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方 (豫章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量不同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1]进入新世纪以后,为了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求,高等院校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大招生。在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下,我国高等教育也急需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我国不仅要成为教育大国,更要成为教育强国。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问题,其中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与科学评价,[2]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水平,还会影响到高等院校未来的发展。[3-4]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取决于高校是否具有一套全面、科学的评价管理体系,随着高校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势在必行。
当前,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及考虑到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国内高校已经普遍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活动。由于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活动起步较晚,各高校具体采用何种评估体系和评估方式也不尽相同,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效果参差不齐,普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一)评价主体所占权重比例不合理,评估作用无法充分发挥。目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主体包括学生、学校主管领导、教师和专家等,在实际的评估操作中,大学生和学校教育主管领导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所占权重比例较高。学生按照学校设计的评价项目对每一名任课教师打分,最终再由学校教学主管领导对课堂教学质量做最后的综合评定,教师主体和专家主体在教学评定中所发挥的作用有限。而在以学生评分为主要参考项的评估模式下,很难真实反映出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为大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认知不成熟、不系统,夹杂着大量个人情绪和喜好,无法做出客观真实的判断。还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群体,没有兴趣参与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这种情况下也就无法获得公平、客观的评估结果。而高校主管教学工作的领导,只能够从宏观层面对课堂教学质量做大致把控,例如以某个班级总体学科成绩作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因此也无法对课堂教学质量做出客观、公平的评价。相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以学校主管领导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同级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能够获得更公平、更真实的评价结果,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所占比重过低。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不科学,评价方式不全面。目前,大部分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体是学生,但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评价体系的建立者是教育主管领导和专家,这种评价体系建立方式本身就存在矛盾。一方面评价主体对一些评价指标的设计初衷根本不理解,也就无法做出科学的选择和判断;另一方面从学生评价主体处采集到的评价信息中包含大量无效的、不完整的、冗余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会最终导致评价打分结果的不准确。而从评价方式的角度来看,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大都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系统评价。例如在教学评价中只看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或成绩在评价中所占的比重过大,而忽视了某一学科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学生群体是否真正掌握了这门学科知识等。
(三)缺乏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并不是最终目的,评价的目的是要通过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揭示出当前大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应对和解决。每个大学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善于调动课堂气氛,深受学生的拥护和喜爱;有的教师授课逻辑严谨,教学水平高,但授课方式过于刻板,课堂气氛较为沉闷;还有的教师实践课程的教学能力远强于理论课程的教学。由于无法及时地将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果真实地反馈给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小组,导致长期存在教学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课堂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提升。
从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涉及的主体来看,无外乎学生、教师和学校教学主管部门三个主体,分析当前高校教学质量出现问题的原因,也要从这三个主体入手分析。首先,从学生的视角来看,由于其所掌握的知识储备、评价能力及理解能力都十分有限,且评价态度不端正,导致了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出现了偏差;其次,从教师的视角来分析,教学模式固定不变、千篇一律,以及没有创新而导致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学效果差。而且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无法相互学习、交流和借鉴授课模式,导致课堂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从学校教学管理者的层面来考虑,由于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中将学生群体的评价比重设置过高,专家比重和教师比重设置过低,且在评价指标的设定方面不科学、不合理,而最终导致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结果不准确。
(一)合理确定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权重比例。教师和学生是高校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两个主体,其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课堂的教学主导者,而学生是受众。首先必须保证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当中,但鉴于学生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需要降低学生评价重要性占总体评价的结果的比重,并在评价过程中剔除过多的无效打分,保证最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其次,降低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因为高校教育部门的主观人员并未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其评价结果过于主观和片面,如果这部分权重比例过高,会影响到最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第三提高教师主体的评价比重,并为教师听课、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创造条件。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优势,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互提意见、并及时改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最好方式之一,因此在教学质量评价中应逐步提高同业教师打分所占比重;最后,高校教育主管部门还需要定期聘请教育专家,为全体教师培训,传达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理念。同时邀请专家听课,深入了解当前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学生、教育主管部门、同业教师和外聘专家等主体的打分比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应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教育阶段,而适时调整各评价主体所占的权值和比重,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二)科学筛选评价指标,合理构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高校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和人员在确定评价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到评价主体的差异,并征集和参考教育专家的意见。例如,在制定面向学生的评价指标时,考虑到学生群体的理解能力,要尽量将指标具体化,避免由于学生群体无法理解指标而出现过多的无效评价结果。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还应重点关注同业教师主体和专家主体,提高教师和专家的打分比重,确保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合理。确定完针对不同主体评价指标以后,根据各主体之间的权重比例,和每个一级指标下属二级指标的权重比例,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秉承全面性原则、公正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确保通过指标体系评价后,能够得到相对准确、科学和客观的评价结果。如果评价指标较多,且指标体系的构建较为复杂,可以借助AHP层次分析法或其他计算机软件,以保证最终的打分结果准确、公平。
(三)认真研究评价反馈结果,做到课堂教学的持续改进。评价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是要找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服务的质量,帮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传统的课堂反馈模式以结果反馈为主,即在上课结束后邀请教师、部分同学代表、听课教师、教育专家等对课堂结果做出评价或提出意见。该种方式存在一定弊端,有一些在课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点,可能被忽视或遗忘。因此,要采用过程反馈与结果反馈相结合的方式,课堂进行中在不影响正常授课的情况下,及时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过程反馈的优势在于快速识别问题并解决问题,避免关键问题的遗漏。有时出现的问题较为复杂,为了避免影响正常的授课进度,可以在课上记录问题,课后及时讨论解决,也可以求助教学领导或教育专家。只有对评价结果做到及时记录、及时反馈、快速解决,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够在不断的循环中得到提升。对于教学中出现的课堂教学问题和解决方案,要纳入教学管理的数据库系统,当再次出现同类问题时可以快速得到处理和解决。
对高校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果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和课堂评价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出现原因,从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选择、评价体系构建和过程反馈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旨在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估和改正,提升高校的课堂教学效果。