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探讨

2022-11-20 18:44甘肃省玉门市第三中学苗发军
亚太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生活化案例法治

甘肃省玉门市第三中学 苗发军

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对策,教师需要整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内容,选择恰当的阶段融入生活化元素,以此将学生带入熟悉的环境与氛围中,以生活经验与常识来理解各种抽象化的理论内容,从而实现生活实际与课程内容的有效结合,并可以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实现其本身的健康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的意义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生动、有趣、新鲜的生活充满向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区别去其他学科的关键之处在于,其核心教育重点并非考试与分数,而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律观念等综合知识,并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该项课程中引入生活元素,有利于突破传统式的说教与灌输教育模式,纠正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抵触心理,将学生引入全新的学习局面中,让学生依靠其个人探索与研究来掌握系列的课程知识,并以生活经验与常识来降低学习难度,以利于其长远发展。此外,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使其能够快速了解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进行自我改造与自我提升,树立积极的道德素养观念,自觉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切实改变以往学习与生活中的陋习,保障自身的长远发展。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对策

(一)引入实际生活案例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以真实事件为依据构建的教学案例,结合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在适宜的教学阶段引入生活化案例,可提升学生的代入感,并使其依靠自身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来发表对相关案例的具体看法,以此来强化其对相关道德与法治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在应用该种生活化教学方式时,教师需要把握两点核心要素:其一,在引入实际生活案例时,执行“两步法”教学原则,即“引案例至课堂,再回归生活”,通过引入生活中的案例,协助学生理解抽象化、理论化的课堂知识,降低其学习难度,培养其独立探索、沟通交流与团结协作的友好学习方式,并借助生活渗透来深入理解与感受课程教学内容。“再回归生活”要求学生能够以道德与法治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课堂知识的运用能力,以此来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融会贯通。其二,案例教学法选择的生活案例来源于生活中。在选择案例时要求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与课程内容契合,且要求教师分清主次关系。案例始终是起着辅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作用,脱离了课程内容的案例不存在任何意义,因此要求提升生活案例与课程知识的匹配度。比如在法律知识教学中,引入各种关于生命的真实案例,不但利于在学生群体中普及各种法律知识,让学生懂法、守法,规范其本身的言行举止,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法律来捍卫其合法权益,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如在“法不可违”课程教学时,可引入某人在网上散布谣言最后因扰乱公共秩序被警方处以行政拘留的生活案例,借此提升学生对该项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并促使其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对自己的言语、行为负责,并了解到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恪守法律是每个公民在任何时候都应遵守的义务。

(二)生活实践活动

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各项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深层次理解各项课程内容的核心要义。《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法治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法律知识等构建适宜的实践活动方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法治意识与知识,以生活为基础来进行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整合与协同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法律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将学生掌握的法治理论知识转化为其对法律的信仰,并逐渐具备健全的法律意识。在生活实践中需要明确以下重点:其一,教师需要教授系统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知识,为学生之后的生活实践做好铺垫,并在课堂教学时注重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真理越辩越明,通过该种方式,让学生对法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其二,依据道德与法治内容开展志愿服务、地方法律普及、辩论竞赛、法庭情景剧表演、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启动、欣赏法律对话专栏戏剧等。在进行以上各项活动时,要求教师以辅导者、监督者、评价者的身份存在,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度。以地方法律普及为例,可让学生组成各个活动小组,深入各个小区、公园、大型超市等,为大众做普法宣传。整体活动过程的主题确定、方案制定、组织活动、安全保障等,教师只起到引导与规范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各司其职、合理分工地完成该项实践活动,以此来强化学生记忆,使其对普及的法律知识能够深入探索与理解,并将其以适宜的方式普及给大众,这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其三,学校可申请与当地法院达成合作意向,让学生能够实地观摩“法院开放日”,并可依据法院的指导在校园内开展“模拟法庭”,以此来提升实践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以上各项措施并行,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有效融合,在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也有利于其通过学科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生活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指的是向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图片、影像、音乐等,协助其以特定的感知来理解各种抽象的理论内容,并激发其学习热情与兴趣,使其更好地投入课程学习,积极展开与教师、同学的交流,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通过问题情境与场景模拟来提升课程教学的特殊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课程的热情。

