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晓雅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1]《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已转向关注内涵建设的质量时代,提出要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办法(2021-2026年)》首次将“质量文化”单列为审核要素,[3]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开始迈进新的发展阶段,即从完善制度延伸到建构文化,从注重“制度约束”过渡到强调“文化自觉”。因此,在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更深层次地反映出对人才培养质量文化的反思。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文化建设是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路径。在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文化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精神层面高校教育理念的更新、制度层面规章制度的完善、行为层面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行为的规范、物质层面基础设施等物质保障的充足。高校要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一流本科教育的质量标准,要将一流的本科教育的质量理念内化为全体教职工及学生的自觉行为。
作为高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更影响着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整体目标的实现。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需要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基础,在新时代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快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文化建设,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促进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满足高校学生发展成长的现实需要。
“质量文化”来源于企业质量管理理论,[4]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被逐渐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美国质量学会将质量文化分为质量的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物质层面。[5]精神层面是对质量的理解与看法,是质量文化的核心;制度层面包含体现着质量意识的各种质量管理制度、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行为层面是质量理念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物质层面指的是质量管理实践过程中的物质基础。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发展与形成的,它以质量目标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刘德仿指出,高校质量文化是指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形成的涉及质量空间的价值观念、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环境意识及传统习惯等“软件”的总和。[6]何代钦指出,高校质量文化是以提高办学质量,把质量意识贯穿于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全过程,有效引导每个主体实现“做什么、如何做、做的怎样”的集物质、精神、制度以及实践等文化内容的总和。[7]在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高校质量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高校在保证办学质量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对于一流人才培养的价值观念、运行机制、制度体系、行为规范等。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文化的精神层面是质量文化的核心,是高校师生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理念、意识等。制度层面是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及高校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及规范的总和。行为层面是高校师生对质量管理理念在教学及学习中的实践行为。物质层面是保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设施设备等“硬件”与校园文化环境与氛围等“软件”。因此,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文化的内在意蕴主要表现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的办学行为以及充足的物质保障。
1.精神层面——先进的管理理念
一方面,在质量管理理念方面,主要表现为高校要具有先进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具有良好的教风与学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及全体教职员工需要具备“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高校也需要具备良好的教风与学风。在教育教学理念及教风、学风中体现着高校及教职员工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视,体现着其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另一方面,在质量管理意识方面,主要表现为高校全体人员,包括管理者、教师及学生等都要具备很强的质量管理意识,管理者在高校管理过程中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与学生自觉将质量管理理念内化于心,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与学习活动中,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制度层面——完善的规章制度
一方面,在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方面,国家出台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关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法规,从国家政策的层面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在高校层面的质量管理制度及规范方面,高校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并立足于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及规范,对高校全体人员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进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3.行为层面——规范的实践行为
一方面,在教师层面,高校教师将质量管理理念落实到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规范的实践行为可以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人才培养成效。另一方面,在学生层面,学生在自己的学习活动中自觉将质量管理理念内化于心,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生规范的实践行为可以有效提高其学习效果,进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物质层面——充足的物质保障
一方面,在基础设施设备等“硬件”层面,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需要先进的充足的现代化设施设备,以保证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需要崇尚质量的校园文化环境与氛围等“软件”,浓厚的崇尚质量并蕴含育人氛围的校园环境与文化氛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师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效促进师生质量管理意识的形成与提高,保障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一流本科教育是所有承载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的目标和动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8]一流本科教育强调要以生为本,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培养一流本科人才。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背景下,基于质量文化的视角,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文化存在着精神层面的质量文化理念缺失、制度层面的规章制度不完善、行为层面的办学行为不规范以及物质层面的基础设施保障不充足等质量文化缺失问题。
高校人才培养精神层面的质量文化缺失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管理者、教师及学生缺乏足够的质量管理理念及意识。管理者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文化建设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质量文化取决于其办学及教育教学理念。师生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在高校质量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流本科教育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本科教育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理念还没有形成。[9]高校教职工与学生很多只是在被动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师生的诉求及需要没有充分表达出来,师生缺乏质量管理理念及意识,这就导致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没有自觉将质量管理理念及意识落实到自己的学习活动中。
