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亮点中体会语文新课标的价值引领

2022-11-20 19:35陈小平
江苏教育 2022年41期
关键词:学业语文课程新课标

陈小平

2022 年4 月21 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是在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宏大背景下修订、颁布的;也是教育部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关键时期修订、颁布的。新课标在保留、传承2001 年版、2011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好的理念和做法的同时,依据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进行了升级设计。

一、课程育人:把人的培养放到首要位置

总览新课标,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课标更加强调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课标则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直接依据,是达成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在教育教学中承载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次语文课标的修订,始终把人的培养放到首要位置,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

新课标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特有的育人功能,对课程育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设计。首先,在“课程性质”一章里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接着,在“课程理念”一章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基础性,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然后,在“课程目标”一章的“核心素养内涵”板块中又强调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从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新课标特别强调课程育人,着眼于人的培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系统设计、构建语文课程的育人体系,全面落实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求,从而使得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落到实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针对小学语文教育已颁布多部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以适应不同时期的需求。在2000 年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大纲”)中,只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没有“课程标准”,更没有“课程目标”。大纲在“教学目的”板块中的表述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到了2001 年秋,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提出了“课程标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概念,这是语文课标研制的一大进步。2022 年版新课标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单一课程教学要求,多次鲜明地提出“课程育人”,在基于人的一生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这个更为广阔的视野里,来思考、设计、架构课程的育人目标体系。这标志着语文课程开始由过去的“知识课程”逐步转向“育人课程”。

二、核心素养:实现素养导向下的全面育人目标

“核心素养”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随后,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多所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课题组,研究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7 年底印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写进了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特质。2022年版新课标也提炼了核心素养的内涵,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旧版语文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板块中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里的“学生语文素养”主要包含的仍然是语文学科知识及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对学生应当形成的语文方面的素养还是一个笼统的要求,缺少明确的目标指向;而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是在过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凝练而成的,具体阐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内容,这就使得语文教学目标定位更加清晰、明确。

过去的大纲,是对“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基础训练”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其教学重点仅是针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训练。2001 年版和2011 年版课标根据学科教育任务和学生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21 年前“三维目标”的提出,应该说是里程碑式的进步。从此语文学科教学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同时还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良好品格和价值观的形成。

遗憾的是旧版语文课标没有把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说清楚,教师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会简单地把三维目标变成三条目标或三类目标,然后再一项一项地去完成。新课标很好地纠正了这一问题,不但说清楚了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四个方面,还阐述了四者之间的关系,即“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并特别强调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其实,语文课程教学要达成的目标有很多,新课标在原有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与提升,升级为“核心素养”,并明确了核心素养包括的四个方面,这样少而精的课程目标指向非常明确,让一线教师容易理解和把握,更加便于日常的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逐步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方面的综合体现。今后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最终达成课程育人目标。

三、课程内容结构化:推进育人方式的真正变革

本次课标修订,明确提出了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强化学科实践,切实推进育人方式变革。而课程内容的设计、架构,则是课标修订最为实质性的问题,也是核心素养能否真正落地、育人方式能否真正变革的关键之所在。新课标跳出学科本位逻辑和语文知识罗列的传统思维,创造性地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内容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呈现出来。学习任务群的出现,有效地避免了过去零散语文知识、单篇课文分析讲解式的弊端,使得语文课程内容趋于结构化。

旧版语文课标,逐学段提出“识字写字”“阅读”“习 作”“口 语 交 际”“综 合 性 学 习”等5 个 方面的学习内容。这样的课程内容设计,仍然停留在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上,导致教师采用单篇教学,课文与课文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缺乏联系,知识的呈现是零散的、碎片化的。新课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创造性地设计了“语文学习任务群”,并通过学习任务群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达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实现课程育人。

新课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并结合小学生、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习内容设计为6 个学习任务群,从而结束了语文课程只有目标没有具体内容的历史。6 个任务群分为:1 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即“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3 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即“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2 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即“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这6 个任务群贯穿小学、初中四个学段,内容和要求螺旋上升,既突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又很好地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相衔接。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习任务群,改变了语文知识分点学习、能力分项训练的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单篇琐碎分析讲解”“刷题机械训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得不到落实”等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改革难以突破的瓶颈问题,推进了语文课程育人方式、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一章的“教学建议”板块中指出:“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由此可以看出,学习任务群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其本质就是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要求教师变革传统的语文课程育人方式,改革过去听讲、理解、练习、记忆、考试的教学形式,强化实践育人,实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进而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当然,课程内容以任务群形式呈现,并不是弱化语文学科知识,而是以核心素养为引领,把学科知识融入主题、项目、任务等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在教学中融合问题导向、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个性化创造等诸多因素,多角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四、学业质量标准:科学化高质量达成育人目标

