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鸭暖镇中心小学 刘一超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多元、立体的智能化平台开阔和丰富了人们的视野,对教育行业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对小学数学来说,能够帮助学生建立逻辑思维体系,并逐步应用到生活中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成长的巨大推手。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关注智能化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虽然新课改已经施行了一段时间,但是传统的教学理念在部分地区仍根深蒂固,还未向现代化教育理念转变。小学生自身的教育背景和认知能力存在差异,部分教师忽略了这一特点,将教学进度和考核成绩放在重要位置,忽视了学生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极强,本身就难以理解,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已不再适用。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应受到充分重视。教师要转向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认知特点出发,避免以往低迷的教学形势重现。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从讲知识点和做题两个角度出发,讲解知识点形式枯燥,缺乏趣味性,对知识的概括和巩固缺乏新意,甚至导致学生的恐惧和厌烦心理,对数学的深层次学习更是难以实现。知识点—做题—讲题的闭环学习过程,已不再符合现阶段的学习需求,教师要改变教学的单一机械性,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改革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数学理论,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时代快速发展,互联网、多媒体和微课教学等多种高新技术为教师和学生开创了新的教育局面。但是,部分落后地区仍未实现高新技术与教育的整合,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学生难以全面发展。例如,部分学校的智能化设备还是投影机、台式电脑等,教师无法进行多元化创新,教学处处受限,难以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技术促进自身教学效率的提升。
虽然许多人已经提出将智能化平台和教育结合的理念,但是如何有效结合进行教学并无具体的研究。因此,教师滥用“智能化技术”的现象频发,并未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产生实质性的作用。例如,如何将“智能化技术”与教学目标相匹配而不是浮于教学表面,是许多教师在应用时需要考虑的问题。的确,多元立体的信息技术确实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也导致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的思维懈怠和行动懒惰,反而起了消极的教学作用,造成学生思维固化,创新能力难以提升。
传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随后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不符合每个学生的学习要求。千篇一律的教学形式,使教师难以感受到学生的阶段性变化,也就无法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创新,无法把握教学方向,因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应充分重视上述教学问题,及时找出原因,并进行教学改革,为学生夯实理论基础,促进学生的多元化、长远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目标主要在于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对数学基础学科的知识理论框架建构和实际应用能力,极力促进学生思维的相关性和开拓性发展。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思维不够活跃。“黑板+笔”的固有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角色处于被动地位,而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掌控者,这不符合现阶段的新课改需求。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缺少互动,氛围呆板沉闷,大多数学生没有内驱力主动学习和思考。在智能化时代下,多样有趣的教学情境能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种教学模式也能冲破传统课堂的束缚,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来。同时,智能化时代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紧跟前沿领域,合理统筹规划,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提高学生对数学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的认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实现数学教学价值。智能化时代下,互联网和多媒体等技术中蕴涵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将生活和数学紧密结合,教师利用这一特性来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智能化时代下的小学数学是一把利器,教师可以利用声音、视频、图画和文字等多种形式来向学生展现数学背后的魅力,引导学生关注数学问题和相应的生活应用,带领学生建立生活延伸条件下的理论框架体系,将智能技术的教学辅助作用发挥到最大。
新课改要求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因此,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就变得极为重要。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帮助组内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同时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对之后的深层次学习是极为有利的。智能化时代下,高新技术为学生创建了多样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增强其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现,教师的引导学习效率也能大幅度提升。
鉴于学科特点,数学这门基础学科抽象性极强,对小学生来说理解存在困难,难以真正提高学习效率。智能化时代下小学数学教育的最大优势即为:可以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通过适当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从而真正爱上数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统筹兼顾,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置教学情境和方法,借助智能化技术提升学生对数学的立体感知,结合生活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理论框架建构打下基础。
从现阶段教学情况来看,传统教学模式难以符合学生长期发展的需要,教师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应用智能化技术可以很好地达到这一要求。小学课堂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主要渠道,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学生在产生思维碰撞的同时能够在无形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包括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合作效率的提升。通过智能化的教学形式,学生能够逐渐建立“数学”的概念,并与生活情景联系起来,提升对数学的深层次感知和把握。
