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医药学校 杨 哲
21 世纪是各行各业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工作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应用也渗透到各个领域。2018 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等八个方面的具体行动。伴随着信息技术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的深刻改变,教育创新也必将改变传统模式,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弥补传统教育手段无法解决的短板。信息化对于教学的改变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等方方面面。
“互联网+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化技术在课堂中广泛应用,语文等传统文化科目也势必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语文在中职教育中是十分基础且重要的科目,其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属性,因此应该把促进能力迁移、引导学生运用语言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标。然而,现状却是文化课在中职教育中一直处于劣势,学校不重视、学生不爱学、教师不服气。中职语文作为中职文化课程中的基础学科,更是处于这样尴尬的地位。
信息化技术的引入,给中职语文教师打开了一个新局面。“互联网+教育”显然已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热门词汇,它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教育界。当前,线上教学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形式。那教师应如何开展线上教学呢?时代的巨浪推动着中职语文教学的转型,一线教师不得不认真思考,如何突破舒适圈,打破思维定式,利用信息化手段发挥优势,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图文结合、影音视频等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创设更多、更丰富的教学环境,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以及知识的空缺,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尝试使用沉浸式教学,如VR 技术的成熟,可以让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体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如在诗歌教学中,学生可以在教学软件上上传朗读音频,可以跟朗读范文对比,可以生生之间对比,发现诗歌朗读的妙处。教师同样可以利用互联网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理念,获得最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课堂。图文视频已是简单的手段,三维动画、全息投影等也在课堂上悄然出现,这样的形式和内容让课堂动起来、亮起来。另外,在学习诗歌时,音乐朗诵也是常用的教学环节,创设契合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产生也是基于互联网时代信息化的发展,其最大的优点就是使得教学更加高效。大量教学软件的出现,让课堂超越时间和空间。教师可以不占用课堂时间来讲授很多新知识,而是把这些内容通过微课等视频讲解放在课前,学生可以反复播放,任意时间观看,在课前就可以与同学交流讨论,并且可以随时查阅资料。课后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教师通过平台对于自身的评价反馈进行自主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也有积极意义。后台大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让教师在减少手动批改作业的情况下,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发现学生学习的差异、认知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这种在信息化手段支撑下的教与学的时间都可以无限延伸,教学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习更灵活、更主动。相比之下,传统教学更局限于短短的课堂时间,学生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更加依赖于纸笔和大脑识记,在相同的时间内,教与学的效率较低。
在传统的课堂中,《沁园春·长沙》中知人论世阶段,教师至少要花5 分钟的时间来进行介绍,并且学生还不一定能充分接受。如果把这一过程放到课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生于互联网高度发展的年代,他们对于互联网信息化手段的接受程度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他们习惯了在网络上与别人沟通,习惯了在互联网平台上获取信息。在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给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以最直观的教学展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促进他们的理解和领悟。
此外,各式各样的教学平台、学习App 的出现,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参与的空间。这让羞于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找到了一个表达的平台,让在短短40 分钟课堂时间上不能充分表达的学生找到了更好的表达场所。从简单的师生交流,到不限时间和场地的师生、生生沟通,这种形式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参与度。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信息化开展的目的是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下面以《沁园春·长沙》为例,仔细探讨信息化的开展过程。
中职语文教师发现,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单方面灌输文字分析,忽略了中职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缺少对于诗歌关键字词的鉴赏力,他们机械地朗读、记忆,对诗词的理解往往还停留在对单一字词的碎片化认识;缺少对于诗歌整体画面的建构力,难以想象和建构诗人用意象呈现出来的整体画面;缺少对于诗歌豪迈感情的感悟力,对于字词的理解有偏差,影响了整体画面的建构,进而制约了学生对于伟人豪迈情感的体会,以及他们对诗歌自我理解的表达。
