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 王惠贞
语文课程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课程,是初中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朗读教学,能对初中生汉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产生积极的意义,而注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对语文学科以及其他学科都十分有益。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在朗读时,声音和文字的交汇,使学生可以更容易理解朗读内容,并且课文里面的情感也可以在朗读中被初中生感知。情感本身就是人格的基础,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能培育和提升思想感悟,能够涵养出学生的内在精神品格,让学生真正成为具备更高的精神价值追求的人。当前中学生正处于增长其文化知识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时期,而语文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培养和提升学生文化基础与情感的重要学科,对其中的人文美育等各个方面都进行深度的挖掘,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思想美德,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教育目的。
例如,部编版教材有一篇课文《济南的冬天》,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描绘出济南特有的冬景。文章情辞并茂,作者把景物当作有生命的人来描写,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这些需要通过不断地朗读来揣摩加以突破,循序渐进地朗读文章,逐渐深入文章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反复朗读后也就跃然眼前了。
语文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沟通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消化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组成的复杂语文系统,从而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受到语言细微影响的文章、片段和篇章,以及对情感记忆的语文表现,将有助于学生增强口语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
比如,笔者在教学《变色龙》这篇极具代表性的外国短篇小说时,就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笔者在第一课时介绍了有关背景后,把半节课时间留在听、读上,请学生跟听示范朗读,随后自由朗读,要求边读边体会,圈画语句,做些批注。第二课时还是贯穿了朗读,在朗读中抓住句子去剖析、去联想,唤起学生已有的体验来理解人物,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文章大多是经典作品和优秀作品,这些文章值得学生朗读和品味。朗读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例如,在对《致女儿的信》一文进行朗读教学时,这篇课文运用故事来说明“什么是爱情”这个主题,文中把这些故事叙述得很好,而且结局也相当圆满。但是为充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提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可以给学生分别选择《海的女儿》和《牛郎织女》这两个故事作为对比来朗读,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的语文朗读教育也面临全新的要求,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很难满足新要求,因此加强对初中语文朗读课堂的改造将更为重要。从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来看,对初中生的朗读能力的训练也更为关注。就当前的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状况来看,教师往往容易忽视朗读,在朗读方面的引导也并未进行完善,这不利于初中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再者,在语文的朗读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在评判方面并没有针对性。教师的评判,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学生可以了解到自身的缺点,以便针对性地进行补救。但教师却往往不能注意到这一方面,对学校的朗读教学评估也缺乏针对性,从而导致整体的教学效果较差。此外,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并没有重视课堂总体目标的科学合理提出,而且在课堂总体目标方面也缺乏明确化,这也导致课堂教学的质量很难获得有效提高。
在语文课堂上,仅仅给予学生朗读时间是不够的,教师要是不能正确地指导,给再多的时间也是枉然。所以,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掌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就会将自己投入所学习的课文当中去,进而抓住文中的思想感情,再去朗读。学生掌握情感的过程,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
以初中语文部编版《雨的四季》为例,如果让学生在初学课文时就去感受文中情感,然后再朗读,这对于初中生来说确实很难办到。如果换一个视角来引导,先询问初中生有无感受过不同季节的雨有什么不同,接着再询问初中生看待下雨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并引导学生感受下雨时的宁静情绪,这样学生的思想情感也会很快地进入教学的心理状态,这时再让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读出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会联系自身的现实生活来判断,而自身的思想与内心情感也会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朗读当中。
在课堂教学中,因为初中生认识水平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不同,所以学校各年级的朗读训练要求并不相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阅读学习的过程,是初中生咀嚼、消化、吸取、储存词语的学习过程。教师一定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加以细致的策划,在朗读训练中,注重变换多种形式,让学生的朗读兴趣长期保留。课堂朗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一定要按照课堂需要选用最合适的方法,让朗读活动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
1.范读
教师身为教育者,要真正地用心设计和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朗读课堂,只具备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师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和实际生活中尽量地用心去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养成良好的语文朗读的好习惯。因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所以教师要富有激情地指导初中生朗读,也就是用范读指导。范读也是教师引导初中生特别是指导初中生正确朗读文章的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初中生受识字量的影响,在朗读时往往会把握不好语速、语调,表现不出相应的情感,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做必要的范读就十分关键。
