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建构刍议

2022-11-20 21:29
教师博览 2022年2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心理健康心理

韩 劢

(广州大学招生就业工作处,广东 广州 510006)

目前,全国绝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或必修课程,以此作为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尽管社会和教育界普遍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不高,重视程度不够,严重影响该课程的实效性,与课程设置初衷背道而驰,极大地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的提升。出现这些情况的因素包括:首先,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大学生自身缺乏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对心理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认为心理健康课就是一般的公共课,与自身发展关系不大;其次,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足有关,很多心理健康课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支持度不高,造成教学方式死板单一及课堂气氛沉闷;再次,与课程内容设置有关,如教材内容枯燥,只是单纯传授心理学知识等,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最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一套科学规范和可操作性的评估体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改变目前心理健康教学效果欠佳的现状,可以先从课程内容架构入手。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也是各高校教师自定的。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开始明确规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结构和教学大纲。当前高校都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内容之一,试图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完整的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上也力求全面,包含心理健康概述、环境适应、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情绪调控、恋爱心理、就业心理、常见心理障碍的识别与预防等。综观部分高校使用的教材,发现有以下问题:首先,尽管内容很全面,但都是泛泛而谈,而且教材内容大多呈现滞后性,不切合当下大学生的心理实际,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其次,现有教材过于追求专业性与全面性,造成语言风格与描述方式过于刻板,理论色彩浓厚且实用性欠佳;最后,有些教材采用专业学科课程的编排方式,没有创新性和开放性,造成教学过程操作性与体验性效果不好。

要解决课程内容设置中的问题,必须首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进行摸查,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内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需符合信息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涵盖大学生活全过程的课程体系,以学生迫切关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内容建构上要有的放矢,这样才能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契合。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置的理论依据

为了探讨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更好地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置提供理论依据,笔者曾先后对高校课桌文化和网络论坛进行过心理分析。对课桌文化的心理分析发现大学生主要关注以下问题:对人生意义及未来的思考、对爱情的探索及情感困惑、自我迷茫与情绪困扰、对性的看法、自我宣泄及渴望解放个性。[1]而对网络论坛分析所反映的大学生的心理主要是对爱情的探讨及情感困惑、对大学生活的感想及未来的思考、娱乐消遣及抒发个人情怀、关注性等。[2]

课桌文化与网络论坛分别是不同时代大学生反映思想和欲念的载体,它们所揭示的大学生心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状态。通过对上述结果的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例如,思考人生和未来、爱情的迷思等。不同时代不同载体的一致性反映了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规律,它构成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也提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必须紧紧围绕这些规律来展开。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提高课程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人生与未来

大学生在其心理成长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就是人生观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读大学?大学毕业后干什么?如何规划未来?这些都是大学生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必须去思考的问题。心理咨询实务中不难发现大学生显性的心理问题下存在着隐性的思想意识问题,这些隐性问题的核心实质是人生观问题。

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维克多·E.弗兰克尔观察到心理咨询师常常从寻找当事人心理病源的角度来解决他们的问题,而治疗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其原因可能是咨询师没有意识到心理有问题的人经常会陷入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而不能自拔。在弗兰克尔看来,咨询效果取决于咨询师是否将人生信念、意义与价值观引入到与当事人的心理治疗过程中。因此,弗兰克尔强调,心理咨询师要实事求是地面对来访者的人生价值问题,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3]

如此看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大学生解决人生观问题。教学中应从人生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角度去阐释如何读大学、读大学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规划大学与未来及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等问题。人生终极问题的解决就是从根源上铲除了困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与否反映的其实就是当事人的生活态度问题。

(二)爱情

爱情是大学生群体非常感兴趣和迫切想尝试的事情。遗憾的是,这件事是基础教育领域的禁忌话题,社会、学校及父母常常是“谈爱色变”,在这样一种氛围下谈不上对青春期孩子进行正确的爱情教育。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对待大学生恋爱的态度也是不提倡或不支持不反对。2005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该规定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尽管如此,大学生缺乏爱情教育仍然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该要求明确提出要对大学生进行两性心理健康教育,至此,爱情教育总算顺理成章登上了大学讲台。