信息化手段在解决上述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学校学习平台,学生以诗歌内容为脚本,编辑影片镜头,在完整画面的构建后多层次朗读赏析语言,体会伟人的豪迈情感。由字构景,景中赏字、悟情、感怀。课堂教学成为融诗歌文本、画面、朗读、音乐、表演五个维度为一体的诗歌教学形式,将抽象的想象变成具象、动态的画面镜头。在赏字构景中解决教学重点,在悟情感怀中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发布影片制作任务。基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学生登录学习平台,选择关键字、画面、音乐,配音朗读,生成影片并上传。学生互评点赞打分。通过多维度自主创作,立体呈现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对于选错关键字的学生,平台自动推送讲解微课,学生自学并纠错。平台智能分析学生选择的关键字、朗读时的音画匹配度等,基于五维评价机制初步掌握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1.赏字
教师展示学生典型影片作品,学生阐述创作意图及对字词的理解。教师组织学生对“尽染”等字词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归纳诗歌关键字,发现其作用主要是改变画面的形态、气势、程度、动作等。学生形成对诗歌炼字的理解后,调整影片画面。教师顺势总结借景抒情类诗歌关键字的赏析方法。在多画面的比较赏析中,建立起对关键字的深层次理解。
2.构景
问题导入— 如何呈现诗歌画面的立体感?在构景中如何把单句画面构建为整体画面?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示范影片,感知构景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反思诗歌影片镜头。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投屏,提炼远近、俯仰、静动、颜色等画面赏析的要素,形成诗歌构景角度的思维导图。
教师根据五维评价将学生异质分组。小组讨论构景角度,学生各自生成完整的影片,进一步理解诗歌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画面,同时建立起对诗歌构景角度的认知,解决教学重点。
3.悟情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体会停顿、重音、语速对表情达意的重要性。学生结合影片跟读,深化对诗歌感情的理解。教师播放诗歌写作背景视频,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人创作意图。结合对应影片镜头,学生挑选准确表达诗人感情的词语,并根据选择的差异展开对比交流。教师总结,学生重新理解诗人感情。最后深情朗读诗歌,引起情感共鸣。
课前朗读、示范跟读、知人再读,层层深入,学生准确感悟青年革命家毛泽东的壮志豪情。
4.感怀
基于对诗歌感情新的解读,学生为影片重新配乐,上传平台。小组讨论并展示。学生互评产生最佳画面、配乐、朗诵、创意组。
表演是检验学生理解诗歌的直观手段,小组互评是激发学生热情、肯定课堂表现的有效方式。学生对于诗歌感情的理解渗透在构景、朗读、配乐、表演等多角度展现形式中,至此突破了教学难点,诗人博大豪迈的情怀在表演中熠熠生辉。
5.总结
学生比较自身课前与课中能力维度达成图,阐述学习收获。教师总结迁移,提升学生对于同类型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师发布拓展作业:制作《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影片,配乐朗诵,上传平台,交流互评,巩固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品读技能。
1.影音结合,景中悟情
学生通过选字、构景、配乐、朗读自行创作影片,师生互评打分,课堂教学成为融诗歌文本、画面、朗读、音乐、表演等为一体的诗歌教学形式。
2.五维评价,实时统计
教师借助平台分析数据。基于对诗歌的文本、画面、朗读、音乐、创意鉴赏能力的五维评价机制,及时了解学情,个性化讲解,发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变化。
3.课堂活跃,效果突出
教学中学生完成了选择关键字、构建画面、体会诗人情感、对比朗读等活动,课堂参与次数明显提升,教学效果也很突出。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信息化应用的依据是解决教学重难点,当然也是针对中职生的学情来进行的。一般大家会认为,中职生的思维惰性和学习动力不足是阻碍教学效果的因素,因此一些信息化的使用就在这方面大下功夫。信息化教学是教学的一种呈现形式,其永远是为了教学服务,为了教学目标服务。但是如果脱离实际,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信息化手段也走向了误区。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为了填补学生对于画面想象力的缺失,经常借助大量图片。虽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图片是否能够正确表达诗歌描写的意境,这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况且诗歌所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是图片不能完全展现出来的,例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绝不是几张图片就能够填补想象空白的。因此,教师在使用视听资源的过程中,方式的选择很重要,直接展示,对比选择,或者学生根据资料增加自己语言的描述和衍生,不能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做舍本逐末的事,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对于学生的长久发展将产生不良影响。
如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有时成为教师绞尽脑汁而“设计”的事情。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很重要,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单一互动,还要有生生互动,平台信息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平台的功能设置中,及时点赞、评论成为“必备”的功能。学生之间针对彼此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评价,还有弹幕反馈,本来现场一两分钟就可以反馈完成,却在信息化平台上无限展开,使得教学活动变得复杂。信息化手段的使用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热闹,也不是为了让课堂花样更多,这违背了教学的原则,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学习积极性和动力不高,但是大多热爱网络游戏,这是现今很多学生的共通点。因此,一些教学游戏应运而生。如果在游戏过程中,学生承担着一定的学习任务,每个环节都能够有所得,那么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重金投入”是有必要的。如果只是为了介绍作者的时代背景而制作一些闯关游戏,忽略了教学的重难点,模糊了教学目标,即使是一场视觉盛宴的游戏设计,也不会提高教学效果,反而会使得教学形式化、碎片化。
信息化教学随时代而生,是大势所趋,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也是每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是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教师要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同时也要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恰当选择,合理运用,让信息化教学手段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