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思考

2022-11-20 19:12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洋中分校陈钟山
亚太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法治意识法律

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洋中分校 陈钟山

初中生作为国家未来的重要支柱和新生力量,其自身的综合素养将会对国家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既能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又能促进其自身核心素养的建设,使其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这将对祖国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一、法治意识素养的内涵

(一)法治的内涵

法治就是指国家治理社会的方法,既是蕴含了法律至上、权力制约等文明的法律精神,又是一种在法律制约下形成人人守法的良好社会状态。法制则是法律制度的一种简称,从本质上来看,法治与法制两者的含义并不相同。

(二)法治意识的内涵

一般来讲,具有良好法治意识的人往往可以自觉遵法、守法,既懂法又能灵活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同时还能监督自己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建设活动当中去。这种行为正是人们对法律功效认同和信任的具体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很好地反映自身的法律认知和思维。

(三)素养的内涵

一个人的素养是经过一定的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其中知识、能力、思想品质等都是素养的表现。若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角度来看,我们还可以将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精神文化等都视为构成其素养内涵的重要内容。

(四)法治意识素养的内涵

法治意识素养是指人以法律知识的学习、教育和使用为指导而形成的法律意识,始终坚定良好的法治信仰,依法规范自身行为,积极参与法治实践,从而形成对法治价值和体制的高度认同感,最终促使自己成为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维护者和自觉践行者。

二、法治意识素养的构成

(一)法治认知素养

法治认知素养作为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基础,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从初中生的角度来分析,它一般包括学生对法治现象、本质、功能等多个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二)法治思维素养

法治思维素养的培养可以被视为学生对法治认知培养的更高阶段,它以人们对法律的认知为基础,却又大大超越了我们原有对法律的认知,进而对法治功能和效用形成全新的认知体系,这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必备素养。

(三)法治信仰素养

法治信仰素养是建立在法治认知和法治思维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学生往往可以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法治现象做出合理分析、思考、判断并做出评价,还能够知法守法并履行法律要求的公民义务,最终能基于理性判断和评价而对法律功能建立信任。这个时候,学生的法治信仰素养就基本已经形成了,而这一素养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素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指导性作用。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法治意识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一)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而且还提出了丰富的内容,以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其中主要包括对学生法治知识、情感、技能和意识等全方位的培养。法治知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法治常识,能使其学会利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法治情感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和法律规范行为的能力发展;法治意识的培养能让学生学会用法治知识解决问题,明确自己的义务和权利;法治行为能力的培养可以深化学生的法治认知、情感和意识,更能提升他们的用法能力。

(二)是道德与法治课教材教学的内容要求

随着教材的不断完善,目前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内容已然成为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一大亮点,从学生生活的角度出发,将其知识、观念和行为融为一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心中有法,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我国法律,并且学会用所学到的相关知识进行自我保护和约束,从而促进自己成为知法守法的良好公民;二是依法维权,旨在让学生懂得法律可以保住我们的各项权利、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能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监督自己履行义务;三是依法治国,旨在让学生明白自己身处于一个法治国家,不仅要懂得知法用法,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与法同行。可见,对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培养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材教学内容要求的重要体现。

(三)是初中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如今,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外界的诱惑因素越来越多,法治意识淡薄化现象严重,特别是当代青少年的犯罪现象有着明显增长趋势,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多关注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另外,学生法治意识素养可以很好地保障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法治知识和法治意识,树立良好的法治观念,他们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拒绝不良因素的诱惑。可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条件和有效保障。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对策

(一)树立教学新理念

1.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改理念重点强调的一点要求,新时代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应该尽可能通过各种手段来落实这一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以此来驱动他们主动参与法治知识的相关学习。

首先,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由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但抗诱惑与抗挫折意志比较差,大多数初中生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与其情感冲动有关。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思维等,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绪变化,防患于未然。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创建一个民主、平等的法治课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确定教学内容、计划和方法等,并在上完课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建议和感受。例如可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或由学生列举法治案例,并邀请学生利用所学去当小法官将问题解决,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的法治实践活动。比如可组织学生参与校规班规、社区制度或村规民约的制定,向居委会提出合理化建议等,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进一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2.坚持三维目标的一体化

