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

2022-11-20 16:40周肃军李军祥涂永波李丽娜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心理健康心理

周肃军,李军祥,涂永波,李丽娜

当下,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全社会热议的焦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2005年在我国发布“中国青年发展情况”的报告中显示:学生心理疾病患病率较高,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速度缓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基于现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增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开发学生心理健康潜能,净化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指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2]以上相关政策文件的颁发和实施,为“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一)“互联网+教育”理念的内涵

“互联网+教育”是以现代电子信息通信技术为依托,将线上网络教学与线下的课堂教学相结合,发挥网络的功能和资源优势,利用数字化技术传递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加广泛、便利、迅速地进行学习的教育模式。理解“互联网+教育”,必须明确以下几点:“首先,其教育媒介和手段是网络信息技术;其次,网络教育实现的不单纯是教学资源的数字化,而是构建一种虚拟的新型教育环境;最后,网络教育包括对网络教育资源与网络教育信息的选择、开发、处理、加工、设计、创新等智力活动。”[3]

(二)“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

第一,自由性。首先,教师或者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自主、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展开学习。其次,教育的活动方式具有自由性,即不同的群体可以采取多样的且异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接受教育。再次,碎片化的时间得以整合和利用,学生和老师可以在第一时间最大限度地突破时间和空间条件限制,充分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沟通咨询。因此,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还是形式,较之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具有高度的创新性、优化性。

第二,开放性。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传统教育模式强调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教授,而“互联网+教育”理念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构建。网络教育作为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快捷、方便的学习环境,并且学生可以反复回看,从而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充分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开放环境。

第三,匿名性。在一个虚拟的、互动的网络世界里,学生隐去真实姓名、性别、年龄、种族、社会地位,能够自愿交流学习体会,充分地表达心理困惑,倾诉自己的内心需求,能够摆脱现实生活中无法摆脱的矛盾与限制,“与他人平等自由地、开放地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交流,通过网络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情感桥梁,使网络成为学生心灵栖息的地方”。[4]

第四,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教育手段和方法较为独特。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心理教育的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主,多是简单的相关概念的讲解灌输,而立足于学生实际心理困惑,如情绪管理、恋爱心理、人际交往和学业压力等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和咨询的需求。“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够针对每一个体进行差异化、多元化的教育教学,为满足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提供了有效的实现途径。

二、“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与挑战

(一)“互联网+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契机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心理健康课程、讲座或者面对面咨询等方式开展。“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跨越了时空局限,以其开放性和即时性,有效地拓宽了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平等的学习与对话交流空间。一般来说,学生的逆反心理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极易反感,课堂上,教师就是权威中心,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灌输”的对象。“互联网+”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形式不断拓展,借助在线教育平台,心理教师能够构建“翻转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调动学生合理规划时间,自主展开心理健康知识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学习主体作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过程。[5]教育对象可以随时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参与线上健康论坛,接受在线心理测试、辅导、发声,以及及时释放和缓解不良负性情绪,使心理成长空间进一步扩大。这有助于构建民主型的主体间关系,创建更加便利、灵活、“平等”的交流环境。

教师则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各种交流平台,在交流平台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共享学习资源与分享学习心得,交流生活体验,倾诉心理困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每一个学习的参与者都可以从他人处直观地领悟分享的学习内容,与教师、同伴随时互动交流,并利用大数据网络平台实现对学生所关注的心理问题进行筛选,促进对学生学习情况、个性特点、情绪与动机等心理状态广泛且深入地了解,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与此同时,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支持下,教师可以迁移运用更为多样的创新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如情境教学法、角色模拟法等,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二)“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垂直转播的制约。一方面高校学生能够接受更多复杂的网络资源,而能否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高校学生能够自主识别网络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下一步“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关键;同时,很大部分学生上网是为了娱乐而非学习,会更多地浏览一些“碎片化”的信息内容,这却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无实质性帮助,更有甚者,一些学生会浏览一些极不利于自身心理健康的非法网站,这偏离了“健全、提升和优化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初衷。再者,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行也具有更大的随意性、隐蔽性和匿名性,这些因素的存在自然也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结合互联网的时代性特征,拓展新的教育模式,不断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心理特质具有内隐、稳定、衍生和发展功能。其内隐性便让我们认识到判断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不能只依据学生外显行为,尤其是网络环境下通过虚拟化、非身体性的对话交流,很难确定一个人的心理如何。主体身体的“缺席”,学生只能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但是对于情感需要、心理抚慰和人格发展等网络教育无法给予。“互联网+教育”似乎打开了学生的视野,却好像又缩小了他们内心的天地,虚拟性问题侵蚀和淡化了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导致空虚、冷漠、焦虑、孤独等负面情绪增加,而这正好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

三、“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

“互联网+教育”理念与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开设个性化、针对性和系统性远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组织专题讲座,开展线上学习活动,传授心理调适和疏导方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涵盖:心理健康专题导论、常见心理问题、人际关系、压力应对与管理、情绪疏导、恋爱与性心理、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生命教育和生涯发展等主题,通过“知识普及”“情感体验”和“行为塑造”等三个层面,开设积极心理学、恋爱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情绪训练课、环境适应心理、求职心理等网络教育课程,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咨询

