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海峡路小学 郑永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开展语用实践活动,即在一定的阅读语境中,引导学生将学到的字、词、句等内容与口语交际、习作相结合,尝试大胆表达,为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打好扎实的基础。小学语文课文是编者从众多的名家名篇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大多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具有典范性,富有教育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优秀范例。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没有充分地解读教材、了解学情,以致在选择语用实践的落点上存在许多误区。
一位教师在执教三年级下册《花钟》一课时,仅针对第一自然段就设计了以下几个语用实践落点:(1)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提示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段是围绕哪一句中心句来写的?第一自然段的大意是什么?(2)师问: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对鲜花的开放进行生动描述的呢?(3)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鲜花开放时间的词语。(4)仿照“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写一句拟人句。就第一自然段而言,教师已设计了多个语用实践落点:有找出中心句、思考概括段意、作者观察与写作顺序、画时间词语、仿写拟人句等。一节课下来,如果语用实践落点过多,留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自然就太少。更重要的是,每一个语用实践点都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都是匆匆而过,这只是粗略“教过”,而并没有踏实地“教会”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的知识必然会学得不扎实。
对策:不要贪多求全,争取一课一得。教材只是个范例,“用教材教语文”这一观点已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备课时,有的教师睁大眼睛寻找语用实践落点,往往一篇课文中能找到好几个语用实践落点,统统“抓来”进行教学,这就让阅读教学成了“大杂烩”。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与质量,教师必须学会大胆取舍,根据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精心选择语用实践落点,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不贪多求全,精选落点,争取一课一得。仍以三年级下册《花钟》一课的第一自然段教学为例,我们可以只选择一个语用实践落点:学习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示鲜花的开放,并积累语言尝试灵活运用,分四个层次将这一语用实践落点落实到位:(1)抓住重点语句。教师展示课文中写的九种鲜花图片,让学生说说作者如何描写不同的花是怎样开放的。学生很容易从文中找到这些关键语句。(2)辨析时间词语。教师利用这九个语句,让学生关注每句开头表示鲜花开放时间的词语,自由朗读品味,并联系语境体味作者用词的准确。学生通过比较感悟体会到“五点”与“五点左右”的不同,从而明白作者观察细致,用词严谨,准确地写出了不同鲜花开放的不同时间。从这些表示不同时间的词语来看,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作者写作的顺序是按照一天之内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自然也概括了段意讲什么、本段是围绕哪一句中心句(是第二句,而不是第一句)来写的,还体会到作者对鲜花的无比喜爱之情。(3)积累优美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细细品读这九个语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对比辨析陈述句与拟人句的写法不同,达到的效果不同,从而让学生乐于积累拟人句。(4)运用拟人写法。图片出示花圃里一年四季百花盛开的景色,让学生仿照课文中表达鲜花开放的语句,描述花圃不同季节的美。
以上教学实践活动就围绕一个语用实践落点展开,分为“发现—辨析—积累—运用”四个层次逐步一一落实。首先,引导学生关注描写不同的花是怎样开放的语句,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课文描写的内容之美,更感受到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之美—课文的语言文字是如何通过大量的拟人写法表达出这种美的。其次,运用“作比较”的方法,让学生站在“语文”的视角上体会感悟“这样写”与“那样写”的区别,领会作者写法技巧运用上的奇妙之处。再次,积累相关语句,领会作者运用拟人句与陈述句的穿插变化,避免了如果只运用单一的表达形式的单调枯燥,从而使文章语言变得更加生动优美。最后,创设练笔的具体语境,让学生尝试灵活运用拟人写法,引导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拟人写法,大胆抒写出花圃四季不同的美丽风景。由于只有一个语用实践落点,教学目标清晰,教学重点凸显,教学时间又很充足,落实起来也就游刃有余、轻松自如,自然也保证了教学质量。
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在选择语用实践落点时要根据学段目标,联系学生实际情况,独具慧眼,精心选择落点,宁愿少而精,突出重点,把功夫做足,不可贪多求全,反而让学生学得不扎实。