新课改强调以三维目标为基础,以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全面有效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有机整合,以课程标准为引导展开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准确制定三维目标。

首先,教师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激发学生的法治情感,并尽可能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所以教师不妨为学生创设特定情境,使其在良好学习情境中有所收获。以“法律在我们身边”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故事表演创设情境;还可以邀请学生围绕着相关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通过搜集报道、调查社区等方式,充分了解人们参与民主选举的具体表现和相关权利的使用方法等。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在真实的情境中融入法治课堂,主动思考问题并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法治意识素养。其次,教师要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用法能力。以“合理利用网络”教学为例,教师不妨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身边有关网络诱惑的例子,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这些事件进行讨论,从而引导他们学会合理利用网络,真正提升学生解决法治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还要注重知识技能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法治认知。譬如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引入一些真实发生的法治案例,供学生学习、思考并分析,让他们从中真切地感受到法治在现实生活中的效能和作用,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法治认知。

3.坚持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理论联系实际作为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要求教师既要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法治知识,为他们做好扎实的基础教学;又要注重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如通过模拟法庭训练的形式,帮助学生内化课上所学到的法治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地的乡土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通过补充一些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法治资源来展开个性化教学。如可以开展有关社区法治知识的有奖问答活动,结合真实案例开展说法实践,借助网络了解当地最新的法律政策等,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知法守法用法,提升他们的法治意识素养。

4.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落实新课改理念的具体体现。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多与之沟通和交流,及时引导他们正确规范自身行为。以“遵守规则”教学为例,教师不妨带着学生拍摄小视频并在课上引发学生思考,还可以在课下要求学生写下对不遵守规则的看法和制止方法,从而有效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教师要准确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因势利导,对待性格偏内向的学生,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委婉疏导将其感化;面对性格偏活泼的学生,则可以采用说服教育和批评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教育。另外,教师也要关注不同班级、年级学生的成长,了解他们的困惑点、兴趣点以及价值点,采用如角色扮演、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不同的方式展开教学。

(二)丰富教学内容

1.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法治教育课程资源

教材作为教师展开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最核心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挖掘其中的法治教育资源并加以利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有效培养。譬如,八年级下册中的内容都与法治教育有关,而且很多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思想拓展和情感延伸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补充真实的法治案例,鼓励学生积极分析案例,实现教学资源的补充。当然,教师自身也要注意法治意识素养的提升,并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法治思想,从而影响学生的法治观念。另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资源的调整和适当增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使其成为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2.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中的法治意识培养资源

如今,很多学校为了突显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学优势,愈发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所以教师也需要深入挖掘学校自身的法治精神和文化基础,并结合当地的法治教育资源展开教学,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既要注重学生的隐性教育,譬如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当地的特色文化,创编校歌、校训和口号等;又要注重学生的显性教育,譬如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关于法治教育的讲座、知识竞赛、模拟案例等。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构建特色法治课程,如组织学生进行拒绝毒品的议题探讨活动、表演公交车让座的真实案例等,提升他们的法治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还可以将赡养老人、家产纠纷等这些生活故事引入课堂,要求学生定期写反思和总结,从而提升他们的用法能力。

(三)优化教学方法

1.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方法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既可以活跃教学氛围,又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所以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去教学。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开展体验式教学,使其愿意且乐于学习法治知识。以“合理利用网络”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没有抵制网络诱惑的例子,或让他们表演教材中的小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和共鸣。又如,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以“公民基本义务”教学为例,教师不妨先让学生观看相关案例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搜集并分析相关资料,结合资料让学生进行阐述,从而逐渐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生活中的法治案件。

2.开展具有特色的课外实践活动

只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才能大大促进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有效培养与提升,使其在所学知识的引导下做出正确的行为。对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妨带着学生开展法庭模拟活动,与同学们一起分析案例;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志愿协警活动,引导他们感受法治的意义等,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学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总之,在依法治国的社会,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注重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用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法治意识法律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