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视角下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的四重价值向度

2022-11-20 16:40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通识工科理念

张 勇

新工科建设是顺应新工业革命的产物,坚持立德树人、德学兼修,更加注重理念引领。[1]我国“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在交通强国建设工程、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水网骨干工程等方面打造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同时指出,要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同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2]面对新工科建设和“十四五”规划的双重时代背景,立足新时代语境来构建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的价值向度,对于提升工程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全方位推动新时代工程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立德为本的价值向度

自古至今,立德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先贤将立德置于“三不朽”之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始终强调教育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道德教育问题。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3]同年,在出席全国教育大会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4]这些论述深化了我们对道德教育规律的认识,为新工科视角下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价值向度的合理构建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新工科视角下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教导工科学生明大德

所谓大德,意指报效祖国、服务人民。[5]新工科建设注重“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1],这是明大德的生动呈现。究其本质而言,人民立场是新工科所强调的家国情怀理念的核心特征,是贯穿于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的价值逻辑主线。从新工科建设角度来看,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引导工科学生树立人民中心意识,积极关切人民群众在工程方面的现实利益诉求,同时,要引导工科学生树立人民主体意识,充分认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新创造精神在工程实践方面的主导作用。具体来看,这种引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工程的价值追求是一切为了人民

作为人的生存方式,工程不断确证、提升着人的类本性。[6]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程造福人类,让明天充满希望、让未来更加辉煌。[7]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自觉反映了现实的人在物质生活资料与精神生活资料方面的依赖关系,“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8]在此意义上,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确立人民利益第一的价值旨趣,引导工科学生注重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涵养为民情怀,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置放于工程实践的首要位置,致力于增进人民群众福祉,自觉地在工程实践中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工程的力量泉源是一切依靠人民

人民群众是工程实践的主体,工程实践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得以实现,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工程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的大厦是靠一块块砖垒起来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9]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彰显人民群众是工程实践中坚力量和真正主体的思想,引导工科学生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工程实践中的主体地位。

(二)新工科视角下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教导工科学生守公德

新工科建设注重工科学生的生态意识和工程伦理意识的培养[1],旨在提升工科学生的公德水平。具体来看,这种公德素养的提升表现在两个层面:

1.结合生态工程建设提升工科学生的公德素养

作为联系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实践中介,工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10]在这个意义上,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立足新工科建设,强调工程实践的生态属性,教导工科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共生共存意识,尊重自然,打造生态工程。一方面,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引导工科学生认识到工程是整个生态循环过程的有机环节,在工程实践中必须树立生态理念,顺应生态循环规律,实现工程的良好生态效应。另一方面,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引导工科学生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高质量推进绿色工程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1]

2.结合工程伦理教育提升工科学生的公德素养

工程实践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融合体,是利益相关主体博弈过程的展现,无疑会涉及到伦理道德问题。因而,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以工程伦理教育为重要内容,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提升工科学生的公德素养,具体表现为:

(1)在微观层面,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引导工科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职业伦理价值方向,遵守工程师职业伦理道德标准,对职业的忠诚应该超过对雇主的忠诚,在职业行为方式和内容上促进全体公众的社会福利。[12]

(2)在中观层面,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引导工科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业伦理价值方向、产业伦理价值方向以及企业伦理价值方向,遵守行业、产业和企业的伦理道德标准。

(3)在宏观层面,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引导工科学生认识工程与社会的整体关系,关注工程实践本身及其结果——工程物的当下与未来影响,倡导工程实践的“善”的追求。

(三)新工科视角下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教导工科学生严私德

新工科注重培养德学兼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人才[1],这对工科学生的私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本质上看,公德、大德的基础是私德,在私德水平不高或恶劣的情况下,我们难以去践行公德、厚植大德。也就是说,私德不严则公德不守、大德不明。在现实中,工程项目建设涵盖立项审批、招标投标、款项拨付、竣工验收等诸多环节,涉及土地、资金等诸多因素,是多元主体利益关系的交织体,廉政风险集中,极易产生腐败问题。以高校基建为例,2017年7月以来,全国高校受到党纪政务处分的省管干部有62人,其中24人的违纪行为与工程建设相关,占比高达38.7%。[13]面对这一情况,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强化工科学生的私德培养,塑造一种自律性理念,在工程建设的目标选择论证阶段、决策阶段、设计阶段、组织与实施阶段、验收与评估阶段等整个过程中树立秩序意识、规则意识和廉洁意识,守纪律、讲规矩,知边界、明底线,知敬畏、存戒惧,从理论上深刻认识严私德的客观性和严肃性,严以修身,正心明道,不断提高自身在工程建设方面的私德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还要强化工科学生法治工程意识的培养,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遵守法律规定,树立依法施工意识,自觉养成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而不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外开展工程建设,也就是说,通过他律性理念和要求来促使工科学生自律性理念与自我约束习惯的养成,不断提升自身的私德水平,避免在今后的工程建设中因片面追求个人利益或小集体利益而导致的违法工程这一现象的发生。