一位新教师执教二年级上册《风娃娃》一课时,当学生读到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的一句“纤夫们笑了,一边收起纤绳,一边向风娃娃表示感谢”时,教师要求全班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以“一边……一边……”说话。学生立刻轮流站起来,顺利流畅地张口就来,如“我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弟弟一边看电视,一边吃苹果”,此类句子层出不穷。表面上看,学生发言积极生动,课堂气氛活跃。其实,在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中,学生学过《称象》一课,针对句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课后练习就曾要求学生用“一边……一边……”说话。当时,学生已经反复练习,会运用这个关联词语了。如果要复习,笔者认为只要指名提问几位学生就行了,或者在今后的练习讲评课或复习课上去温故,没必要再在新授课上用开一两组小火车的形式去浪费更多的课堂时间。因此,这个语用实践的落点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这种重复选择语用实践落点的现象,与执教者对教材体系的了解不足有关。
对策:通读全套教材,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教材中安排的语用实践落点通常与课文内容密切相连。它们虽然零星地散落在课后练习中,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联,但只要认真通读小学全套教材,就会发现有一条线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这条线就是与学生年龄特点、学段目标相符的训练线,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一条训练线。比如,准确使用动词的落点安排如下所示。一年级学生学完《操场上》一课后,学生学习了跟手有关的动作词组,如“打球、拔河、拍皮球”等,还学习了跟脚有关的动作词组,如“跳高、跑步、踢足球”等。到了二年级上册“识字2”,又出现了学用动词的练习,这一次的难度增加了,不单单局限于跟手、脚有关的动作了,还有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词组,如“唱京戏、观天气”等。有了一年级的学习基础,学生练习用动作词组来说话,不仅动词使用得更加准确,而且搭配得也更规范合理了,如“挤牛奶、看电影、剪窗花、铺地毯”等。从单一的词组到复杂的词组,难度逐步增加,学生拾级而上,渐渐学会了准确使用动词。
因此,每一位教师最起码要熟悉学段教材,对于每一个语用实践落点能做到了然于心,信手拈来,避免出现在新授课上去重复训练旧的语用实践落点,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四季》是一年级上册的一首富有童真童趣的儿童诗。一位新教师在试讲公开课时,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这首诗后,设计了仿写小诗的课堂拓展延伸练习:“小朋友们,变幻的四季总是如此的五彩斑斓。请你仿照课文也写一首关于《四季》的小诗。”然后出示:桃花( )/她对( )说/“我是春天。”//萤火虫( )/她对( )说/“我是夏天。”//枫叶( )/她对( )说/“我是秋天。”//梅花( )/她对( )说/“我是冬天。”
尽管教师用填空降低难度引导学生仿写,但因该班学生才刚进入小学不久,很多小朋友甚至分不清四季,缺乏语言积累,更缺乏生活积累。第一次仿写这么长的诗,他们当然感到非常吃力。有一半的孩子甚至一脸迷茫、无所适从。让他们像诗人一样作篇幅这么长的整首诗,这无疑是急于求成,揠苗助长,适得其反。因此,这个语用实践点的选择对于这个班的小朋友而言,显得突兀、过难,超过本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脱离了这些孩子的实际需求,达不到良好效果,反而让他们对写诗有了畏惧感,根本无法拓展与训练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无法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因而,笔者建议这位新教师把这个语用实践落点再降低难度:每学完《四季》中的一节诗,出示相应季节的填空仿写,让学生尝试模仿练习说话,并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说一说,说得精彩的,极力表扬;讲得不到位的,教师马上相机指导修改,加深印象。再次上课时,学生就能够学得有滋有味,轻松自如,兴趣倍增。趁着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仿照课文《四季》,写一首关于四个季节的小诗(不会写的字先用拼音代替),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请他们帮你修改一下。写得优秀的小诗,老师到时会张贴展示。”
这样设计课堂环节,不仅降低了训练语用实践落点的难度,给予了缓冲的梯度,而且符合低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每一位教师都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通读钻研一至六年级全套教材,对于教材的编排有大致的了解,并发现与学生年龄特点、学段目标相符的训练线。上课前,应了解本班学生的学情,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去训练学生,让学生对于每个语用实践落点的落实都处于“最近发展区”,真正做到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有效发展他们的语用能力,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