研究表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师在应用时要把握适应性原则,引导学生逐渐接受这一教学形式,同时避免学生过度关注教学内容之外的东西。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智能化教学前沿领域,吸取优秀的教学经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智能化时代下的教学形式,全力推动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智能化时代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还要遵从启发性原则,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视频、声音和图画等丰富立体的信息形式开拓思维,建立知识间的有机连接,为实际应用做准备。教学形式应避免知识的直接展现,主要以引导和启发为主,以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不断提升。
表征是指信息在大脑中的呈现方式,是信息记载或表达的方式。通俗来说,表征可以理解为代表某一事物的符号或者信号。对同一事物,每个学生脑海中所呈现的表征存在略微差异,因此对同一事物存在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时要遵循多样性表征原则,借助智能化时代下的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多元健康发展。
智能化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在应用时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巧妙利用其特性推进教学发展,避免出现失误,同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加快知识的接收和内化速度,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智能化时代下的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是教学的良好辅助工具。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电子课件进行知识讲解,多数电子课件比教材中的内容要丰富立体,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整合,按照基础知识—重点—难点的顺序进行讲解,利于学生把握主体内容。智能化的云计算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强化高频出题点和易错点,学生能够建立对某节内容的整体认知和把握,并及时依据自身薄弱点进行调整,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教师和学生的压力也能有所降低,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学习环节的困难性和复杂性。以“长方形”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长宽的长方形,引导学生对长方形的角度、长度和宽度等特点进行初步感知。在实际课堂中,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长方形的具体概念,并要求学生画出规定长宽的长方形;然后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讲解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突出学习重点;最后,利用云计算功能找出经典的长方形例题,让学生尝试完成,找出自己未掌握的部分并强化。
智能化教学方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多样丰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充分将优势最大化,利用智能化技术将声音、视频和图画等艺术形式融入课堂中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来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智能化平台组织有趣多样的教学游戏,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升教学水平。以“圆柱”这部分内容为例,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对“圆柱”这一物体的直观感知,以此促进学生对“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等深层次内容的学习和内化。因此,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中向学生播放圆柱体的形成过程。通过长方体围绕一根轴线旋转360度形成圆柱体的动态过程,学生能够在长方形和圆柱体之间建立起空间联系,进行初步三维空间感知。此后,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分别讨论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并探究它和长方体的相互联系。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智能化时代下的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网络上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针对性地解决数学教学困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完善教材知识内容结构,促进学生理解。数学学科本身较为枯燥乏味,小学生理解和内化起来存在困难,教师应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中,丰富知识形式,使教学内容变得立体生动,促使数学理论具象化和立体化。以“加减法”这部分内容为例,本身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逻辑性极强,短期内学生难以完全掌握。此时,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中多样的加减法计算形式来展示其极强的生活应用性,引导学生直观、立体地了解加减法理论,进而逐步掌握。
数学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小学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感知数学理论的生活应用,进而解决实际问题,而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种与计算相关的内容。依据此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智能化平台为学生创建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网络进行思维拓展,针对同一实际问题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而实现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图形面积计算”这部分内容为例,首先,教师应向学生讲解具体的计算法则,并列举经典例题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在学生初步掌握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中寻找其他高效解法,拓宽自己的逻辑空间。此外,还可以借助智能平台向学生布置和生活应用有关的作业:“某地为一梯形农田,已知其面积为520平方米,上底为80米,下底为120米,求该农田的高度为多少?”根据已知数据,学生能够在草稿纸上画出形状,然后进行分析,根据计算公式“S=( )a+b h/2”引入对应数据,最终得到正确答案。这样的生活应用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价值,推动学习内驱力的提升。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利用对话框积极提问,在上课前解决简单问题,以此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可以将智能化和实际教学多方位地结合起来,借助图画、声音和视频等多种艺术形式使课堂变得更加有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转变得生动活泼,便利学生的接受和内化过程,启发学生逻辑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学生之后的生活实际应用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