二、与时俱进价值向度

新工科建设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指引,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因时而动、返本开新。[14]从新工科角度来看,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的价值向度是历史的、发展的,其样态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富含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基于此,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价值向度的构建需要把握好如下两个“与时俱进”的时代内容:

(一)新工科视角下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立足美好生活创造的时代背景前进

工程与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生态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烙有工程的印记。作为人类改变自然的目的性活动,工程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创造着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价值向度的构建要以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为奋斗目标,引导工科学生树立工程是推动美好生活实现的重要基石这一价值理念,自觉践行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通过工程实践的形式不断推向历史深处,加速这一终极价值目标实现的历史进程。

就现阶段而言,为推动这一历史进程,一方面,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教导工科学生树立以人为本意识,在工程建设的全生命周期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权和财产权,“安全生产必须落实到工程建设各环节各方面,防止各种安全隐患,确保安全施工,做到安全第一”[15],真正将人本意识与人文关怀始终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全方位打造平安工程,筑牢美好生活实现的根基。另一方面,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教导工科学生树立人民至上意识,高度关注民生,注重通过合理的工程建设解决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方面的现实问题,让人民群众从工程物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切实打造幸福工程,提升美好生活实现的效度。这一点正如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作出的重要指示所强调的,要坚持新发展理念,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后续工程建设任务,更好地造福人民。[16]

(二)新工科视角下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顺应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时代需要前进

新工科建设扎根中国、放眼全球,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注重强化工科学生的国际视野。[1]现时代,经济全球化使得工程的世界属性愈发彰显,工程日益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有机纽带。关于工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方面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嫦娥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包含了许多参与国的贡献,我国航天工作者要为实现探月工程总目标乘胜前进,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17]

在此意义上,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立足新工科视角,从人类共同发展的高度阐明工程实践的时代价值,教导工科学生将工程实践置放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之中,突显工程实践的国际意义,即以双赢、多赢、共赢为共同利益目标,加强国际工程合作,建设开放工程,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体表现为:

1.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

在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教导工科学生充分认识工程实践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重要基石作用,教导工科学生学会通过工程项目这一载体平台将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广度层面向全世界传播,形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18],厚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个进程之中。

2.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构建

一方面,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教导工科学生树立合作共赢理念,以共荣共促为目标,大力做好“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话语体系构建,促进全球经济治理良性秩序的形成。另一方面,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教导工科学生树立文明互鉴与共融理念,倡导跨文化交流,发挥工程实践的文化交流桥头堡作用,在工程建设全过程强化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与机制建设,全面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话语体系构建,将人类社会打造成为文化互通、命运与共的联合体。

三、创新发展价值向度

新工科建设注重“问内外资源创条件,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1]面对这一要求,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需要立足新经济、新产业发展背景,结合工程教育发展新趋势,树立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提升教育成效。

(一)新工科视角下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创新教育理念

从新工科建设角度来看,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树立开放性理念和多样性理念。

1.开放性理念

新工科建设要扎根中国、放眼全球,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合作。[19]这就决定了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不能“关起门来”开展建设,而是要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的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理念,明确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的方向与重点,研析新工科人才的素质要求和能力标准,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新型工科人才。比如,康奈尔大学通过真实的工程项目(AguaClara项目)教育和培养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说是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的成功典范[20],值得借鉴与学习。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将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的中国理念与标准注入国际理念与标准中,提升我国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在世界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中的话语权与主导权。

2.多样性理念

新工科建设是新工业革命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多样化的诉求在工程领域的生动展现。与此相适应,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也呈现出多样性的需求形式,要求教育主体树立多样性的发展理念。一方面,在知识体系方面树立多样性理念,将工程技术的最新发展内容、工程行业和产业对工科人才的最新培养要求及时纳入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教学过程,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断完善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在课程体系方面树立多样性理念,将工程技术发展前沿课程、工程技术实践课程、工程伦理课程、工程问题导向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综合性课程等有机纳入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工科学生的课程兴趣度。此外,在思维体系方面树立多样性理念,强化工科学生的工程思维、设计思维、数字化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全面提升工科学生的思维水平。最后一方面,在能力体系方面树立多样性理念,注重工科学生学科交叉融合能力、沟通协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工程领导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科学生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二)新工科视角下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创新教学方法

立足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要求,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结合最新科技成果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活起来,增强吸引力。