心理咨询一般包括心理发展咨询和心理障碍咨询两大类别。“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为心理咨询的便捷开展提供了全新途径。网络心理咨询为那些无论是具有发展性心理咨询(环境适应、情绪调节、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还是障碍性心理咨询(焦虑、抑郁、恐惧症等)的学生,提供了解决心理问题的自由化途径。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由于觉得不好意思、认为心理咨询很丢人,找不到合适的咨询途径,怕同学嘲笑、担心个人隐私泄露等种种原因,难以实现有效的心理咨询。网络咨询彻底打消上述顾虑,促进学生打开心扉,放下心理包袱,实现便捷化、自由化心理咨询。

(三)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服务APP

日常生活中学生上网时间比例呈逐步增加趋势,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应用日趋便捷,心理问题发现的通道也由线下转移到了网上。通过开发心理健康APP,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范围,借用互联网新技术,延伸心理健康教育职能,设置学习课程、专业测评、朋辈互动、网络咨询等栏目,并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根据学生的历史浏览痕迹、信息搜索等相关信息,定制符合学生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6]同时加强对网络APP平台的建设力度,增设专项资金用于构建心理健康网络平台,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服务APP功能,组织专人负责24小时在线接待,对网络心理服务平台进行全程的维护与管理,并在第一时间回复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

(四)建立心理健康大数据预警机制

新媒体网络时代,文化的多元性使学生接受的知识良莠不齐,泥沙俱下,面对现实困难、挫折和诱惑,学生往往采取消极的情绪和极端的行为。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大数据监测预警机制、构建与时代相符合的心理测量大数据模型,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深层分析、有效预防心理问题极端事件发生,势在必行。[7]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对学生的浏览痕迹与信息搜索痕迹进行分析,制定与学生心理相符合、具有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通过开放大数据预警监测分析系统,全面做好学生的基础心理健康数据收集、监测、分析和预警。系统采集学生入校时的情绪、认知、性格和行为等方面的心理状况基础信息,采用SCL-90、UPI等量表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普查和测评,建立一对一的心理档案。根据心理测评结果,筛选出心理危机高危个体,进行动态监测跟踪,通过分析开放的学生信息数据,找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采取措施消除不良风险,并及时向下反馈,督促院(部)系辅导员、班导师对该类学生群体做好危机预防、疏导、干预和转化工作。

(五)构建线上+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线下一对一的模式难以胜任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要满足线下教学和实践,还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特点。将线上与线下教育充分结合,形成新的教育模式和体系是必然趋势。“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成应当线上与线下充分融合,构建“二元结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之成为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在线上,学生可以网上主动预约咨询,自主选择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共享学习教育资源。在线下,心理健康教育者根据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数据支持,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疏导、指导、咨询等活动。线上须为线下心理教育活动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而心理健康的基石最终还应当落到现实世界当中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各地各类学校不能按时开学,学校开始了“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不少教师采用线上直播+线下督导的方式,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新方式取得新突破。

(六)组建“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不开一支懂互联网技术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工作队伍。首先,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配齐备足人才梯队,要构建集学校心理中心、学院心理辅导站、辅导员、朋辈心理咨询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为一体的“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体系。各级工作队伍人员应切实明晰职责分工,形成互相联系、密切配合,又层级清晰的工作格局;组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大赛、评选优秀教学案例,征集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论文,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精彩一课”公开课、微课比赛;每月开展心理案例研讨、咨询师督导活动;每年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培训,定期开展校内专题培训;建设一支懂新媒体技术的学生骨干队伍,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拍摄制作音、视频节目,设计制作推送图文并茂的心理健康知识信息;加强校医合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和地方精神卫生中心紧密合作,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转介机制。

(七)打造积极心理体验实训平台

践行“以人为本”理念,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实训模式。全面开辟实训“第二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介,以活动为载体,以个人体验切入,以合作为主线,搭建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和实训平台,创建学生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新模式。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以试点班级学生为对象,进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团体辅导活动方案设计,全面开拓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平台和基地,开展诸如“以人际关系训练”“压力应对”“情商训练”等为主题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营活动。在心理学专业教师团队带领下,为期1~2学期,组织实施“激发潜能”“直面负能量”“感受幸福”主题的团体辅导实践实训,以激发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培养直面负能量心态,训练积极认知归因,增强心理韧性,提升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

四、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日趋复杂化。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式和实效相较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断丰富和提升。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难度逐渐增大,所面临的学生心理状况更为复杂。非面对面近距离直接接触交流拉远了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距离,而网络互动也难以切实让心理咨询产生设身处地的共情状态。总之,学生心理素质提升非一朝之功,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认识互联网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机”与“危”,以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工作的中心主体,寻求更多有效途径,不断建构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切实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心理育人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