比如在“依法行使权利”课程教学时,教师可列举以下生活案例并提出问题:双十一当天,教师在网络购物平台购买一件羽绒服,在第三天收到商家赠予的一本笔记本,订单显示教师购买的物品正在物流运输中。原因是商家在介绍这款羽绒服时,有活动提醒产品与礼物分开发。教师在平台上告诉商家已经收到礼物,要求商家提供购买产品的快递单号,但是教师在收到快递单号并查阅相关信息时却显示空白,其后多次查询均无消息,最后一次上平台沟通时显示产品链接已下架,此时教师意识到被骗。针对该种情况提出以下问题:商家侵犯了教师的什么权利?你会如何建议教师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通过何种方式能够避免上当受骗?通过该种以问题为导向的问题情景模拟,可以将学生带入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其为解决生活问题而进一步探究课程内容。

此外,也可选择创建“非法法庭”“角色扮演”类模拟场景。这种情境教学法多会应用在“中等法律教育的发展”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分配理论教学时间与情景模拟时间,并按照教学内容来分配角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自由选择角色。比如在“依法履行义务”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强调法律的权威性与不容侵犯性,凡是违反法律规定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为系统地展示这部分知识,可为学生分配检察官、警察、原告、被告、律师、法官、证人、秘书、助理法官、听众等角色,让学生在其中轮流感受庭审氛围,加深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一定的保障作用。须注意的是,在创建具体的情境时,需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认知特点出发,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代入感。

(四)制定以生命为导向的法制教学目标

通过制定以生命为导向的法制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其成长历程中必须了解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条例与规章制度,以此来合理履行公民的义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能合法地参与社会生活,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一定的保障意义。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与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设定法制教学目标,明确所有学生的学习目标。例如在进行“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课程教学时,可设定如下学习目标:其一,了解宪法是每一位中国公民身份的保证;其二,认识到国家涉及的所有层面的权利都归向人民;其三,了解宪法中所述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掌握公民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其四,了解人权目标与实质以及党与国家为尊重、保护人权推出的各种政策与法律。通过学习目标的设定来引导学生掌握系列法制知识,提升其对生活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并培养其遵守法律与规则的习惯,使其能自觉尊重与保护宪法的权威与尊严。

在教授“公民的基本权利”时,教师可列出学生作为一名公民能够享受的各项权利,比如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监督权、社会经济权利、人身与人格权、社会文化权利和自由等。教师亦可引入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的法律内容,比如学生当前阶段享受的就包括一项公民权利——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通过引入生活案例的方式来协助学生理解涉及其生活方方面面的基本权利,使其能够在生活与学习中正确运用自己的权利,亦能尊重别人的权利,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法制意识,对于培养其正面的道德素养观念亦有着积极意义。

(五)转变教学方式,关注现实生活

传统形式单一化的教学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降低其学习效率。在该种情况下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能够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引入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式方法,实施课程教学创新。教师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分析与研究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教学特征,把握其中的重难点,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来制定对应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以此给予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使其能够配合教师稳定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比如在进行“网络改变世界”课程教学时,教师可选择多种教学方式结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工作。重点关注以下方法:其一,问题导向教学法。首先根据文本内容提出对应的问题:网络改变世界,对我们产生了什么影响?如何正确对待网络的这种变化?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意识,使其在问题的导向下通过文本阅读、文献查找与网络搜索等方式来寻找问题答案。其二,实践教学法。要求学生能够携带问题,寻找生活中被网络改变的元素,以此来实现课程教学与生活的关联。让学生能够依靠其生活知识与经验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并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信息筛选能力与分析能力,并在其具体的探索过程中理解网络改变世界所带来的好处与坏处,以此来进行自我规范,不至于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其三,小组合作。在学生得到具体问题的答案后,让他们自由分组,进行组内讨论与答案总结。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达意见、分享所得,使其对网络购物、电视平台、网络交流、网页游戏等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其后再由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分享小组结论。通过各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给予学生更好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学习体验,使其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记忆,这对其长远发展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教师要给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足够的重视,基于课程内容探索更加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方式,让生活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并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与法律观念,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及时把握与分析学生的具体学习状态,并以学生的学习反馈来及时调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对策,给予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

猜你喜欢
生活化案例法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