1.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创新和完善“互联网+”教学方法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快捷、便利的独特优势,积极拓展“互联网+”载体和平台建设,并根据不同网络载体和平台的特点以及新工科视角下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的具体要求来制定适合不同工科学生网络社群特点的教育方案。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工科学生对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的现实诉求,及时把握工科学生的关注热点,提升新工科视角下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精准性。

2.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创新和完善“VR+”教学方法

“VR+教育”是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系统内部要素深度融合后的新型教育方法[21],是对传统教育方法的一种革新。在新工科建设视角下,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积极运用好VR技术,深度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发挥VR技术的交互性、想象性学习功能,在虚拟现实的加持下弥合技术与情感之间的界限,实现情感共振[22],深化工科学生对生态工程、法治工程的思考。

3.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创新和完善形象话语教学方法

形象话语以新媒体为中介,以表情包、小视频、gif动图、微电影等为主要表达形式,是一种符号化的认知方式。现阶段,新媒体广泛发展,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立足新工科建设要求,用形象话语将教育内容转化成简单通俗、易于理解的生活话语,以工科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大力提升教学效果。

四、系统协同价值向度

将新工科建设有机融入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的各个要素和环节,营造良好的新工科人才教育氛围,需要树立系统性理念,着力构建多元系统协同运作的合力机制。

(一)新工科视角下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构建顶层设计系统

立足新工科建设来进一步推动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需要做好如下顶层设计:

1.理念顶层设计

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程活动的系列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为依托,以《“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为纲领,结合我国工程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理念上做好顶层设计。

2.制度顶层设计

一方面,做好目标引导制度顶层设计。高校要立足自身的新工科建设实际情况,结合工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专业特点,制定有效的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引导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围绕培养目标开展宣传、教育、服务、管理与监督工作,建立协调统一的联合工作机制。另一方面,做好手段激励制度顶层设计。一是通过自律规范与自治规范等内部性激励制度助推相关教育主体积极作为,促成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共建共享”目标的实现;二是通过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等外部性激励制度推动相关教育主体认真履行职责,促进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有序发展。

3.模式顶层设计

高校要做好线下培养与线上培养合作模式顶层设计。线下培养是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工科学生教育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线上培养是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的辅助形式,具有可视化、情境化、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征,日益为工科学生所喜爱和接受。因此,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将线下培养和线上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在线下培养的基础上,构建慕课、翻转课堂等线上培养模式,丰富教育形式,拓展教育空间。

(二)新工科视角下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构建环境育人系统

新工科建设涉及多元社会主体,需要高校、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19]就此而言,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主体的合力作用,构建有效的环境育人系统。

1.构建物质环境育人系统

高校、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应围绕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明确各自任务与分工,共同加强显性教育物质环境和隐性教育物质环境建设,营造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的良好物质环境系统。

2.构建组织环境育人系统

高校、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应构建多层次的协商平台,建立联动机制,就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环境进行协商,内容主要包含校际联合培养教育、校企联合培养教育、校社联合培养教育所涉及的教师主体的双向授课组织环境、双向考评组织环境以及工科学生主体的交换学习组织环境、实习实训组织环境与志愿服务组织环境,进而有效地构建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的组织环境育人系统。

3.构建制度环境育人系统

高校、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应围绕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现实问题,邀请教育专家、社会团体等人员和组织开展座谈,在制度环境层面进行协商,适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章程制度,确保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有章可循和规范性发展。

(三)新工科视角下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构建质量监控系统

相较于传统工科,新工科建设更加注重质量保障,推动高校形成内生、有效的质量文化,将质量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1]有鉴于此,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要构建有效的质量监控系统:

1.课程设计质量监控系统

一方面,要对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的课程目标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进行质量监控,防止课程目标设计的简单化和同质化,防止课程内容选择的单一性和滞后性。另一方面,要对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排列时序和课程授课方式进行质量监控,杜绝不按照工科学生认知结构和知识接受特点随意排课现象,最大程度地减少缺乏感染力和针对性的授课方式。

2.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

一方面,要对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包括教学大纲制定和执行情况、教案设计和应用情况、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契合情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用情况、课堂教学运行情况等。另一方面,要对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的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包括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情况、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使用情况等。再一方面,要对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的第二课堂育人质量进行监控,包括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情况、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情况、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等。

3.培养结果质量监控系统

一是采用工科学生满意度测评的形式,对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培养结果质量进行监控。二是采用校级、院级、课程组级三层监控组织形式,做好工程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培养结果质量评估、评价和反馈工作。三是采用社会评价形式,通过开展跟踪调研,做好社会与用人单位对工科学生工程素养的评价工作。

猜你喜欢
通识工科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