爱情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毫不例外,两性问题也是大学生们最为关心和最为困惑的问题,对其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乃至个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心理咨询实践中,恋爱和情感困惑是大学生群体的共性问题之一。大量的事例表明,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谈恋爱,不懂得如何处理恋爱中的矛盾与冲突,不愿面对或无法承受情感挫折。表达爱、接受爱与发展爱是一种可迁移技能,大学生除专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外,也需要培养爱的能力。恋爱心理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了解恋爱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培养他们寻觅爱、表达爱或拒绝爱、发展爱及承受失去爱的能力,以便他们有能力处理恋爱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择偶观,为今后幸福婚姻和家庭生活打下坚实基础,有利于家庭和谐和社会安定。

(三)自我意识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快速发展、自我意识不断成熟的时期。当前网络充斥的不良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带来影响,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偏差。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常常涌现出自我意识的分化带来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这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必然阶段。大学生自我意识矛盾冲突的消极方面是让大学生感到苦闷焦虑,积极方面则是给他们实现“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统一提供契机,有利于他们化解矛盾。

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有效引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促进其健康成长。其一,帮助大学生在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自我的基础上建立自信心。大学生要全面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处理好个体与所在群体的关系,找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位置,对自己做出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的评价,学会自信。其二,帮助大学生学会积极悦纳不完美的自我,适当展示有缺陷的自我。勇于接纳自身的缺点或不足,不逃避不隐藏,愿意以某种程度向大家展现真我和本我,让别人有机会了解不完美的自己,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其三,帮助大学生客观塑造自我,积极超越自我。大学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期,也是转折期。大学生要有意识地塑造自我,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明确学习目标,不断充实自己,为毕业后进入职业世界打下良好基础。

(四)休闲娱乐

相对于中学阶段来说,大学阶段有很多可以自主安排的休闲时间。大学生除吃饭、睡觉和学习等必要活动外,还可以自由选择符合个人兴趣、有益于身心愉悦和自我实现与发展的活动方式与内容。大学生对休闲的理解与休闲技能的差异造成休闲活动选择的不同。休闲活动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大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个性和积极向上的情趣。

一般来说,大学生的休闲活动有正性和负性之分。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消极休闲的学生容易迷恋网络游戏、“煲剧”和睡懒觉等,这些活动很容易造成意志消沉、消极懈怠的心理,极易脱离正常的发展轨道。这可能是休闲教育缺位带来的不良后果。休闲教育专家曼蒂认为,休闲教育是提升个人生活质量的整体活动,传授休闲方式和休闲技能,旨在提高个体选择休闲行为和价值判断能力的教育。[4]一个人如果没有能力过好自己的休闲生活,很难想象他能体味到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

大学生休闲活动安排是否合宜是其能力高低的反映,这种能力是可以提升的,可以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加以引导。首先,大学生要端正休闲动机,不能仅以消磨时间为目的,而应以提升生活质量为目标。积极休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打发时间,而是工作和学习压力下释放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自在的放松状态。休闲不仅仅是消耗时间,更是对生活意义的追寻。其次,大学生可以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多方面参与自我娱乐活动不仅可以排解孤独寂寞、烦闷枯燥的情绪,还能提升个人素养,增加人格魅力。最后,大学生休闲可以减压增效。大学生刻苦学习后的积极放松和调整让身心愉悦,也让后续学习更加高效。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在大学期间培育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还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提高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

(五)情绪管理

在心理咨询日常接访中不难发现,情绪困扰是来访大学生的主要咨询问题类型之一。从这些当事人身上不难发现,他们受困的原因往往在于对情绪的产生和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也不懂得如何合理调节情绪。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如果能从认知角度阐释情绪发生机制及调整方法,那么他们就可以自我管理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本身,而是事件背后不易发觉的对待事件的态度、看法与评价。[5]这些看法往往是自动化的,存在于前意识中。自动化思考可以让我们快速对外界事件做出反应,适应瞬息多变的环境。可是当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自动化思考就显得有些刻板教条。因此,要调整消极情绪,着眼点应放在对事件的自动化思考。每个人在长期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概括出了具有一定倾向的信念体系,这些信念体系可能存在不合理之处,但当事人很少或从未觉察到。例如,非黑即白,看事情只有一个绝对的结果,不存在其他可能性;大难临头,把事情的严重程度扩大,推至“灾难性”地步等。而合理的信念应该具有合乎现实、弹性、有助于目标的达成及自我接纳等特点。教学中可以教授学生找出事件背后隐藏的不合理观念及取代不合理信念的具体方法,从而保持良好心境。当然,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其他调节情绪的方法,如疏导宣泄法、自主训练法等。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心理健康心理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