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校企合作的现实需求与实践路径

2022-11-20 16:40於文刚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校企职业改革

於文刚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由追求持续高速向注重质量内涵转变,高素质职业人才逐渐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与之相对应的是,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仍存在一些长期积存的问题与弊端,这与设置高等职业院校的初衷以及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的10大项27小项重点任务中,明确要求要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搭建有效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对于加快在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拓展传统职业教育内容、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促进企校融合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纵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由辅助角色到半壁江山,经历了在曲折中前进、在探索中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在这段短暂而又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中,改革和发展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历史是最好的见证者,要做好新时代的高等职业教育工作,必须认真总结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经验,深刻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走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之路,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一批又一批技术精湛、本领高强的复合型产业人才。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国家部分地方开始探索开办地方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直到1980年,在南京浦口,当地开办了金陵大学,这所大学填补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上的一个空白,是我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短期职业大学。随后,党和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从法律、政策、制度方面出台了很多系列化的文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发展进行了统筹谋划和详细规定。在党中央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在摸索中前进。从地位来看,由一开始作为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到后来逐渐成为支撑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和发展的不可或缺力量,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凸显,并为中国经济社会长期高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撑。从办学主体来看,从最早的短期职业大学,20世纪90年代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成人高等学校、高等专科学校“三教统筹”,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六类高校共同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再到21世纪的高等职业学校设置审批权下放地方。一系列改革组合政策落地、实施、见效,有力推动了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走向特色化、正规化和科学化。

(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现实紧迫性

经过长期的探索摸索、改革前进,可以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相对成熟,发展速度远超预期,质量内涵不断丰富,已经成为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但问题都存在两面性,越是快速发展越容易导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弊端,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对传统,教材的改革创新相对滞后,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专业技能水平的教育培养;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方法单一,仍以教师讲述、学生听讲为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陈旧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加上课堂教育环境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大相径庭,长期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会导致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陷入短暂的真空和迷茫;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培养模式主要以“专业教育”“师范大学培养”为主[1],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相对不足,难以向学生们传授真正有实用价值的岗位应知应会和实践操作技能。这些问题的长期积存,导致了我们高等职业教育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因此,必须按照党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建立与市场接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三)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通过仔细研究几十年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性文件,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就是逐步与社会融合、与市场接轨,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解决以前职业院校毕业生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贫乏的困境,大力培养理论实践相融合、专业技能综合理论都精通的综合性人才,不断满足市场主体对于技术性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

从改革与发展来看,职业化、专业化、技能化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走向,对接市场、对接职业、对接企业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唯一选择。因此,加强校企合作不仅必要而且必须,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内涵的重要抓手。

(一)校企合作是加快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手段

无论改革如何推进,职业教育的最显著特征就是职业技能培养。姜大源在发表的文献中指出,职业教育应该重点向学生传授包括经验、策略在内的过程性技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职业技能。[2]从这种定义来看,职业技能主要指个人操作层面的技术,既包括理论知识层面的专业技术,更包括实践层面的操作技术。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对于专业技术理论的教学,大多数职业学校和教师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但对于操作技术的教学,部分职业学校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还没有真正破题。企业是职业技能培养的主要来源和最佳场所,很多职业技能都是源自企业、用于企业,很多职业技能也只有在企业生产经营的环境中才能实现最有效的传递。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强化专业技术理论和操作技术的融合教育,是加快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手段和最佳选择。

(二)校企合作是拓展职业教育内容的有益补充

传统的职业教育内容具有理论性、普遍性的特点。比如,对于机械制造加工专业来说,大多数职业教育学校会系统讲解机械制造加工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以及在实践操作中的普遍性经验,但对于如何制造加工一个具体的设备、零部件,很多学校没有详细讲解,或者说不可能针对种类繁多的设备和零部件进行逐一讲解。作为职业教育的受众者——学生来说,他们未来要走向社会、走向企业,即将面临某一个特定的工作,可能需要制造加工一个具体的零部件。面对具体的要求,学校讲授的普遍性理论知识已经满足不了现实的需求。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将自身需要的岗位和知识提供给学校,学校将这些需求进行吸纳和消化,设计出针对某个企业、某个岗位实际需要的课程知识,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既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容,又提升了学生未来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校企合作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有力抓手

