,将完美解决来访者的问题视为目标,而是要做到“真诚陪伴,静待花开”。
从此,我正式走上了“助人自助”的道路。虽然轩轩并没有完全做到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但是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了,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别人的看法对他的影响会越来越小。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那时我还在上学,我依然记得自己前往心理咨询室时那种期待的心情,在接受心理咨询时心理健康教师的耐心疏导,以及接受心理咨询后,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改变。轩轩可能也经历了类似的心路历程,也许这就是心理咨询的魅力吧!
经过学习和实践探索,现在的我可以尝试回答当时那位心理健康教师的提问了。诚然,帮助别人的过程也是在帮助自己。但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师,不仅要有一颗“助人”的心,还要懂得“静待花开”,引导来访者拨开迷雾,找到自我突破的契机并走向“自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