对策:了解学段目标,精心找准落点。2022 年版课标中指出关于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这是第一学段1—2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第二学段3—4 中年级的这一阅读教学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对照低、中年级的这一阅读教学目标,第三学段5—6 高年级的这一阅读教学目标有了更上一层楼的趋势:“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句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语文教材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背诵积累课文中精彩的语言,如在一年级上册大多数课文的课后习题中,都明确要求小学生背诵积累课文或片段。因此,教师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要少讲解分析内容,注重强化语言积累,引导学生多背诵、多积累好词佳句,不要急于让低年级学生经常去仿写段与篇,否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降低学习兴趣,反而不利于有效学习。到了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词句积累,教师应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帮助,侧重于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句在课文中表达情意的作用,慢慢辅助学生养成自我学习语文的能力。等上了高年级,学生有了自己的积累,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能更好地开展合作与探究学习活动了。
小学语文教材包罗万象,内容丰富,但有些课文中,作者的生活背景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了,其社会环境、生活特点、语言习惯都不为学生所熟悉,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的历史文化背景及作者的生平,做必要的补充说明。如教学六年级下册《马诗》这首唐诗,教师课前可以先让学生搜集诗人李贺的资料,充分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历史背景和他的人生经历。教学时,再让学生适时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背景资料,结合诗人李贺少年成名,诗名远播,但仕途失意,始终不能大展宏图的生平事迹去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这样更易于学生走近诗人,理解诗人借咏叹马儿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渴望能像马儿一样被人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并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想建功立业,但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令人感慨扼腕的人生悲叹。
如五年级上册的《慈母情深》一文,母子情意感人至深。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可紧扣文中“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这一片段,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和倒装句的句式,如放映电影慢镜头似的细致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外貌,表现母亲在噪音震耳欲聋、环境极其恶劣的工厂工作,为了家庭、子女的幸福拼命劳作,用她那瘦小而苍老的身子撑起孩子们的一片天空,从而让学生幼小的心灵被这平凡而伟大无私的母爱所深深触动。
阅读教学中,像这样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想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辨别词句的感情色彩,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感悟中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与作者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与情感上的共鸣。
有些课文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读完之后,读者往往欲罢不能,久久回味。这时,正是让学生根据文章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情节发展的趋向,展开拓展训练的好时机,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课时,教师问学生:“武松打虎是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为什么作家要用大量的笔墨细致描写武松在‘三碗不过冈’的酒店里喝酒吃肉,连喝了十八碗也不倒呢?这会不会偏离主题呢?”
教师的质疑提问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得出结论。有的学生说:“虽然武松打虎是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表现武松的勇猛机智,但描写喝酒吃肉的片段,能说明他的豪爽直率,这也是武松的英雄本色!这样综合起来写,使武松这位梁山好汉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满。况且,课题是‘景阳冈’,又不是‘武松打虎’,故而没有偏离主题。”还有的学生说:“如果没有先前喝的十八碗酒,武松就无法趁着酒力发作施展全身解数,独自赤手空拳打死猛虎,成为威震一方的打虎英雄。这样写,故事才让人真实可信,而不会把武松当作神仙神乎其神。” 学生积极思考,纷纷发表自己的精彩见解,你一言我一语,将问题分析得全面又透彻。由此可见,教师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善于发现并引导学生质疑解惑,让课堂焕发出智慧与生命的光彩。
德国大文豪歌德这样说过:“内容人人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怎样发现这一“秘密”呢?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于语用实践点的选择应追求去繁取精,一课一得;熟知教材,循序渐进;了解学段,难易适中;质疑解惑,言意兼得等规律。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爱上妙不可言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