从实践来看,很多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在传授使用的操作技术时,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长期积累的一个弊端。当前的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数都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中选拔出来的精英,他们的理论知识当然非常丰富,但也有显著的缺点,那就是缺乏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经验,没有身临其境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实战经验严重匮乏。与此同时,很多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但专业理论知识相对不足,亟需加强新知识、新技能学习。加强校企合作,深化学校教师和企业技师的相互交流,可以推进双方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各自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

(四)校企合作是促进企校融合发展的有效平台

对于高等职业学校和企业来说,双方各有优缺点,各有彼此需要的地方,合作的基础很广泛。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目的最终就是为企业输送大量高层次、高素质的产业技能人才,企业也需要借助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技能研究和产品研发,从而增强科研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加快技术与理论的相互融合、不断转化,可以有效推进企校融合发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高等职业院校推进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对于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国家在政策方面给予了大量支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3]在“双高计划”的相关文件当中,又将“提升校企合作水平”作为十大改革发展任务之一。[4]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大中型企业也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取得了长足进展,积累了大量经验。但在精准推进校企合作、促进校企融合发展的改革之路上,仍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传统职业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关于校企合作的教育内容,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传统的职业教育内容中融入了实践层面的操作知识,体现学校内部标准和行业企业等社会用人标准的有机结合。[5]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总体来看,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仍以传统的理论知识为主,涉及实践操作特别是切合企业需求的具体业务技能相对较少,远不能满足企业对于紧缺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校企合作方式方法与生产经营之间的矛盾

当前较为流行的校企合作方式方法,大多以学校派出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实习小组到企业跟班实习以及企业派出业务骨干到学校进修学习为主。学校派出的跟班实习小组,由于对生产工艺、操作技术不熟悉,需要企业派人专门辅导,在短暂的实习期内无法真正融入快节奏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派出的进修人员,亟需学习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知识,但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无法提供这方面的相关专家对其进行授课,这就导致了进修人员虽然进行了专门学习、拿到了相关毕业证书,但对自身的实践帮助却不明显。因此,以上两种方式方法都存在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三)专业师资力量不强与技能培养之间的矛盾

“职业教师之第一要事,即在生利之经验。”[6]在校企合作的实践过程中,很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都存在这样的困惑,就是缺乏一批真正有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优秀讲师,无法向学生传授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无法对企业派驻进修的人员讲授最新前沿技术知识,这种状况导致了校企合作的实质性内容无法真正破题。

(四)校企合作效果评价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校企合作的效果如何,最终要靠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进行评价。当前学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以完成专业理论课程、颁发学业证书为主,企业对职工的考核评价标准以完成岗位职责、评定专业等级为主。这就导致了目前的校企合作评价标准仍不统一,存在较大的分歧。两种考核评价标准存在目标导向方面的差异,虽然不存在对错优劣之分,但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校企合作最终要经受市场的考验、接受企业的标准。

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校企合作的对策研究

加快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完成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任务,需要深入贯彻中央和国家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意见,进一步改变思想观念,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拓展双方合作的实践路径,将校企合作向纵深推进。

(一)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改革

国家教育部门要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步伐,改变传统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引入更多的实践操作内容,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探索开展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将企业的需求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进行有机统一,着重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技能人才队伍。

(二)探索建立弹性校企合作方式方法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和定点合作企业要深入研究合作的方式方法,改变以往定期、定时、定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统筹制定包含理论知识、企业技能、岗位锻炼等一整套的人才培养计划,推进课堂教育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师生关系与师徒关系相融合、定时培养与分时段培训相糅合,为知识的迁移创造良好的过渡场所[7],建立更加有弹性、更加有针对性的校企合作方式方法。

(三)加大校企师资力量交叉挂职锻炼

校企双方要针对教育人才技能不足、专业人才理论不强的痛点,强化双方人才队伍的相互交流,使其进行优势互补、深入交流。要探索建立人才交叉挂职锻炼的工作机制,学校选派业务骨干教师到企业以普通职工的身份跟班学习,重点学习企业生产经营知识、岗位操作技能,不断锻炼提升自身的实践经验;企业选派业务骨干到学校专题进修,重点学习与企业关系密切的新技术、新理论、新知识,着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通过相互交叉挂职,校企双方锻炼提升自身的师资力量和专业人才队伍,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构建以结果为导向的合作评价体系

着力改变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推进双方评价标准互联互通。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推进“双证书”“1+X证书”制度,不仅考核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更注重考察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倒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8]企业要积极深化与学校的合作,及时提供面向技术人员的认证标准,推进认证标准与课程标准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相互沟通,着力构建以结果为导向的合作评价体系,真正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校企职业改革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改革之路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