新课标中首次出现学业质量标准,这是新课标的又一个亮点。旧版语文课标提出的“内容标准”,其实还是知识点的标准。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明确提出学业质量标准,这是语文课标研制过程中的一次超越。

新课标在“学业质量”一章首先对“学业质量”“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这样的表述,就是要让一线教师明白:学生的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内容之后的学业成就综合表现,不只是简单知识点的考查。接着,进一步阐述“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这是对语文课程学业质量作出具体的解释,并强调“四个学段的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之间相互衔接,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为核心素养评价提供基本依据”。

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的提出,为今后语文教学、学业评价指明了方向。一是让教师明白教什么。语文教学不再是语文知识点的教学,而是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养成良好的品格,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二是让教师明白怎么教。学业质量分学段的标准描述,以及学习任务群中的“教学提示”,为教师怎么教提供了操作支架,引导教师从过去零散的、单篇知识点的教学,转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主题式、项目化的整体教学。三是让教师明白教到什么程度。学业质量标准让教师有了抓手,引导和帮助教师更精准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过去只有教学内容,没有质量标准,教师不知道教到什么程度,因而什么都要教,教得很苦很累。四是为教学设计、评价、检测提供依据。学业质量标准为教师解读教材、设计教案、实施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课堂教学评价、作业评价、阶段性评价及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提供了依据,进而真正做到“教、学、评”一致。五是让教师明白学生语文学业质量重在考察学生的综合表现。语文学业质量标准更多地引领教师关注学生的能力、品格、价值观的形成以及身心、思维的发展,衡量的是综合表现水平,而不是知识的拥有量、掌握程度,更不是考试的分数和排名。可以说,学业质量标准一方面为评价学生的学业状况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引导、保证了育人目标的高质量达成。

五、过程性评价:重在考察学生日常的学习表现

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难点,而且也一直滞后于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20 多年过去了,但评价改革力度不大,成效也不显著。新课标突出强调“过程性评价”,这是一个重要导向,意义重大。

过去的语文学业水平评定,更多的是以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这既不科学,也容易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一章的“评价建议”板块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串语文学习全过程,终结性评价包括学业水平考试和过程性评价的综合结果。”这就告诉教师学生语文学业水平的评定,不只是基于知识点的考试成绩,而是要重点考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应依据各学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业质量要求,广泛收集课堂关键表现、典型作业和阶段性测试等关键数据,进而对学生的语文学业状况作出综合性评定。

新课标还对过程性评价提出了具体的原则性要求,教师要学习领会。一是过程性评价应有助于教与学的及时改进;二是过程性评价应统筹安排评价内容;三是过程性评价应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四是过程性评价应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增强评价的科学性、整体性;五是过程性评价要拓宽评价视野,倡导学科融合。

重视过程性评价,就是要变革单一的分数评价,引导学校、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学科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更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参与程度、习惯养成、合作态度、创新意识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将评价从过去看重学习结果,转向更加看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过程性评价的核心就是全过程、连续性、动态变化。

六、师能提升:做有思想有教学力的科研型教师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一章中用一节的内容,专门谈“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这是旧版语文课标所没有的。旧版课标,只是在“教学建议”第一条的后面用了一段文字,对教师所具备的综合素养作了一个大概的要求,而新课标则对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及强化教学研究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

教师是新课标的执行者、实践者,教师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新课标及语文课程的实施水平。因此,新课标格外重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校本培训,对广大语文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要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丰富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切实提升专业素养;二是要成为积极实践者,不断更新理念和方法,多在课程研发与实施、课堂设计与教学、学业质量评价等方面做实践探索,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三是要成为主动研究者,针对课程实施及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开展校本教研,推动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四要成为一专多能的多面手,既要能胜任本学科的教学,还要能担负起指导跨学科学习的任务。

猜你喜欢
学业语文课程新课标
大学准备与学业成功:美国“早修大学高中”项目的经验启示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业精于勤
35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