首先,相关制度不完善。由于高校对制度的认同感较低,未能正确认识到其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引领作用,导致高校未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选聘、教学评价制度等。其次,对国家相应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近年来,虽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出台了一系列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文件,但由于高校及教职员工对相关制度没有达到心理上的认同,认为制度只是一种外在约束,并未在心理上认可制度的内涵,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没有自觉地去遵守相关制度与规定,这些就导致高校及教师层面对相关制度和政策的落实不到位。
一方面,教师缺乏质量管理理念,质量管理意识不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视程度不够,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注程度也不够,不能很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缺乏质量管理理念,质量管理意识较低。学生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缺乏质量管理理念,质量管理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中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重视学习效率的提高,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首先,在基础设施设备保障方面,先进的设施设备与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人才培养质量形成的物质保证。其次,在高校校园文化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方面,目前部分高校及教职员工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后,质量文化理念及质量意识不高,导致学校及教师等对学生培养质量及素质的提高的重视程度不够,校园文化及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弱化,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在新时代加快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一步,质量文化建设则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核心与根本。一流本科即高质量的本科,而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提高质量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要将质量要求内化为高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成为高校提升质量的内驱力。[10]基于质量文化的视角,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文化的建设路径也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的架构、制度层面的完善、行为层面的规范及物质层面的投入四个方面。
为建设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文化,精神层面的架构主要体现为高校及高校全体教职员工更新管理理念,秉持先进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对教职员工的质量文化培育,营造和谐的质量文化氛围。针对教职员工质量管理理念及质量意识较低的问题,高校可组织质量文化教育相关活动,提高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质量管理理念及质量意识,调动高校教职员工关心质量、提高质量的意识,形成人人心中有质量的氛围,这样高校教职员工才能做到对高校各项规章制度及标准准则内化于心,并且把对质量的追求转化为自觉行为和实际行动。另一方面,高校层面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一流本科人才是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终极目标。[11]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将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本质职能,坚持以人为本,重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因此,高校及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坚持学生本位的质量文化观,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将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的目标落到实处。
在致力于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制度作为行动准则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但是,只有当高校及教职员工做到对制度内涵的真正心理认同,并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制度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制度才会升华为一种文化而不仅仅是对教职员工的一种外在的管理原则和规范。为解决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文化建设中所出现的制度层面的质量文化缺失问题,可从以下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一方面,在制度完善层面,高校要健全质量保障体系。高校层面要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新时代高校加快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出发,立足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质量保障体系,有效保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落实国家政策法规及文件精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既需要相关政策和制度的保障,也需要高校主体层面抓好文件实施,领会文件精神,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和制度。高校教职员工应积极学习政策及文件精神,提高自身的质量管理意识,将各项行为准则内化于心,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也应在心中形成质量管理意识,这样才有助于形成富有质量文化氛围的教风与学风,才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文化的行为层面是对高校制度层面质量文化的具体落实,是高校师生群体对相关制度文件进行学习,并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行为,是师生群体的质量理念及质量意识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在新时代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背景下,为解决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行为层面的质量文化缺失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方面,针高校师生群体普遍缺乏质量管理理念的问题,高校可安排具体活动对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学习及解释,加强质量管理理念的普及与教育,使得师生将质量管理理念内化于心,并自觉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另一方面,针对师生群体质量管理意识较低的问题,高校可加强诸如质量文化培育等活动的开展,鼓励高校师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学习并提高自身的质量管理意识,自觉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落实质量管理理念,以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有效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解决物质层面的质量文化缺失问题,一方面,完善蕴含育人内涵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高校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以及活动设施。不仅为加强高校质量文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而且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营造崇尚质量的高校育人文化氛围。蕴含质量理念及意识的育人氛围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培育高校质量文化,还能将质量文化的精髓内化为行为的自觉。[12]加快高校质量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就离不开崇尚质量校园环境及氛围的形成。营造崇尚质量的校园环境及校院文化氛围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一方面,在高校校园内可张贴倡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校园宣传条幅及展板等,从外部层面营造高校内崇尚质量环境及氛围。另一方面,培育高校及教职员工的质量管理理念以及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师生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心理认同及管理意识,营造出重视质量的教风与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