2.领读
初中生爱展示自我,也爱受到教师的表扬,根据这一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发挥育人的功能,把学生当小老师教读。这样一来,教师才能及时更正学生朗读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例如,在教学部编版的《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用课件给学生出示几个问题,让他们一边看书,一边寻求答案: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是什么?白杨树有哪些不平凡的地方?白杨树象征什么?利用学生对这几个问题的热切思考,根据学生的逻辑思维理解能力及其主观心理情绪的变化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身的不同观点,再以学生的理解来指名领读,教师再加以表扬。
3.分角色朗读
在教学对话内容较多、趣味较浓厚的课文时,教师应开展分角色朗读活动。分角色朗读要在学生朗读准确、流畅的基础上完成,需要人人积极参与,如此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朗诵水平也才会逐渐提高。
任何一篇课文都融合了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要想认真朗读好一篇课文,就需要更广泛地了解课文,并掌握好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而不是流于表现形式,或单纯地追求课堂上的热闹。朗读文章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涵,但同时还要求学生用心去朗读,用脑子去思考,这才是真正地朗读文章。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指导学生去思考文字,走入文本。
以部编版《桃花源记》的课堂教学为例,先使用多媒体展现一片远离人烟的美丽桃花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等到初中生被课文中的景象所吸引,此时教师再对学生加以指导,比如:假如遇见这样的景色,你最想做什么?这样能使初中生展开想象的羽翼,遨游在美好的桃花源,感受文中的景色,再读课文时,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样边读边思、边导边悟才能达到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目的。结尾时,用歌谣的形式把《桃花源记》教给学生,让他们一面演唱,一面表演,在唱、跳之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
针对学生朗诵的评判也要因人而评,由于每位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整齐划一的,在语言能力上也都或多或少存在差异,教师应当根据课本和学习者自己的能力给出正确的点评。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缺点,适时点拨,予以引导,并给出更高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在逐渐实践中了解朗读规则,学习朗读的基本方式。评价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将语句的内涵丰富化,并使初中生能从教师的正确引导中得到朗读自信;对于朗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则应该委婉提出不足,其话语也应该具有鼓励性和启发意义。
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在愉悦的感受中改正错误,学习效果也会更佳。如在教学部编版的《马说》一课时,当学生朗读第一个自然段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价这个同学朗读得如何,在评价后由教师请其他同学再读读。教师也可以让其他同学模拟范读录音的语调朗读这篇文章,达到更好的朗读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鼓励的话语、满意的笑容和欣赏的眼神会让初中生感到关心和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好的读后评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更高效地推动学生朗读目标的达成。所以,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首先重视评价方式的新颖性与多元化,并主动引导初中生积极地参与评价。通过教师点评、学生自己点评、学生互评等,找到学生朗读中的亮点,并善于使用鼓励性语言,使学生拥有自信感,给学生一个快乐的体验。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的《邓稼先》时,教师就不再只是单纯地按照教材的内容对邓稼先的故事进行讲述或朗读,而是深入学生的生活中,提问:“同学们,邓稼先是人们最为崇敬的人物之一,他身上的哪些品质最令你们感动呢?作为初中学生,虽然你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但是将来迟早需要走上社会,到时候你们会用什么方式去回馈社会、报效国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回答都记录在黑板上,然后与学生一起评价。这样拓宽知识,不仅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还能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核心价值素养得到有效提升。通过《邓稼先》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邓稼先是一个无私、乐于奉献的人,学生能真正体会到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最终由教师带领学生逐步走上正轨,让学生学习邓稼先的品质,努力锻炼自己、发展自己,从而能够真正走好学习之路。
每一篇优秀的课文都蕴藏了作者深厚的哲学思想力和感染力,反映了他们具备的某些高尚的思想道德风范。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设计的意图,不仅仅在于让初中生能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去应对语文考试,还要使其把自己所学课文中有关思想方面的知识内容适当地梳理放大,把有关德育思想方面的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语文课堂中,从而更好地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和道德素养。
例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就可以运用反复朗读让学生明白,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不断磨炼自己,如果贪图享乐,那将一事无成。这样不仅能够通过教学渗透德育,还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总之,针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要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运用,如此才能更加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朗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